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之达

五律 大连日本风情一条街

[复制链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2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  感于中美领导人视屏会晤
拜登无望拜华寻,万里隔洋橄榄伸。
大道之行余已睦,小烹其术尔宜贞。
中庸才是双赢计,冷战弗疑自损身。
玩火终将焚一己,同行稳舵远飙轮。

七律  无题
理论嚣然文革墙,遗风阵阵棍徒忙。
诛揃大任伐平水,批判雄姿骂未央。
裹脚熏天大字报,谗舌咂海口香糖。
鸡毛一地枉成反,破马张飞骑士堂。

五绝  冻雨
                   一、
    是否也东宫?其然不尽同。
    飘飘仙藻舞,落落跳珠兴。
                   二、
    神工羞造化,鬼斧诧天成。
    广厦长街叹,琼枝玉树莹。
                      2021-11-10
五  律
         几战友海南相见对饮

                    其一     
     天涯绿蚁醇,对饮古稀人*。
     情是同炉热,酒为知己亲。
     海南穹碧澈,老友胆肝真。
     半世风云过,夕阳闲处馨。                  
                    其二
     夕阳闲处馨,一笑对黄昏。
     生死诠悲喜,往来撰古今。
     老当依旧老,心必焕然心。
     举酒邀霞蔚,珠崖候鸟欣。
                    其三
     珠崖候鸟欣,长饮醉呷人。
     逐日焉能悔?报国不计薪。
     鸟知凉热渡,老忌偏执存。
     俗雅壶中煮,九歌八卦分。
                      其四
     九歌八卦分,爱晚锦霞新。
     成败无须论,青春不负拼。
     说人须项语,醒世尽宽吟。
     闲适桑榆否?吾常三省身。

五   律     
    十一月九日冰城雪雨交加
   
    节转物候应,冬来寒意凌。
    雨冻淋漫漫,雪飞舞绳绳。
    玉树枝莹润,皑园果嫣红。
    兀然新世界,童话一朝兴。

七律  评“精卫情结”
曲线贼夫竟尔夸?诗心难挺脊梁塌。
时危乃可矜节见,民愤终将逆孽杀。
鉴赏因情出世外,奸谀以柱钉身家。
无知偏有盲弹绑,道义中华叛最渣。

再驳有虎妄评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有虎在《浅谈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中说:“此外,叶先生对诗当缘情的强调固然相当充分,却对诗应得味、出新、炼字等其它诗之核、质、素的强调尚有明显欠缺,对当下以形代质、以韵充诗之乱像所做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类工作也明显不够,这就难免导致受众产生误解。”
       在《什么是好诗》里叶嘉莹总结了两点:一要看有无感发的生命,二要看能否适当地传达。前者,说的是写作审美程度,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血肉融合;后者,说的是表现能力,强调的是完成作品的程度与质量。
      很显然,叶先生就什么是好诗的论述,尤其第一条,是从作者的主观观照客观上表述的,即从审美角度,谈及写诗无动于衷不行,为赋新诗强说愁也不行,不能轻率,更不可游戏,作品须有鲜活的生命,有人生脉搏在跳动······这一点,叶先生的表述是自己的,有新意。
       有虎解读叶先生《什么是好诗》问题症结在哪里?
       一没有理解叶先生在《什么是好诗》里的论述并非泛泛而是专门谈及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契合和人生感悟及其最佳表达。      
       解读什么是好诗,可以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从好诗的产生,好诗的条件,好诗的标准,好诗的种种等等,都可以谈,都可以因此成文,叶嘉莹选择了她的认知和表达,她不是也没想全面论述。
       二离开文体文本。就一般文章写作,一篇小文大都是为谈及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议论文、杂文、小品文、鉴赏文、说明文等等,基本都是如此,它不是机关报告,不需要面面俱到,面面俱到不是它的承担。比如写创新,总体谈可以,内容上谈可以,形式上谈也可以。如果有人挑剔怎么没谈继承,这就是不懂和过苛了。再比如说敬畏,谈对人的敬畏可也,谈对文化的敬畏可也,谈对历史的敬畏可也,谈对诗词的敬畏也可也。如果有人责难这不全面,应该谈到怀疑和批判,这也显然也是一种可笑的求全。
       叶嘉莹不需要在《什么是好诗》里去谈“得味、出新和练字”,那不是她的要谈。
       三、对叶先生的要求太高。叶嘉莹不是诗词协会领导,也不是作协领导,她只是个讲解、推广古诗词文化的退休人员,有虎的“对当下以形代质、以韵充诗之乱像所做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类工作也明显不够,这就难免导致受众产生误解”的指责,叶先生没有半点儿责任。
       综上,应该可以作如下结论:有虎对叶氏的感发生命理解还肤浅,对一般小文的功能作用还不懂,对叶嘉莹的目前工作要求嫌太高。其思维,认知,表达,逻辑,混乱至极。所解肤浅轻率,游离文本,不懂强说;所议凭想当然,信口开河,荒诞无稽;所责牵强附会、随意强加,乱扣帽子。
       在解读《什么是好诗》上,有虎即一味的文风学风由此可见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驳明智山有虎歪解叶嘉莹
      

