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5-17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就是如下文字:
(四)、对仗:
对仗就是诗词曲中的对偶。关于该术语来历已无可考。
对偶,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放在诗词句中相同的位置。使之并列起来。具体要求是对偶句即对仗句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或相反,词意相关或相对,平仄相对,一一对称。对仗的真正渊
源在于古代诗文中的对句,如最早的古书《易经》,其《系辞》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老子》、《诗经》都有这种例子。这些对偶,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随着四六体骈文和五、七言律诗的出现对仗才逐步规范起来,形成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对联及其它艺术。
一般来说,对仗的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可重复。
以上规则是律诗和词中的对句所必须遵循的。(有的词中的对仗可以同字相对,也可以同声相对,以后另论)。
对仗中要注意“合掌”,即对句与出句的意思完全一样,对句与出句完全同义,历来是作诗之大忌。
古人为了论诗方便,把律诗分四联:
第一、二句,称作首联(古称《破题法》,有《起句法》共十五法)。
第三、四句,称作颔联(古称《颔联法》。
第五、六句,称作颈联(古称《颈联法》)。
第七。八句,称作尾联(古称《缴结法》,有《结句法》十七则)。
对仗种类繁多,比较复杂。现就主要的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其他较少见的少时提示一下,知道就可以了,有兴趣再详谈。
律诗中三种特殊的对仗形式:
1)、数目对:如“三山”、“一水”、“三峡”、“五溪”前边的字都是数字,因而构成数目对。如“三山败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2)、颜色对:如“青天”、“白鹭”、“红雨”、“青山”前面的字都是颜色,因而构成颜色对。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3)、方位对:如“北极”、“西山”、“西望”、“东来”如“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这三类词很少与别的词相对,在律诗中非常多见。
另外,一般在对仗中,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等等。在很多情况下,不及物动词也可以与形容词相对,连绵字与连绵字相对。而且词性须一致。单说
名词对名词,也很复杂,要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专用名词对专用名词。等等。从名词细目上分,还可以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体形、文化,武器、技艺、珍宝等等。
工对:词性、词类、句型等分别整齐相对的。
宽对:比工对要求宽一些,两句在大的方向相对,其中有的字、词不甚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为地理,“天”为天文。
借对:(又称假对):如杜甫《曲江》诗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也是数词,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借字对:(古称借韵对)如刘长卿《重别薛六》诗中“寄身切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借“沧”为“苍”与上句“白”字相对。眼昏常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鱼”(盂),爵(酒具)。再如:“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下”(夏)。等等。
当句对:(古称“句中对”、“巧变对”)在诗词中有的在一句中自成对仗,如杜甫《白帝》诗中“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归马”对“戎马”,“百家”对“千家”。又如:“今空无古迹,宋复有唐文。”;“白头清鬓有存没,落日断霞无古今”等。
隔句对:(亦称扇面对),在诗词中不是相连的两句对仗,而是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这样的隔句相对。诗中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亦,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我来思”对“昔我往亦”,“雨雪霏霏”对“杨柳依依”。词中的例子就更多了,《沁园春》上片的第4.5.6.7句和下片的第3.4.5.6句,均要求作扇面对。毛主席《雪》中的:“大河上下”对“长城内外”“顿失滔滔”对“惟余莽莽”;“唐宗宋祖”对“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对“略输文采”。对此,“词的句式”和曲的对仗中也将论及。
错综对:(又叫“犄角对”“交股对”,旧时两对有别)。对仗时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裙施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以“巫山一段”对“六幅湘江”。就是交错相对。又如“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多”对“少”;“密”对“疏”。
流水对:(又叫“串对”)是指上下两句意思相贯穿,各自的顺序不能颠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又如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中“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烘托出空灵的境界和文雅的氛围,亦属工对。
就句对:“白首丹心依紫禁,一麾五部净三边”。“一、五、三”对“白、丹、紫”。
不对之对:“自有生民来,未如今日盛”。对意不对字。
不对处对:“舳舻争利色,来往接风潮”。此不对而偏对也。
连珠对:“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奇健对:“五湖归去孤舟月,六国平来两鬓霜”。
律诗不拘对:“或起句用对,而中二联全不对着;或颔联不对,颈联不对,或八句全不用对者;或首尾似对,中二联不对者;只要不失粘皆名律诗也,一失粘,则为拗体非律诗也。
其他还有:实字对、虚字对、人物对、鸟兽对、花木对、数目对、巧变对(类似于句中对和流水对)、情景对、怀古对等。
起句法:实叙、状景、问答、颂美、反题故事、吊古、伤今、怀愁等十五法。
结句法:劝诫、祝颂、自感、自爱、含情不尽相思、寓意、等十七法。
另对句中有眼用实字、眼用虚字、眼用响字、用拗字、拗句换字、子母句等十余种句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