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之达

五律 大连日本风情一条街

[复制链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方语言”也谈


看了诗友们有关“官方语言"的这两天讨论,也说几句。

我赞同山水相逢、天生我才和三羊等诗友的观点,以为林金建版主有关“中国没有官方语言”的观点是错的。
恕直言,理论版的话题观点交流,就应该一是一二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模棱两可,这不存在礼仪问题(交流中的礼仪问题和大忌,是无礼、攻击和谩骂)。文化交流乃为求正求准求真求是,须有认真态度,如果都是乱呛呛或不置可否或歪嘴念经,那无疑就是扯淡还有何意义?所以,含混不得。

还有,我们争论的这个所谓“官方语言”应该很明确,我说的是其功能而非具体语言表达。
业经法律通过,那答案,肯定只有一个,不会有第二个。这种话题交流,应该就是个理解和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无须研究,也没有另一种什么认知或理论观点可以并驾齐驱的你反对你就不是学术交流了。

“官方语言”是个相对概念。
所谓“相对”,就不是绝对,就是有条件的。具体说,就是在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可以共同使用的语言,就是各国都有各国自己的相对“官方语言”。而“官方语言”,就世界各国,其作用意义功能应该一样无二,但称谓会有不一。

“官方语言”,只是一种叫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通用的正式语言或认定的正式语言。它是为适应管理国家事务的需要,在国家机关、正式文件、法律裁决以及国际交往等官方场合中规定一种或几种语言为有效语言的现象。
“官方语言”,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与其政府机关通讯时使用的语言。

“官方语言”作用,应该很容易理解。它是为了管理一个偌大国家需要而产生,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秦朝就面临着这个问题,因而提出书同文。无论对内还是对外,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官方语言即通用的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对外使用的语言——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人权白皮书》、乔冠华等外交人员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外交使节向各所在国递交的国书、”徐梦桃在冬奥会上用汉语普通话高喊“我赢了”······这些语言,就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对内通用语言——毛伟人在开国大典上的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  ”邓小平南巡讲话,习总书记到老少边穷地区的慰问语,国家机关、正式文件、法律裁决,公民与其政府机关通讯在网上反映问题等等所使用的语言,国人曾经见面的“吃饭了吗?”和现在的“你好!”就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中国为何没有叫“官方语言”?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其实就是表述不同、考虑不同,功能无二。国法通过的通行语言文字,不是官方是什么?国法在推广通行语言文字,不是官方是什么?
而之所以没有直称“官方语言”,我理解: 一是目前称谓、目前表义、目前表达,更合适。二是新中国在理智与情感上不认“官”,政府是国家的管理机构、人民的服务机构,不叫“官府”;公职人员名曰党政干部、是人民的服务员,不叫“官员”。三是国家要考虑到多民族多语言的现实和情感而采取了更为含蓄的表达。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一方面,要考虑到这个现实,要坚持语言平等政策,积极维护语言的多样化与和谐统一,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进一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根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范围涉及除港澳台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据显示,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平时书写时使用规范字的人口比例为95.25%。
这还是2004年的调查数字,18年后现在普通话和运用规范汉字的比例,应该更为可观——这是法的作用,也是汉语和普通话更适合通行的作用。

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能理解问题实质而不是死抠文字表面,可以正常准确认知有关基本概念而不偏去钻牛角尖,这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体诗与永明体兼答门外谈诗


        门外谈诗在诗词理论发帖说:
      “老金是作了一定研究,并有所发现,前几年就此问题与针叶林展开辩论。永明体与近体不易割舍清界限的在于五律,至于七律,是明显近体之一种,不属于永明体,堡人之诘,实是不明争论之所在。”
      “唐以前的梁朝,陈朝,隋朝,是出现过近体形式的诗的。”        

        ——这是门外谈诗的观点。归纳一下这观点:一认为金筑子于此是有“一定研究”的,二以为“堡人不明争论之所在”,三对于金筑子的近体诗就是永明体之一种,门外谈诗并没表明观点。整体分析,门外谈诗应该是赞同金筑子的观点。

       请看我八驳金筑子原话。
       我说:“金筑子说,‘什么是近体诗?那就是唐人提倡的一种诗体,与历代的古风体有别的:句子讲四声搭配,句间讲粘对,首联与尾联之间讲对仗格律的诗体。这种诗体在沈约时代就已经完成,是永明体诸多形体中的一种,唐人只不过选取这一种加以提倡而已!’”
       接着我又说: “金筑子此说,混淆了永明体与近体诗的界线,忽略了从初唐到盛唐诸多诗人为创立近体诗所做的努力
       末了我说,“请金筑子给找找:七律是永明体里的哪一种?”   

