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之达

五律 大连日本风情一条街

[复制链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理辩三分
看了门外谈诗一段话,是这样的:
“诗有无理而妙者,人也有无理而妙者,老金就是这样的,李白《春思》有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看似无理,却流传千古。而说理的诗却流传不久。知,吟二位天天说理,理是他们两家的,老金天天没理,但可以自矜活到九十九,深得诗家三味。”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李益的诗《江南曲》是一首闺怨诗。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用语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后两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则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端的是“无理”之极。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这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从道理上讲,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少妇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落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与其说它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它是真切、情至之语。
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是一首思妇词,写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从相思到愁恨的心理变化。词的结尾两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词人写少妇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写出少妇忽然无端对自然界的桃花和杏花羡慕起来,羡慕她们晚春之时还知道把自己嫁给东风,自己却自愧不如。其实,桃花和杏花只是在季节的晚风中飘落,思妇怀着深深的怨恨,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词句正是通过这种于理不通,与常情相悖的写法,委婉而深致地写出了思妇相思怨别之情以及对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忧伤。
可见,所谓“无理”,乃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而言;所谓“妙”,则是指其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这种写法别具一格,诗人往往把本无关联的景物人事与情理联系起来,虽有悖常理,却别开生面,更巧妙曲折地表现着复杂的感情。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写“香菱学诗”,作者通过香菱谈她学诗的体会时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在文学中,无理和有情,常常成为一对统一的矛盾。傅庚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提到贺裳对李益和张先的诗词作的“无理而妙”评论时说:“写情到真处好,到痴处亦好,痴者,思虑发于无端也,情深者往往因无端之事作有关之想也。”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人的情感达到一种强度时,智性的认识和判断会减弱,当那种强烈的情感到了一种临界点时,人的主观状态便进入一种物我一体、主客混同、真假不辨、美丑不分、亦真亦幻的心理状态。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清代袁牧在《答蕺园论诗书》中也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诚然,无理而妙,从诗抒不可解之情来说,是讲不得理的,是不受知性逻辑所控制的,中国古诗词在审美追求上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趣,无理而妙,痴情真趣,这真道出了理与情的艺术辩证法。
“无理而妙”作为诗词的一种表现手法,当代学者周金声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典诗艺品鉴》中对应为“反常”,从列举的诗句看,只要是出人意外、一反常情的都在其列。从自然、生活中的常理来看,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正如离情别恨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与风花雪月无关一样,客观外物本无知无情,“无理”怪之人就是情痴了。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帏,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展示了思妇的内心的激情澎湃而又压抑的心理,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仿佛是无理的,因为从常理看,春风是多情的撩人的能激起思妇缠绵春思的,“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子夜四时歌·春歌》),“春风不知著,时来动罗裙”(乐府诗《读曲歌》),在思妇眼中,春风本是搅动其内心一池春水的多情之物,此处诗人让思妇对无情的春风的责备,表面上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充分表现了思妇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贾至《春思》诗句“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也是如此,“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喜春,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反迁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故意惹恨,使恨增长,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然而却委婉曲折的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相似的诗句还有许多,如怨恨月的:“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晚唐徐月英《送人》)”,“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如怨恨雪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如怨恨鸟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李端《闺情》)。
二、多情反被无情恼,道是无情却有情。
生活中有悖于常情的心理和举动,有时是看似“无理”的,然而“无理”的背后却是满怀深情!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亡国之君李煜羁留汴梁,难免产生故国之思,凭栏远眺“无限江山”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他竟道出“独自莫凭栏”之语,凭栏南望,“无限江山”不仅是“见时难”,更是不可能见的,凭栏只会勾起他内心的无限痛楚。“莫凭栏”这一无奈下的“无理”之语,恰恰道出词人思国之切,亡国之痛。
三、无理有情似矛盾,只因不合逻辑性
有的诗句看似无理,细味则妙不可言。这主要体现在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常常违背通常事理和用词习惯规范,从而产生意外修辞效果。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中“霜”其实不会满天,这看起来不合情理,但作者却用这种无理而妙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当时皇榜落第的无助与失落。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作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改变了“绿”字原有的词性,同时,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用“绿”去描写,有色彩感和动态感,还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一般说来,上文“无理而妙”在古诗词中是常和其他修辞手法配合一起运用的。如第一种情况多与“拟人”同时使用,第二种情况多与“反常”同时使用,第三种情况多与“移就”等同时使用。
苏轼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趋。”其“反常合道”,即为“无理而妙”,它是诗之奇趣构成的原则之一。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1卷的诗歌鉴赏题其诗正是运用了“无理而妙”这一表现手法。试题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诗:“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忽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这是一首题画诗,前四句高度概括画面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后四句寄理于形象之中,涉笔成趣,余味隽永。元祐初年北宋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相当尖锐,黄庭坚对此感到不安和痛心,“牛斗残我竹”当含讥刺时政之寓意。陈衍批评说:“若其石既为吾所甚爱,唯恐牛之砺角,损坏吾石矣,乃以较牛斗之伤竹,而曰砺角尚可,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耶?于理似说不去。”陈衍的责难恰好是本诗的理趣所在,“于理多一曲折”,属“无理而妙”陈衍所谓“厚于竹而薄于石”正是“反常合道”的表现手法:本为一幅画,诗人却当现实来看待,高度赞美了龙眠、东坡画技的高超,此为“反常合道”之一;牛砺角对石损坏不大,牛斗伤竹则无疑,程度不同,并非厚此薄彼,这是黄庭坚的机智风趣之处,于理也说得过去。但诗中主要是以 “牛砺角”引出“牛斗”,从而否定“牛斗残我竹”,此为“反常合道”之二。可见,此诗不仅有奇趣而且有理趣。奇而生趣,入理成趣,正是此诗的突出表征,难怪黄庭坚自视为生平最得意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驳金筑子之荒谬:尔“个性”非个性
              

