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老庄哲学观照下的古典文艺美学分析

[复制链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在文学语言表现方面, 提倡崇尚自然的文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主体创作的心理方面, 强调作者抒发真感情、真思想, 情真意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事物的美的因素, 如果不能通过审美主体的感受物化在作品中, 仍然是一种潜在的物质, 而不是艺术上的美。反之亦然, 作者主观的审美情思不以客观事物为感受的对象和假定的源泉, 那么他的审美情思也会失去生命力。只有二者的融合, 即要求主体对客体的自觉顺通与适应, 才会成就作者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知主体的心境需要保持一种极致的“空虚”、处于彻底的“清静”状态, 以此来观审万物的循环运动过程。主体的“虚静”状态, 是体察万物本质和运作的关键, 它所指的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静观, 而是主体修养而达成的生命之原初境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主体排除私己欲望和价值分别的状态, 并且亦无其他外在功利目的。与此相对的是功利的认知, 即从既定的视角出发、站在已然的某个立场、怀有某种价值判断, 其结果是对事物把握的偏差和狭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 就审美价值取向而言, 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 摆脱既定目的导致的偏激, 排除已有知识干扰的困惑, 保持主体心境的空明莹澈, 超越于客体世界的形式, 与审美对象进行全面深刻的对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方面, 就主体的审美活动来说,“虚静”意味着主体审美活动中获得最愉快、最完善、最完美的体验,使审美主体进入一个内心深入把握宇宙万物及变化规律的澄明境界, 也就是牟宗三先生所言的“冲虚无限智心之妙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哲学本质上把人当作自然本体的“道”或者“气”, 在主客统一的实现路径上, 更倾向于把主体融合于客体之中, 在“天人合一”的“道”或“气”中达到对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把握, 因此很自然提出“自然生命”作为其哲学基础或者本体来建构其哲学体系。为了实现“天人合一”理想, 庄子哲学提出了“虚静”的方式即超越功利的方式来审视双方,并实现其根本目的。由于“道”或者“气”是流动的生命整体, 道家认为作为符号的“言”当然就不能完全表征这种流动的生命整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105万

回帖

387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71033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5-12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辞精炼,意境优美。感谢老师一路精彩分享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5 15: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