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于满学步

一种诗(词)“宽格”的探索(修改2稿)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7万

回帖

1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747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8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彦儒 发表于 2023-3-5 06:50
有空细品
感恩有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7万

回帖

1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747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10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鸿篇巨制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7万

回帖

1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747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10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格律诗词是中华传统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它有多种具体形式,而近体律绝诗是其中的佼佼者。主要包括五言、七言等律诗和绝句。为了便于分析和归纳,本文主要以近体五、七言律绝诗为例(下同)。
      其主要特点是“五定”。即:首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
      其主要优点是“五美”。即:整齐美,节奏美,音乐美,简洁美,对称美。﹝1﹞
      其主要缺点是“三过二难”。即规戒过多、过严、有的已过时;相对而言,除极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人难于自如运用,难于普及。——总结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7万

回帖

1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747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10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对近体格律诗(词),近百年来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主张,一种是主张彻底废除,另一种是主张绝对固守,再一种是主张既要继承又要创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实际情况看,第三种主张“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应该是比较可取的正确态度。——符合实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7万

回帖

1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747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10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基本框架
      对中华传统诗(词)进行继承和创新,不少专家学者和诗词爱好者都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笔者在学习中设定的基本框架为:“站在现代使用人数最多的普通话音韵基础上,努力继承中华诗词(包括打油诗、古风、近体格律诗等)的优点,规避其缺点,放松严格的平仄、对仗等限制,形成有一定合理规则可依,读来朗朗上口的风格。”并就某些方面进行了初步试验,感到基本可行。现在提出来,与朋友们和爱好者共同探讨。
      这种“宽格”( 指较为宽松的格律,为了叙述方便,姑且称之。)的主要特点暂时归纳为四句口决:“句中遇三辨平仄(声别),句尾声调不同接,诗末求押无分界,对仗行韵要和谐。”以方便记忆。——可以探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7万

回帖

1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747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10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句中遇三辨平仄(声别)”的内容和理由
       先说说其基本内容。“句中遇三辨平仄(声别)”指的是:每一分句中第三字的平仄应与前字或后字的平仄相反或不同声调,其它字的平仄(声调)不限。第六字是三的倍数,也是第二个关注点,可转折(指与前字或后字平仄相反。下同),可微调(指与前字或后字的声调不一样。下同)。以此类推。规避句中“四连调(韵)”和句尾“三连调(韵)”(规避内容下面另述)。——值得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7万

回帖

1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747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10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句尾声调不同接”的内容和作用
       “句尾声调不同接”(有的版本是“句尾同调不三接”)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本分句句尾,横向上要避免最后三个字处于同一声调。就一个分句而言,句尾的声调和谐尤为重要,目的是保障本分句的音乐美。这在前面讲叙第六字的平仄处理时已经涉及到了,这里要强调的是声调,而不是平仄。
      另一方面指的是纵向上相邻分句的尾字不同声调或不三连调。尾字不同声调搭配起来的好处是强化了节奏感和音律美。以近体格律诗五言绝句为例,由各分句尾字构成“平平仄平”的基本格式中,前两分句存在“阴平﹢阴平”、“阳平﹢阳平”的情况,而“宽格”认为如果能“相邻分句的尾字不同声调”,节奏感会更强,更具有显明的音律美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7万

回帖

1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747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10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诗末求押无分界”的内容
       “宽格”认为诗(词)还是有韵为好。韵脚的功用可以将诗句联络贯穿起来,韵脚的疏密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的呼应和循环,增加诗章的整体音律美感。讲究声韵,是汉语传统诗歌有别于其它文体的一大特色。
      “宽格”也注意到当代无韵诗的存在,但却感到许多无韵诗更接近于散文。失去韵脚的运用,使诗歌音乐美处于不利境地(具体分析和补救主张另文讨论)。
      “宽格”主张原则上使用新韵,目前暂以中华新韵为主(中华新韵的不足,可由专家们另行修订)。每首诗的末字争取压韵。韵脚不分平仄(近体格律诗只能押平韵,“宽格”平仄韵均可押),还可以平仄混(间)押。使用同音字。
      具体行韵时,允许“逐行求押,灵活调谐”。可以二四六……末句押韵,也可一三五……末句押韵,还可以有二三四六八等模式押韵,只要读来上口和谐就行。 以七言四句诗为例,可押两韵(第二第四句);也可押三韵(第一第三第四句、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二第三第四句);也可押四韵(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句都押)。这样使作者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7万