       有必要重复一下两个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产物,又称新体诗。其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永明体是在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和沈约等人发现倡导下创立的。永明体的圆美流转,对于上一个时代晋宋的艰深滞重是一种革新,对下一个时代唐近体产生的影响,有里程碑意义。
       近体诗,诞生于唐代,亦称今体诗、格律诗。初唐四杰依然半古半格律,到了沈佺期和宋之问,永明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又解决了粘式律问题,完成了从律句到律篇的转化。近体诗是发轫于南朝,雏形于初唐,成形于盛唐。

       有关上述,是文学史诗词史的公认,也应该说是一个常识。
       从以上我们不难判断,金筑子之谬。
       1、两种诗体各自属于不同朝代,诗体名称不一;2,两者之间有联系有区别,前者影响了后者,后者借鉴完善了前者;3、两者形式区别还很大,后者已经是一种完善全新的格律;4、后者其实是经过了南朝之后又经隋朝而到了初唐一段200年左右时间的酝酿、探索、研究才创立起来的。
       金筑子所说“这种诗体在沈约时代就已经完成,是永明体诸多形体中的一种,唐人只不过选取这一种加以提倡而已!”这是一种随意、无稽。
       一根本不是“沈约时代就已完成”。沈约时代完成,如此重大与先进,后人为何迟迟没有推广?为何在近体诗的创建上没有标注是南朝沈约的创造而定在唐朝说为沈佺期宋之问创立?
      二即使永明体作品中有与近体诗的形式、格律极为相似者,也不能代表就是唐人轻而易举的实行拿来主义便悠哉悠哉的创建了唐近体。一种永明体的另类更多的是出于偶然,唐人是经过反复研究几代努力,才找到了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不会不经意的在永明体中信手拈来那就是你便创建了一个新体。
       三近体诗不但五言还有七言,所以“末了问金”:“你找出个七律来”,便是此意,很简单吧?完整的格律或近体,不止五言吧?这是永明体任何其中一种可以担任可以代表的吗?

       在阅读中,会看到各种观点。有的新奇,有的惹目,有的深刻,有的远见,有的客观,有的玄虚······这里哪一种可信,要看论证,要看依据,也要看公认公理。把新奇但未经证实未被公认的观点拿出来可以活跃氛围,但你若是把他当做科学当做学术来推销,别人不信不行,有异还骂,这就不仅仅是大错特错,也是卑劣了。
       末了与林金建交流一句:林金建在那帖子里说“八驳”“这一批评很不专业”,又在其他发言里发言与八驳观点相似,我惊诧这种自相矛盾。而专业或研究,我只能说,栏里十之八九,都是阅读,研究者或者没有。什么是研究?那可不是翻翻看看,也不是读到一个惊人奇闻就宣告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是在广博阅读又长时间专研的基础上,又站在一个时期某一学科的前沿,对于一些问题的分析、比较,找出真相和规律。
       研究的反义词,是臆断。应该说,不少有关诗友,喜欢实践它。
       臆断,是理论探讨和理论交流的大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林金建


在国学纵横,林金建参与我与金筑子之争说:“网上争鸣,我的理解是各自引述自己所接受的学术观点,而不是贬损对方所引述的观点是怎样怎样荒谬。贬损对方干得似是大字报的活吧。”

——我的回答:争鸣,乃就理论问题,理论问题肯定需要旗帜鲜明,不可模棱两可。比如双轨,是说写旧体可用平水可用新韵,但主张在一首诗里用双轨,这就是荒谬了,说这是“荒谬”是“贬损”?
而争鸣,势必是要指出对方对错,或支持或反对,不引用理论的圭臬,不引用大家的约定俗成,能说明白吗?比如说某某偷窃,那肯定是一要抓住事实,二要用治安条款去量绳,离开这些,说得清楚吗?

