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1

切韵声调是怎样适应各地方音各代时音的认可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6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11-6 10:02 编辑

切韵声调是怎样适应各地方音各代时音的认可的?

   
切韵产生于隋代,编者陆法言在序中说是为了隋代全国的大统一,有陆法言父亲的朋友八个音韵学家,聚在陆家讨论如何才能编出一部适应南北古今的韵书。二十年后陆法言将这部韵书编成,叫《切韵》。不久隋亡,初兴的唐朝,仍用这部切韵风行天下。特别是唐近体诗的盛行,反过来又巩固了切韵声调的长期运用不变。
    那么,各地方言的不同,各个时代的音变,人们是怎样去适应切韵这个声调于不变的?这应该归功于它的反切字音的随地随时的可变。切韵的字音是靠同样的两个汉字字音反切得出的。北方人的口音去读甲乙两音切出的字音,与南方人用自己所读的甲乙两音切出的字音,南北是不可能相同的。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南北人去读同一首近体诗,南北人自己的感觉都是押韵的,但南人可能听不懂北人的读音,北人同样听不懂南人的读音。同理,唐宋元明清人互相也许读音不同,但他们用自己口音的反切结果,去读同一首近体诗则是一样的合律。这就是切韵经久不变南北皆宜的魅力!
    例如“东”,为“德”、“红”切。有人把“红”读成“横”,切出来的“东”他就读“登”。也许另有人把“红”读成“欢”,他切出来的“东”他就读“担”。总之,用这部《切韵》写的近体诗,不管东西南北人,不论唐宋元明清,自己读来都是押韵的,都是适合自己口音的。
    切韵,以及切韵以前的雅言,编书的人以及官方,自然是以当时所在的政治中心的地方语音为基础的,但当时的东西南北各地方的人士却无法标准地去读出这雅言或切韵,他们是用自己的方音去读这雅言或切韵的。东西南北人各自读的大不一样,但各自都认为自己读的是统一的雅言或切韵。这就是雅言或切韵能适应各个地方、各个时代语音的原因。他们只求书面语言是统一的就行,因为中国的汉语主要是以书面语言交流的,并非南方人非跑到北方去口头传达什么信息不可,所以南北口音的雅言或切韵互不相同并不影响这雅言或切韵的书面一致。千百年来人们就是靠这书面一致去维持雅言或切韵的传承的。今后仍然会继续以书面的方式传承下去,有人想用什么新韵去取而代之是不可能的,历史文化是不能割断也割断不了的!

3339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3457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敬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2 06: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