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18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进论坛来了。不好意思啊。中国海哥的思考,我们已经在探索了。
在我创制诗联之前,我创作这一类体裁的作品,是在2007年12月21日清晨,
当时我是在我家乡,那时候正好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中国百城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的造势,我家乡天柱县的诗词学会办公室的几位年长的老人告诉我:学会要为北京奥运会创作诗词楹联,要选其中的优秀作品在学会的诗报上登载。
2007年12月21日清晨醒来,精神很好,当时就想到诗词学会领导布置的“作业”,就构思了。在我构思撰写一副对联的时候,发现草稿可以套用《十六字令》,就突发奇想,就依照《十六字令》创作。上联就反其韵为为之。没想到还当时就写出了一件东西来了。
2010年12月的一天,在深圳横岗的一次诗人聚会上,有深圳的诗人陶涛、黄重远、徐宗驹、邓炳昌等诸君在场,就谈论这个话题。他们说,词合成楹联,有这么一个问题:很多的词都是只能用平声韵或者仄声韵的其中一种,不能平仄都用的。为此,我想到:先用诗合成楹联,再想办法慢慢的解决词合成楹联的问题。
所以,你的提法,事实上我们都在探索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