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59|回复: 102

质疑格律诗中的“撞韵”和“挤韵”说

[复制链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10-24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质疑格律诗中的“撞韵”和“挤韵”说
作者  昆仑

一 引言
唐诗中格律诗(指五言和七言绝句与律诗)是我们祖先在中华古典文学艺术花苑中留下的一朵美丽的奇葩,郁郁芬芳,香飘至今而不息,深受自唐代以后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和效仿,也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尤其在国强民丰,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更受人民大众爱好。学习格律诗的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种纸质格律诗刊如云,网络古典诗坛林立。古典文化,后继有人,可喜可贺。绝律诗格律严,约束多,初学者感到较难。格律诗的格律必须遵守,这是格律诗的特点。打乱了,就不是格律诗了。但是,后人提出的有些要求似乎不准确,不符合格律诗的本来面目,有必要澄清,以便我们准确地、更有效地继承和发扬格律诗。因此,本文对格律诗“撞韵”和“挤韵”两种说法提出质疑。
现在较为流行的并被多数格律创作人认可的说法是,绝律诗中不可以出现“撞韵和挤韵”现象。如果出现了是不合格的,必须修改掉。据说我们的老祖宗从写诗的那一天起就是这么做的,祖制必须遵守,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亵渎,就是把格律诗引向邪路。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一起翻开我们祖先的诗卷,验证一下吧。


二 现行对“撞韵”和“挤韵”绝律举证狡辩
   什么叫“撞韵”呢?流行的说法是,在不用韵的诗句结尾用了和韵脚(通常是平声字)发音一样的仄声字。撞韵的情况在绝句中出现在第三句的尾字,律诗出现在第三、第五和第七句中。所以叫作“撞韵”,是因为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例如,韵脚字是“冬”(ong),不是韵脚的句子结尾就不能出现与“动”韵母类似的仄声字。
什么叫“挤韵”呢?如果一首绝律中出现与脚韵韵母相同的字,就叫作“挤韵”。例如,脚韵是“安”(an),诗句其他地方就不能出现与 an韵母相同的按,盼,蛮等字。但是,有人马上举证古已有之。例如,著名唐宋八大家首家韩愈的《七绝·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结尾“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押乌(u)韵。撞韵。这样的大家还“撞韵”?了得?犯忌呀!于是,诗评家解释说,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普通人不要用。这种解释听起来听深奥,挺玄乎,使我们不得要领。我们真的不明白韩愈这位“高手”是怎样把“撞韵”做成“活韵”的。
有人又举证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兼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第三句结尾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韵。不仅如此,这首诗“山,南,”和脚韵相挤。但是,诗评家解释说: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对于“挤韵”,诗评家这样解释说: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看起来诗评家还真能自圆其说。
三 进一步举证“撞韵”和“挤韵”诗句
其实,我们进一步仔细研究,所谓“名人”能把“撞韵、挤韵、”作“活”的说法是牵强附会、欲盖弥彰、无事实依据的狡辩。绝律诗中的这种所谓“撞韵、挤韵”的现象在现存唐诗中俯拾皆是。请看:
1.     顾况,是唐代诗人,留下来的诗很多,其中有许多首是“撞韵”和“挤韵”的。仅举一例《武帝祈灵太乙坛》:
武帝祈灵太乙坛,新丰树色绕千官。
那知今夜长生殿,独闭山门月影寒。
解析:第三句结尾字“殿”(an)与“坛、官、寒”撞韵。
且,“千、山”与脚韵同,挤韵。
2.    戴叔伦,唐代诗人,作品很多,所谓“撞韵和挤韵”诗也很多,仅举一例《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解析:第三句结尾“晚”(an)与脚韵“漫、阑、寒”撞韵。且“漫、烟”与脚韵挤韵。

3. 韦应物,唐代诗人,亦留下很多作品,且有“撞韵”作品,请看《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解析:第三句结尾字“落”(uo)与脚韵“波、多”撞韵。