      金筑子发了篇《诗写个性》。就题目,应该不错的;然文中表述,是满拧的。换言之,其正文内容非但没有正确说明标题,反到是完全错误的解读了个性。   
   
      个性,是心理学名词,也是哲学术语,也同时运用于文学,属于常识问题。
      心理学的个性,即人的独特性,它包含性格、思想、品质、意志情感等内容,人与人之间这些内容的不同和区别,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人生追求、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和情感方式的与人不同的独特元质。
      哲学的个性,用毛泽东矛盾论的诠释,其与共性相对,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个别、特殊的性质,亦即矛 盾的特殊性。      
      文学中的个性,就作家反映生活创造文艺形象来说,叫做创作个性。就已形成的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来说,称谓文学风格。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二者角度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创作个性,是指作家们以不同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融入创作,进而形成鲜明各异的表达特色和艺术特色。文学实践证明:因为心理和精神世界的不同,在认识生活、选择题材、演绎艺术、创造形象上,会有明显区别。比如在认识和反映生活上,这不但受世界观和性格的影响,也受视野胸怀的影响。      
      有洋人说:”风格即人”。
      明学者屠隆说:”士之寥廓者语远,端亮者语庄,宽舒者语和,褊急者语峭,浮华者语绮,清松者语幽,舒朗者语畅,沉着者语深,谲荡者语荒,阴鸷者语险。”
      李白思想儒家道家都有,豪放不羁,我行我素,他的诗歌在题材和样式上,歌咏自然山水居多,乐府和绝句为主。杜甫是典型儒家规范,性格内敛,素有抱负,胸怀社稷,忧国忧民,他的诗歌反映家国民生居多,形式多律诗。而两人风格,一个雄奇飘逸、率性自然,一个沉郁顿挫、幽愤深广;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   
      文学风格,它几乎完全取决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个人气质、人格精神、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具。鲁迅深刻,矛盾严谨;郭老浪漫热情,老舍圆熟幽默;郁达夫属才子式婉约,郭小川是战士的豪放;艾青是一幅形象饱满的艺术画卷,贺敬之是一阕直抒胸臆的生活赞歌······      
      文学的个性,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两者最后是对立的统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的文学;没有嘎嘎独造,就不会有风格;而失去共性,没了普遍性意义,个性也随之就丧失了认识、审美和教育作用。
      金筑子在《诗写个性》里说:“诗写个性。何也?因为,你看见的美,也是别人想看见的或看见过的。你一说,别人就在他的脑海里构筑起一个美的画面。因此,你所表达的,也正是别人想表达而还没有来得及表达或不会表达的。”               
        ——谬矣!这其实说的是共性而非个性,金完全搞错了。个性,一定是区别于别人的东西,是人人心中有,但却很大可能是个个手中无的那独到,甚至较多人心中没有。是以一己抒发灵感,显示审美,表达爱憎,诠释本质,以特殊性体现普遍性。
       而接下来的具体举例,遗憾的是,金筑子并没有交给读者他的个性破解钥匙。所涉其实都与个性无关,诗就是诗,老金的个性就是老金的个性,互不搭界。金筑子完全没有连通诗例和他的个性认识之间的论证关系,内在联系不见,所议不知所云,令人茫然不得其解,引颈徒然等待下文······他其实说的都是共性。
       由此看来,倒是金筑子,应该首先搞清楚个性以及个性之于文学。      