而理论的真理,往往只有一个,不是“各自引述自以为接受的”就是正确的。近体诗是从永明体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近体诗绝非永明体里之一种。这是诗词史文学史的共识,是常识,这决不是哪个人随便理解且可以任意引述的,否则,便是荒谬。

理论问题,需要理论回答,这是常识也是规矩;离开理论而辱骂攻击,林首席如何看?
我肯定做不出,你看到没有:金筑子离开理论去纠缠搞下三滥诗骂文骂:为报复公权乱用,排大字报置顶加亮泄私愤无视坛规——这种无行对待质疑争鸣且乱权执版,是文明还是野蛮?是合法还是非法?是公心还是流氓?

驳议争鸣可能会有些严苛,但到底是理论,岂是贬损?辱骂攻击和非法滥用权力,远离理论,倒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了?
至于大字报,你还不认识也因为某种原因颠倒了是非。
大字报,不是批判;大字报,不是争鸣。大字报是虚无主义,是无政府主义,是造谣污蔑诋毁骂街。

何谓争鸣?其底线是什么?何谓大字报?谁在铺大字报?
林金建目前,还远远没搞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驳金筑子之荒谬:再过一千年,则红楼依旧在,研究尽消声“

    “再过一千年,则红楼依旧在,研究尽消声”      
       ——这是金筑子的立论之一。与他的其他荒谬一样,宣言大胆,求证无心,招摇尽显。      
      对于经典,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研究高度和角度,又随着考古的发掘和时代的变化,对经典、古典的研究认识不会停歇总有突破一直在前进,这是常识。
      金筑子当知诗经、离骚、老子、庄子吧?现今国人学界对他们如何?消声乎?而对希腊神话、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等外国文学、哲学、历史之经典与先哲,不独西方,即便中国目前也在研究,每年研究文论都有专刊发表,消声乎?
            
      红楼等四大古典名著,作为小说,应该会像诗经离骚一样,为我们的后人研究,挖掘,代代不息,这就是文化传承。
      不知却硬做惊人之语,少见却偏为预言之断,毛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驳金筑子之荒谬:   “百二十回红楼梦为曹雪芹原著”

    “百二十回红楼梦为曹雪芹原著”——这是金筑子在诗词声韵“研究”之余在国学“研究”上的另一个笑话,时间在2014年4月。
                  
       金筑子在中诗词百家论坛靠“古今混用”“神韵”研究成名立万后,突然又在“红学”领域祭出卫星,以昭示其国学多领域“研究成果”,进一步显示其中诗词论坛诗词声韵家、国学研究专家的多重“专家”地位。
       大家知道,对于科学、文艺学领域,多少人皓首穷经,孜孜以求一辈子,在一个领域突破前人或有自己的发现而获得一个学术成果,已实属不易。而金姓“专家”,不但在网上不太长的时间期内搞出声韵之“古今混用”诗词理论,制造了”第三轨“,又在苦心经营和布道辩论声韵学中,搂草打兔子,顺手那么一划拉,就又在文学的重要领域红学研究中轻而易举的搞出新动静,实在是”天才“之举!
      《红楼梦》前八十回,经研究,所有红学家基本一致确认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是高鹗所续,有部分认为作者不详是经程伟元、高鄂或另有他人整理,即“程高本”和“梦稿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来出版“程高本”《红楼梦》署名曹雪芹、高鄂,后来出版署名曹雪芹、无名氏(采用多个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署名上的明确细节,可以看出是负责任的,是经专家或出版署研究决定的,有权威性,有可信度。“
      《红楼梦》曾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是说,经脂砚斋评点的版本,都为曹雪芹一人所著,有八十回或者更少;未经脂砚斋评点的,为曹雪芹和无名氏所著,是“程高本”、“梦稿本”,有一百二十回。就是说,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非曹雪芹一人所著。
       金筑子所用:“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是最初红学研究者,确定前八十回《红楼梦》或更少章回本作者的一个依据,因为《红楼梦》在传抄中一直没有署名作者为谁。用来说明后四十回,乱拉壮丁,驴唇不对马嘴。
       金筑子所用其他材料,是红学研究者研究探讨《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版本即“梦稿本”的有关文章见解,内容并非说明一人所著。此版本为1959年发现,前八十回与各版本同,后四十回与程乙本同。尽管"梦稿本"发现晚,尽管是一百二十回,红学领域对其认定并无矛盾或对此前认定反发生颠覆性,依然是前八十回作者无疑曹雪芹,后四十回作者另有其人,但不知是谁。
       如果说转载,只是引用原文,金筑子无错;如果弃掉转载,拿了别人材料观点说是自己的,是剽窃;如果拿了别人的材料又借此放卫星立论一百二十回都为曹雪芹之手,这是无知无畏欺世盗名。
     “梦稿本”并非都系出自于曹雪芹之手,乃红学常识。金筑子又放卫星,令人莞尔!
           