回帖

1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747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10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对仗行韵要和谐”的内容和目的
      关于对仗,《唐诗三百首》选入五律79首中,对仗不稳不规范,通篇只有一个对仗的就有29首,占36.71%(有的行家论证其比例甚至还要高)﹝19﹞。所以“宽格”主张即可按照近体格律诗的要求,颌联、颈联对仗,也可任选诗中某一联对仗。例如杜甫的《即事》:“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即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鬓,腰支剩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20﹞也可实行三联对仗,也可四联都对仗,也可一、三联对仗其他联不对仗。例如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嗍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21﹞一首诗中仍保持两句对仗,只不过改变了其中一联的对仗位置。当然,也可三、四联对仗,其他不对仗。例如杜甫的《早花》:“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22﹞还可以通篇无对仗。例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23﹞严格讲通篇只讲平仄,不讲对偶。
      在对仗方式上,既允许工对,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4﹞;也允许宽对,如黄鲁直的《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允许邻对,如白居易的《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25﹞; 允许自对,如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26﹞;允许流水对,如杜甫的《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7﹞;允许隔句对,例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28﹞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允许借对等。例如刘长卿的“事直皇天在,归迟白鬓生。”﹝29﹞借“黄”与“白”对。总之,任由作者咬文组合,以求获得更多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佳句。
      至于诗句间的“粘”“对”问题,“宽格”主张不必强求。因为采用“ABBA”式具有音律美,采用“ABAB”式,也具有很强的音律美。例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0﹞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31﹞等,采用上两式的混合式也同样具有很好的音律美感。例如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32﹞等,所以“宽格”不主张做出千篇一式的规定。读来具有音律美感就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7万

回帖

1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1747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10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关于标名问题
      标名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不同的诗体,以方便读者的吟咏和欣赏。古人作诗有很多是没有标名的,那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现代已经有了古风、打油、近体格律、新诗等基本归类,这是一大进步。其好处是可以节约社会成本,节省读者的时间,有利于读者的吟咏、理解和欣赏。现代人写诗不明确标名,有的是出于习惯,有的是盲目师古,有的或许有其他原因,但不管是出于什么情况,总的说来不是一个好现象,说重点是一种历史倒退,或者说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公开发表的诗作,还是应明确标名为好。
      近体格律诗的名称标注一般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标名。不同的名称代表着不同的格律要求。为了保护近体格律诗这朵诗词花园中的奇葩,凡使用“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标名的,还是应该遵守其基本格律规定的。尽管“偶尔出律无碍”已为大多数人认同。但是“偶尔”“个别”如何界定呢?一处出律?两处出律?三处出律?四处出律……? 这些都尚待深入探讨。
       显然,“宽格”是不能用上述标名的。
      前阶段笔者试验时是以“(新*言*句*韵)”标注。“新”表示不同于以往的格律,“*”可根据诗的言、句、韵脚的实际数字填注。例如用“宽格”写成的一首“七律诗”标为(新七言八句四韵)或(新七言八句五韵),……(新七言八句八韵)。以便区别于古风、近体格律诗和打油诗等。但这种标注可能长了点,使用起来不大方便,朋友们也有反映。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名称时,考虑暂改为“(宽格)”标示,类似近体格律诗七律的标示为“宽七律”;类似近体格律诗五绝的标示为“宽五绝”, 类似五言六句的标示为“宽五小律”,类似词的长短句标为“宽格词”或“宽*”(*为词牌名), 以此类推,日后有合适的再另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7-1 14: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