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三羊

从近体诗的五连声,认清大唐声律

[复制链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山玩水 发表于 2016-9-11 17:46
郁闷个啥?学问,就是学与问,锲而不舍:打破砂锅问到底

平仄的变格

《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①。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②。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①这首诗也可以认为是“古绝”,那么就没有变格的问题。
②“思”字有平仄两读,这里的“思”字也可以认为义从平声,字读去声,那么也就没有变格的问题。
=========================================================

王力的以上说法,是牵强附会的说法。无非就是避讳三平尾!
其实,三平尾并非唐朝近体诗的忌讳!包括孤平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1 17:54
绝无此意。相反,愿意探讨你的问题。若有刺激话语,我今后注意。

谢谢!
平易近人、以理服人!

点评

其实你应见到,我回你的帖子是最多的。你今后也要注意用语,与主题无关的话少说为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1 18: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1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1 18:01
其实你应见到,我回你的帖子是最多的。你今后也要注意用语,与主题无关的话少说为佳。 ...

互相学习,理解万岁!

清人赵执信、今人王力的声律理论,是不能解释近体诗声律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9

回帖

3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8
发表于 2016-9-11 18: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众口一辞,岂不门庭冷落车马稀?

点评

秋谷诗谱的片面与偏见 世人皆知“唐朝唐诗无诗谱,宋朝宋词无词谱”,大清王朝赵秋谷的《声调谱》,效颦《钦定词谱》原本好事。岂不知适得其反,《声调谱》与《钦定词谱》一样,聪明人办了一桩糊涂事。 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1 18: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山玩水 发表于 2016-9-11 18:11
假如众口一辞,岂不门庭冷落车马稀?

秋谷诗谱的片面与偏见

    世人皆知“唐朝唐诗无诗谱,宋朝宋词无词谱”,大清王朝赵秋谷的《声调谱》,效颦《钦定词谱》原本好事。岂不知适得其反,《声调谱》与《钦定词谱》一样,聪明人办了一桩糊涂事。

    五七古诗体,因为没有声律而难登声律文体之大殿。《声调谱》倒回头来,希冀在非声律文体里,挖掘声律。假如古诗里面有声律,分类当初何必不厚古。拗救说法开山祖,筚路蓝缕精神可嘉,故弄玄虚愚昧可见。从声律理论的大方向来说,这无疑是不该违反的路线错误。

    秋谷《声调谱》的并不附和唐诗的声律实况。如唐朝科举试律诗:
张  籍的省试帖联句:“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仄入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郑  谷的省试帖联句:“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仄上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王贞白的省试帖联句:“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秋谷《声调谱》五言律诗的第二范例,李商隐的《落花》,“髙阁客竟去(拗句起),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逓送斜晖。肠断未忍扫(同起句),眼穿仍欲归”。秋谷的所谓“拗句”,专指“变而仍律”的平平仄平仄声调格式,《声调谱》全文中,五言诗句尾挂注“拗句”的,近二十处之多。唯有平仄仄仄仄的“髙阁客竟去”与“肠断未忍扫”,两处注为“拗句”,不知秋谷“拗”意何在?!

    〇平〇平仄、〇仄〇仄仄、〇平〇平平、〇仄〇仄平,以上四类声调格式,是秋谷《声调谱》所涉猎的。前面俩类,既有医疗方案,又有实施措施;后面俩类,既无医疗方案,又无实施措施。退一步讲,即便是拗救说法成立,相对于理论系统完整性,无疑也是支离破碎的片面。例如,

李  肱的状元帖《省试霓裳羽衣曲》联句: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平平仄平平,仄入仄平去;
宴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去。

庾承宣的省试帖《赋得冬日可爱》联句: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仄上平平去,仄平平平入;
愁抱望自宽,羁情就如失。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入;
倾心倘知期,良愿自兹毕。平平仄平平,平去仄平入。

裴次元的省试帖《亚父碎玉斗》联句:
倏尔霜刃挥,飒然春冰碎。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去;
霜洒绣障前,星流锦筵内。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去;
独有青史中,英风观千载。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去。

无名氏的省试帖《霜菊》联句:
傥使怀袖中,犹堪袭馀馥。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入。   