       这个小文或者说驳议,在明知山有虎(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明知山有虎为“有虎”)贴出《浅谈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之后,本来是要专文即刻发出的,因为杂事迟了两天。毕竟属于理论问题,又有涉名家名论,应该说清楚。所以把当时跟帖时的未尽之言,在此补及几句。
     《浅谈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帖主确有勇气,专挑专家大家,偏向虎山行。这里先驳论一题:有虎之于叶嘉莹先生《什么样的诗是好诗》的有关解读是肤浅、错误的。
      有虎说:“就说这篇《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吧,叶先生的绝大部分说法无疑都是对的。关于好诗,叶先生认为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有二:其一是感发生命的有无,以及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其二是所传达的这一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简而言之,这第一条其实说了两层意思:一曰“缘情”,二曰“不隔”。这无疑都是对的,但是,叶先生的第二条显然没说清楚。窃以为,第二条中应该只有深、厚、大、正,而无浅、薄、小、邪才是。”
      叶先生《什么样的诗是好诗》里的原话是:所以,诗的好坏,第一要看有无感发的生命,第二要看能否适当地传达。与此同时,感发的生命人们常会有,然而它却有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等种种不同,每一种感情都是不一样的。
      叶先生的“诗之好坏第一要看”“有无感发的生命”,应该是说:好诗者所写或作品,是真实的、情感的、心灵的、骨子里的、血液中的、人生体验的、生命感悟的。很显然,它不仅仅是说是情感的,更强调一定是生命的;不只是感性的,还是理智的;不是肤表的,是骨髓里的。这种生命感发,它不是表层、一时的激动、感动,常常是所感所思早已酝酿在心于偶然中涌现出必然。毛泽东收到李淑一来信和《菩萨蛮》后,很快回了信并寄上《蝶恋花·答李淑一》。毛主席答李淑一兴发很快,但怀念杨开慧、柳直荀一定是所积已久——由此可见,有虎对叶先生诗词是“感发的生命”的“缘情”、“不隔”解,显然是错谬的!"缘情"肤浅,“不隔”风马牛不相及。叶先生的“第一"主要是说感悟“感发”,还没有说到“传达”表达。
      叶先生的“诗之好坏第二要看”“能否适当地传达”,无疑是指表现力,即诗者的认知能力、提炼能力、立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造境能力和语言能力等等。审美不同,能力不同,就会“有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种种等不同”。前述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不是硬做,不是强说愁,不是附庸风雅于泥古,是“生命感发”。这“生命感发”又是在“第一等胸襟”和充满浪漫主义又在文章诗词巨匠下完成,想象力非常,天上地下,人间神仙,感性与理智齐飞,私情并道义共茂,这自然就成就了让人泪目又振作的千古名词。
      再说蒋介石当年动员国民党及重庆等地文人写《沁园春·雪》以抵消、贬低毛泽东《沁园春·雪》在重庆得到广泛赞誉的那场闹剧。面对同样题材同样诗词样式,国民党文人或酸臭迂腐、或扭捏作态、或小里小气、或陈词滥调、或妒火中烧、或贬低叽骂、或螳螂反动,丑态百出,不但没有损毛伟人半点光彩,反而越发衬托出毛泽东的胸怀大气、立意高远和文采飞扬——在《沁园春·雪》的歌咏中,我们可以更为明晰的理解叶先生的“能否适当表达”以及“深浅、厚薄、大小、邪正”的诗词好坏阐述。这就是三观、立场、审美和功力的不同,一定会形成诗词格调影响的不同或大相径庭及其结果。有虎的“第二条中应该只有深、厚、大、正,而无浅、薄、小、邪才是”的“窃以为”,的确是私下以为一己以为错谬以为,歪批了三国!
      有虎对于叶先生《什么样的诗是好诗》的“第一、第二"的理解和解读,与叶先生的原意是“有隔”“大隔“还错误的,在没有读懂叶先生这篇可以说是读者较多、影响较大的诗谈就匆忙草率质疑还妄下“叶先生是有局限性的"断语,是对叶先生及其理论的不负责,也是一种理论探讨的随意。而广撒否定,显然是一种不懂装懂,此风当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3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散议诗文

