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
109万
309万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笔者以为是统合,因为紧接着虽有“造境”、“写境”之分,但在大诗人作品中却兼而有之,这就又一次把营造作品艺术工巧的意境和关照人类生存的境界合二为一了。
使用道具 举报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意境说基础上的推进,
虽然同时使用,但就阐述的逻辑中心来看,关照人生意义的境界应高于偏重作品审美意蕴的意境。当然,二者又是不可分离的,
因为大诗人之作必起于意境而完成于境界,
二者情理上可融通,但概念上绝不同一,这也是王国维之所以独标境界的原因。况周颐《惠风词话》言:“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境界向诗人生成,有赖于诗人的发见,
但诗人欲传达的人生境界必须借助于诗人作品中意境的营造,
因此,虽然境界指向人生,但有赖于意境的完成,在艺术完成这个层面上,二者缺一不可。即如此处“境界”换成“意境”,虽无大碍,然就二者的层次来说,境界高于意境并有赖于意境。 ① 以上均见王国维《人间词话》。
从表现内容上来说,意境与境界也有所不同。
因为
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融情入景,触景生情,
作者凝情成象,读者释象成境,经由意象——意境——境界,形成意象层、意味层、意义层的模式。大凡直抒胸臆之作,往往没有具体情景,没有意象,但却展示了人生境界,
如
李清照的《读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虽然只有披肝沥胆之情,但岂非人间好诗!
这类名句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在意象真切、意境神妙,而在于诗人关照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态度。它直面生死选择,表明心之所志,不仅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而且高标人生的价值所在,故能流传千古。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虽“意境”、“境界”同时使用,
但据郁沅在《境界与意境之辨义》一文的统计,境界出现49次,而意境仅一见。
在1907年王国维托名樊志厚发表的《人间词乙稿序》中,通篇多用意境,
但一年后,《人间词话》完成了由意境到境界的转向,开卷即标明境界的核心地位。
笔者以为,境界之高格就在于艺术对人生的关注程度:“
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又云: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特别贡献奖
为论坛建设作出过较大贡献的荣誉诗友
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管理员
敬业首版勋章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0 2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