    前谱卷一注释,“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后谱卷二诗例,“胜因夙所宗(“平仄仄平”,又说是【拗句】。平平仄平仄,是拗句;仄平平仄平,也是拗句。这就说明,二四【平平】是拗句,二四【平仄】也拗句。一前一后,相互矛盾。

    杜甫的《所思》,即是属于秋谷自己所说的“不粘不谐”的古诗。列为七言律诗名下,并在《所思》的后面,附有“此种诗不可不学,不可专学,不学则无格,专学则滑矣”之说明。又在稍后的注解中说,“不粘不谐,定是古诗”。出尔反尔,相互矛盾。

    “若上句末字平,及下联与上联相粘,便是仄韵律诗”,是秋谷的声律观点,温庭筠的《边笳曲》,列入五言古诗,不列五言律诗。如此经营,与大唐不符。唐朝裴次元的省试帖,去韵五言诗《亚父碎玉斗》,白脚句并非独用平声,而是平去入三声俱全。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聮,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聮,则必不容不严矣”。秋谷的如此说法,并不周严:一因,是否律联,与是否合律有关,与律联序数无关;二因,出句平平仄平仄,对句仄仄仄平平,唐朝律诗屡见不鲜。即便出句平平仄平仄,上下两句的第三字也有同仄的。譬如,“言因六【仄】梦接,庆叶九【仄】龄传(殷寅 状元 殿试帖)”、“乘流喜【仄】得路,逢圣幸【仄】存躯(丁泽 状元 殿试帖)”等。

    七言律诗的范例,杜甫《望岳》:“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峯罗立如儿孙(拗句)。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拗句)。”。平平平仄平平平的“诸峯罗立如儿孙”,与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拄到玉女洗头盆”,在同篇之中,同时解读为“拗句”,不知是行文笔误,还是思维混乱?另外依据秋谷“不粘不谐,定是古诗”观念,《望岳》应为古诗,不知为何反而列为律诗范本。

    秋谷《声调谱》,颠三倒四的失误和丢三落四的漏洞,以执信的文字功底来说,当思意料之外。从秋谷的开山创举来论,应明情理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谷诗谱的功绩与过失

    从《声调谱》的属性来看,只能是唐诗声律的探索与认识,而不是唐诗声律的制定与完善。秋谷诗谱的核心问题,就是声律的拗救问题。声律的拗救,一分为二论功过。秋谷声律拗救的功过,即是:【功】之于【拗】,【过】之于【救】。

    辩证哲学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种。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的现象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的本质认识。秋谷的探索认识,只有感性的现象认识,没有理性的本质认识。只是看到不同的个性,没有看到相同的共性。

    “平平平仄仄”与“平平仄平仄”的对比:前句25交替与后句25交替,是两个句子的共性。前句24交替与后句24不交替,是两个句子的个性。两个句子的共性,决定了唐诗的声律是25交替法;两个句子的个性,揭示了唐诗的声律不是24交替法。

    知道唐诗声律是25交替法不是24交替法之后,进一步探讨。对于“〇平〇〇仄”和“〇仄〇〇平”,容易明白是25交替法。对于“〇仄〇〇仄”格式,如何解释呢?唯一的说法,就是仄声包含去上入。在三声去上入之中,25俩字的声调是:或上与非上、或去与非去、或入与非入的交替关系。由此又知道唐诗声律,是四声25交替法。在四声25法中:如果说“〇仄〇〇仄”格式,是确定四声律的指航灯;那么“〇平〇〇平”格式,则是否定永明体的照妖镜。

    依照平韵五言诗来说,沈约体系有“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仄、〇仄〇〇平”三大律类,元兢继承发展沈约,依据二五同声不是病的说法,由沈约的三大律类,增加成“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仄、〇仄〇〇平、〇平〇〇平”四大律类。元朝文学批评家陈绎曾(1287-1351),在其《诗谱》中说“唐律虽宽风度远”。陈绎曾的“宽”,其意思应是声律的放宽,声律忌讳的放宽。因为,依据沈约蜂腰法则,须忌“同平同上同去同入”。元兢二五同声不是病的理论,意味着不忌同平。不忌同平,则是禁忌的放宽。由三大律类扩展为四大律类,不论是从律类的扩展,还是从声律的发展来看。无疑体现着及其深远的风度意义。