       本人不是红学研究者,也不是专业文化工作者。有关红学,只是一个嗜读者。对红学,本人是出于兴趣浏览了一些文章。还有一个很大关系,是因为毛伟人举荐了”两个小人物“,而从李希凡、蓝翎倒看,接触了俞平伯、胡适、鲁迅、周汝昌、何其芳等人的红学研究文章,对后来的刘心武,没细阅读。
       作为一个读者,对红学谈不上见解,记忆里有些常识,所以碰到违反常识和明显的荒谬,还有一点儿分辨力。               
       愿意就此话题求教于明白人并进行交流,但绝不是金筑子。

       搞学问或交流文艺看法,当有一说一,不可蒙骗,忽悠不得,忽悠无用。
      (2014-0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争鸣,是一块试金石

争鸣或讨论,是思想或学术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学或诗词及有关问题的求是。
争鸣或讨论,是言论自由的享受,是思想自由的驰骋,是学术各见的交锋,是理论准备与人格准备的考证。

两千年来,诸子百家精神,在古国中华得以传承和弘扬,它有益思想自由,促进思想解放,它引发人们思考,启发人们求是明理。

作为人或文人半文人在网上或实际生活,都有自己的经历学养和道,都不能没有求道明世的权利和精神。
而网上论坛,其实就是个舞台,有什么样的素养,便会在此上演什么样的戏路。

忘了是哪位方家说的,大意是:讨论需要两个素养,一个是知识素养,另一个是品格素养,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这句名言千真万确。
有真知有理论素养的争鸣讨论,应该是靠谱的、扎实的、学术的、有理有据的;一瓶底一爪半麟又好作惊人之语的讨论,一定是离谱的、忽悠的、荒诞的,驴唇不对马嘴的。
有人格素养的争鸣讨论,应该是说理的、尊重的、坦诚的、君子的;没有人格素养的讨论,一定是撒泼的、纠缠的、骂街的、流氓的。

争鸣与讨论,须紧粘理论,须尊重对方,须友善坦诚。
争鸣与讨论,不是胡搅蛮缠,不是造谣污蔑,不是谩骂攻击。

显而易见,争鸣和讨论,是一块求是与招摇、说理与无赖、君子与痞子、文明与粗鄙、坦诚与卑劣的试金石——君子与小人、人与妖、真与假,在它面前,真容立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驳金筑子之荒谬:“一切大我都是老干体,表现小我才是诗"

       金筑子在我发《“大我“与“小我”》上帖言说,“从诗的角度讲,一切大我都是老干体!表现小我才是诗!      
       ——不得不说,这种妄下断言,是极其荒谬的。讨论,总须顾及史实,总得凭及客观,不能张嘴就来。
       随手举例,就诗人,屈原、高适、岑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陆游、文天祥、辛弃疾、关汉卿、王世贞、于谦、丘逢甲等等,他们的诗,更多的显示了“大我”。他们的特点:一致的爱国,共有的体民,强烈的憎恨不道,在艺术上都有建树。如此诗人,如此歌咏,是“老干体”!?

