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片,乃是词特有之章法,是指词上下两片衔接处,须辞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前虚则後实,前实则後虚,乃词章虚实转捩之关键所在,为历代词家所重视。要勿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又要尤如常山之蛇,顾首顾尾;还要清新,出新。过处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过片如桥,连通上下。具体作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 密承法。就是上下紧相连,密承上意而却于写法上又有明显不同,须于字面或词意上与上结或明或暗有勾连。如姜白石《齐天乐》词,上结为:“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一个“又”字使上下片衔接得天衣无缝又分明形成两段,可谓妙手。又如辛弃疾的《菩萨蛮》词,上结 “可怜无数山。”过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个山字衔接得如此巧妙而又上下片脉络分明。
2、陡转法。就是于过片又别起一意,陡然转入另一事,貌似与上片互不联属,然其情感意脉却是一脉贯通,貌离神合,若异峰突起,峭拔险峻。如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上片连续用典写三种鸟之悲鸣,上结云:“看燕燕,送归妾。”而过片陡然一转:“将军百战身名裂。” 又连续用典写二壮士国破家亡之悲恨,而词题又是送别,貌似非是一事,而辛弃疾却能将这些凌空飞驰的思想结束到别茂嘉十二弟这个词题上来,如此笔力,别开生面。
3、对举法。上下连贯,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一词,过片起句是“今年元夜时”与上片起句的“去年元夜时”结构相同,自然过渡为上下片,鲜明的对比使今昔之情凸显。
4、总分法。上片总写,下片分述,一总一分,直接过渡。如赵企的《感皇恩》,上片总写故地重游与佳人重逢又分别,下片分三层描述离恨。
5、问答法。上结以问句作结,过片以作答起句,一问一答,上下相接。如李清照《渔家傲》词上结:“殷勤问我归何处?”,过片答曰:“我报路长嗟日暮。” 或直问暗答,即上结以问句作结,而过片句未正面回答,但就问而曲笔生发之,似未答而实答也。如陆游《双头莲》词,上结问:“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过片则云:“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答否?似未答,实答也,乃曲笔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