    从声律的继承发展方面来说,说是这么说,理是这么理。但是,从声律的宗旨纲领来论,难脱违背浮声切响之嫌疑。元兢只有“二五同声不是病”的说法,并无“二五同声不是病”的理由。借助名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撑腰,三羊试探,以备释疑。

    早在声律伊始,六朝刘滔就有“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的先声。及至唐朝,更有“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的理论。从流行韵书《平水韵》来看,总5678字:平2366字、上1074字、去1271字、入967字。

平与非平的比例是:71/100;
上与非上的比例是:23/100;
去与非去的比例是:29/100;
入与非入的比例是:21/100。

从接近汉字划分两等份来看,四声平与非平的两分法,无疑力压群雄独占鳌头。由于四声平与非平的两分法,蕴藏著极大的实用功效,从而得到人们的喜爱,这大概就是从古到今平韵诗独成主流的原因所在。在平韵诗中,由于句头与句尾,同时并用“平与非平分类法”,是产生“二五同声句”唯一原因。在仄韵诗中则大可无须必定使用“二五同声句”。例如,刘长卿的《湘中纪行》【上韵换头诗】、崔融的《关山月》【去韵换头诗】、刘禹锡《蒙池》【入韵换头诗】等,则无须使用“二五同声句”。

    在探索认识唐诗声律问题上,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是正确的。也即,唐诗的声律,二四分明也可,二四不明也可。但是,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则是错误的。错误的主要原因,只看到了个性的对立,没有看到个性的统一。拗救理论的“救”,不是大救星,而是丧门星。丧门星,丧失了思维逻辑的正常程序;丧门星,丧失了理性认识的应有飞跃。对于大拗句平平仄平仄来说,不管是“四拗三救”,不管是“三拗四救”。不管是“李四生病张三吃药”,不管是“张三生病李四吃药”,无非就是荒唐的思维逻辑,这是不三不四的理论。律句的决定权,掌握在节点上。非节点的字,既不因掌控律句的权利,也不因掌控律句的义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非节点的字,本身就没有超乎寻常的奇异功能。拗救理论,不但是节外生枝,甚至是节外生事。拗救理论只有感性认识二四不同的“对立”,没有理性认识二五相同的“统一”。秋谷的《声调谱》,终因不三不四的理论,导致了四分五裂的系统。所谓“四分五裂”,也即,秋谷的《声调谱》,既不是二【四】调声系统,也不是二【五】调声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发表于 2016-9-11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1 16:48
每每见到笔拙词穷的时候,不是扣帽子,就是放屁话!

呵呵,他这招也算一绝呀。好在不是版主,否则早就禁你言了。

点评

禁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删帖,帖子,是会员的心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1 1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〇一九五四 发表于 2016-9-11 18:35
呵呵,他这招也算一绝呀。好在不是版主,否则早就禁你言了。

禁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删帖,帖子,是会员的心血!

点评

辩不过就删帖禁言,有的人无行就在这里。气煞人也! 被禁言了还能看到帖子吗?长期禁言比删帖还可怕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1 19: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发表于 2016-9-11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1 19:12
禁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删帖,帖子,是会员的心血!
是啊,深有同感。
辩不过就删帖禁言,有的人无行就在这里。气煞人也!
被禁言了还能看到帖子吗?长期禁言比删帖还可怕呢。

点评

是啊,深有同感。 辩不过就删帖禁言,有的人无行就在这里。气煞人也! 被禁言了还能看到帖子吗?长期禁言比删帖还可怕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1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〇一九五四 发表于 2016-9-11 19:52
是啊,深有同感。
辩不过就删帖禁言,有的人无行就在这里。气煞人也!
被禁言了还能看到帖子吗?长期禁言比 ...

是啊,深有同感。
辩不过就删帖禁言,有的人无行就在这里。气煞人也!
被禁言了还能看到帖子吗?长期禁言比删帖还可怕呢。

点评

是啊,深有同感。 辩不过就删帖禁言,有的人无行就在这里。气煞人也! 被禁言了还能看到帖子吗?长期禁言比删帖还可怕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1 20:15
诗友们的心血被彼等鼠标轻轻一点就给糟蹋了,他们根本不懂起码的尊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1 20: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发表于 2016-9-1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1 20:00
是啊,深有同感。
辩不过就删帖禁言,有的人无行就在这里。气煞人也!
被禁言了还能看到帖子吗?长期禁言 ...