      1、旧体写作中 如何对待“小我”与“大我”?要根据一个时期的创作实践、创作倾向来抉择,当然也是每个诗者的个性审美取向。最好的选择是可以偏重但不可以偏废,要兼顾而不是单一。诗歌是个性的,审美观照不可划一;文艺是自由的,需要百花齐放。就我个人:不忽略“小我”写作,更看重“大我”写作。终极而论,诗人写作不是表现自己,是有益社会,他需要喊出大众的声音,表达时代精神。     
       2、是否“大我”?不在于个人书写与否。而在于所反映的内容、主题及其典型性,在于是否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声音,是否有时代意义。毛主席的诗词是他个人写的然而是“大我”无疑。它是史诗性的,如同一幅中国革命建设的精美画卷。
       3、旧体,继承的主体精神,还是载道言志、忧国忧民、温文尔雅。
       即使网上颇多诗友是为消遣,亦不能自降台阶,起码得闲逸淡泊,友善快乐。
       写诗者习诗者动辄泄戾气、表私愤,这是信由文人通病,亦是文字滥用,更是亵渎思无邪,当戒!      
       4、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似乎有道理,因为文章作法与中华表达就是那么些,跑不出中国文化跑不出中国作法跑不出中国特色;而也确有不少文贼就是抄袭剽窃,时下网上则更多的是以百度和搬运来交流(这其中会有多种情况,出发点以及手法也各异,此处不多说)。
      但是,好文章、出新文章、龙章秀骨、鸿章巨著依然代有大家、代能频出,为何?因为大江有后浪,因为后来者的独自思考、独自发现、独自创作、独自阐释、独自兴发,他们把前人的思想、发现、精神、词句,业已融化在血液里,又在所处的时代生活中、创作中以及学业的专攻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就形成了自己的东西——这就不能用“一大抄”来涵盖。比如小说,曹雪芹有曹雪芹的发现构成,鲁迅有鲁迅的审美表达;比如戏剧,关汉卿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有曹禺的小《雷雨》;比如散文,庾信有庾信的《枯树赋》,茅盾有茅盾的《白杨礼赞》;比如诗论,古代有古代的诗话,现代有现代的文学理论——都是好作品,合时作,也都是嘎嘎独造。
      所以说,所谓“文章一大抄”的说法,其实是不懂写作甚或是贬低创作,当然也不乏此乃出自于不会写文章而常常实行拿来主义者的一个度人之心。      
       5、看一个诗者是否立得住,不啻看诗艺、技法,更要看他的诗之立意、造境。两者叠起尤后者,反映的是审美。而审美反映世界观,反映情操道德,反映志向秉性,反映经历阅历,反映为人处事。一个肆无忌惮、动辄用胯裆诗、下半身诗以及辱骂诗来放纵攻击网民者,他会是个怎样的诗者呢?流氓涂诗无疑!  
       6、 有诗者完全沿袭了旧文人的劣根,又有新时期的流氓无羁,骂对异议,辱作泄戾,谤为攻伐,把随意、肆意攻击他人当作家常便饭,甚至还为自己的狭隘、龌龊、下流作满意状、当胜利法。这无疑身在鲍鱼之肆,不知其臭、反而为荣,不知其败、反以为胜,斯为诗的堕落,亦是人格的堕落。可悲,可恶,可怜!   
       7、对于网上诗载污言秽语或流氓行为,应该搭眼可识。关键在善恶之心、法纪准绳和道德观念。没有传统道德、不懂现代精神文明、无知法律法规、缺乏公心原则,自然无法识别也不会制止粗鄙卑劣。对流氓行为憎恨制止的,乃文明正气;包庇或纵容辱骂下流的,肯定是丑恶邪气。
       8、 写历史人物或事件,就立意或主题,诗人们会有不同选择(或褒贬或扬抑),这源于文化、立场、三观、品味或者说是需要。但不论褒贬,都要有敬畏,坚持中华风雅,品念思无邪。要尊重古人尤其是已被历史肯定了的著名历史人物,那种把他们拿来做木偶随意春秋乃至只为一骂,是一种轻薄甚至卑劣。     
       9、写什么,与出身、职业有关系,不大。根本在于三观、抱负、胸怀、格局与视野。
      有句名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诗词文章上,有宏观视野、怀家国情怀、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古今平民出身、草根出身,比比皆是。
      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光未然、艾青、郭小川、贺敬之、雷抒雁、舒婷等等这些现当代反映了民族之声时代之声的大手笔,其出身,都是普通家庭或者贫民。      
       10、有问“中庸之道适于写诗吗”?有说“怎么把中庸之道与旧体扯上了?
       我如是回答:旧体写作离不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属儒家文化,自汉始,历朝都在为自己的统治积极推崇中庸,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官员和绝大多数士子都是中庸之道的宣传者和实践者,而其中的诗人,也几无例外的都是靠中庸之道来指导而诗,就如同现在我们用社会主义的三观作指导进行文学写作一样。              
       中庸之道,核心内容是不偏离不改变目标,中正平和,强调天人合一,至诚至善,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文化精华与传统民族精神,其中正、辨证、和谐、诚信、友善等等,已自然且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们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基础体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指导因素,为十几亿人民信奉和践行。
       中庸之道作为思想、哲学,指导规范文艺当然包括旧体。所谓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所谓血管流出的是血,所谓三观决定审美。同时它又是创作内容和主题,如友善诚信和谐,它们是中国文艺长久或永恒的题材。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0

主题

43万

回帖

11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诗台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99006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2-4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感受情怀,遣词考究,真挚回味,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继文 发表于 2023-2-4 20:45
拜读佳作,感受情怀,遣词考究,真挚回味,问好!

诚谢,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吕·山坡羊】
   谗邪
   
   佛头着粪,   
   乖心一任,
   鸡肠泼赖污德尽。
   净操嗔,
   确裸奔,
   含沙伎俩阴成混,
   底线爪哇谭谬品。
   人,须做真;
   诗,弗是淫。
【中吕·山坡羊】普京

    英雄渊色,
    特别无错。
    岂容榻侧豺狼卧?
    打奴才,
    反凌邪。
    曲直因果源东扩。
    索性横刀冰对火。
    生,弗媾魔;
    亡,当尽核。

理论交流尤须尊重


       在网上文学论坛,不管搞什么,小说、散文、新诗、旧体还是文艺理论;无论哪一类活动,专业写作、高级研究、业余爱好还是消遣娱乐——交流中的礼节,不能不要,所谓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有礼有节;讨论中的尊重,不能不讲,所谓开诚布公、文质彬彬、投桃报李;来往中的诚信,不能不为,所谓与人为善、以诚相待、以文会友。
       交流中的也许仅仅是一句话,可能带来掌声、温暖或者友爱;也可能带来不快、反感、鄙夷甚或战斗。
       而往往只需一句话或两三次发言,你的这“亮相”无需加任何注脚,任何解释也都多余。或者热情、真诚、仁义、博学、质朴、随和、坦荡、大度······抑或多疑、狭促、浅薄、愚蠢、虚荣、粗鄙、阴损、邪恶等等,你都可能很充分甚至一览无余的展示给大家。

