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振波浪清

意象·意境·境界的不同指向 ——转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09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705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池塘生春草”这类看似有句无篇,具有动态效果的诗句,应属“活跃生命的传达”这类意象,侧重想见性层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9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705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池塘生春草”这类看似有句无篇,具有动态效果的诗句,应属“活跃生命的传达”这类意象,侧重想见性层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9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705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性意象是脱离特定时空中的静态平面之象,这类词性活用(名词动用,拟人用法)以达传神之态的意象,成为只存在于特定时空的动态立体之象。刹那时空的介入成为这类意象的特点,其重心在于对特定时空物情物态的强调。相对于可见性意象的平面静态性,综合立体性和动态性成为这类意象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9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705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诗歌中的比喻性意象,笔者认为属于“最高灵境的启示”意象,也应为想见性意象。

如苏轼《江上值雪》:

“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诗中虽有“青山”、“少年”,但诗既非说“青山”,亦非说“少年”,而是说夜雪青山一夕之隔,犹如少年入老换颜之速,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者的贴切生动构成诗歌意象。

苏轼的诗歌意象也有很多不是具体可见物象,因此,从视觉层面讲,苏诗意象多半以想见为特征,因为重新组合诗歌中所言之物象的过程,即审美想象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9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705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意象的可见性与想见性,只是就诗歌意象构成的视觉层面来讲的,涉及到诗歌审美特征,

因此

“隔”与“不隔”,依然有可见和想见之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9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705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词话》从境界言至“隔”与“不隔”:  即以一人一词论,

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9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705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光潜在《诗论》中认为:

“‘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上面见出。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

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

意象模糊凌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9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705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朗认为:“‘隔’与‘不隔’的区别并不是从‘意象’与情趣的关系上见出,而是从语言与意象的关系上见出。

作家所用的语言能把作家头脑中的意象充分、完美地传达出来,并能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如‘池塘生春草’,就是不隔。

作家所用的语言不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也不能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便是隔。”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9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705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依照王国维、朱光潜和叶朗的说法,

鲜明生动的意象无疑是“不隔”的关键

意象构成来讲,静态物象之所以如画之鲜明,就在于它无特定时空的自然可见性。但就想见之事象、景象、情象来说,特定时空情景遇合之象的动态性应是其特点。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共象;“池塘生春草”、“春风又绿江南岸”则是殊象,

而“生”和“绿” 那无法画出的动态性,正在于特定时空“此一刻”所呈之景象。虽还是象,但象的平片性已不在,它是远离诗歌具体意象却又鲜明如画的想见之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9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705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

无论是意象与情趣的关系,还是意象与语言的关系,“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这里“都在目前”,有读来都在目前和想来都在目前两个层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0 1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