       就目前,坦率说:金筑子还没弄明白文学个性为何事。
     (2015-0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驳金筑子荒谬之:“好诗的标准是艺术性和真实性 ”     


      金筑子不久前发帖说:“好诗有两个标准即艺术标准和真实标准”。其以发现新大陆一般在大小中华理论版论坛宣示、呼吁,以为找到了好诗的最新解读钥匙和好诗的最新写作圭臬。
      这,无疑是错的。      
      错在哪儿:错在不准确,错在混乱。
      再具体说,就是错在艺术性和真实性不是并列,而是有包涵,属于种属——这个标准缺项。      
      艺术性,大家都知道,系指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就旧体诗词,按过去说法,就是赋比兴及其运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抒情艺术和意境艺术等等。
      真实性,是现在的说法,即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从艺术反映生活的角度,它属于艺术性范畴;从生活被写进一个作品作为内容,它属于内容和思想性范畴。而即便它属于内容和思想性范畴,它并非思想性之全部,所以它代表不了思想性。      
      思想性,即一个作品表现出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意义。这个倾向和意义,固然需要真实性,但真实性决定不了思想性,思想性要靠题材,要靠内容,更要靠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审美来完成。
      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这诗固然有真实,也很明显。但说它是好诗,仅仅止于真实,是说明不了问题的。还是要讲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其艺术性在于有神态有动态,自然、明快、真挚、联想,情感奔涌、一气呵成。思想性尤其给人强烈,即对战争的厌恶,对平叛胜利的喜悦,从中明显可感老杜那跳动奔涌热烈的爱国情怀。

      诗属文学。鉴别诗之好赖,其标准,于传统,还是要看赋比兴,看载道言志。于当下,自然要以现当代文艺理论尤其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标准来衡量:即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习总在一次讲话中说优秀作品的标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后一个标准,适于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绘画等立体艺术;前两个标准,适于小说散文诗歌等纸面文字作品。  

      理论是科学,科学需要严肃和诚实,须认知本质概念清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忽悠,以其昏昏招摇叫卖害人害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驳金筑子之荒谬;"鲁迅姓'鲁'"                                             
                                             
      
  金筑子曾几次这般说道:“几年来我在网上形成了一套理论”
  那老金这“一套”,都是什么样的“理论”呢?接着上回,咱们再向诗友们介绍,以帮助诗友们对金氏“网上理论"有所了解。     

“鲁迅姓鲁”,这是金筑子先生在网上送给诗友们的第一个“理论”笑资。这事是金筑子在百家论坛,与针叶林和畅游江湖争论的第一个话题。

  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无疑,鲁迅姓周。
  笔名就是笔名,不是真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隐去真名实姓而特定的别名、代用名,只用于发表某些文艺作品或社会科学内容的有关文章、论文等。因为笔名是假的,所以不能用笔名来称谓原名、本名姓什么,换句话说,不能离开真实姓名而在笔名里寻找或确定一个人姓什么。
  以周树人为例,有笔名181个,还有说150多个。鲁迅,是影响较大的一个。周树人笔名有单字的,有双字的,有三字的,还有五以至六个字的。      
  比如单字笔名,飞、树、干、俟,在这里如何找周树人的姓氏?比如五个字的 “译文社同人",哪个是姓?哪个是名?如果以第一个字做姓,单字笔名怎么找出姓氏和名字?五字的“译文社同人",在哪个顺位确定这笔名的姓氏?这笔名的本人周树人姓"译”?还是姓“译文"?
  如此这般,茅盾不姓"沈",改姓"茅"?老舍不姓"舒”,改姓“老”?冰心不姓“谢",改姓"冰”?柳亚子(柳)不姓柳,改姓“弃”(笔名弃疾子)?按这逻辑继续推进,梁效姓“梁”?石一歌姓“石”?罗思鼎姓“罗”罗?’畅游江湖姓“畅”?向东向东姓“向”?有会员有一个加强连的马甲他怎么姓?——荒唐无比!
  极为常识的问题,但金筑子就是搞得颇为荒唐。