       这取决于教养、素质、胸怀和品质。所谓仁者爱人,贤者度人,德者厚人,诚者信人,达者怜人,雅者敬人······而颇要不得的是:傲慢无礼,多疑纠缠、阴鸷邪僻、粗鄙无度·····所谓人狂无礼,人昏无智,人狭无度,人奸无善,人小无矩。
       网上就是个大众平台,诗词论坛里职业者较少,翘楚者廖若晨星,居多为退闲之人,网人们大都为业余。大家为文学走在一起,为爱好同吟一起,有信、有爱、有容、有直,应该是最好的关系。而傲慢、敌意、纠缠或者谩骂,是结网初心的大敌。

       昨天有版主告之我,说有位名曰”看不惯”的网人对百家栏目“诗词个性驳论”大事讥骂,不堪入目,其中有一句曰:”幾個寫不好詩的天天在教寫詩,真他妈的装x”!——这确有个性:自视过高还出言粗鄙。
       别的姑且都不说,只这寥寥可数的二十几个字,无疑是典型的粗野。本来很正常的交流,很常态的文学批评,只此一句国骂,立刻变了味道。
       如果这话出于一个涉世不深的愤青,或不懂世事的黄嘴小儿,或刚刚登网入坛的懵懂网上新人,大家当然会不以为然,会一笑而过。
       不幸知道些此人——系换岗多地且一贯乐意皇帝新衣还在某“两制之园地”做高管的多年网虫又年事不轻。而其又是在完全不看文本、不问原委、不辨青红的情况下,有意站队,执意帮闲,恶意跳出,所以这篇“尤须尊重”,便不能不讲。       创作与理论是两个行当,无论专业还是业余,无论消遣还是娱乐,都要知晓创作是创作,理论是理论,这属于两个行当。两者都精难得,只知其一不为错误,亦不失发言权。食客完全有理由评论厨子的烹调好或者不好,厨子反唇要食客也来一个看看,就没了道理。
       文学批评与骂,亦绝非等号,网上目下颇多混淆。批评的本来意义是:自由争鸣,坦率无妨,激烈无妨,但一定要重文本,讲道理,说诗词,持尊重。      
      
       尊重,是人与人相处交流的一个规矩,一种美德,一种善良。任由性情攻讦、谩骂以至于疯咬,这是一种人性的恶习与败坏,实属低能卑劣。所以我愿意就此直言:交流当紧粘诗词或理论,辨明曲直,知晓分寸,切勿旁出,远离纠缠,不离现场,打住粗鄙,管住嘴,看得惯,有尊重,才好!
      (2015-03-07)
《先谈真实再谈艺术》的症结在哪儿?
     
      看了门外谈诗的《先谈真实再谈艺术》,就题目,逻辑就是错的。离开艺术谈真实可能吗?离开艺术你谈什么真实?这就好比说,有人在新建小区看好了一套房子,还没有所有权。他便说:“先去居住,再说交钱”。这人如果不是不懂,便是蛮横。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悖论——谬误的悖论。
      说到艺术,那自然是来于生活,但不是照相式生活,而是选择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加工于生活,高于生活。而进入文学的生活或材料,已不再是生活,而是艺术,不再是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真实。
      为何艺术要选择生活?要高于生活?它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因为它是艺术,它需要典型化。它的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使命,决定了它绝不可能等同于生活和等同于生活真实。如果艺术与生活一样,要艺术何用?搬来生活岂不更省事儿?
           
      门外谈诗说:“在当今诗词与古典诗词断裂的时代,与其谈虚无不见的艺术继承,倒不如先写耳闻目见的实感”。
      只要是文学,无论什么时代,尤其实践越久,只有越来越讲艺术规律,只能越来越见艺术功力,不可能倒退。而艺术继承是多方面的,小说、散文、戏剧,音乐、书法、绘画等等,都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和弘扬。
      旧体诗词有特殊,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近百年来有所停滞、有大幅退步。但对于其艺术的认可,是没有异议的。在艺术继承上的得失,也是清晰可辨的。绝非不识不认,盲人瞎马,剜到框里就是菜。问题多在修养、文化、浸淫、实践有限和捉襟见肘而已。而对诗词,需要敬畏。
      因为写诗水平大都不高,或者不少是在学习阶段颇多能力还都很低,索性就不管艺术,就等而下之顺口溜或流水账——这,无疑是错的,这会使旧体写作走向更糟!     
      凡事务求其上,“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为诗旧体,概莫能外,还是要努力学习继承古代诗教,用心领悟古代诗词的妙什佳作,恪守艺术规律,拈紧时代,写出人民性作品。
     
      门外谈诗说:“最早的诗不就是真情实感的呐喊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山无陵,江水竭,乃敢与君绝。发自肺腑的真白呼声就是上佳的好诗”。
      是的,这是“真情实感”,但它绝非仅仅“真情实感”,要看到它的艺术。最早的诗,不等于没有艺术。“杭育杭育”,说的是艺术来于劳动。但并非所有的“杭育杭育”,都可以流传下来。只有那些既表达了时代情感又有完美的艺术再现的“杭育杭育”,才会被历史铭记。“上邪”,是淘汰了千千万万个“杭育杭育”而脱颖而出,最后被后世认可的“杭育杭育”。

      门外谈诗说:“纵观当今诗坛,那点可怜的真实都被不着边际的艺术遮盖,这体兴那体灭,全都不知所云,天不知地不知你不知他自己也不知吟什么,这样写诗还不如从‘吭唷吭唷’开始”。
      当下诗坛,旧体写作应该存在很多问题,这没有异议。但对诸多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而不能一概否定,一个方子,推倒重来。这是一种极端,于解决问题无益。
      而绝不能因为,有些或是认知的或是情感的或是方法的或是艺术的问题的存在,就用所谓真实来解决,就推崇自然主义推崇流水账,甚至推崇混乱的表达以至于欣赏人文冷漠。

