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中道与诗法: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

[复制链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诘经》的“不二”理论更多的是消弥言语文字带来的“分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指变动、变化;不迁,是不变化、不延续、不流动。从字面上看,是在论述事物在流动变化的现象中有静止的本质,也即迁中有不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僧肇反复引般若类经典,决不是仅主张在动中求静,而是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有破除边见,方为至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与住与动与静或迁与不迁,都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而更体现出中观论的时间观念。去是移动、消逝;住是停留、不迁。从中观的角度来看,看起来是去,其实又有住;而虽然是静或不迁,其实又是“弗留”,也即往。这些说法虽有不同,其实都是为了破除“法执”和“我执”,消附近人们执取“无常”的小乘观念。中观将佛教真理观和世俗的真理观称为“真谛”与“俗谛”。中观就是要统合二谛,以假有说空。将二谛联系起来观照现象,这就是中观、中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关于世界本质的观念概之以“空”,但大乘佛教认为这个“空”并非虚无,而是“假有”。原始部派佛教最主要的“一切有部”,就是承认精神和物质的存在,承认一切存在。大乘中观学派并不否认事物的现象存在,但认为一切事物并无实体,也即无“自性”。在大乘空观看来,万物皆为因缘和合而生,也即依赖于其他原因或条件而生,这就说明它并非真实存在,因而即是“不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都是空(至虚无生),但这个‘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非有非无的统一(有无之间)。万物本性既然如此,人的认识也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审一气以观化),即从非有非无的中道立场去观察万物,就能认识到万物的本来面目,即知道万象都不是真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质是无,现象是有,当然就不是绝对的虚无。有并非真有,无也不是毫无迹象,这已经将论题导入了空即不真,不真即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的无知,是指无惑取之知,也即“无妄知”。般若的“无知”还有一层意思是超越名言概念之知,却是一种圣智之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舍于有无,(下略)’所谓‘中道观’,即指看待任何世界事物现象,都要离开‘空’‘有’二边,而从‘非有非无’或‘非非有非非无‘的’中道‘去认识其毕竟空寂的本质真实。有非真实之有,空非绝对的空,而世界的真体实相就在于色空有无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在论证世界本质空虚的时候,并没有绝对排斥和否认事物现象能够被自己所感觉,因此在艺术作品中把它们作为一种幻觉来进行描写,也就不等于意味着承认它们的客观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3 05: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