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三羊

声律,是律诗的充要条件;对仗,是律诗的附加条件

[复制链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16 05:37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5-15 18:35
出韵也可特敕中进士,这是有记载的:
范镇《东斋记事》卷1载:“景德中,李迪、贾边皆举进士,有名当时。及就省试,主文咸欲取之,既而二人皆不与。取其卷视之,迪以赋落韵,边以《当仁不让于师论》以‘师’为‘众’,与注疏异说。乃为奏具道所以,乞特收试。时王文正公(旦)为相,议曰:‘迪虽犯不考,然出于不意,其过可恕。如 边特立异说,此渐不可启,将令后生务为穿凿,破坏科场旧格。’遂收迪而黜边。”

三羊回复:1】
北山啊,抄书你都抄错了!治学态度可见一斑、可见一半、可见一般。
    范镇《东斋记事 卷一》载:景德中,李迪、贾边皆举进士,有名当时,及就省试,主文咸欲取之,既而二人皆不与,取其卷视之,迪以赋落韵,边以“当仁不让于师”,论以“师”为“众”,与注疏异说。乃为奏具道所以,乞特收试。时王文正公为相,议曰:“迪虽犯不考,然出于不意,其过可恕。如边特立异说,此渐不可启,将令后生务为穿凿,破坏科场旧格。”遂收迪而黜边。

2】
    宋朝初期的科举,请托、投献风气依旧,直到真宗在位(997-1022)时,采用了糊名制。糊名制的实行,主考官和阅卷官,是不知道考生的籍贯与姓名的。《东斋记事》的记载,【时王文正公为相】,并未指明是主考官或知贡举。【乞特收试】,仅是一个参加科考资格的问题。【取其卷视之】的卷,应是【请托、投献】一类的【投卷】,后文的【破坏科场旧格】可以证明。


3】
首席斑竹北山钓者,在引用这段资料前头,肆意立论【出韵也可特敕中进士】,纯属无中生有。因为《东斋记事》,仅仅与是否【参试资格】有关,与是否【及第进士】无关。

点评

宋朝初期的科举,请托、投献风气依旧,直到真宗在位(997-1022)时,采用了糊名制。糊名制的实行,主考官和阅卷官,是不知道考生的籍贯与姓名的。《东斋记事》的记载,【时王文正公为相】,并未指明是主考官或知贡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6 09:32
你再好好读几遍,省试完了是殿试,主考官将二人试卷情况奏知皇帝,乞特收试,意思是请求将二人收录参加殿试。李迪赋出韵,贾边论与注疏异,说明已参加省试,那有科考之前请先献赋,论,主考官先判卷的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6 0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5-16 00:13
在现代,任何一个文科生都知道,律诗须具备平仄,押韵,对仗三要素。而对仗须词意,词声,词性,三者要相 ...

知道不知道,是一回事。正确与不正确,是另一回事!

点评

你的正确,,可惜没几个人理,他的不正确,却是绝大多数人认同,你说,谁的正确?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6 1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5-17 07:52 编辑

有指唐人有六句五言律。如李益诗“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常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天子圣,不战四夷(○沧浪诗话、全唐诗均作“方”)平”是也。(此段文字指律诗止三韵者,)

  有律诗彻首尾对者少陵多此体,不可概举。(此段文字指有律诗彻首尾对者)

  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李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此段文字指律诗彻首尾不对者)

----诗人玉屑

点评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处)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 颔联和颈联是对仗中属“不对之对”,“此不对处偏对也”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6 11:55
诗之最少句数是四句,也叫两韵诗,也叫绝句。绝句,就是句数最少的意思。 还有三韵的、四韵的、五韵的、六韵的……。 传统的说法,只将四韵八句的,叫【律诗】是错误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6 10:43
新唐书 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沉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沉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6 1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12律诗的意义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格律最主要的有两点:(一)儘量使句中的平仄相间,并使上句的平仄和下句的平仄相对(即相反);(二)儘量多用对仗,除首两句和末两句外,总以对仗为原则。

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一章近体诗--第一节律诗

点评

12律诗的意义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格律最主要的有两点:(一)儘量使句中的平仄相间,并使上句的平仄和下句的平仄相对(即相反);(二)儘量多用对仗,除首两句和末两句外,总以对仗为原则。 王力:[汉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6 10: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5-16 08: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山钓者 于 2016-5-16 09:10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6-5-16 04:47
三羊回复:1】
北山啊,抄书你都抄错了!治学态度可见一斑、可见一半、可见一般。
    范镇《东斋记事 卷 ...


你再好好读几遍,省试完了是殿试,李迪,贾边已参加完省试,主考官将二人试卷情况奏知皇帝,乞特收试,意思是请求将二人收录参加殿试。
        宋朝进士考试,省试试诗、赋、论各一首,李迪赋出韵,贾边论与注疏异,说明已参加省试,那有科考之前先献赋,论,主考官先判卷的事。

点评

当然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6 10: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5-16 09: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山钓者 于 2016-5-16 09:40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6-5-16 04:47
三羊回复:1】
北山啊,抄书你都抄错了!治学态度可见一斑、可见一半、可见一般。
    范镇《东斋记事 卷 ...


宋朝初期的科举,请托、投献风气依旧,直到真宗在位(997-1022)时,采用了糊名制。糊名制的实行,主考官和阅卷官,是不知道考生的籍贯与姓名的。《东斋记事》的记载,【时王文正公为相】,并未指明是主考官或知贡举。【乞特收试】,仅是一个参加科考资格的问题。【取其卷视之】的卷,应是【请托、投献】一类的【投卷】,后文的【破坏科场旧格】可以证明。

……
王文正公为相,是宋仁宗时的事,之前的宋真宗时已实行糊名制,限制请托投献风气,到宋仁宗时怎么还会有请托投献?

点评

王文正公为相,是宋仁宗时的事,之前的宋真宗时已实行糊名制,限制请托投献风气,到宋仁宗时怎么还会有请托投献?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6 1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5-16 08:51
你再好好读几遍,省试完了是殿试,李迪,贾边已参加完省试,主考官将二人试卷情况奏知皇帝,乞特收试,意 ...

当然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5-16 09:32
宋朝初期的科举,请托、投献风气依旧,直到真宗在位(997-1022)时,采用了糊名制。糊名制的实行,主考官 ...

王文正公为相,是宋仁宗时的事,之前的宋真宗时已实行糊名制,限制请托投献风气,到宋仁宗时怎么还会有请托投献?
=======================
投献,你不懂吗?

点评

那你就给大家讲讲什么叫投献,这投的献,主考官还要向皇帝奏议,请皇帝定夺让不让他参加科举考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6 1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16 10:33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5-16 08:16
有律诗止三韵者唐人有六句五言律。如李益诗“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常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天子圣 ...
两种断句,意思大不一样:
《新唐书 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沉约、庾信,以音韵相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沉宋”
《新唐书 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沉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沉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5-16 08:16
有律诗止三韵者唐人有六句五言律。如李益诗“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常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天子圣 ...

诗之最少句数是四句,也叫两韵诗,也叫绝句。绝句,就是句数最少的意思。
还有三韵的、四韵的、五韵的、六韵的……。
传统的说法,只将四韵八句的,叫【律诗】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4 0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