诗友们的心血被彼等鼠标轻轻一点就给糟蹋了,他们根本不懂起码的尊重!

点评

理解万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9: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1 20:16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1 20:00
是啊,深有同感。
辩不过就删帖禁言,有的人无行就在这里。气煞人也!
被禁言了还能看到帖子吗?长期禁言比删帖还可怕呢。

禁言,还可以看帖子。只是不能发帖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2 03:48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1 23:55
回复三羊的结论(红字):
从以上可见:
1
唐朝近体诗,并不忌讳五连平。五连平,并不违反元兢的【二五同平不为病】!
-----五连平连仄都是大拗句,是严重违律的。出现在律诗中使律诗成为拗律。如果对偶再不合规定则非律诗。元兢二五法本身不存在,蜂腰更不是判断律与非律的标准。这些诗多数是古风少数是拗律,不是合格近体诗,只是近体诗中的少数。这类诗多发生在五言中,说明五言律受永明体影响大。而永明体是不严格执行平仄交换律的。
2
唐朝近体诗,并不忌讳五连仄。25俩字可以同仄,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唐近体诗中存在少数五连仄等大拗句。大拗句的特点是平仄失替,没有与二五两字有关的规定。
3、
王力的所谓【大拗必救】,并不符合唐朝近体诗声律的实际情况。如下:
------王力的所谓【大拗必救】,符合唐朝近体诗声律的实际情况。只有在一些古风式拗体律诗中才不符合,这类律诗是律诗中的少数。


回复三羊的结论(红字):
从以上可见:
1、
唐朝近体诗,并不忌讳五连平。五连平,并不违反元兢的【二五同平不为病】!

-----五连平连仄都是大拗句,是严重违律的。出现在律诗中使律诗成为拗律。
如果对偶再不合规定则非律诗。元兢二五法本身不存在,蜂腰更不是判断律与非律的标准。这些诗多数是古风少数是拗律,不是合格近体诗,只是近体诗中的少数。这类诗多发生在五言中,说明五言律受永明体影响大。而永明体是不严格执行平仄交换律的。

三羊回复:
既然是【严重违律】,怎么就【出现在律诗中使律诗成为拗律】?【违律】,难道不等于【拗律】吗?假设,【违律】等于【拗律】,岂不是换个说法就合律了?假设,【违律】不等于【拗律】,那么【拗律】的内涵又是什么呢?【五连平或五连仄】,探讨的是声律,声律与【对偶再不合规定】有关吗?【元兢二五法】,元兢的《诗髓脑》,难道不能证明存在吗?【近体诗中的少数】,【数量少】是失律的依据吗?【这类诗多发生在五言中,说明五言律受永明体影响大】,这话在理,近体就是近似于永明体的意思。【永明体是不严格执行平仄交换律的】,废话一句,你难道不知道【永明体的声律,是平上去入替换的】?!


2、
唐朝近体诗,并不忌讳五连仄。25俩字可以同仄,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唐近体诗中存在少数五连仄等大拗句。大拗句的特点是平仄失替,没有与
二五两字有关的规定。

三羊回复:
既然【五连平连仄都是大拗句,是严重违律的】,为何【唐近体诗中存在】?既然【大拗句的特点是平仄失替】,难道【平仄交换律】的【严重违律】?【二五两字有关的规定】,赵执信没有,王了一没有,针叶林没有……,难道就不允许大唐元兢《诗髓脑》有吗?


3、
王力的所谓【大拗必救】,并不符合唐朝近体诗声律的实际情况。如下:

------王力的所谓【大拗必救】,符合唐朝近体诗声律的实际情况。只有在一些
古风式拗体律诗中才不符合,这类律诗是律诗中的少数。

三羊回复:
王力的所谓【大拗必救】,并不【符合唐朝近体诗声律的实际情况】!试律诗的【大拗必救】,难道还不能证明赵执信、王了一、针叶林的歪理邪说吗?
试律诗的【大拗不救】,
不但证明五连仄不是平仄双声律!
还能证明五连仄不是二四交替法!!

