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4

自选集自序兼谈“无名体”(一家之言,只听意见不参与论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2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以为名 于 2015-6-22 18:06 编辑


   
这本薄薄的小集子,选录了我从2002年以来创作的四百首(阕)左右的诗词,约占个人全部作品存量的百分之十五。这些作品,分为近体诗和词两部分。其中选得最多的是七律,计有一百七十七首;选得最少的是五绝,只有八首。从体裁的完整性上看,独缺古风。原因是不想破了自己所立的五十岁前决不写古风的规矩。

    自选这些诗词,标准有三条:一是能充分体现个人诗词观和审美情趣的;二是能多元展示自己创新思维和鲜明风格的;三是能比较客观反映创作轨迹和演变脉络的。所以,目前收录其中的诗词,虽非都属于个人最上乘的作品,却是最能代表无名体特质的东西。

      “无名体,系当今诗词界众多流派中极具个性化的一个流派。最初,我以“无以为名”的笔名,在部分网站公开发表了一些具有探索性质的诗词作品,从而引起争议。争议的结果,派由人分,人以诗传,“无名体”随之形成。
   
    “无名体”的历史沿革,分三个阶段:
    种子期:约在2002年至2006年。我幼承庭训,酷爱诗词。早期诗作,因屡迁住所,散佚殆尽。直到2002年初,我在互联网中偶尔发现了一个以诗歌创作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平台----听草阁,这才在新诗创作的同时重操旧业,开始了古诗词的创作。因我是新旧诗都写,所以就有了一个很简单的想法,能不能将两种诗思维整合起来,通过相互借鉴而不是互相诋毁,从而打通新旧诗之间的壁垒呢?于是,我写了一首七绝《月满西厢》:“月满西厢摊素帕,风来罢绣海棠香。一团思索穿过夜,那管针尖的确凉?”。这是“无名体”的开山之作,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基本包含了“无名体”的几大要素:一是旧题材新思维、二是新手法旧格式、三是旧语境新表达,四是新词语旧味道等。这种新旧思维兼容、新旧模式混搭,新不夺旧,旧不拒新,协调又流畅,就是“无名体”最初的实践。随后,我又陆续写出了《后格律时代的七律》四组三十二首和一些小令,完成了“无名体”在种子期的探索。
    生长期:约在2007年至2010年。这一期,网络诗词获得了蓬勃发展,其中现实题材、城市元素频频出现在旧体诗词中。局面固然可喜,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担忧的问题。表现在:一是意境平庸化、二是美感碎片化、三是题材边缘化,四是持论愤青化、五是表意弱智化,六是手法恶俗化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不能仅仅从个别作者旧学根底薄、驾驭文字功夫弱,审美情趣异化等方面去寻找原因,而是要放在整个诗词发展大背景中去考察去评判。为此,我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写下了《都市口语的诗案运用》一组十首。“耽于两地享荣华,会所销金别墅赊。梦不公租周五夜,情难社保小三家。攀岩必凿前程石,退市还怜後院花。李下瓜田鞋湿处,泪丝如雨乱如麻”,这是其中之一的《婚外》。在这首诗中,刻画都市病态,多用都市现代口语。这样写,最忌讳写成四不像的打油,破坏传统诗词的美感。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三条:一是口语的精心选择和优化配置,以满足古诗词的形式要求;二是以新象造旧境,在新旧之间建立起关联路径,以实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正面对话,三是舍弃作者的主观态度,把评议权留给读者,将读者从旁观者纳入参与者,同时也将反思留在了不言之中。
     成熟期:约在2011年至2015年。在经历了前两期的“破”与“立”并行之后,“无名体”的风格逐步定型,其理论也渐成体系。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乙未消夏》之一:“僦居湖畔莫愁眠,远爱青山近爱莲。门厚为防尘挤破,庭方应许月修圆。骑灯役笔征笺尾,舞箑闻筝战酒边。酩酊坚邀墙上影,下来同与老夫颠”。在这首诗中,几乎无法分辨新旧之间的界限,达到了浑然圆融的境地。尤其是“门厚为防尘挤破,庭方应许月修圆这两句,古人能写却不作如此想,而今人能想却又不易写成如此。这就达到了“无名体”的创新要求:古人看了怀疑是今人作品,今人看了又迷惑是古人作品。“似是而非,意新境旧;流畅协调,不今不古”,最终打通古今壁垒,在学承和创新中取得平衡。
        
