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以事表情 化事为境

[复制链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典“述事诗”大多是切取自身经历的一个事件片段,以“镜像式”的叙事方式将“一时、一事、一情、一景”合成一片,再以“蒙太奇式”的组接方式连缀成篇的中短诗篇。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对“此时此地、此事此人、此情此景”的在场性呈现,以及从在场通达不在场的蕴藉性生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上述“自传切片式”的述事诗之外,还有一种“故事型”的“述事诗”,诗歌多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对人物及事件做尽可能完整、详尽的叙述,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突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叙述者尽可能地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引人入胜,读者往往因鲜活的故事而意往神驰,作者、故事、读者因此神交在一个虚构的审美空间中,并可能不断向现实空间延伸,达致物我两忘、融会贯通的审美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务实,境务虚;事贵序,境贵浑;事在有,境在无。从这点来说,两者之间似乎难以融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固然可以有浅白、含蓄等不同的风格,叙事也可以有直陈、委婉等不同的笔法,但能触人耳目、沁人心脾、余味绕梁的诗意蕴藉无疑是诗歌最动人的审美品性。因此,最大程度地通过“在场的东西”通达“不在场的东西”是诗歌叙事的文体规约。一般情况下,诗歌叙事中“在场的东西”包括场景、人物、事件等故事元素,“不在场的东西”则是由这些故事元素生发出的由物、事、人、情、景、理、义等交融而成的浑然诗境。化事为境、化实为虚、化序为浑的审美化叙事需要借助于诗歌特有的语言结构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指”,指的是语言符号所指代或表述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能指”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联想。就诗歌叙事而言,“内意”即为叙事的所指,“外意”即为叙事的能指,“内外意含蓄”即为在特定的所指中蕴含无尽的能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景是现实存在的场景空间,既可以作为一种含蕴故事的审美对象,也可以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发展的背景;虚景多是诗人意念中的故事空间,加注了诗人各种情感色彩。中国古典诗歌对“景”的描写尤为普遍,化事为景、化情为景、景中生境都寓示了“景”对于诗歌所指意义和能指唤起的独特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在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中是颇具“化境性”的故事元素,甚至经常被质疑到“见事不见人”的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的“能指”正是源于“人物意化”的叙事方式,即无具体人物形象而有明确情感意味的普遍性人物存在,这种人物塑型方式为诗歌衍生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件”作为诗歌叙事中具有确切所指的故事元素,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事件片段、细节、场景,或者事态、事由、事象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4 1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