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逗秋雨

秋雨词话

[复制链接]

33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一级顾问

四海论诗区首席顾问

积分
46371
发表于 2017-9-1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词之起,大体可分为景起、情起、事起三大类。大抵可运用以下方法: 1、突兀法。 2、设问法。3、对仗法。 4、叙事法。
      词之起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赋、比、兴这个传家宝仍是写诗作词的不二秘籍。赋者,铺陈其事;比者,引物连类;兴者,因事感发。
      词之起,犹如爆竹,妙在高,妙在响。无论是大江东去般的横空出世,还是小桥流水般的悠然娴雅,要在须醒目,须动听,方能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一级顾问

四海论诗区首席顾问

积分
46371
发表于 2017-9-15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词因分上下片,故有两结。前结,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即前结要收束上片全文而又为下片留有余地和空间,字面虽然断开而意脉未断,与后结相互呼应,有欲止而不止之势。后结,如众流归海,要收得尽,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即后结要收束上下片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前文,又须放得开,含有余不尽之意,句绝而意不绝,余音袅袅。词之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於题外借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一级顾问

四海论诗区首席顾问

积分
46371
发表于 2017-9-1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用的结尾方法。
   1、以景语作结。即结尾着一景语,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而情自在景中。这样,能使词更加含蓄、蕴藉,引人思味,便能有余味,得言外言,味外味。此法最受词家推崇,如李重元《忆王孙》之“雨打梨花深闭门。”其味道妙不可言。
   2、以情语作结。行笔至词尾,情感已至高潮,须直抒胸臆。如晏几道《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以情语结尾,可以显志,可以祈愿,可以升华主题思想。
   3、以事语作结。引事作结,不做评判,而其义自见。如辛弃疾的《永遇乐》词,煞拍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古吊今,令人荡气回肠,热血喷张。
   4、以诘问语作结。就是结尾发问,不做论断,问而不答,而答案尽在不言中。如柳永的《雨霖铃》词,尾句一问:“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将离愁别绪推向极致,催人断肠。双调词有前后两结,两结应相互呼应,后结应较前结更深一层。结尾如画龙点睛,要在使全篇活起来;又如豹尾,警策有力;又当如撞钟,清音悠远,袅袅不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一级顾问

四海论诗区首席顾问

积分
46371
发表于 2017-9-15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片,乃是词特有之章法,是指词上下两片衔接处,须辞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前虚则後实,前实则後虚,乃词章虚实转捩之关键所在,为历代词家所重视。要勿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又要尤如常山之蛇,顾首顾尾;还要清新,出新。过处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过片如桥,连通上下。具体作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 密承法。就是上下紧相连,密承上意而却于写法上又有明显不同,须于字面或词意上与上结或明或暗有勾连。如姜白石《齐天乐》词,上结为:“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一个“又”字使上下片衔接得天衣无缝又分明形成两段,可谓妙手。又如辛弃疾的《菩萨蛮》词,上结 “可怜无数山。”过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个山字衔接得如此巧妙而又上下片脉络分明。
   2、陡转法。就是于过片又别起一意,陡然转入另一事,貌似与上片互不联属,然其情感意脉却是一脉贯通,貌离神合,若异峰突起,峭拔险峻。如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上片连续用典写三种鸟之悲鸣,上结云:“看燕燕,送归妾。”而过片陡然一转:“将军百战身名裂。” 又连续用典写二壮士国破家亡之悲恨,而词题又是送别,貌似非是一事,而辛弃疾却能将这些凌空飞驰的思想结束到别茂嘉十二弟这个词题上来,如此笔力,别开生面。  
   3、对举法。上下连贯,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一词,过片起句是“今年元夜时”与上片起句的“去年元夜时”结构相同,自然过渡为上下片,鲜明的对比使今昔之情凸显。
   4、总分法。上片总写,下片分述,一总一分,直接过渡。如赵企的《感皇恩》,上片总写故地重游与佳人重逢又分别,下片分三层描述离恨。
   5、问答法。上结以问句作结,过片以作答起句,一问一答,上下相接。如李清照《渔家傲》词上结:“殷勤问我归何处?”,过片答曰:“我报路长嗟日暮。” 或直问暗答,即上结以问句作结,而过片句未正面回答,但就问而曲笔生发之,似未答而实答也。如陆游《双头莲》词,上结问:“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过片则云:“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答否?似未答,实答也,乃曲笔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一级顾问

四海论诗区首席顾问

积分
46371
发表于 2017-9-15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词之章法,除起、结、过片外,还有上下片的章法。大体不外乎以下几类:
    1、上景下情。即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此法是宋词的老套路,最为常见。例如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受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上片写春光如此明媚,下片写人生苦短,当珍惜,当有所为。
   2、上昔下今,或上今下昔。指上片或写昔,或写今,而下片则与之相对,或写今,或写昔,上下形成对比。例如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写往昔金戈铁马,抗金南归的盛景,下片写而今白发苍苍,壮志难酬的无奈。今昔比照,令人扼腕。
   3、上起下续。上下片合写一事,依顺序次第写来。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下片合写夜行所见所闻,喜悦欢愉之情溢于言外。
   4、上问下答。就是上片设问,下片作答,答又须巧妙,有正答、反答、反诘等法。例如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下片一问一答,将惜春之情刻画得深入细微,又诗意盎然。
   5、上幻下真。是指上片以想象手法虚拟一情境,下片则写真实之境,一虚一实,上下比照,托出情怀。例如刘克庄的《沁园春》:“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辆,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上片写梦境,下片写现实,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怀才不遇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一级顾问

四海论诗区首席顾问

积分
46371
发表于 2017-9-1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词,因其体制所限,字数较少,容量既定,尤其小令,甫一开篇,便至结尾,故一字一句不可闲笔也。炼章之法,贵在浑成,又贵变化。小令作法: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著一直语、粗语、铺排语、说尽语,便索然矣。长调作法:长调须前後贯串,神来气来,而中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致。句不可过於雕琢,雕琢则失自然。采不可过於涂泽,涂泽则无本色。浓中间以淡语,疏句後接以密语,不冗不碎,神韵天然,斯尽长调之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一级顾问

四海论诗区首席顾问

积分
46371
发表于 2017-9-15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费心总结辛苦,我来学习。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发表于 2017-9-15 2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是农民工,但是不流哈喇子。建议先生把那段删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发表于 2017-9-15 20: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词学博大精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发表于 2017-9-15 2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先生的大作,感觉就像一盘大菜在眼前,不知不觉流哈喇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3 11: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