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爱菊 于 2017-4-26 10:55 编辑
谁说女子不如男 ——《中华女子楹联》第二卷佳作点评 郭 省 非 艺赛须眉,文化圈中多面手; 联红巾帼,正规军里半边天。
这是我在上一部《中华女子楹联》所作序中的结束语,现在拿来作为这一部联集序言的开头语。从而可知我要强调的着重点是相同的、一贯的,那就是豫剧《花木兰》中的一句唱词:“谁说女子不如男?”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个思想?原因是中华文化中男尊女卑观念太根深蒂固了。外国的女王、女总统屡见不鲜,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只出了一个武则天女皇帝,最后还不得不将宝座归还李姓须眉。直到今天的香港,哪怕做了某一职位上的最高领导人,也要将夫君的姓氏冠在自己姓名的前面,如范徐丽泰、林郑月娥等。实际上,之所以能担任那样的职务,不正说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吗?这一部《中华女子楹联》作品品位,从世界上独有的文学样式角度有力证明,女子创作的对联敢与任何男子创作的对联媲美! 点击京华,扫描幸福二维码; 添加德政,关注乐忧百姓心。 这是2016年北京迎春的一副应征联。此联的最大亮点,是用新语言写出了新物象、新思想、新意境。如果说下联是人们熟悉的语言,那么上联中的“点击”、“扫描”、“二维码”则完全是新近才出现的新事物,将其入联赋予了对联的时尚性、时代感。其中“百姓心”对“二维码”令人拍案叫绝。 梦回御路,借月色三分,好铭怀十里繁荣、千年过往; 地处京畿,沿人文一脉,任领略老街风暖、古镇情浓。 这是一副“千年古镇情,璀璨长辛店”的应征联。这副联说明作者深谙对联创作的多种修辞格,其中包括领字格和自对格的娴熟运用。“好铭怀”、“任领略”为领字,而“十里”与“千年”、“老街”与“古镇”属于本边自对。领字格扩展了空间,自对格丰富了内涵。 是中华边城,南海明珠,两千年龙帜高悬,莫让阴霾遮丽日; 有铁舰巡航,银鹰护卫,九万里虎贲坚守,誓将热血筑金汤。 这是一副《题三沙群岛》联。这副联的含金量,且不说“是”和“有”的领字,也不说“中”与“南”、“铁”与“银”的自对,只说其所表现的爱国思想闪闪发光。他那厢“阴霾”难遮丽日,我这里“热血”可筑金汤。从中可以读出:三沙自古归中国,群岛从来树汉碑。 任合任开,八方用力; 宜晴宜雨,一手遮天。 这是一副《题伞》联。规则性重字,用得合情合理。古人有言“饱带干粮晴带伞”,说的是有备无患,再说,即使是晴天,伞不也是可以遮阳吗。尤其是末句借用的是人人皆知的成语,却把打伞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遣词没有巧,只要用心找。 世事转头空,潮起潮平,无端月缺误归路; 因缘何所似,燕来燕去,一样花开不待人。 这是一副《无题》联。正因为“无题”,所以读者可以任意想象,从而拓展了对联的思想、形象、意境空间。诗有豪放派、婉约派,对联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李商隐的《无题》诗都是言情的。因而这副《无题》联是此处无题胜有题。 春江水澹,千万缕清辉,掩无尽相思,百般叹息; 桂影花香,两三声玉笛,寄团圆愿望,羁旅心情。 这副联的联题是《月》。既是数字对,又是领字对,还是本边对。这诸多修辞格综合运用,有力地提高了对联的文学性。大家知道,决定对联之所以成为对联的根本因素是对仗的工整性,但如果缺少文学性,那就失去了欣赏价值。这副联很有文学性。 紫燕翻飞春起舞; 黄莺曼语夜行歌。 这是一副春联。“春”是个抽象概念,谁看见过呢,但“紫燕”是具象概念。“春”怎么会有动作呢?但“紫燕”可以做很多动作。这副联之所以美,都是通过具象使抽象拥有了看得见的视觉,使人看到了“起舞”的“春”。下联亦然。 一船载起云边日; 双桨划开水底天。 这是一副《题龙潭公园》的对联。现实的真实和文学的真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现实的“船”是载不起“云边日”的,现实的“桨”也是划不开“水底天”的。但文学的真实却可以把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文学美的真谛。此联就有这种美。 惊动一池香,文心陶醉砚中橹; 传承千载梦,妙手催开笔底花。 这是一副题《毛笔》的对联。此联对仗非常工稳,数词对数词,动补对动补,方位对方位,人体部位对人体部位。对仗工整是对联创作的基本功,也是进入对联殿堂的第一道门槛。这副联的品位高还不止在对仗上,而是体现在修辞格的借代上。即用“橹”和“花”来美化相对应的本体。妙也就妙在这里。 曾有凤,曾有凰,相传此是凤凰地; 可吟风,可吟雨,不负名为风雨楼。 这副联的联题叫作《凤凰古城之风雨楼》。 我们的古人曾把男性比作凤,把女性比作凰,并创作出《凤求凰》的文学作品。但凤凰谁也没有见过,而凤凰城却是真真切切的。