      门外谈诗《先谈真实再谈艺术》之所谈,违背旧体诗词传统,违背当代文艺理论基本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辑

       把与诗友的有关即席跟帖讨论,辑之于下:

       1、用浅白平常语,描出好画,造出意境,翻出意外,道出深邃,显出高格,这是艺术功力。这须素养和能力,非方家不能。
       倘由浅白复回浅白,或由浅白到白开水,到一览无余,到味同爵蜡,到无聊之至,以至庸俗低格,这浅白就完全没了存在的意义。
       文学当然包括诗,是在一种灵魂的主宰下进行的文字组合。在语言上,可以浅白,亦可以文雅,还可以奇崛······,但关键,在于立意构思,在于艺术组合。

       2、郑燮数雪片,是诗,是有特点的诗,是有特点还很不错的诗。
       其特点是:在平常语言中出奇妙,在重复数字中见清新。
       其巧妙运用数字,最后翻新,构出一副有雪有梅的清新画图。
       在文学中,这也叫艺术重复,在重复中表现雪花繁多、曼舞的姿态,显示雪景之美。      
            
       3、诗友们为何愿意写新闻诗?有人反对写这些,好像新闻不是诗的题材,以为写新闻诗就是跟风,其实不然。
       因为一,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非常乐意关注家国大事世界大事,人们的眼界宽了,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也多了快了。      
       因为二,时下网上写个人的情感有嫌狭小又多为写不好,人们在完全自我欣赏自我挖掘自我感叹的诗行里得不到诗意的满足、主题开掘的痛快和情感世界的舒展以及忧患家国的共鸣。
       因为三,现代信息把时空拉近了,其实新闻诗的题材事件就是“眼前”和“身边”。      
       因为四,古人,新闻题材诗,应该不少吧?
       以为新闻诗不是好题材,以为如此写诗是跟风,为了与这些形成对立,便毫无理论根据的提出所谓“身边真实”和“小我”,这其实是一种大谬。

       4、赞同“新闻诗”,并非否定其他题材诗,还是要百花齐放,写自己熟悉有兴趣的;看好“新闻诗”,亦并非欣赏“新闻诗”的一些问题诸如直白、概念化与肤浅,还是不能离开文学的形象的兴观群怨。

       5、理论交流,在形式上当然可以自由,三言两语,不计成篇。但如果不是即席或跟帖,若是单发,最好成文。有谋篇布局,有论点论据论证,有始有终,或者有些文采,如此对提高自己提高栏目质量有益。         见过一位名谓欧德绪先生的一些帖子,其谋篇讲究,探讨求是,引证加注,言行严谨,每一篇都是文章。其亦有君子之风,讨论起来温文尔雅,绝无妄言和粗鲁。
       有些则不敢恭维。别的不说只说交流形式,好论,但完全不具论之起码;动辄曰论,大都七八句话,又每每是200余字左右甚至还少的的白话文,既无论据,更无论证。以至发一首诗加两句话,也堂而皇之标题为“论xx",这是一种过分浮夸和唬人,久而久之,必然养成一种欺人蒙世的习惯和极为不老实的学风文风。

       6、看了门外谈诗的《先谈真实再谈艺术》,就题目,逻辑就是错的。离开艺术谈真实可能吗?离开艺术你谈什么真实?这就好比说,有人在新建小区看好了一套房子,还没有所有权。他便说:“先去居住,再说交钱”。这人如果不是不懂,便是蛮横。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悖论——谬误的悖论。

       7、“从来不见有人敢写或能写真实。”——这武断的未免过于大胆。等于轻轻一口气,就拂掉了以《诗经》为代表的此后一直绵延不断到现在依然在高扬的中国文学的两个旗帜之一——现实主义大旗!这等于两眼一合,就无视了中国三千多年诗歌长卷的存在!虚无历史如此,令人惊诧!

       8、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人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是俄罗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奠基人,直接影响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美学观念。他的文学理论如世界首席般的存在,这段论述深刻清晰,希望能够得到大中华理论版专家的认可。
       别首席的这段话,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其实表达的就是文学创作与文艺理论中的“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就是诗人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就是怎样更好更典型的完成艺术真实的问题。

       9、写身边写真实写自己,当然可以。一般来说,不在于“写什么”,重要的是“怎么写”。如果所写“真实身边自己”里面,没有时代没有社会没有苍生没有典型没有崇高,你的“器官”只是感知自己,你就只能是“慢用餐”,只能是麻木、自私和冷漠,这不是人民文学,更远离载道言志。
      至此不能不坦率说:“人文关怀都是置身事外者”的论调,如果不是文学无知,那就是看人生太过自私。请读《历代绝笔大观》、《烈士诗抄》······

       10、门外谈诗说:“老金露面写诗,我们应该关心老金的安危,庆幸他的恢复健康,这才体现读者与网友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去他诗中找毛病。”
      当然可以关心或者问候老金。但这里是诗词理论园地版,大家是在论诗析诗,是在文学评论。离开诗词,离开文本,而来指责评论者对作者没有“人文关怀”,这无疑如同孩子般的没理硬挑理。这种强词夺理,不惟与正题无干,也显刁蛮,委实荒唐。