    “无名体虽自成一格,但因立足于诗观念的全面现代化,其最终作品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不同的面目。这里选择常见的六类简要介绍:
    一、新古典主义的颠覆形态:如:“雪真优雅风堆放,歌好深沉夜吸收。与我协调先进酒,向谁暗算未来愁。”(《节约梅的优雅和夜深沉》)、“月有饥寒灯喂养,秋非饱满酒添加。”(《一些缺点被流氓所夸奖》)、“放怀少为春拖累,握手多能酒斗争”(《歧途又被春意拖累之后》)。
     二、现代语汇的复古形态:如:“酒减盎司金不换,愁增克拉钻难求,一身余债欠于秋。”(《浣溪纱》)、“花拒国营宁受雨,梦逃城管不禁秋。”(《艳遇》)、“环评吏演双簧戏,国考人过独木桥。”(《就业》)、“商机可遇官中介,美色难防酒外交。”(《嘲笑那种很真诚的自白》)
    三、民间口语的诗化形态:如:“情急说丢些许话,知他爱在不言中。”(《无题》)、“许是书香太可怀,才遭粉蝶轻轻咬。”(《卜算子》)、“旧梦春回,蝶要征花税。”(拍阑干))、“细听如走笔,落款是灯花。”(《雨夜》)、“泪如标点断,心漏五言多。”(《书纵远,如何梦也都无》)
     四、诗思维的“互联网+”形态:如:“梦如生脚追天上,残月为靴不耐穿。”(与梅如是赓绝))、“堆朵白莲移路角,谨防冬日睡过来。”(《堆雪》)、“绛河桥窄偏逢雨,请下云头让出蓝。”(《无题》)、“春才插脚伤于驿,夜已抽身退出城。”(《绝唱前后叠》)
     五、素材资源的“重组配置”形态:如: “架江为肘横拦道,握石成拳倒喝山”(《峡浪山雨》)。“捣药当花医地老,捐诗做草赈天荒。“(《庚寅寄梅子》)、“镜皆虚照心疑反,泪少横流耳怕淹。”(《戊子寄梅子》)、“路猎铜狮能镇贼,楼骑壁虎敢称王。”(《遣闷》)。
    六、传统母本的“包装演绎”形态:“笠因交戴何须访,榻若归陈不必悬”(《围城》))、“要立人间风雪里,却无门户姓为程。”(《程门立雪》)、“湖不瘦西潭映月,楼能固北酒流霞”(《江南》)、“堤是苏修真小小,曲非陈唱恰圆圆。”(《癸未西湖相约》)

    “无名体”面目各异,然创作主张始终如一。表现在:
    一、兼采百家,八方互济。弥合古今分野、新旧断层,摒弃流派之辨、门户之争,以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来共享前人的成果,来分享今人的心得。如:梧桐左右听秋响,孔雀东南带雨飞(《鹧鸪天》),似传乐府遗音;落日红过脸,浮云白上头(《何日归家洗客袍》),竟含竹枝词的味道;镜平圆日影,风硬竖潮声(《海峡西爽》),宛继盛唐气象;所幸墙根抓地紧,才教寸土作人家(《老屋》),又延大宋余意。
    二、别开生面,奇正相生。古今诗词,浩如烟海,精彩纷呈。寻常之人穷尽一生,不仅难窥全部,而且很难超越。现代人学习古诗词,如果还要因循守旧,不能突破,不敢创新,一味跟在古人后面模拟什么“高古”,还不如直接去读古人的诗词,这样至少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这既是我不愿写古风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坚持 “不开生面少为诗”的关键所在。道理简单,付之实践却很不容易。我们在诗词中想表达的意思,或许古人早已说在了前面,那么这个“生面”怎么开呢?这就考验现代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了。举个例子,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曾写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因为她把人们欲弃难舍的那种情愁刻画得栩栩如生,所以才引起了后人强烈的共鸣,也引出了不少模拟之句。可惜历代的模拟之句,大多局限在原句的思维模式中,了不足道。我在实践中,以“无名体”的现代创作思维,重辟蹊径,大胆突破,写出了“如山一念移歧路,竟让眉愁走错坡(《杂记》)”这样匪夷所思的句子。这两句,从传承上讲,话有所本,不是空穴来风;从革新上讲,脱胎换骨,不是简单地移位换形。所以,如果说原句是“熟面”,是“正”;那么这两句就是“生面”,是“奇”。
    三、把握核心,殊途同归。古典诗词传承到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可逆的变化。反映到诗词创作方面,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改革的实践暗潮涌动。众多的诗词爱好者在不同的路径上,纷纷尝试。一时间,题材派(把题材换新作为创新)、白话派(把白话格律化作为创新)、技术派(把旧技术激活作为创新)、工具派(放大诗词作为针砭时事的工具功能,以此当做创新)等各种流派,啸聚网络山头,各竖旗帜,合纵连横,热闹非凡。其中不乏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泥沙俱下、乱象丛生等问题。我认为,古典诗词的改革创新,核心是“诗观念进化和诗思维革命”,这是“本”,其他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都是“末”。本末倒置,不利于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的生态下能够复活好。所以只有把握住“诗观念和诗思维”这个核心,才能使得各种探索殊途同归。

