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2

春风岂能“又绿”江南岸及其逻辑思维

[复制链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2-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风岂能“又绿”江南岸及其逻辑思维

                                         昆 仑

宋代著名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能吟诵,流传至今。那么“春风”真的能“又绿”江南岸吗?现在让我们重新来欣赏《泊船瓜洲》这一首小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据考证在今天江苏镇江市境内,瓜洲在长江北岸,今天已经不见了,钟山即南京。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在瓜洲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从瓜洲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这首小诗历来被称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尤其是“又绿”被称为千古神来之笔,是诗眼。据说当年王安石写此小诗颇费脑筋,反复琢磨,反复炼字,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春风又绿江南岸”!
好一个“绿”字!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绿”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无可非议。但他在“绿”字前加了一个“又”字,就值得商榷了,甚至可以说是败笔。固然春风“又绿”,从一般的思维逻辑角度看是却是恰如其分,让人眼球一亮。“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吗!野草和植被在漫长的冬季,经过霜雪冰冻,枯萎了,发黄了,春风一吹,又绿了,写得多么生动如实呀!但是,从逻辑上分析,“又绿”的前提是“枯黄,枯萎”。然而,请读者注意,江南四季长青,在冬天也是山青水碧,俨如春天。换言之,“江南岸”四季一直都是绿色的,何来“又绿”? 诚如有的学者指出这首小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重在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可是“又”字一用,却违背了江南春天的客观事实,经不住历史的检验,留下遗憾了。

在诗歌创作时,由于我们往往过分注重形象思维,而忽略了语言逻辑思维,于是就会出现逻辑错误!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包括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写诗也需要逻辑思维,写景状物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如红了樱桃,是说樱桃从绿到红的变化过程!“春风又绿江南岸“从逻辑上山看是“江南岸”在春风没到之前是枯黄的!如果我们说“春风又绿华北平原”,完全正确,如果说“春风又绿海南岛”就不对啦!哦,江南吴越之地,四季常青,不存在又绿呀!

发表于 2017-2-6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敢对千古流传的前贤名句提出疑问,精神可嘉。江南全境都是四季常青吗?姑且存疑。问好昆仑先生。
从心所欲不逾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6万

回帖

300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05848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2-6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又绿江南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季如春的江南岸”,正是“春风”经久不衰的结晶。“又绿”正是锦上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1 06: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