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2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面 对 长 征 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创造的中华民族的壮举——长征,已经过去七十年了。站在已驶进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之船回首长征,应该是“回顾”、“回想”之类。但我更以为,已作为人类历史奇迹的长征,她更是精神的、文化的,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无论你看不看,他都鲜活、壮美、动人、高耸的矗立在那儿。所以我的这篇小文,在这个伟大的名词——“长征”前面,是恭恭敬敬地“面对”。 长征发生的时候,我的父母只有五、六岁;长征结束十七年,我才来到这个也许是绝对由于长征胜利才“换了人间”的“新中国”。因此我对于长征的“面对”,几乎完全来于文字记载——文学的、史学的和教课书中的——我遗憾在口头中几乎没有得到任何人(包括老师)关于长征的讲述,口头尤其是民间口头教育的苍白,这也是我们这个国度在教育上的一个重大缺失。 最初是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读了上六年级姐姐的语文课本中的《金色的鱼钩》,才始知长征的。而后上五年级,又读到了课文《强渡大渡河》,再一次知道了长征。于此同时,阅读了毛泽东选集有关长征的论述和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的《跟随毛主席长征》以及长征经历者的合著《红旗飘飘》。 《金色的鱼钩》是悲剧的,但却蕴含着深深的情义和无限的光明,那种战士的纯情和人性的美好久久充盈、弥漫在我少年的心头,我后来读《安徒生童话选》时有过与此类似的感受。《强渡大渡河》则是正剧式的,红军强渡成功了,但那是经过临危不惧、一往无前、英勇牺牲而换来的。十多年后读荆柯别易水,觉得荆柯固然是英雄,但与强渡大渡河的红军勇士相比,这个被历代文人骚客称道的悲剧英雄,实在要逊色得多。《红旗飘飘》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多卷记实性文集,作者全部是革命斗争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其中有几卷是专门反映红军长征的。读了这些,我知道了比较多的红军的故事。而这些作者名字前面的军衔同样让我敬羡,我曾幻想过以后要当将军。 以上是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阅读的长征。这期间,我对长征的认识还只限于感性的,还不能完全理解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这之后十年,也就是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的的时候,我当时在部队师文艺宣传队。队里为了庆祝长征胜利四十年要搞一个诗歌联唱,安排我创作。为搞好这个创作,我查阅了较多的关于长征的资料,还认真看了“总政歌舞团”的《长征组歌》,通读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部队作家王愿坚的短篇小说集,再一次精读了毛主席(我是个极其念旧的人,非常不习惯也不愿意直呼他老人家的名字,请允许我这样称谓)的长征诗词作品。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较早系统介绍红军长征的记实性文学,在世界上影响较大,但后来知道他并不是第一个记叙长征的外国人。《长征组歌》则是以艺术形式特写兼具全景式再现红军长征的合唱作品,我非常钦佩和折服这部组歌的词曲作者。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长久地燃烧、感动着我,它也照亮了我生命的旅程,我在这之后的一首诗中曾引用过这闪烁着万丈光芒的四个字。毛主席在长征期间写的诗现发表的有七首,而尤以七律《长征》为最直接写长征,这也是毛主席向世人公开介绍的第一首诗词,可见它的份量。这首诗在内容上不事张扬,只是以红军长途跋涉的脚印把万水千山串在一起,便构成了一首诗;虽只有八句五十六个字,但其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人类历史上最罕见的沉重和悠远。诗中高度概括了长征千辛万苦、血雨腥风的战斗历程,歌颂了长征所创造的无与伦比的辉煌,让人感受到红军战士和中国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章法、句法、字法俱臻;风骨、情韵、色泽绝顶”。神完气足、瑰丽宏大,囊括宇宙、独擅古今,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通过这首诗,我加深了对长征的认识;也经由这首诗,进一步窥到和领略了作为伟大诗人和革命统帅的毛泽东的“一等胸襟”和如椽之笔。 这是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对于长征的进一步阅读。这期间,我对长征的了解更多了些,已经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在我阅读了有关长征的较多文字之后,这样一组数字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红军长征一共走了368天,日行军235天,夜行军18天;跨越18条山脉,有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穿越1.5万平方公里草地;转战14个省,占领过62个城市,通过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师以上规模战役120次,平均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牺牲;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有8万人,湘江战役后剩下3万人,到达陕北仅存7千人……。 这些痛楚壮丽、艰苦卓绝的数字,已随着英雄红军的脚步,镶嵌在圣洁的雪山,镌刻在茂盛的草原,溶进不息的河流……而在这些数字背后,则是已蓄得满满的感天动地、惊鬼泣神的“红军的故事”。 这些数字和故事,当然吸引、震憾和感动了中国和世界。尤其是外国人,他们对已经有些淡忘了的东方古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这个事件发出了真诚的惊呼和赞叹:在中国人的好朋友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尼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日本作家冈本隆三笔下,长征是“中国革命锻炼的记录”;在前苏联作家尤里耶夫笔下,长征是“中国人民历史上的英勇篇章”;在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笔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这些评述,应该都是十分恰切甚至是非常精到的。 如果仅仅限于熟知上述数字和一些红军的细节故事,那对长征的认识还只能说是限于表象。外国人对红军长征的惊呼和赞叹也不可能停留在长征的具象,他们的目光也许会更客观。 红军长征之所以伟大,当然有其伟大之处,我的理解是: 其一,长征是人类历史的空前壮举,红军因此转危为安,中国革命因此转危为安。国民党大军重重围剿,党内错误路线错误应对,红军反围剿失败,中国革命第一个红色政权瑞金失陷,中国革命“知向谁边?”在缠绵而有些哀伤的“十送红军”的歌声中,红军离开了瑞金,踏上了方向和归宿尚不明确的长征之途。上有飞机轰炸,下有追兵堵截,征途有险山恶水,党内有“左右倾”“瞎指挥”。在南京的蒋介石断言,红军“流徙千里,四面楚歌,下山猛虎,不难就擒”。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形势下,红军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树皮防寒,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过金沙,飞夺泸定,转战乌蒙,强渡嘉陵,登上六盘、、、、、、血洒征程,前仆后继,铁流滚滚,甩掉强敌,到达陕北。