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唐代诗歌品格与诗意之关系 ——以“诗格”材料为中心

[复制链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到晚唐时终于改变了这个审美初衷,尤其是诗意求“深”必然造成在表达上也不宜再用一览无遗的“直言”之句,而改用可以引导读诗者自己联想与体味的“含蓄”之句,以造成司空图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僧景淳《诗评》中有一段话极为精彩:“诗之言为意之壳,如人间果实,厥状未坏者,外壳而内肉也。如铅中金、石中玉、水中盐、色中胶,皆不可见,意在其中。使天下人不知诗者,视至灰劫,但见其言,不见其意,斯为妙也。”“铅中金”、“石中玉”、“水中盐”、“色中胶”都属二物混融不能轻易区分,是十分形象的“含蓄”之例,诗里的“诗意”与“文字”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是不懂诗的人,即便“视至灰劫”,仍然不能穿透文字领会诗意的妙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诗格》“诗有义例七”条云:“一曰说见不得言见,二曰说闻不得言闻,三曰说远不得言远,四曰说静不得言静,五曰说苦不得言苦,六曰说乐不得言乐,七曰说恨不得言恨。”《诗评》则云:“夫缘情蓄意,诗之要旨也。一曰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二曰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三曰闲不言闲,意中含其闲;四曰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现静态莫过于描写安稳镇定,要表现动态莫过于渲染情绪,要展现感情莫过于通过感情的超脱,要描摹音色莫过于展示其和谐状态,要勾画事物之形莫过于与象对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诗格》中提到的“物象比”,其“诗有内外意”条云:“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二曰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蓄,方入诗格。”通过人造的“物象比”使诗歌产生内外两层诗意,是唐人追求“含蓄”在晚唐特定政治、文化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皎然《诗式》一则佚文:“诗有四不入:轻重不等、用意太过、指事不实、用意偏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诗的诗意前重后轻、前轻后重,对中心诗意轻描淡写而细枝末节却极尽夸饰,某部分诗意表现过激超越常理,描述事实有悖逻辑,诸如此类都是作诗的低级失误,这样的诗基本属于不入流品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苑诗格》“重叠叙事”条所指出的:“每见为诗,上句说了,下句又说。文不相依带,只伤重叠。今诗云:‘夜久冰轮侧,更深露珠悬’,‘夜久’、‘更深’是重也。”王叡《炙毂子诗格》“句病体”云:“诗云:‘沙催金井竭,树老玉阶平’,上句五字一体,血脉相连。若‘树’与‘玉阶’是二物,各体血脉不相连。”前例类似初唐“句病论”中的“相滥病”,后例接近“落节病”,是才力不足者不经意间就会犯的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3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28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夤《雅道机要》“叙明断”条说得最为警醒透彻:“凡为诗须明断一篇终始之意,未形纸笔,先定体面。若达先理,则百发百中。所得之句,自有趣味,播落人口,皆在明断。审其是非,如创学之流,未得联联通达,或失磨炼,或犯诸病,皆须子细看详。吟咏不可恃其敏捷,或有疏脱,被人评哂,则坏平生之名。古来名公,尚不免此,今之诗人,切可为戒。所得之句,古之未有,今之未述,方得垂名。或有用志,须精分剖。一篇才成,字字有力,任是大匠名流,不能移一字一句,至于无疑,方为作者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4 16: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