4. 司空曙,唐代诗人,作品颇丰,也有很多“撞韵”诗。请看《送卢彻之太原谒马尚书》:
榆落雕飞关塞秋,黄云画角见并州。
翩翩羽骑双旌后,上客亲随郭细侯。
解析:解析:第三句结尾字“后”(ou)与脚韵“秋、州、侯”撞韵。
5. 司空曙,唐代诗人,也有“撞韵”作品留下来。请看他的《岁暮怀崔峒耿湋:
腊月江天见春色,白花青柳疑寒食。
洛阳旧社各东西,楚国游人不相识。
解析:解析:第三句结尾字“西”(i)与脚韵“食、识、”撞韵。
6. 卢纶,唐代著名诗人,留下大量作品,有很多诗是“撞韵、挤韵”的。请看《春日忆司空文明》:
桃李风多日欲阴,百劳飞处落花深。
贫居静久难逢信,知隔春山不可寻。
解析:第三句结尾“信”(in)与脚韵“阴、深、寻”撞韵。且“贫、春”与脚韵挤韵。
7. 李益,唐代著名诗人,作品很丰,“撞韵和挤韵”诗也很多。请看《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解析:第三句结尾“万”(an)与脚韵“寒、难、看”撞韵。且“天山、偏、三”与脚韵挤韵。
8. 孟郊,唐著名诗人,作品丰富,对后人影响很大。也有“撞韵和挤韵”作品。请看《闻夜啼赠刘正元》: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
愁人独有夜灯见,一纸乡书泪滴穿。
解析:第三句结尾“见”(an)与脚韵“泉、天、穿”撞韵。且“天怨”与脚韵挤韵。
9.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诗圣杜甫的佳作吧。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对后人的影响极大。然而也不乏“撞韵和挤韵”作品。
先看《绝句漫兴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解析:第三句结尾“见”(an)与脚韵“毡、钱、眠”撞韵。

再来欣赏《城西陂泛舟》 :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解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第七句结尾“扇”(an)与脚韵“船、天、”撞韵。且“远、缆、燕、”与脚韵挤韵。
最后来欣赏杜甫的《腊日》: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解析:这也是一首七言律诗,第三句结尾“草”(ao)与脚韵“遥、消”等字撞韵。且“药、”与脚韵挤韵。
10. 李白,是著名的诗仙,也留下的大量诗歌作品,影响世代诗歌爱好者。其作品也有很多所谓“撞韵、挤韵”作品。
先看,《别内赴征三首》之一: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解析: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结尾“见”(an)与脚韵“还、关、山”等字撞韵。且“三、看”与脚韵挤韵。
再看,题东溪公幽居》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
室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精盐。
解析:这也是一首七言律诗,第七句结尾“院”(an)与脚韵“廉、淹”等字撞韵。且“贤、山、前、但、盘”与脚韵挤韵。
绝律中所谓“撞韵”现象已经列举了十位诗人的作品,恐怕已经足够啦,不浪费笔墨再举例了。而律诗中所谓“挤韵”现象更是多如牛毛。但是,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节省篇幅,仅摘录其中著名诗句:1.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挤桑) (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苍挤黄)(同上)3.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端挤弦)(唐 李商隐 《七律 锦瑟》)4.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残挤年)(唐 韩愈 《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古木挤疏)(唐 李白《七律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够了。到此不再举例。因为唐诗中所谓的“撞韵”和“挤韵”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如果统统打入另册,唐代就无诗人了。四  “撞韵”和“挤韵”谬种流传成因从以上举例说明,“撞韵”和“挤韵”在唐代绝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唐代诗人作品都有这种写法。因此,我们可以结论:所谓“撞韵”和“挤韵”是格律诗中流行的风格之一。所以,“撞韵”和“挤韵”禁忌说是不成立的,是不顾唐诗客观存在的无稽之谈。那么为什么会流传“撞韵”和“挤韵”禁忌说呢,而且多少年来还得到广泛的认可?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  资料查阅难古时,纸张贵,印刷难,书籍出版更难。所以,查阅资料难。因而诗评家掌握资料有限,评论时挂一漏万,导致所作结论缺乏事实材料依据,谬种流传。2.  盲目跟风跟风是人类固有的特性之一。西方把这种现象叫作“头羊”现象。羊的活动是靠头羊领导的。头羊走到哪,羊群就跟到哪里。羊群从来不会质疑头羊领的路是对还是错。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三人成虎”,意思是说一种现象或观点有三个人都承认,那么这种现象或观点一定是真的,正确的。所以,有三个人都说大白天“在街上看见了老虎”,街上一定有老虎。实际上,老虎是昼伏夜出动物,白天怎么会走到大街上呢?这个成语对“跟风”现象做了辛辣的讽刺。“撞韵”和“挤韵”说一部分原因是跟风流传下来的。3.  习惯定势影响一种观念,一旦形成,打破很难。这就是习惯定势。固守一种观点或理论,即使发现这种观点和理论有问题,也不肯作深入研究。反而找出种种理由为这种观点或理论作牵强附会的辩解,从而达到不肯改变的目的。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研究,所谓“撞韵”和“挤韵”,并不是真的“撞韵”和“挤韵”,而是汉语中固有的语音抑扬顿挫现象。因为汉语的四声调本身就具有韵律和音乐梅感,是其他语言不可比拟的。同一个韵母的四个声调有机地组成一首诗词,本身就有很美的韵律和音乐感。4 不愿做调查研究历代诗评学者,缺乏实地调查研究之风。鹦鹉学舌者多,实际研究考查者少,以致谬种流传至今不止。


