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宋代诗论:法度派和意趣派

[复制链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23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似轻描淡写,却含热情满腔!风过不着痕迹,留下锦绣华章!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2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自然流畅,词工韵意象婉约饱满,行稳,余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2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雅意欣,畅情由衷,行文自如,蕴情饱满,赏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9-2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流畅,笔墨饱满,构思巧妙,韵味宽厚,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尧臣在意境论上的观点和上文一致,但是他还有具有个人特色的观点,他认为这种意境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尤其突出读者再创造的意义,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殆难指陈以言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淡是一种艺术境界,指精心锤炼而无人为痕迹,极工极巧而臻天生化成的理想境界。欧阳修也有相关表达,认为诗歌要自然传神,使之能“与造化争巧”,特别推崇自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从自己的遭遇和写作经验出发,非常赞成欧阳修“穷而后工”的说法,主张诗歌应该“有为而作”,应当“于世有补”,因而从此点批评黄庭坚。还要发乎自然,要感到非写不可的情感表达诉求才能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的道指的不是儒家之义理,而是事物固有之理,要在艺术创作中做到有道,就要做到“物形于心”,艺术家必须对自己的创作对象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认为主体只有处于虚静空静的状态中,才能达到物形于心,乃至“物化”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物形于心一方面是对外物的认知,另一方面更是心中艺术形象的形成。苏轼用妙想这个概念来指涉这一过程,他认为不管是诗还是画,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在艺术想象中形成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苏轼尤其强调把握灵感,要捕捉住灵感萌发,兴会标举时刻所闪现的奇妙景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4 0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