《反舌无声》张籍(767-830)的试律诗=======【大拗不救】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春涨曲江池》郑谷(851-910)的试律诗======【大拗不救】
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仄上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宫池产瑞莲》王贞白(875-958)的试律诗=====【大拗不救】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2 08:13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6:27
三羊回复:
既然是【严重违律】,怎么就【出现在律诗中使律诗成为拗律】?【违律】,难道不等于【拗律】吗?假设,【违律】等于【拗律】,岂不是换个说法就合律了?假设,【违律】不等于【拗律】,那么【拗律】的内涵又是什么呢?【五连平或五连仄】,探讨的是声律,声律与【对偶再不合规定】有关吗?【元兢二五法】,元兢的《诗髓脑》,难道不能证明存在吗?【近体诗中的少数】,【数量少】是失律的依据吗?【这类诗多发生在五言中,说明五言律受永明体影响大】,这话在理,近体就是近似于永明体的意思。【永明体是不严格执行平仄交换律的】,废话一句,你难道不知道【永明体的声律,是平上去入替换的】?!
-------三羊糊涂之处在于将“声律”看成“格律”,不知律诗格律除了“声律”之外还有其他要求。

什么要求啊?你该不能说,押韵吧?别说是律诗、或格律诗,凡诗都是押韵的!

点评

押韵的确不是律诗特有的,但规定比古风要严,其韵书是平水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8:24
简单说: 近体声律包括句中平仄交换律和句间平仄粘对律,还包括拗救律和孤平及三平尾避忌。 近体格律还有关于字数和句数的规定。 近体格律还有关于句法结构和对偶的规定。 ----劝你虚心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8: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2 08:17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6:30
三羊回复:
既然【五连平连仄都是大拗句,是严重违律的】,为何【唐近体诗中存在】?既然【大拗句的特点是平仄失替】,难道【平仄交换律】的【严重违律】?【二五两字有关的规定】,赵执信没有,王了一没有,针叶林没有……,难道就不允许大唐元兢《诗髓脑》有吗?
-----纠正你多次:关于二五不能同声的蜂腰规定不是元兢的,你怎么还絮叨是元兢理论?

多次给你讲,元兢《诗髓脑》【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是元兢的理论!第四  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①”“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②。


此段文字亦见于《本朝文萃》卷七,《诗髓脑》云:蜂腰者,每句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是也。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平声,“独”与“饰”同入声。元兢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三宝院本注,此文出于元兢。

点评

这些只不过是元兢对沈约八病的的理解或解释,蜂腰发明权不是元兢。你是真不明白还是故意纠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8: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2 08:21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6:35
三羊回复:
王力的所谓【大拗必救】,并不【符合唐朝近体诗声律的实际情况】!试律诗的【大拗必救】,难道还不能证明赵执信、王了一、针叶林的歪理邪说吗?
试律诗的【大拗不救】,
不但证明五连仄不是平仄双声律!
还能证明五连仄不是二四交替法!!
-----唐代留存下来试律诗区区几十首既不是规范的律诗更非楷模,不能说明诗律。不要老拿他们说事,没有多大意义。你眼中的“歪理邪说”恰恰是当今诗词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这也证明你的研究走上邪路了~

堂堂的科举试律,你也竟然否认是近体诗!
试律诗,这是最最标准的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9

回帖

3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8
发表于 2016-9-1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研究多年近体诗,似乎该梳理一番了,譬如:今体诗究竟有几种格式?举例简单些,让大家一目了然:v:

点评

三羊研究多年近体诗,似乎该梳理一番了,譬如:今体诗究竟有几种格式?举例简单些,让大家一目了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9: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8:16
简单说:
近体声律包括句中平仄交换律和句间平仄粘对律,还包括拗救律和孤平及三平尾避忌。
近体格律还有关于字数和句数的规定。
近体格律还有关于句法结构和对偶的规定。
----劝你虚心学习。
永明体,没有句法结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8:24
押韵的确不是律诗特有的,但规定比古风要严,其韵书是平水韵。

胡说八道,谁规定的?
科举试律的近体诗,为何不依《平水韵》?!
唐朝的考生,见过《平水》吗?

点评

又拿科举说事。开始科举时还没有什么近体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8: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8:32
又拿科举说事。开始科举时还没有什么近体呢!

又来不论理,唐朝科举的试律诗,就是今人所说的近体诗。

点评

只有你这样武断。科举试律诗都规定几韵?律诗几韵?数数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8: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0 07: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