蒋介石不得不长叹:“六载含辛,竟未全功”。 长征拯救了红军,拯救了党,拯救了中国革命。这之后的第十三年,生于忧患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与红军长征相比,公元前西班牙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那应该如同一次“假日远足”;18世纪土尔扈特部由伏尔加河下游回牧伊犁,实在是一次太过寻常的迁徙;而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的由莫斯科的大撤退,那只能是兵败“滑铁卢”的预演。因此毛泽东不无豪迈的说:“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其二,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抉择,红军找到了自己的领袖,长征造就了自己的统帅,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历史需要的时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长征刚开始的时候,从最高统帅部到基层连队,从中央委员到普通士兵,并不清楚向哪里走,在哪里停。而由于“左倾”错误主导,湘江战役损伤过半,红军陷入绝境。在这个时候,受党内“左倾”路线排挤、没有决策指挥权的毛泽东力主转战贵州,避免了红军再次遭受更大损失。而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后,红军很快掌握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并决定在陕北开辟根据地。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普列汉诺夫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问题》一书中有这样的阐述:历史无疑是人民创造的,但在历史需要的时候,个人可以顺应历史发挥个人作用并推动历史。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英雄创造的,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了历史。长征就是一个证明,在我党历史上直至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国革命以及武装斗争之所以屡屡失败以至于走上绝境,就是缺少一个能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有战略远见、有革命创造性和有斗争智慧的领袖人物。陈独秀试过了、瞿秋白试过了、王明试过了、博古试过了,实践证明:他们都不行。中国革命在这个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长期的斗争和斗争的失败,党和红军认为,应该让毛泽东“出山”了。毛泽东挺身而出,以他超人的才能和智慧,多次挽救党和红军闯过险关,“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场由“左倾”导致的战略转移,变成一次向抗日前线的英勇进军;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场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而后四十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完全证明了:遵义会议的选择是正确的。党和红军被挽救,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东方古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毛泽东,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才影响和推进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同样由于这段历史,才造就了一个中国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 其三,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次广泛传播,革命斗争火种遍布播撒十几个省,加速了中国革命进程。国民党反共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围追堵截,引诱恫吓,造谣污蔑。红军长征途径十几个省,有两亿多人民。红军每到一地,不动群众一针一线。宣传抗日,宣传自由、平等。帮助穷人“闹翻身”,组织人民群众搞武装斗争,杀官安民,打富济贫。使所到之处的老百姓了解了红军与旧军队是完全不一样的,使共产党的种子播撒在广阔的土地。很多地方建立了红色政权,不少地区的人民群众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武装斗争。红军长征的事迹也影响了国民党统治的一些地区,相当多的进步青年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后,纷纷奔向延安。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而毛泽东则用他那哲学家和诗人特有的思维来表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其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在难以承受的自然、社会条件下所进行的一次大锻炼,党和红军经受了锻炼并筑成了影响中国革命和影响世界的长征精神。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在长征这一历史题材中,属于今天和未来的,就是长征精神。长征那么艰苦,雪山寒,草地长,追敌多;常挨饿,又受冻,还有病;路途远,总打仗,牺牲多。悬殊的敌我力量,恶劣的自然环境,严峻的党内斗争,这对每一个亲历者都是一个考验。但红军挺过去了,闯过来了,是什么东西在支撑他们?是“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不怕难”和“只等闲”的一往无前、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艰苦奋斗、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崇高思想;是坚韧不拔的人格毅志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红军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一精神的源泉和内核,则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路标,这是一笔价值无比的永恒的精神财富! 在我认识、理解了长征之后,我不能不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壮举而自豪,不能不为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和我们的党而庆幸。 红军艰难而又满怀信心前行的背影已经在时空的视线中走过了70年,长征做为一个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事件也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做为一种精神,已经化为一座丰碑耸立于世界;长征做为一笔遗产,已经积成巨大的财富馈留给我们后人。仰望这座圣洁崇高的丰碑,面对这笔丰厚无价的财富,中华民族的子孙们、共和国的公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无愧于先烈先辈?历史在注视着我们,世界在注视着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