       “大我”“小我”,著名诗人大诗人都会有,“大我”会更多些;一般诗人小诗人,“小我”应占多数,也会有“大我”吟咏。
       屈子是“大我”咏叹,如《离骚》、《天问》、《怀沙》等,所以“诗魂”,因为“香草美人”和“美政献身”;老杜也基本是“大我”歌唱,如《北征》,《三吏》、《三别》等,所以“诗圣”,因为“忧国忧民”和“沉郁顿挫”;乐天“兼济天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这是他写作实践的座右铭;放翁“慷慨激昂”,“他忧的是国家是有骨气的爱国诗人”,周恩来这样评价他;稼轩始终把 ”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书写主题,风格 ”豪放胸阔,激情飞扬”,“词中之龙”高昂;蛰庵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为最,”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君诗真天下健者”不让。
       诗人的诗,与出身有关,更与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和代代相承的诗教诗宗有关。真正的诗人,他们不会只有自己,或只有苟且,还有远方,更有载道言志,更有家国江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驳金筑子之荒谬;"鲁迅姓'鲁'"                                             
                                             
      
  金筑子曾几次这般说道:“几年来我在网上形成了一套理论”
  那老金这“一套”,都是什么样的“理论”呢?接着上回,咱们再向诗友们介绍,以帮助诗友们对金氏“网上理论"有所了解。     

“鲁迅姓鲁”,这是金筑子先生在网上送给诗友们的第一个“理论”笑资。这事是金筑子在百家论坛,与针叶林和畅游江湖争论的第一个话题。

  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无疑,鲁迅姓周。
  笔名就是笔名,不是真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隐去真名实姓而特定的别名、代用名,只用于发表某些文艺作品或社会科学内容的有关文章、论文等。因为笔名是假的,所以不能用笔名来称谓原名、本名姓什么,换句话说,不能离开真实姓名而在笔名里寻找或确定一个人姓什么。
  以周树人为例,有笔名181个,还有说150多个。鲁迅,是影响较大的一个。周树人笔名有单字的,有双字的,有三字的,还有五以至六个字的。      
  比如单字笔名,飞、树、干、俟,在这里如何找周树人的姓氏?比如五个字的 “译文社同人",哪个是姓?哪个是名?如果以第一个字做姓,单字笔名怎么找出姓氏和名字?五字的“译文社同人",在哪个顺位确定这笔名的姓氏?这笔名的本人周树人姓"译”?还是姓“译文"?
  如此这般,茅盾不姓"沈",改姓"茅"?老舍不姓"舒”,改姓“老”?冰心不姓“谢",改姓"冰”?柳亚子(柳)不姓柳,改姓“弃”(笔名弃疾子)?按这逻辑继续推进,梁效姓“梁”?石一歌姓“石”?罗思鼎姓“罗”罗?’畅游江湖姓“畅”?向东向东姓“向”?有会员有一个加强连的马甲他怎么姓?——荒唐无比!
  极为常识的问题,但金筑子就是搞得颇为荒唐。

  有关对“鲁迅姓‘鲁’”的驳论,当时颇多,本人一直没参与。这篇论证论据,过去是没有过的,是新的,希望诗友们参与讨论。而对金氏所谓“一套理论”的批评,本文外在是讥讽,实质是严肃的批评。网上交流或传播传统文化,研习文学理论诗词理论,不可以江湖蒙骗欺人欺世,不可以不懂装懂随心所欲,不可以坐井观天信口胡诌,要尽可能保证对于传统文化在学习、继承中的务正和干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驳金筑子荒谬之:“好诗的标准是艺术性和真实性 ”     


      金筑子不久前发帖说:“好诗有两个标准即艺术标准和真实标准”。其以发现新大陆一般在大小中华理论版论坛宣示、呼吁,以为找到了好诗的最新解读钥匙和好诗的最新写作圭臬。
      这,无疑是错的。      
      错在哪儿:错在不准确,错在混乱。
      再具体说,就是错在艺术性和真实性不是并列,而是有包涵,属于种属——这个标准缺项。      
      艺术性,大家都知道,系指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就旧体诗词,按过去说法,就是赋比兴及其运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抒情艺术和意境艺术等等。
      真实性,是现在的说法,即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从艺术反映生活的角度,它属于艺术性范畴;从生活被写进一个作品作为内容,它属于内容和思想性范畴。而即便它属于内容和思想性范畴,它并非思想性之全部,所以它代表不了思想性。      
      思想性,即一个作品表现出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意义。这个倾向和意义,固然需要真实性,但真实性决定不了思想性,思想性要靠题材,要靠内容,更要靠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审美来完成。
      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这诗固然有真实,也很明显。但说它是好诗,仅仅止于真实,是说明不了问题的。还是要讲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其艺术性在于有神态有动态,自然、明快、真挚、联想,情感奔涌、一气呵成。思想性尤其给人强烈,即对战争的厌恶,对平叛胜利的喜悦,从中明显可感老杜那跳动奔涌热烈的爱国情怀。