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先拆开后合并,这一手法为此联增色不少。写联要尽量采用别人未用过的手法。 硝烟已逝,悲痛犹新,万万同胞铭国耻; 海浪虽平,豺狼未灭,声声警报破云天。 这是一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联。其立意的中心思想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遣词造句上,“已”、“犹”、“虽”、“未”这几个副词用得非常贴切。可能有人会说“声声”对“万万”欠工,其实,凡是叠字对叠字,只问平仄、不问词性都是工整的。全联的末句将整副联推向到了顶峰。 厅前月色,檐下花香,正好联中成自对; 浅唱莺声,悠飞蝶影,不期窗外有朋来。 这副联的题目是《作联偶得》,是以联咏联的佳作。我们知道,所有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写成的,而任何语言又分为概念语言和形象语言,前者是交流工具,后者不仅可以成为交流工具,而且可以成为构建文学殿堂的材料。此联就是用“月色”、“花香”、“莺声”、“蝶影”把作联的心理感受展现得惟妙惟肖。 风物秀中华,桑叶扶疏,沃土永铭嫘祖德; 人文承上古,丝绸瑰丽,驼铃曾载远安春。 这是《题远安嫘祖文化广场》联。这副联是由三个分句构成的,上联三个分句末字“华”、“疏”、“德”为平平仄,下联分句末字“古”、“丽”、“春”为仄仄平,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马蹄格。此联可贵之处要数两个末句,上联末句点出主题,下联末句尤其精妙。一个“驼铃”不仅使人想到古“丝绸之路”,而且延伸到当前的“一带一路”,“春”字更是妙不可言。 何处风来,启户莺声甜入画; 此时春满,映窗山色绿成诗。 这也是一副春联。起句不凡,一个设问就将读者的目光吸引到了联上,起到了直话直说起不到的作用。精心挑选的“莺声”、“山色”把联作写得有声有色。“甜入画”、“绿成诗”使这副联显得很有滋味、很有诗味。 老树亦多情,纵雨洗风磨,长牵八面连根叶; 槐乡堪寄月,任山高水远,蕴聚九州圆梦心。 这副联的题目是《山西大槐树》。我也曾写过一副移民联:“祖上移民,史远千秋心系祖;根间寻脉,树高万丈叶连根。”不忘根祖,是孝文化的延伸和传承。上面那副联最闪光的是全联末句,一棵槐树凝聚的是全球炎黄儿女的敬祖心、爱国心。当然,“堪寄月”也很妙,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的诗句,这可能是“乡愁”的真谛吧! 常温入党誓言,遵党纪党规,不移本色; 牢记为民宗旨,体民情民意,永葆初心。 这副联的标题是《把楹联写在党旗上》。大家知道,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2014年关于充分发挥楹联作用讲话中提出的著名观点。这副联的作者抓住党建的本质以对联形式表现“写在党旗上”的内容,很有创意。在修辞上采用直抒胸臆手法。从中可以悟出,各种修辞格之间没有高下之分,只有作者选择得是否合适的区别。 不沦财色奴,万丈甘棠,拟为人格; 永葆清廉质,一轮明月,颁作奖章。 这是一副《廉政》联。这副联的作者在修辞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万丈甘棠”、“一轮明月”都是清廉官员的喻体,也是人民对公仆的期望。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以“甘棠”为“人格”、以“明月”作“奖章”,多么形象,多么出神入化。如果参赛,肯定能得奖。 常思学子有成,亦为良友,亦如严父; 但得英才而育,何吝春风,何惧秋霜。 这副联的题目是《题班主任》。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视尊师,甚至将其置于“天地国亲”同等的崇敬系列。这副联把班主任比作“良友”、“严父”很有新意。下联中的“春风”、“秋霜”更是颂扬了教师的奉献精神,是“红烛”、“春蚕”的另一种表述。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高水平的联作者常常用别人未用过的词汇和形象赢得赞誉。 好了,就点评到这里吧。需要郑重申明的是,上述点评的这些联作,完全是我个人的主观选择。再者,点评这些作品旨在说明“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主题,未点评的许多作品同已点评的相比并不逊色,但因篇幅的缘故不可能都一一点评。好在上述被点评对联的作者我没有一个认识的,我是认联不认人,只要对论把证主题有帮助就好了。有诗为证: 谁云女子不如男,世上须眉敢比肩。 何必涂脂施粉黛,联花香透半边天。
2017年4月18日于汉口南京路汾阳庐 郭省非,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现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