  有关对“鲁迅姓‘鲁’”的驳论,当时颇多,本人一直没参与。这篇论证论据,过去是没有过的,是新的,希望诗友们参与讨论。而对金氏所谓“一套理论”的批评,本文外在是讥讽,实质是严肃的批评。网上交流或传播传统文化,研习文学理论诗词理论,不可以江湖蒙骗欺人欺世,不可以不懂装懂随心所欲,不可以坐井观天信口胡诌,要尽可能保证对于传统文化在学习、继承中的务正和干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驳金筑子之荒谬:诗写真实

       最近较忙,一篇在脑的小文一直没有功夫写,题目拟:“驳金筑子荒谬之十:旧体诗作者的立足点从来就是言己之意?”——金氏旧体言己主张,实质是 否定了“诗言志”也无视和贬低了两千多年的中华诗歌实践。
       不想老金又祭新篇,那就先回答“四个诗写”,原“驳十"往后排。
       这次“诗写”,金筑子似乎是要走出沼泽,遗憾的是,在立意和内容上,依然徘徊在他的专属窠臼之中而不能自拔。
       看金文第一段:“只有坚持诗写真实,诗写个性;诗写小我,诗中有我:方可既不会重复别人,更不会一重复自己。”
       这“四个坚持”,概念较多,关涉重要,但最后却落在“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上”——这目标,未免太低,由此可见老金着眼点之低和思维逻辑之混乱。
       “诗写真实”,这是金筑子这一阶段一再推销的,似乎从中窥见了写诗的真谛。其实,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因为不懂文学真实的大量存在。
       文学(诗歌)是创作。它是人脑与客观事物统一的结果,即它是客观生活经人脑主观认知编撰下的产物。换句话说,艺术或文学,不是对生活的照相,不是对生活的照搬,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再创造。
       所以,在此明白的告诉老金: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
       所谓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真实、审美接受真实。即它是由艺术家或文艺创作者对于生活主观审美认知的诗艺创造,是艺术家或文艺工作者在其营造的艺术情境中所表现出的对生活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是由作家诗人借助语言文字建构起来的、诉诸读者阅读感受的影响力真实。”
       “鲁李元霸抛锤骂天”,“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燕山雪花大如席”,“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相信生活中难有或不会有,但艺术里有夸张,这就是艺术真实,这种真实千百年来已为读者接受和认同。
       艺术真实,生活中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不能违背生活。
       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大如席”肯定不存在,但燕山的雪多雪花大这是存在,“大如席”的夸张有生活基础,读者会赞同。如果有人说“火焰山”雪花大如席,那就违背了生活真实,读者要摇头。
       讨论中已经不乏,说没有看到没有经历的不可以写,因为不真实。      
      毛伟人的《沁园春雪》,写的是千里北国风光,写的是长城内外。在黄河岸边的毛泽东,此时是断然看不到这么远这偌大场面的。为何读者为之感动?因为实际生活有,因为毛泽东曾经跋涉过雪域冰原。
       艺术真实生活可以没有。
     《西游记》的妖魔鬼怪实际生活中没有,天上人间腾云驾雾生活中没有,孙悟空的石头缝里蹦出来以及七十二变没有·······但作为艺术,人们接受了《西游记》。因为虽然它表现的是妖魔鬼怪,但这些形象都是人的观念人的生活人的语言人的善恶美丑,整体上它没有离开和违背人的思维人的奋斗。
       艺术真实有的也不需要写者有实际生活,那会很糟糕也难以想象,只要生活存在即可。
       按金筑子逻辑,屈子的《天问》就不会存在了,老杜的“三吏三别”也难见于人世;塑造唐僧就得跟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吴承恩应该不是孙猪沙的化身;《圆明园》编剧杨村彬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还没有出生,但这不妨碍杨编剧忠实纪录当年的国耻;写武大媳妇不必是婊子, 表现无赖也不就是牛二······
       还有,文艺作品的好坏,与艺术真实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可以说,举凡文艺作品尤其小说、散文、戏剧、电影或者诗歌,都离不开艺术真实,离不开对生活题材材料的抉择和利用,但其成功与否,更在于对于题材发掘中所表现的时代性、人民性和艺术性。

