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0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冯锦铭 于 2017-10-20 09:11 编辑
族联,我这么解读,对不对?
重建后的广西容县自良蛟湾“仁斋冯公祠香火堂的墙面上,嵌鑲着一副用红色花岗石刻制的、长三米六的传世族联,上面写着:
回头望追怀龙髻是来宗千里蜿蜒斯结地;
放眼量藉此蛟湾为大本万条支派任分流。
笔者从上联看,年轻的斋公后裔们,回顾一下历史吧,追忆和缅怀冯氏先祖的搬迁史:始祖一世,由岭南珠玑巷分支迁广东新会---后五世孙曰知乐业于广西梧州长洲头---再其后九世孙汪如于康熙年间,携子大任迁居容县自良古济村龙髻堂。先祖就像一条大蛟龙,带着她的龙子龙孙,千里迢迢由岭南广东支系----广西梧州---蜿蜒地游到容县自良古济村龙髻堂集结下来。
再看下联,裔孙们,放开你的双眼,看看先祖斋公是如何在蛟湾这块风水宝地上定居下来,繁衍生息的?据史料记载:斋公于1708年,携带其子卓圃迁居蛟湾,后降生两个孙子七个曾孙。斋公以蛟湾为大本营,斋公的子孙在宗祠的周围建起自己的房子和一栋栋的楼房,开创他的事业,发家致富。如今已拥有二十三代裔孙、总人口达1200多的冯氏大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斋公的裔孙有的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成家立业;在国内,在珠三角、长三角成了家,有了孩子,盖了房子,买了车子......;在广西本土,裔孙的足迹遍布南宁、梧州、北海、玉林、桂林、百色、河池,他们办厂办场,商海弄潮,锐意创新,敬业爱业,为国家、为宗族积累和创造了大量财富;在大本营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上,斋公裔孙还陆续建起密密麻麻的新房,大搞种养和经商活动,有自己的果园、猪场,有自己的小农家店、小五金装配店;每个族人在祖国这个和谐大家庭中,都能与时俱进,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