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维摩诘经》与中古山水诗观物方式的演进

[复制链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陶诗有意避免直接道破“意”,只着重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境”,“意”蕴其中而耐人寻味,这较前此玄言诗人以山水来直接诠释玄理的创作手法前进了一大步,山水景物不再是诗人这一审美主体之“意”的被动载体,其自身的独特审美意义在诗中得到了凸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谢对《维摩诘经》的接受不只在语言义理层面,其山水诗之观物方式更受到《维摩诘经》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且这种观物方式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中却有一些内在的不和谐之处:其一,诗中所抒之情似乎是澹泊的,而所写之景却是萧索肃杀的,景与情之间似乎完全分离,起码可以说是不相契合的。其二,诗中先写泛泛之景,次写眼见之景“疏林”、“虚岫”,一“疏”一“虚”似乎已暗示了树木早已叶落;接下来又写“密叶辞荣条”,一密一荣似乎又在说这不过是初秋树叶刚刚飘零。——既然时令初秋,又何来前面所写“疏林”、“虚岫”的远景呢?可见诗中所写之景颇为杂凑,缺乏构思。其三,眼看如此之秋景,作者的感受首先是“悲”与“羡”,为叶落而悲,为叶落而羡松之不凋,既“悲”且“羡”。但是,诗后四句又出以澹泊之情调。两相对照,“悲”且“羡”的诗人又如何能接近庄子的濠上之情呢?这是作者情感抒发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中所表现的绝不可能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作者细心地观察自然物象之所得,作者只是把不同时间所随意得来的意象堆砌于一首诗中而已,这些景物不过是作者用来传达玄理的一些不成功的媒介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谢山水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动词的运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谢的观物方式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曹诗中,作者只是站在主观的角度来驱遣山水景物(尤其是“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句),而谢诗则不完全如此,山水景物似乎自己在表达它们自己的情愫。相比之下,大谢着重于揭示山水景物相互之间的独立自在的关系,因而其语言更见细致深切。比如同是一个“冒”字,曹植云“朱华冒绿池”,以“朱”“绿”来绘色,以“冒”来强调“朱华”的动态;大谢则说:“菰蒲冒清浅”,不著色彩而色彩暗寓其中,除“冒”之外又加以“清浅”二字,突出了水的动态,更见活泼,更具立体感。可见,大谢诗体物更为亲切,他不仅观照了景的全局,也观照了景的细部,写出了物与物之间的细微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现了客体物与客体物之间的相互观照,而审美主体则稍稍隐藏了。这一点正是大谢对山水诗的贡献所在,这种创作模式在大谢以前的山水诗中未曾出现,甚至在陶渊明那儿也不曾真正有过。陶诗体现的是人接近自然,逐渐去体味自然美,并且把这种体味诉诸于诗,主体在其中还是占据了决定性的位置。由此来看,陶诗是沿着清谈家亲近自然和以玄对山水的路子向前走而实现了对玄言诗的突破,大谢诗则以尊重“万有”独立价值的认知方式,从而在对玄学思维的反动中突破了玄言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谢以前,中国山水文学的观物方式主要是“以我观物”,而大谢的观物方式则走向了“以物观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缘浦竹被绿,照涧石映红,隐山月成阴,鸣柯木起风。”其中所表现的也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5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4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邵雍之说主要在于阐明应物而不累于物的人生哲理 , 王国维之说主要在于揭示一种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7 1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