       金筑子“四个诗写”,说起来一嘎巴嘴,驳起来需要论证。
       原来拟用一篇回答,现在看来以一篇驳议“四个坚持”篇幅过长,所以还是拆开来一篇一篇写,此为驳议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驳金筑子之荒谬:“一切大我都是老干体,表现小我才是诗"

       金筑子在我发《“大我“与“小我”》上帖言说,“从诗的角度讲,一切大我都是老干体!表现小我才是诗!      
       ——不得不说,这种妄下断言,是极其荒谬的。讨论,总须顾及史实,总得凭及客观,不能张嘴就来。
       随手举例,就诗人,屈原、高适、岑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陆游、文天祥、辛弃疾、关汉卿、王世贞、于谦、丘逢甲等等,他们的诗,更多的显示了“大我”。他们的特点:一致的爱国,共有的体民,强烈的憎恨不道,在艺术上都有建树。如此诗人,如此歌咏,是“老干体”!?

       “大我”“小我”,著名诗人大诗人都会有,“大我”会更多些;一般诗人小诗人,“小我”应占多数,也会有“大我”吟咏。
       屈子是“大我”咏叹,如《离骚》、《天问》、《怀沙》等,所以“诗魂”,因为“香草美人”和“美政献身”;老杜也基本是“大我”歌唱,如《北征》,《三吏》、《三别》等,所以“诗圣”,因为“忧国忧民”和“沉郁顿挫”;乐天“兼济天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这是他写作实践的座右铭;放翁“慷慨激昂”,“他忧的是国家是有骨气的爱国诗人”,周恩来这样评价他;稼轩始终把 ”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书写主题,风格 ”豪放胸阔,激情飞扬”,“词中之龙”高昂;蛰庵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为最,”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君诗真天下健者”不让。
       诗人的诗,与出身有关,更与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和代代相承的诗教诗宗有关。真正的诗人,他们不会只有自己,或只有苟且,还有远方,更有载道言志,更有家国江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驳金筑子之荒谬:   “百二十回红楼梦为曹雪芹原著”

    “百二十回红楼梦为曹雪芹原著”——这是金筑子在诗词声韵“研究”之余在国学“研究”上的另一个笑话,时间在2014年4月。
                  
       金筑子在中诗词百家论坛靠“古今混用”“神韵”研究成名立万后,突然又在“红学”领域祭出卫星,以昭示其国学多领域“研究成果”,进一步显示其中诗词论坛诗词声韵家、国学研究专家的多重“专家”地位。
       大家知道,对于科学、文艺学领域,多少人皓首穷经,孜孜以求一辈子,在一个领域突破前人或有自己的发现而获得一个学术成果,已实属不易。而金姓“专家”,不但在网上不太长的时间期内搞出声韵之“古今混用”诗词理论,制造了”第三轨“,又在苦心经营和布道辩论声韵学中,搂草打兔子,顺手那么一划拉,就又在文学的重要领域红学研究中轻而易举的搞出新动静,实在是”天才“之举!
      《红楼梦》前八十回,经研究,所有红学家基本一致确认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是高鹗所续,有部分认为作者不详是经程伟元、高鄂或另有他人整理,即“程高本”和“梦稿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来出版“程高本”《红楼梦》署名曹雪芹、高鄂,后来出版署名曹雪芹、无名氏(采用多个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署名上的明确细节,可以看出是负责任的,是经专家或出版署研究决定的,有权威性,有可信度。“
      《红楼梦》曾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是说,经脂砚斋评点的版本,都为曹雪芹一人所著,有八十回或者更少;未经脂砚斋评点的,为曹雪芹和无名氏所著,是“程高本”、“梦稿本”,有一百二十回。就是说,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非曹雪芹一人所著。
       金筑子所用:“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是最初红学研究者,确定前八十回《红楼梦》或更少章回本作者的一个依据,因为《红楼梦》在传抄中一直没有署名作者为谁。用来说明后四十回,乱拉壮丁,驴唇不对马嘴。
       金筑子所用其他材料,是红学研究者研究探讨《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版本即“梦稿本”的有关文章见解,内容并非说明一人所著。此版本为1959年发现,前八十回与各版本同,后四十回与程乙本同。尽管"梦稿本"发现晚,尽管是一百二十回,红学领域对其认定并无矛盾或对此前认定反发生颠覆性,依然是前八十回作者无疑曹雪芹,后四十回作者另有其人,但不知是谁。
       如果说转载,只是引用原文,金筑子无错;如果弃掉转载,拿了别人材料观点说是自己的,是剽窃;如果拿了别人的材料又借此放卫星立论一百二十回都为曹雪芹之手,这是无知无畏欺世盗名。
     “梦稿本”并非都系出自于曹雪芹之手,乃红学常识。金筑子又放卫星,令人莞尔!
           
