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复制链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景交融的理论依据即中国文化思想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对这一理念支配下所形成的物我同化关系的体认,恰构成诗歌艺术情景交融的源头。情景交融也是诗歌艺术两种境界的共同基础,无论是“无我之境”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抑或是“有我之境”的“物皆著我之色彩”,实际上均体现着情景在某种程度上的融通交会,只不过一属于自然天成的交会,一属于人工作意下的交会罢了。正因为如此,古代诗人在追求情思与物象结合的过程中,“有我”与“无我”经常是同时并举的,总的说来,从侧重“无我”朝偏向“有我”的转变,是一个基本的趋势,而在这一推移演进之中经历交替反复与互为消长的格局,亦自难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诗歌物我关系中天然状态占优势的情形,到《楚辞》里开始发生变化。《楚辞》作为作家文学的发端,诗人的主观情意有了明显加强。屈原自述其创作的动因乃“发愤以抒情”,其遭谗被逐、忧国思君的愤怨郁结于心,需要有所宣示,待到用诗歌形式进行抒述时,又常借助瑰丽的想象和各种虚拟的物象来作表达,这就使他的艺术创造初步转向于“有我”式的人工营运。在屈赋中,物象的铺陈描绘进一步展开了,物象对情思的烘托、暗示作用有所加强,尤其是以虚拟与象征性的物象来寄托情思的艺术方法(所谓“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作风)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大大提升了原有的比兴手法,更为后世诗人的托物寄情开启了重要的法门,在“因物兴感”的传统艺术思维方式之外,提供了“缘情写物”、“假象见意”的创作新路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的一大特点,是情事的相对集中和情景的比较展开。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无非游子思妇离别、失意的情怀,事实背景不多,情思与物象的表现便有了更宽阔的空间。其中抒情自是主干,而物象的描绘上亦明显突破了以往比兴手法的简略形态,时或有成片成块的景观出现;一些物象还同诗中情事合为一体,构成完整的场景,在此前诗歌作品里并不显见。可以说,古典诗歌艺术中“景”的观念的成立,是以汉人诗作为初始表征的。古诗的另一重大创获,便是情景交融的初步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汉诗歌抒情的路线在魏晋得到了延伸,且因魏晋文人较为自觉地从事景物的观照与表现,诗中写景的成分不断增强,情景交融亦逐步提升。不过魏晋诗歌创作的主导观念仍是抒情。诗人们一方面大力推扬“感物兴情”,要在自然兴发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另一方面又很重视主体情意的宣示,时或表露出“缘情写物”的新动向。自后一方面需求来看,他们着重吸取了楚骚的经验并加以拓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景物在诗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一方面改变了诗歌传统重情思、轻物象的风气,大有助于状物绘形及其构图经营技巧的精工锻造,另一方面也造成诗人情意体验的稀释与淡化,致使物象的繁密布置掩抑了情思的空虚贫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唐诗歌的情景交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举凡诗歌艺术上卓有成效,确能将诗人的情意体验转化为诗歌意象,以达致情思与物象相互照应、相互渗透者,皆谓之“交融”,并不以某种格局为限。在具体形态上,情景的结合方式自是多样的。可以“寓情于景”,将诗人情意含藏于景物画面之中不予表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地看,盛唐人写诗重视自然兴发,且其兴发之情意和感受到的物象通常直接地表现出来,致使其诗作多呈现自然浑成的风貌,比较接近“无我之境”。这不单指王孟诗派的田园山水诗篇,李、杜、高、岑诸人亦皆有此类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干吏而非文士,故才子式的大历诗人们在此环境下常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已失去盛唐文人固有的理想抱负,既无信心也无能力来面对实际社会问题。正是这种对外在世界的疏离感,使他们形成清冷萧条的心理感受,并将这类感受收敛、沉潜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细加品味,更进以寻求合适的释放时机,这应是从主观情意出发的“缘情写物”创作路线产生的深层背景。换一个角度看,自“因物兴感”转向“缘情写物”,又显示出艺术思维活动方式的重要变革。“因物兴感”的特点是感受与表现合一,诗人在接受外物触动时,自然地感受物象并兴发情意,若将这种感受直接表现出来,其所含物象与情意必然是自相契合的,这就构成了“无我之境”。而“缘情写物”的要害恰在于感受与表现分离,感受所得并未即时付诸表现,乃是聚敛并积淀于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主体自身某种特定的情意指向(或称“情意结”),待到需要宣示时,另寻觅其情感对应物作载体,于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在选景上,其所持原则为“因情设景”,即根据既定的情意指向来挑选和设置景物,以传达其内心的情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进入写景,这是大历诗人用力最勤的方面,主要的原则便是“移情入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3 19: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