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节奏•句式•诗境

[复制链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变化,是《楚辞》将“题”的部分扩充为三言。新增一字,造成了“题”与“评”两部分的不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变化,是在题与评之间插入了表示停顿的“兮”字。这个停顿使“题”倾向于成为封闭自足的整体,而接下来的“评”则转化为一种补加的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后期作品中,“兮”字被置于一对句子中首句的末尾。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改动,实际上却带来了节奏和句法上的质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一个扩充的名词性短语占据了整行,该行则不是主谓结构,如《离骚》的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一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言段在整句主谓结构中的作用,取决于领起它的连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对的“题”之间的动词——“生”与“变”,则可视为评语。“评”揭示了诗人有感于流转的岁月凝于一瞬而触发的梦幻般的幻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利用诗歌句式上的模糊性,将主谓结构与题评结构融为一体。他们更仿效谢灵运的诗句,运用生动跳脱、超乎常理的动词作为“诗眼”,从而制造知觉上的各种幻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沿着竖线垂直阅读,则打破了句子间接续的正常序列,突出了两组高度浑融的意象群,因而是空间维度上的解读。第一组意象群带出了从乾坤到广阔的河流,到天气(“片云”、“秋风”)等一系列宇宙天地的景象;另一组意象群,则集中于对诗人自身状况的评述:思归的旅人,他的困窘寂寞,他漂泊四方的经历,以及尽管年老体衰,但壮志不改的决心。如果说这种空间维度上的解读方法,强调了物我的比照,那么时间维度上的解读,即按诗的顺序一行接一行地读,则揭示了诗人体察事物与沉思内省的心理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种可能的读法之共存,正体现出世间万物共生共存、物我同情的审美境界——各种客观事物之间如此,人与自然之间亦如此。从这种共存之“道”可以味出,诗人的孤寂稍微得到了纾解,因而,得以为颈联中“转”作了铺垫。颈联的“转”相当精警,因为诗人将“落日”、“秋风”这两种萧瑟忧愁的意象与诗人虽老病而奋起的壮志并列在一起了——落日不过更唤起了他建立功业的志向,而秋风更是促使他从病痛中恢复过来。这一振奋的强音延续到尾联,诗人以比喻作结,阐述了垂暮之人生命的真正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个不同的视角的变换,反映了诗人与所感知对象的关系悄然生变:从困窘的人类与无情的自然之间的痛苦比照,到人类与自然情感的互相呼应,到最后两者感情的全然相通。当我们随着诗句去细味这些变化之时,也能体验到诗人将其所观所感深化为梦幻般场景的全过程,与他内心最深处的感情息息相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4 1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