       本人不是红学研究者,也不是专业文化工作者。有关红学,只是一个嗜读者。对红学,本人是出于兴趣浏览了一些文章。还有一个很大关系,是因为毛伟人举荐了”两个小人物“,而从李希凡、蓝翎倒看,接触了俞平伯、胡适、鲁迅、周汝昌、何其芳等人的红学研究文章,对后来的刘心武,没细阅读。
       作为一个读者,对红学谈不上见解,记忆里有些常识,所以碰到违反常识和明显的荒谬,还有一点儿分辨力。               
       愿意就此话题求教于明白人并进行交流,但绝不是金筑子。

       搞学问或交流文艺看法,当有一说一,不可蒙骗,忽悠不得,忽悠无用。
      (2014-0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驳金筑子之荒谬:再过一千年,则红楼依旧在,研究尽消声“

    “再过一千年,则红楼依旧在,研究尽消声”      
       ——这是金筑子的立论之一。与他的其他荒谬一样,宣言大胆,求证无心,招摇尽显。      
      对于经典,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研究高度和角度,又随着考古的发掘和时代的变化,对经典、古典的研究认识不会停歇总有突破一直在前进,这是常识。
      金筑子当知诗经、离骚、老子、庄子吧?现今国人学界对他们如何?消声乎?而对希腊神话、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等外国文学、哲学、历史之经典与先哲,不独西方,即便中国目前也在研究,每年研究文论都有专刊发表,消声乎?
            
      红楼等四大古典名著,作为小说,应该会像诗经离骚一样,为我们的后人研究,挖掘,代代不息,这就是文化传承。
      不知却硬做惊人之语,少见却偏为预言之断,毛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驳金筑子之荒谬:“新韵十多年来没成功是自身基因决定的”



金筑子发文责问:“用新声韵制旧格律为什么十多年来迄无成功?

金文认为,“新韵十多年来没有作为没有成功” 以至 “仍然上不了台面。” 然后诊断:“改革老干们忽视了材料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格律的不同,新材料是不能复制旧格律的”,这“是自身基因决定的!”

我的驳议:

一、金文应该拿出论证而不该是一句武断的否定。无论臧否,都要用事实说话。

二、用仅仅只有16年实践的《新韵》与此前任何一部韵书比较都没有可比性。《新韵》只有16年,用16年与200多年的《唐韵公元732-1008》、200多年的《广韵公元1008-1223》和800多年的《平水韵公元1223-》相比,没有可比性。还有,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如果说十年新韵旧体没有成功,那十年平水旧体有成功吗?

三、不该过苛要求新韵旧体。旧体诗词近30年有发展,但依然无法与革命年代30年(五四至1949)的旧体相比。目前习旧写旧应有十分之七的平水用韵,平水30年应该成绩平平(尽管确有个别可喜旧体——整体有作为乎?),那还有什么理由,苛求新韵的近年异军突起呢?

四、“基因说”谬极矣。中华基因颇多,这里只说旧体基因?那无疑: 是中华文化、中华情操、中华汉字、中华的载道言志、中华的意象境界、中华的格律音乐。韵书,韵部,从汉字的发音和音乐性来说,或可进入基因;从它还只是对汉字声韵的归纳分类的工具书意义来说,它还进入不了旧体的基因。如果说声韵是基因,近体无论是用唐韵、广韵、平水韵还是新韵,它们同属一个基因,这个基因因汉字而生。就为诗,从根本来说,韵书及其变化对诗的影响极小甚至没有。因为不管怎样变化,汉字都是有标音有音乐性的。而一首诗,它靠的是文字表义组合,靠的是以什么样的审美来立意构思,靠的是意象、境界和氛围,靠的是汉字本身属音及其搭配。韵书的差异,决定不了一首诗的优劣,如同你学习汉语是用康熙词典还是用新华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一样。而作为百分之九十九的学习中文的人来说,应该使用的都是《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或《辞海》吧?

