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如,毛主席的《沁园春》有两首,一首是《长沙》,一首是《雪》。这两首同调同体的词,下阕第八句平仄各不相同。前者是"激扬文字"(仄平平仄);后者是"成吉思汗"(平仄平平,"汗"读平声、音寒)。如果你找词谱核对一下,就明白前者是正例,后者是变例。为什么作者要把这一句的平仄通融一下呢?因为成吉思汗是人名,而且是"一代天骄"之名,绝不可削足适履,为了将就平仄把他改成"思汗成吉"!(王力《诗词格律》中是这样解释的。姚普《新编实用规范词谱》则认为:"吉"入声,古韵有时入可代平。吾从王说,因为作为身体出汗的"汗"读去声,作为古代突厥、蒙古等族君主称号可汗"汗"读平声。) 又如,毛主席的《沁园春》有两首,一首是《长沙》,一首是《雪》。这两首同调同体的词,下阕第八句平仄各不相同。前者是"激扬文字"(仄平平仄);后者是"成吉思汗"(平仄平平,"汗"读平声、音寒)。如果你找词谱核对一下,就明白前者是正例,后者是变例。为什么作者要把这一句的平仄通融一下呢?因为成吉思汗是人名,而且是"一代天骄"之名,绝不可削足适履,为了将就平仄把他改成"思汗成吉"!(王力《诗词格律》中是这样解释的。姚普《新编实用规范词谱》则认为:"吉"入声,古韵有时入可代平。吾从王说,因为作为身体出汗的"汗"读去声,作为古代突厥、蒙古等族君主称号可汗"汗"读平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