       11、让理论回到理论,让讨论如同讨论,让批评成为批评。      
       讨论要说真话,围绕理论进行。争鸣起来可以激烈,但不可以离谱。
       不离文本,不步歧途。 交流一旦纠扯人际,或者诋毁,不是痞子就是流氓。

       12、有些好句,成篇不严谨,整体一般(在有评《由黔入滇六十年》中的跟帖)。
     “意或可观”?
       我看,正是在表意上,在主题上,在情绪上,颇有站不住脚。
       回忆这多年,青春的向上的昂扬的积极的幸福的沉醉的深邃的教训的,应该极少读到或没有。而到有不少牢骚和颓唐。尤其与欧美比之类。
       有语式似聂绀弩,但在诗意和情感上,与聂差距是天壤之别。
       聂是被定右派去北大荒,又后来被定反革命。这时的他写文革期间的干校生活,有讽刺正常。但即便在那种环境,聂诗对社会对生活对劳动对友谊等等仍是乐观的。这是大诗人之所以大诗人的可贵和必然。如果都是些骂,都是些怨,那聂绀弩也就不是聂绀弩了!

       13、保家卫国、驱除外敌、挺身而出、英勇牺牲,是我们民族的气节,也是中华诗歌的重要主题。
       一个人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更需要一种精神,诗歌在学习和颂扬这种精神上,不能缺席!

       14、如果把诗词的涉事,仅仅理解为个人的生活,那就太小了。诗词涉事是对的,要有生活,有细节,避免空泛、概念、抽象。但所涉之事,正确的,是家事、国事、世界事等等,都要反映。

       15、提倡写出心灵贴近现实,是对于言不由衷、虚假、巧饰的纠正,是对于千篇一律粉饰太平的纠正。即要写出个性、写出自己、写出真实。
       但是,并非任何一种心灵都是可以依赖的都是对的,这心灵是有选择的,即这心灵不是纯粹本能的,是超越物质利益而升华为精神世界的,是饱含着理想和信念具有一定道德伦理层面的。
       而现实或真实,也照样不是拾起即是不加选择,它其实是按着作家或诗人的崇高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本质取舍,他要体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规律。

       16、诗是艺术,诗有传统,诗合时代,诗写人民。这是中华诗词的诗道。
       是艺术,就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生活,那一定得提炼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当然不是都写英雄,都写江山,也要写平民,写柴米油盐。但不论怎样写,都要展示中华文化,都要秉依中华伦理,都要传承载道言志抒情。
       讲传统,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就是家国情怀和人民性。
       合时代,就是当今旧体,所写一定是现代中国的思想、情感。这当然要塑造个性,以个性反映共性。但个性,不是任何一个自然人的性格与想法,更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可以以一滴水见诸太阳,以一己认知可以反馈人民情怀的大我。
       写人民,其实不但是关注人民所干,可以是白衣战士,可以是边防战士,可以是农民工人。亦可以是非他们为主角,但必须是符合他们所想所愿。当然可以写自己,塑造自己,但这个自己绝不该是社会侏儒或利己以及犯罪,如果是批判那另当别论。

       18、对古书、古论,要知其义,这是学习和讨论的前提。
       知其义,即当时是何义?当时是正方还是反方?拿来现在符合当代文艺理论否? 这要搞明白,要懂。
       不知其意,不知正反,不知是否合乎当代,应该没有发言权。硬做参与,于己于人于理无益。

       19、读书,或搞学问,大忌之一:即望文生义而又每每当真理在胸又做俨然又好为人师——这在专业人或正常人来说本来是不应有的。但在论坛这块“学问之地”以及不少这里的“学问家”和“理论权威”,却是一个不在少数、近乎基本功似的存在。他们专门赖此并好此,频频发现“新大陆”,屡屡祭出“卫星”,荒诞不止,欺人蒙事,招摇撞骗,脸不变色心不跳,再加上有轿夫有不明觉厉——以至于他们自己也以为自己早已是一个地道的资深的理论“专家”了。这实在是一个讽刺,更是一个悲哀!
      这是如何酿成的呢?应该说:诞生假大师的环境,应该比骗子本身,更应该去清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之达 于 2023-2-13 15:49 编辑

理论乎?流氓乎?


      金筑子近来消停一阵,应该是奥密克戎让他不得不低调?须知在论坛,任何人任何栏目任何论坛,都改变不了它的泼赖“高调”。如此看,新冠不是一点好处没有,它至少客观上起到了打黑抑痞作用。
      或许是羊后回光返照,或者是无赖底气重新集聚。今晨在易帜的诗词理论版,金某又吹起了一以贯之的混不吝号角:《知味堡人的新奇谈怪记》      ——帖子名称都没理顺。而内容,是典型的金筑子式:离开理论,标题党著,打爹骂娘,卑劣龌龊,胡搅蛮缠,寡廉鲜耻。
      一个2100字左右的帖子,自己的文字只有400字。而400字里面,所涉有关理论话题不足50字。其余,除了引用就是攻讦骂人。
      这,就是金筑子在网上“争鸣”“批评”的常态和本色。不是耍赖,就是泼骂。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者,一个在网上十几年的老网人。在网上生生塑造成一个——谈理论,不懂装懂,招摇撞骗,俨然权威,欺人欺世;搞争鸣,回避文本,无知常识,死缠烂打,污言秽语;涉管理,眼无诗友,绳无法纪,为所欲为,蛮横无理。
      这形象这人设,是如何塑造的呢?基因决定?家中熏陶?网上使然?个人理想?
      但不管哪一个,都属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栏目,干了一场错误而又滑稽的研讨与交流。
      老金的谭中形象,是自己完成的。这是个人性格、品地、修养决定的。
      唐吉坷德是个滑稽角色,其有荒唐也有高尚,不无可爱。金"理论家”呢?显然也是个滑稽角色,但其荒唐中混合着太多的龌龊,颇显低劣。

