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9-14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围绕著“小桃红”之曲牌曲意写景之外,曲七还自抒壮怀,“明窗净几坐楼东,每展经书诵,潇洒襟怀志无蒙”,关于“志”的直接表达在朱让栩所有曲作中只此一例。但从朱让栩勤学惜时的身影中,其实不难看出他本心怀壮志。与该此曲场景相似的是,明末川人李长祥也向友人描绘过蜀王藏书楼的图景,“成王喜读书,宫中为石楼数十閒,藏书数亿万卷。蜀王府富过他王府,成王又贤,购书费巨万。日之钞写者数百人。自绘孔子图于楼之上,日临之以肃其校书者”,可见蜀成王好读书、好藏书之甚,已成掌故谈资。其子朱承爚为《长春竞辰稿》所作序文也称朱让栩“以雄逸之材,通明之识,年踰四帙,学愤三馀”。这其实点出了他为学之才、识二端,其歌诗《独立观潮图》中以鹰自视“神鹰奋迅下天衢,独立高冈擅奇绝”,可见其“雄逸”;而《读书辩》则点出后世治学“记诵辞章之习”非若圣人之道,并以“读书之至,则循理而乐,不循理为不乐”阐发宋儒邵雍“天理真乐”之论,可谓“通明”。但是,才之雄逸,识之通明,又能将他带到何方呢?永、宣年间削藩之后,作为无职无权的寄生者,藩王几乎与所谓的“志”无缘,他们或无人生追求,或有也无法实现;对众宗属也是“绝其仕宦,并不习四民业,锢之一城”。一城之内,虽也倾心于仙隐,虽也流连于风光,蜀王朱让栩仍要一展“志无蒙”的胸怀。一藩之主报才而不能展,与文人才子难酬壮志是不尽相同的,这种特殊的情怀颇耐寻味。也正因他心怀此情,才能写出哀怨愁绝的《拟古宫词》百首,其间难免有自况的意味。如下面这一首,可谓道出了内心苦闷:
无语凭栏珠泪潸,双眉蹙蹙锁春山。
可怜空长彤宫里,一世光阴半世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