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借对。 又称"双关对"、"假对"。有借义、借音两种。
借义对: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同时又借其乙义或丙义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如毛泽东《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按上下两句的关系看,这一联还是流水对;按"牺"与"牲"相对,"日"与"月"相对,这一联又是"就句对",所以这一联分属三型)。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怎么能对"七十"呢?原来古代八尺为寻,一丈为常,"寻常"作为数目,就可以对"七十"了。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头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借"甲乙"的"甲","丁壮"的"丁"借"丙丁"的"丁","甲"、"丁"同为天干,互为对仗,极为工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