      再说“真实”。
      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学界主流思想,就严肃的批判过“写真实论"。
      门外谈诗的“真实”说,应该说与上世纪文学界那个“写真实论”没有衔接,他也不知。但其观点,与那个“写真实论”有相近。都是鼓吹自然主义,不要选择,去艺术化,去典型化,这是个常识。
      诗友们很多,应该不知门外谈诗为何突然祭起“真实”。实际他之本意,不过是要通过推崇金版主“慢用餐”的区材和写法,来嘲讽p旁击某栏某会员们的旧体原创的好用典、古奥或者晦涩之风。
      先不说门外出师有没有据,只说他对“真实”的理解和对“慢用餐的”解析,应该都是错的。
      批判武器用错,也就决定了他根本无法师伐、批判他之不满。
      他要掀起一个运动,但用来指导运动的理论先就错了,这运动自然就夭折在他的理论旗帜无颜无色无法高扬上。

      活到老学到老改到老。希望金筑子,在有限的夕阳里,可也焕发出正能正知来。投个好影,给子孙积德。
      理论,不是耍流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老杜这“泥菩萨”当年是如何“过河”的
                 ——兼评门外谈诗两个观点


      在有关“真实”和对“慢用餐”的讨论中,门外谈诗先生留下了或许可以显示门外谈诗性格、学养的几个观点,他说:
   “······从来不见有人敢写或能写真实。”   
   “有句话叫‘泥菩萨过河,自身不保’,有没有人谴责过河的泥菩萨不去保佑众生?‘人文关怀’都是置身事外者才有的,灾难中的人难道不能感叹自身幸免?”
   “大疫当前,老人遭殃,老金露面写诗,我们应该关心老金的安危,庆幸他的恢复健康,这才体现读者与网友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去他诗中找毛病。”
     
   “从来不见有人敢写或能写真实。”
       ——这武断的未免过于大胆。等于轻轻一口气,就拂掉了以《诗经》为代表的此后一直绵延不断到现在依然在高扬的中国文学的两个旗帜之一——现实主义大旗!这等于两眼一合,就无视了中国三千多年诗歌长卷的存在!虚无历史如此,令人惊诧!
      不多述。姑且,我们把门外的“真实”,理解为“生活”。那中国诗歌由“诗经”发端的现实主义继而由屈子举起的浪漫主义以及几千年来的多少个朝代无数诗者们的咏叹,有哪些作品有几个诗者是离开了九域的“生活”呢?而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它们都是牢牢的站立在生活的土地上,须臾不离。“我生活,故我歌唱”。离开生活,岂有歌唱?岂能歌唱?
      就诗歌反映现实,如果说五柳先生有些规避人世的话,那谪仙就是天马行空,而老杜无疑是直面人生扑在大地。因而毛伟人评杜:“是政治诗”。政治诗,即政治家与诗人的结晶。他眼中是天下,是黎民,是苦难,是仁爱······而不论陶渊明如何避世,李白如何飘逸,他们的诗都在表现现实。   
      
   “泥菩萨过河”不管别人,“人文关怀都是置身事外者才有的。”      
      ——我们来看杜“泥菩萨”是如何“过河”的。
      公元761年,49岁的老杜在成都写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诗篇。此前,他仕途不顺、颠沛漂泊、客居他乡、多病缠身。辗转到成都后在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旁盖了一座茅屋。
      好不容易有了个窝,逢秋先经大风,继而又遭大雨,房草被风掀走,床上雨脚如麻,屋内阴冷难耐,诗人不禁吟出了动人心魄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面对自然肆虐,顽童抢走房草,诗人当然有无奈和怨愤,但他不仅仅如此;看着风雨飘摇的小屋,想起此前的坎坷奔波,推而及至因战乱而酿成的民不安枕、国家的残破不堪,诗人的血管里自然而然迸发出了这样的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泥菩萨”,就这样的“过了河”,他自然而然的“管”了“别人”,想到社稷。这情怀或者说是“人文关怀”,当然不是出自于“置身事外”。老杜一生不得意、辗转坎坷、寄人篱下,但他的歌唱是心怀天下而不是顾影自怜,他的吟咏乃正大光明而非抱怨骂娘——他是可怜复可敬、羸弱而伟大的“当事者”、“过河者”。     
      杜老“泥菩萨”的这种“自身难保”下的悲悯大众歌吟当然很多,不再引。弃其之所以“诗圣”,其实正在于他之瞩目、他之念及、他之咏叹,都是在“忧国忧民”。
      其实,比老杜更早也“泥菩萨”的,是中华诗词第一位由集体合唱转为个人独唱的屈原。其是从一国高位到囚徒,被几次流放,最后怒投汨罗。屈“菩萨”没过去汨罗河,但其一直念及“大一统”,一直呼唤“美政”,他也因此被郭老敬称之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为闻一多尊为“人民诗人”。如此,屈子不但“过了河”,也已经汇入大海。
      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人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是俄罗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奠基人,直接影响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美学观念。他的文学理论如世界首席般的存在,这段论述深刻清晰,希望能够得到大中华理论版专家的认可。
      别首席的这段话,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其实表达的就是文学创作与文艺理论中的“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就是诗人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就是怎样更好更典型的完成艺术真实的问题。
      写身边写真实写自己,当然可以。一般来说,不在于“写什么”,重要的是“怎么写”。如果所写“真实身边自己”里面,没有时代没有社会没有苍生没有典型没有崇高,你的“器官”只是感知自己,你就只能是“慢用餐”,只能是麻木、自私和冷漠,这不是人民文学,更远离载道言志。
      至此不能不坦率说:“人文关怀都是置身事外者”的论调,如果不是文学无知,那就是看人生太过自私。请读《历代绝笔大观》、《烈士诗抄》——这还仅仅是诗者的“置身其中”。只是现当代革命者、建设者可歌可泣的“置身其中”并献身祖国,就已经无以数计。

