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唐代五言律诗句法与诗境

[复制链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五律诗人孜孜不倦地炼字、炼句,铸造出许多传颂千古的2+1+2倒装联,从而将自己在视听之域驰骋想象的审美经验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2+1+2联中最为卓越超绝的倒装句则是再进一步,创造出源自而又超越视听之域、由虚入幻的意境。王维无疑是这类倒装联中登峰造极者。他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出现在句腰,产生了词义上一种极为特殊的张力,与上二连读(泉声咽)作不及物的“呜咽”解,而与下二连读(咽危石)则又作及物的“吞咽”解。此解完全违背逻辑,因为吞咽的对象不是食物而是坚硬的危石,因而虚幻的陌生化效果让人拍案惊奇。一字同时作此两解,神妙地传达出诗人观照景象时所产生的通感,而下句“冷”字将凝望“日色”的视觉转为“触觉”,揭示出同时存在的另一种通感。在王维诗中,这种通感的经验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在他所笃信的大乘佛教中,“六根互用”之通感是诸佛菩萨具有的超凡能力。王维通过妙用倒装引入通感经验,成功地将自己的佛教理想和悟觉融入山水审美之中,从而创造出由幻显真、揭示天地万物之实相的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齐梁时期,第二个字为动词、下三为偏正名词的句子才渐渐多起来。这类句子多是谓宾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字已变为单音名词,成为句子的主语,而整句呈现主谓宾句式。我们同时还注意到,第二字都是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在逻辑上与的景物主语不匹配,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正是这种不匹配创造出化实为虚、拟人化的效果。这类句式的下三是较为凝固呆板的部分,要让诗句灵动起来,就得在上二部分做功夫。到了盛唐,第二字为诗眼句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孟浩然名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仅富有想象地使用了“蒸”“撼”,而且还用了倒装。此联符合逻辑的正装应是“云梦泽[里]气蒸,岳阳城[边]波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的化实为虚手法是将三言的时空副词放置于句末,使之成为作宾语用的三言偏正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一联最为著名。王力先生认为杜甫所睹的是“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绽红”的实景,但杜甫却异想天开,生造出新奇的“风折笋”“雨肥梅”偏正名词,同时又对另外两个字进行化实为虚的改造,句首的主语从“风”“雨”变为“红”“绿”,而动词“垂”“绽”则与之配合,倒装前置而成为主语“红”“绿”的及物动作。此联将唐人各种化实为虚的手法熔为一炉,无疑代表了唐五律句法创新的又一个巅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动词或说句子重心后移至第三个或第五字的位置,是五言与《诗经》四言和《楚辞》分道扬镳的一个重要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骚体3+1+2的句子结构无疑也是头重尾轻的,除了“其”“乎”后接动词之外,其他连词字后的二言段不包含动词,仅是上三某一部分的扩充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4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十九首》中第五字为动词句几乎全部都是言情句,似乎与常用于写景的第三字为动词句有不同的分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7 14: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