      诗属文学。鉴别诗之好赖,其标准,于传统,还是要看赋比兴,看载道言志。于当下,自然要以现当代文艺理论尤其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标准来衡量:即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习总在一次讲话中说优秀作品的标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后一个标准,适于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绘画等立体艺术;前两个标准,适于小说散文诗歌等纸面文字作品。  

      理论是科学,科学需要严肃和诚实,须认知本质概念清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忽悠,以其昏昏招摇叫卖害人害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95

回帖

14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8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驳金筑子之荒谬:尔“个性”非个性
              

      金筑子发了篇《诗写个性》。就题目,应该不错的;然文中表述,是满拧的。换言之,其正文内容非但没有正确说明标题,反到是完全错误的解读了个性。   
   
      个性,是心理学名词,也是哲学术语,也同时运用于文学,属于常识问题。
      心理学的个性,即人的独特性,它包含性格、思想、品质、意志情感等内容,人与人之间这些内容的不同和区别,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人生追求、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和情感方式的与人不同的独特元质。
      哲学的个性,用毛泽东矛盾论的诠释,其与共性相对,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个别、特殊的性质,亦即矛 盾的特殊性。      
      文学中的个性,就作家反映生活创造文艺形象来说,叫做创作个性。就已形成的文学作品的文学特点来说,称谓文学风格。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二者角度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创作个性,是指作家们以不同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融入创作,进而形成鲜明各异的表达特色和艺术特色。文学实践证明:因为心理和精神世界的不同,在认识生活、选择题材、演绎艺术、创造形象上,会有明显区别。比如在认识和反映生活上,这不但受世界观和性格的影响,也受视野胸怀的影响。      
      有洋人说:”风格即人”。
      明学者屠隆说:”士之寥廓者语远,端亮者语庄,宽舒者语和,褊急者语峭,浮华者语绮,清松者语幽,舒朗者语畅,沉着者语深,谲荡者语荒,阴鸷者语险。”
      李白思想儒家道家都有,豪放不羁,我行我素,他的诗歌在题材和样式上,歌咏自然山水居多,乐府和绝句为主。杜甫是典型儒家规范,性格内敛,素有抱负,胸怀社稷,忧国忧民,他的诗歌反映家国民生居多,形式多律诗。而两人风格,一个雄奇飘逸、率性自然,一个沉郁顿挫、幽愤深广;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   
      文学风格,它几乎完全取决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个人气质、人格精神、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具。鲁迅深刻,矛盾严谨;郭老浪漫热情,老舍圆熟幽默;郁达夫属才子式婉约,郭小川是战士的豪放;艾青是一幅形象饱满的艺术画卷,贺敬之是一阕直抒胸臆的生活赞歌······      
      文学的个性,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两者最后是对立的统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的文学;没有嘎嘎独造,就不会有风格;而失去共性,没了普遍性意义,个性也随之就丧失了认识、审美和教育作用。
      金筑子在《诗写个性》里说:“诗写个性。何也?因为,你看见的美,也是别人想看见的或看见过的。你一说,别人就在他的脑海里构筑起一个美的画面。因此,你所表达的,也正是别人想表达而还没有来得及表达或不会表达的。”               
        ——谬矣!这其实说的是共性而非个性,金完全搞错了。个性,一定是区别于别人的东西,是人人心中有,但却很大可能是个个手中无的那独到,甚至较多人心中没有。是以一己抒发灵感,显示审美,表达爱憎,诠释本质,以特殊性体现普遍性。
       而接下来的具体举例,遗憾的是,金筑子并没有交给读者他的个性破解钥匙。所涉其实都与个性无关,诗就是诗,老金的个性就是老金的个性,互不搭界。金筑子完全没有连通诗例和他的个性认识之间的论证关系,内在联系不见,所议不知所云,令人茫然不得其解,引颈徒然等待下文······他其实说的都是共性。
       由此看来,倒是金筑子,应该首先搞清楚个性以及个性之于文学。      

       就目前,坦率说:金筑子还没弄明白文学个性为何事。
     (2015-0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8-8 02: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