   “老金露面写诗,我们应该关心老金的安危,庆幸他的恢复健康,这才体现读者与网友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去他诗中找毛病。”
      ——当然应该关心或者问候老金。但这里是诗词理论园地版,大家是在论诗析诗,是在文学评论。离开诗词,离开文本,而来指责评论者对作者没有“人文关怀”,这无疑如同孩子般的没理硬挑理。这种强词夺理,不惟与正题无干,也显刁蛮,委实荒唐。
      
      讨论要说真话,围绕理论进行。争鸣起来可以激烈,但不可以离谱。      
      请门外谈诗理解我的坦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题
一、
小技谁夸翰墨坊?无行世界痞坚强。 边缘休自夸国大,怎好山鸡扮凤凰。
二、
长出小湿悖淫多,嘲讽无题戾气啄。 不愧潭中魑魅手,管他廉耻或人德。
三、
做旧酸夫灰色淤,说槐痞子癖风糜。 谈何墨韵深还浅,取法先天两是畸。
四、
做诗还易做人难,复古须追载道篇。 皮且不存毛怎附?请君诗外效先贤。

没事磨牙的“小我”

      “理论家”又祭出秋分诗,如下:

      秋分昼夜等时长,漫步清晨身感凉。
      晓露晶熒青草坠,朝阳羞面白云藏。
      谁匆赶往公交站?我只蹒跚大路旁。
      人到衰年闲度日,早忘过去上班忙。

      雨箭娃评:“诗题秋分,从第二句开始就跑题了。把秋分换成春分也是一样的。”
                       “认真读起来,就像两首绝句。上下不搭嘎。”   
      汇江还是汇江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标榜什么大我小我。难道这可以算是小我诗的标杆吗?
                                  写诗就写诗,既不是大伽,就不要举什么旗帜。”
      荆笏:“以这样的诗来印证“诗写小我”,说服力不强。”

      应该说,这三位诗友已经把这首诗的问题和实质,说清楚了。
      有两位对雨箭娃的评论有些异议,其实雨箭娃的所见并非主观而是有客观依据。
      依据在哪里?诗题“秋分”,前四句涉及了秋的内容,后面也有点到,但终究没有将前后有机的内在的东西勾连表达出来,所以初感是两层皮,实质是流水账。
    “小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吗?诗歌到底是思想与艺术的合成、是个人向社会的展示,是人类精神的歌咏和典范,绝不是拿过来一个社会真实就可以成为艺术真实,也不是把本来颇有意义的诗题作稀松平常的流水账的记载——旧体的门槛,不是这样子低的吧?
      所以汇江和 荆笏的鉴评,是一语道破了此诗此贴的实质:没有说服力,不必标榜。
      轮到我,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如果要说:
      其一,“小我”“大我”都可以写,也都会出好诗,但真正能感动人并流传千古的,一定是那些具有爱国主义、人民性表达和富有时代性的作品;
      其二,“小我”有市场,有广阔天地。但“小我”,绝不是不加选择、不作加工、没有主题、毫无意义甚至于是没有写通的代名词。“小我”,也是艺术,也要有意义。小学生作文都要讲主题讲思想意,况且是成年人的诗写作或所谓“理论家”的继承旧体?流水账不行,自然主义不行,更别说要俨然担当“小我“的”旗手”,这现身说法只是给人又添了笑柄。
      其三,关于“诗言志”,我劝“理论家”好好看看书再来对话。说外行话,除了丢怯,没有任何“赚头”。
      很长一段时间的“诗言志”,是志向、志念,是政教,因此才有后来者提出了“诗缘情”。
      朱自清有本“诗言志辨”,那是一本严肃的成熟的详实的经典,读过之后,才有资格交流“诗言志”。理论交流,不是想当然,更不是无凭无据乱放炮。
      其四,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讨论和交流是就理论话题,不是对人,任何人只要涉入理论交流就应该有此准备:是踢球而非踢人。
      因为异议或被批评而耿耿,而做敌意,而动辄顽劣,这应该是交流习惯和品质问题。
      错了就错了,没有圣贤,错了不丢脸。不知错还硬犟,又做长期病态顽劣和诋毁,这就是卑劣了,这更丢脸。该打住了!
      其五,我对“小我”、“大我”都认可,但我更喜欢“大我”。
      要说明的是,我从没有说过我的诗都是“大我”,也没有说过我的“大我”胜过混子的“小我”,混子又造谣,劣子了!

      希望混子,下次拿首好的“小我”贴上来。可以不必张扬,不妨如此:我又写出了一首“小我”,请大家评论。——这态度,才是正常的。不要对着谁去,那很狭隘,没意思。   

     不能不负责任的提醒混子:“小我”可以大书特书,但不要因为理论被驳而一再向诗友们展示:“我小”、“我小”乃至于变成我劣、我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8-7 2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