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中晚唐咏史诗

[复制链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史诗有三个要素,一要有诗,二要有史,三要成其咏。无诗则无由可恃,无史则无的放矢,二者缺一不可。无咏而泥于叙,则无理趣神韵,不仅乖史,而且伤诗。因此三个要素中,诗是基本,史是基础,咏却是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史诗的发展有一个简单的脉络,它大致起于屈原,形于班固,成于左思,低回于齐梁,滥觞于初盛唐,大成于中晚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继承《离骚》的核心精神,开启咏史先河的,要算左思的咏史。左思的咏史基本上摆脱了“但叙事而不出己意”的窠臼,虽然仍不以强为论断直抒胸臆为则,但是却能在简约的叙述中,以平实的着笔,见出诗人自己的胸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盛唐的凭吊古迹之作,异军突起,成为咏史诗史中的连城之璧。其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便是陈子昂,最后一个重要的人物便是“诗圣”杜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吊古览古和以往的咏史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以往的咏史大多是观古人成败而歌咏之,所谓观古人成败,完全可以自书中求,因此以往的咏史诗,可以做阅读笔记观。但是吊古览古就不同了,吊古览古需要行经古人之地,感遇抒怀以托咏之,必须是切合当下的场合。咏史是从时间线索上搭出历史的框架,然后投射个人的情感,吊古览古则是从空间的当下,直接借助想象与移情将情感投射到另一个时间的相同空间。换句话说,咏史总不免像是回忆之旅,而吊古览古则是让自己的精神借助“时光隧道”做一次感同身受的历史回放,这种回放因精神的远行与此身的常驻,而接通了前尘与当下。这使历史成为一种现实关照,使现实成为一种历史投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吊古览古诗,后来便构成了中晚唐咏史诗的主要成分,今天我们说的中晚唐咏史诗,其实已经包括这种吊古览古诗在里面。不仅如此,而且吊古览古诗的这种因情感而错置时空的崭新表现形式,也成为中晚唐咏史诗的主要表现形式,一直为中晚唐咏史诗所用。近体格律的广泛应用,为中晚唐咏史诗提供了形式上的保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巫术是一种交感作用,近乎我们在文艺中所说的移情。巫师的咒语,从交感的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情感表述,它们很可能就是最初的诗歌。诗歌从此先天的情感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直没能脱离情感的羁绊,咏史诗也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咏史诗,归纳起来有两个情感线索。一个线索就是时间上的,即如人们回首往事、感慨变迁而生的不胜今昔的感喟,这种回顾只是单一的时间线索上的。另一个线索是空间上的,即如人们处于一个环境中,此环境与当年的历史情形相仿佛,但历史事件早已不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物是人非”,这里面不只是时间上的“人非”,尚有空间上的“物是”相对照,由此更显得“人非”的震撼与冲击。后一种情形,正是中晚唐诗人运用最娴熟的手法,也是中晚唐咏史诗最具震撼力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歌成型之初,诗人率真质朴了无拘碍,遇之则行,往往能脱口而出。像《黍离》《哀郢》都是这样的作品。但是随后的诗歌,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歌咏演变为创作。既然谈到创作,一时间自然而然的率真就渐趋泯灭了,诗歌和真实的情感体验之间也就划出一道鸿沟。这鸿沟惟大才情或能逾越一二,但想凭借不太成熟的创作走过丰富深邃的情感之桥,并非可一蹴而就的易事。这种诗歌表述中的情感断层,也是民间诗向文人诗过渡的一个必然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主义的问题,既有单纯的诗歌历史,又有广义的社会历史。那些把诗人看成超凡脱俗的精灵,把诗歌臆想成夜莺的歌唱的看法,是对诗歌的捧杀,是架空诗歌以满足精神上升错觉的惯技。真正的诗歌风气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诗歌总是背靠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只不过有些时候,这种征候比较隐蔽,不易为人察觉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3 18: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