    “无名体”作为当今诗词流派中比较前卫的一种体式,在强调“诗观念进化和诗思维革命”的同时,并不极度忽视或者彻底否定传统。相反,“无名体尤其善于汲取传统养份,灵活运用各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和技术,体现在炼字、炼句、炼意、造境、构思、对仗、用典、比兴等多方面,从而使“现代诗思维与传统诗美感”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这些,大家可以从自选的诗词中得到印证。
    当然,“无名体”作为一种个体的探索性实践,还存在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以上的总结,只能算一家之言。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尚须时间来评判。

    这次出版社让我来谈创作经历,我考虑再三,最后还是答应下来。虽有王婆卖瓜的嫌疑,但也是一次机会,让自己对“无名体”来个正本清源,阐明自己的观点,消除理论界的一些疑惑和争议。最后感谢XXXXXX先生,百忙之中为我编辑校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也感谢喜爱“无名体”的读者和“粉丝”,他们让我有信心在孤独和寂寞中继续探索。

     书成之际,聊付十章以记:

席上留笺不署名,诗成一体任人评。讨源难识宋家数,连蒂妄分唐阵营。
管甚雄才横槊立,凭何末技夺袍行。如珠妙语传抄日,纸贵无须拍案惊。

朝吟夕咏近痴颠,集腋成裘十四年。诗赖软尘名士赏,句由香草美人传。
凭栏刻烛工于律,即席濡毫妙在联。蹊径别开容豁目,宛然天作郢城篇。

匹夫惟我敢诗雄,倒薤横书句句工。天下薄名如饼画,眼中余子似竽充。
五车何用钻牛角,七步无妨踏蠹丛。投暗甓珠虽米粒,白眉扬处有重瞳。

积习难除面壁呵,雕虫小试号诗魔。酒沽乌巷笔开道,泉涌剑池书偃波。
龙尾砚平何用洗,马头琴坏不妨歌。题襟谢有风吹絮,数落缃囊妙趣多。

事虽无益倍殷勤,纸上涂鸦效采芹。三阁版孤存半部,五车诗贱卖千斤。
墨倾湖口浓还淡,笔压山腰戚共欣。风雪灞桥驴背外,摘花流叶漫题裙。

奚囊吐凤暗称奇,故纸如堆点检迟。能契慧心频索句,不开生面少为诗。
虞兮帐里歌三叠,楚些栏边酒五噫。豪放绮情催韵脚,欣然七步赖天资。

拥鼻长吟助壮游,耻将牙慧箧中投。笔花开尽梦先借,灯草拔空情暗留。
可学无非工部集,所传唯是健庵楼。敲门月下寻知己,顿足惊奇满壁秋。

岂有诗人货殖能,僦居穷巷作吟僧。漆楹初剥篆书辨,泥壁略干椽笔征。
蛙坐井中嘲俗客,凤题门上访高朋。围炉痛饮无须酒,满纸酸辛味倍增。

灯花老瘦笔花零,校稿芸窗喜杀青。语不惊人先付丙,篇能压卷暗传丁。
珍持敝帚蓬门扫,厌告虚名浊世听。幽绪几多容步月,古来知己缺如星。

一帙编成意未穷,还将十韵序帘栊。流年似版灯前毁,往事如茶雪后冲。
宁吐锦茵扶夏载,免搀陈榖养冬烘。低吟浅唱消余暇,侧帽诗坛两袖风。



                                           无以为名
                                        乙未夏于沪上亢悔楼






79

主题

8067

回帖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2307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6-22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一组佳作,问候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3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话俱赏,顶起!
从心所欲不逾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3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宝贵心得,有助后学,红赏加优!
从心所欲不逾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411

回帖

32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75
发表于 2015-7-2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格精湛,肺腑稍浅。问候同城兄,晚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7 12: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