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劲赏古月老师的佳作,诗语起句描写生动活泼,场面热烈、激烈!承句悲亢(悲伤婉转同时又让人感到愤慨亢奋)。层层深入的对仗句“一部离骚吟绪哭,九章惜往吊殇愁。”采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屈原创作的一部离骚诗集悲吟的情绪能让人听之流泪。
这是为什么?
因为《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关切之深情令人十分感动,“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大胆而赋予想象力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而《九章》是短篇抒情诗集,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
宋代洪兴祖则疑《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4篇非屈原作(《楚辞补注》)。明代许学夷也以《惜往日》、《悲回风》二篇非屈原口气,疑为唐勒、景差等人所作(《诗源辨体》)。清代顾成天则定《惜诵》、《惜往日》二篇为河、洛间人所作(《读骚别论》)。而近人还有说《哀郢》为庄辛所作的(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但所有这些怀疑,多以文气为判定真伪的标准,尚无确凿有力的证据,所以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九章》不是屈原的作品。
关于《九章》名称的意思,王逸训"章"字为"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显系出于汉代经生陋说,不足为训;朱熹认为《九章》乃"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楚辞集注》),较为合理。至于辑录、题名者,或认为是刘向,或认为是淮南王幕府中的文学之士,尚无定论。关于《九章》各篇的写作时、地问题,王逸认为它们都是屈原流放于江南时所作;朱熹则认为"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细观《九章》各篇内容,朱说较符合作品实际。至于《九章》中各篇的具体写作时间及其排列次序,明代黄文焕,清代林云铭、蒋骥及现代楚辞学者各有考订,说法不一。
《九章》各篇的思想内容,因并非出于一时一地,所以应当分别看待。其中:
1·《惜诵》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心情,内容略与《离骚》前半篇相似。
2·《涉江》似是自叙放逐江南的行迹,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黑暗混浊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3·《哀郢》一说作于庄□暴郢之后,一说作于白起破郢(前278)之后,抒写了诗人对破国亡家的哀思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4·《抽思》大概作于屈原被疏于汉北之时,抒发了诗人见疏于怀王之后的怫郁幽怨之情。
5·《怀沙》为屈原自沉之前不久所作,一说为怀沙石沉江,一说为怀念长沙,其中着重叙写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的决心。
6·《思美人》反映了诗人思念其君而不能自达,但又不愿变心从俗的心情。
7·《惜往日》有人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词。概叙了诗人一生的政治遭遇,为因谗人破坏和国君昏庸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深感痛惜,也表示了必死的决心。
8·《橘颂》一般认为是屈原早期的作品,通篇就橘的形象和特征作出拟人化的描写,可以看成是作者人格和个性的缩影。
9·《悲回风》则流露了一种低徊缠绵的忧苦之情。
《九章》各篇的艺术风格和成就,也不一律。其中《橘颂》一篇清新秀拔,别具一格,从辞赋的体裁上说,开了体物写志的先河。《哀郢》、《涉江》、《怀沙》三篇情景交融,诗味腴厚,在《楚辞》中允称上品。其写景之句如"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宛然如画。
抒情语句如"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恳挚缠绵,颇有回肠荡气之致。至于《惜往日》、《悲回风》二篇,艺术上较他篇略为逊色。《九章·橘颂》图清代门应兆作。
而《九章》仅仅是《楚辞》的很小一部分。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即今人视为"浪漫主义"诗风的一派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滋养。《楚辞》也是中国第一部有作者的诗集。由屈原及后学所作,至汉代刘向编辑成书。屈原正直,忠贞不屈,不为故俗所囿的品格都使他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
古月先生的诗语“九章惜往吊殇愁”的诗语意思是说“九章”长篇系列组诗分别表达的是回忆往事而抒发的是屈原系别诗中涉及的很多感人的事迹,并列举了诗中凭吊很多逝者的忧愁。所以有学者认为这是屈原为自己表达悲愤的心情和高洁的个人情操与与黑暗混浊的现实生活的矛盾;表达对对破国亡家的哀思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表达屈原对诗人自己的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的决心;以及表达屈原诗人思念其君而不能自达,但又不愿变心从俗的心情;也犹如表达屈原一生的政治遭遇的绝命诗,为因谗人破坏和国君昏庸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深感痛惜,也表示了屈原抱着必死的决心;并在诗中把自己塑造成品质高洁的忧国忧民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流露出低徊缠绵的忧苦之情。
所以古月先生继续这样写层层推进的对仗句:“哀哉宋玉才难尽,失意屈原心欲求。”表达了古月老师研读了宋玉为怀念屈原而创作的《招魂赋》,老先生感叹宋玉在《招魂赋》中表达怀念屈原、惋惜屈原的一种十分悲怆十分感人而催人泪下的作品,感叹宋玉作为仅次于屈原这样的一代后辈杰才对屈原怀有十分深沉的感情,想把宋玉的这种深沉的感情描述出来也是很困难,说明宋玉把怀念屈原的深情通过长篇叙事诗抒发的淋漓尽致、确实催人泪下。而对于屈原一生遭遇的挫折,历尽千辛万苦,特别是两次遭到流放的岁月里,通过大量的诗篇表达屈原政治方面的诗意、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无疑把屈原内心的思想追求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之情表达充分无疑,所以老先生写屈原的这种理想特别是通过三个字“心欲求”就把屈原在流放的岁月里所表达的失意诗中流露出的各种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了。所以对仗句“哀哉宋玉才难尽,失意屈原心欲求。”写的非常精彩,不仅符合历史史料,也分别符合宋玉的《招魂赋》与屈原的《九章》诗所表达的实际情况。
接着古月老先生这样写七律的转句:“去国怀沙寻大道”。其实根据《九章》中的《第五章·怀沙》长篇叙事诗作的传说,《怀沙》是为屈原自沉之前不久所作,一说为怀沙石沉江,一说为怀念长沙,其中着重叙写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的决心。那么老先生的这句转语诗的意思是:不管屈原是因为怀抱沙石沉江的,还是屈原为怀念长沙也罢,总之屈原在《怀沙》诗作中表达了一生只愿意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的决心,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向楚国的国君和人民表明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也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宁愿牺牲自己而寻找救国救民,寻找让楚国国君和人民从思想方面真正觉醒的思想大道。
顺着承上启下的转句,老先生接着这么自然地写结句:“端阳把酒酹津头。”这是老先生在端午节这一天,为了响应宋玉为怀念屈原而写《招魂赋》,为了响应中国历代文人骚客在端午节为怀念屈原而写大量的诗篇,老先生也不例外,表明自己在端午节端起酒杯,把为祭奠屈原的酒杯中的酒洒向江边的渡口码头,以表示老先生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之情。读完这首诗,我内心也被老先生的这种崇尚我们这个国家的精神导师的举动而深深感动,默默流泪。这一杯特殊的酒洒向江边的渡口码头,其深藏的怀念之深情分量何其珍贵!!!何其亲切、何其楚楚动人!!!我在此怀念屈原先祖的同时,也对古月老师深表敬意!!!问好古月老先生!!!综上所述,我强力助推古月老师的七律为精华!向老先生问好,远握老先生,遥祝老先生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