离开中华故土、中华文化、中华诗学、中华文字,谈何基因?否定新韵诗基因,大错极谬!

      五、金文有关材料观差异。格律等是形式乃旧瓶,材料是内容须新酒。当代写旧体,要合时代有读者,无疑材料即内容一定得是当代的生活情感与精神。

      六、旧体韵书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早晚会被矫正——如果旧体还有将来有读者的话。文学、诗词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也该是进化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七、旧体仍需努力。与过往比,当下旧体表现极为一般,平水韵继承聊复尔尔,新韵诗革命尚未成功。为继承与创新,同志须努力。

(2020-05-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方语言”也谈


看了诗友们有关“官方语言"的这两天讨论,也说几句。

我赞同山水相逢、天生我才和三羊等诗友的观点,以为林金建版主有关“中国没有官方语言”的观点是错的。
恕直言,理论版的话题观点交流,就应该一是一二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模棱两可,这不存在礼仪问题(交流中的礼仪问题和大忌,是无礼、攻击和谩骂)。文化交流乃为求正求准求真求是,须有认真态度,如果都是乱呛呛或不置可否或歪嘴念经,那无疑就是扯淡还有何意义?所以,含混不得。

还有,我们争论的这个所谓“官方语言”应该很明确,我说的是其功能而非具体语言表达。
业经法律通过,那答案,肯定只有一个,不会有第二个。这种话题交流,应该就是个理解和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无须研究,也没有另一种什么认知或理论观点可以并驾齐驱的你反对你就不是学术交流了。

“官方语言”是个相对概念。
所谓“相对”,就不是绝对,就是有条件的。具体说,就是在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可以共同使用的语言,就是各国都有各国自己的相对“官方语言”。而“官方语言”,就世界各国,其作用意义功能应该一样无二,但称谓会有不一。

“官方语言”,只是一种叫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通用的正式语言或认定的正式语言。它是为适应管理国家事务的需要,在国家机关、正式文件、法律裁决以及国际交往等官方场合中规定一种或几种语言为有效语言的现象。
“官方语言”,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与其政府机关通讯时使用的语言。

“官方语言”作用,应该很容易理解。它是为了管理一个偌大国家需要而产生,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秦朝就面临着这个问题,因而提出书同文。无论对内还是对外,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官方语言即通用的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对外使用的语言——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人权白皮书》、乔冠华等外交人员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外交使节向各所在国递交的国书、”徐梦桃在冬奥会上用汉语普通话高喊“我赢了”······这些语言,就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对内通用语言——毛伟人在开国大典上的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  ”邓小平南巡讲话,习总书记到老少边穷地区的慰问语,国家机关、正式文件、法律裁决,公民与其政府机关通讯在网上反映问题等等所使用的语言,国人曾经见面的“吃饭了吗?”和现在的“你好!”就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中国为何没有叫“官方语言”?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其实就是表述不同、考虑不同,功能无二。国法通过的通行语言文字,不是官方是什么?国法在推广通行语言文字,不是官方是什么?
而之所以没有直称“官方语言”,我理解: 一是目前称谓、目前表义、目前表达,更合适。二是新中国在理智与情感上不认“官”,政府是国家的管理机构、人民的服务机构,不叫“官府”;公职人员名曰党政干部、是人民的服务员,不叫“官员”。三是国家要考虑到多民族多语言的现实和情感而采取了更为含蓄的表达。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一方面,要考虑到这个现实,要坚持语言平等政策,积极维护语言的多样化与和谐统一,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进一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根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范围涉及除港澳台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据显示,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平时书写时使用规范字的人口比例为95.25%。
这还是2004年的调查数字,18年后现在普通话和运用规范汉字的比例,应该更为可观——这是法的作用,也是汉语和普通话更适合通行的作用。

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能理解问题实质而不是死抠文字表面,可以正常准确认知有关基本概念而不偏去钻牛角尖,这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8-7 2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