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轩 于 2021-6-30 10:45 编辑
向影木兄汇报一下:
这首诗的成诗可谓艰难。首先有了首联:濯缨岂必到沧浪,秋苦春甜自可尝。
既然后半联扯到了“苦甜可尝”,于是有了“久历艰危知世味”,由“尝”扯到“味”还算通。后半联对了个“熟谙时疾有偏方”,因为要就“方”这个韵,所以就扯到疾病药方这上面来了。到了这个情势,已经是骑虎难下了,索性再借题发挥一下,颈联写成:若罹肾湿和风湿,宜用檀香杂霍香。发现这个还勉强能算流水对。
这样一路下来,还算顺畅,逻辑上也算说的通:
濯缨岂必到沧浪,秋苦春甜自可尝。 久历艰危知世味,熟谙时疾有偏方。 若罹肾湿和风湿,宜用檀香杂霍香。 然后就卡在这里了,动弹不得。发现跟所要次韵的诗题一点不搭。所以需要考虑怎么转到“小湿地公园写意”这上面来。所谓写意,乃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区别于“工笔”)。因此峰回路转,想到了“医画同理”,用了“医理从来同画理”来转结来过渡,那么只剩下七个字了,还要考虑必须押“裳”这个韵字。可难了,收不了尾。想过放弃重来,又舍不得前面的三联。 为了承接“医理从来同画理”,用“公园写意”这四个字以照应诗题,那么,只剩下三个字了。很显然从“衣裳”之类的“裳”去考虑已经行不通了,三个字难以支撑“衣裳”并且能跟“公园写意”相连。 由于最后两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还要有“裳”,因此想到了“黄裳”这个名字。历史上的确有很多有名的“黄裳”。甚至金庸小说中的《九阴真经》也说是一个叫“黄裳”的前朝太监写的。 我这里想到的是福建的一个“黄裳”: 黄裳(1044一1130)字冕仲,号演山、紫玄翁,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 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等,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话说黄裳少时随父,宦游经过桐庐。黄父见这里山川毓秀,民风淳朴,四周环境清幽,景色怡人,是一个安心读书的好地方,就把他寄寓到阆苑禅定院读书。后黄裳隐居阆苑山仙人洞(今阆仙洞)苦读十载。致仕后,黄裳提举临安洞霄宫,受到昔日好友仙洞寺住持惠文和尚邀请,返回阆仙洞,为惠文和尚留下了《阆仙洞》一文以纪念。同时又写下了《阆仙洞十题》。在《阆仙洞十题》诗中,黄裳对昔日隐居地——仙人洞内的石龙、石佛、石鼓、天池、傍洞、巨蟾、碧鸡、青栗等景物一一赋诗歌咏,天桥即是其中一景。 有了这个,我写出了最后七个字:公园写意读黄裳。诗画同源,想象着在公园写意绘画的同时,画累了,可翻看一下随身携带的黄裳的诗词作为调节。 黄裳最著名的《减字木兰花》为: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