五 结束语

1. “撞韵”是一种韵律美和音乐节奏美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不但唐诗中有“撞韵”的格律,宋词更继承发展了唐绝律诗中所谓“撞韵”这一音律美感现象。例如,(1)《菩萨蛮》格律。以温庭筠《小山重叠》为例: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灭撞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眉撞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镜撞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襦撞鸪)全词分上下阕,八个句子,要求每两个句子一换韵,俩俩句子结尾都用同韵“相撞”,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感。
2)《清平乐》。以毛泽东的《六盘山》 为例: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淡,雁,汉,万四字相撞)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小令也是八个句子,分上下阕。上下阕韵脚各异。上阕完全采用了绝句中的“撞韵”声律美,而下阕则采用了绝句中的“转韵”(不同韵)声律美。宋词中这类词谱很多,此不赘述。  2. “挤韵”是汉字构成音节美的特点首先,“挤韵”也是汉字组词组句的特有方式,构成音节美感。例如两个韵母相同组词:芬芳、完全、沧桑,宫廷,婵娟、娉婷、抖擞等等。再如叠字组词:婷婷、汤汤、滚滚,等等。这些都朗朗上口,富有优美的音乐感。其次,一首诗中出现一个或几个与脚韵韵母相同的字并不影响音律美感。综上所述,“撞韵”也罢,“转韵”也罢,都体现了绝律诗韵律和声乐美感,不存在“拗口”或“涩口”之感。我们应该还绝律诗词固有的音律美感,不应妄自菲薄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而要全面准确地继承和光大绝律诗。







发表于 2016-10-2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撞韵挤韵说好像是出自现代人在网上的论点,旋被一些人用来评诗。“万水千山只等闲”,他说山和闲是挤韵。

点评

感谢先生雅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10-24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程道是穷忙著,且宿东山东复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在举词为例时,不幸将押韵与撞韵混为一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撞韵挤韵能避则避,不避并非大病。三平尾,孤平称诗之大忌,然唐诗中孤平可寻百例以上,三平尾更有近三百句,能因此说不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1图
四声八病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中文名
四声八病
概念出处  听语音
诗歌的声律、病犯说是南朝齐时沈约等人最早开始研究的。《南史·陆厥传》云: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1][2]
概念详解  听语音
四声
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对于现在人来说,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根据元和韵谱和玉钥匙歌诀中的说法,推断出:平声可能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
八病
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
平头
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提壶同是平音字,这就是平头。
上尾
五言诗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不同韵而同音是。
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方都是平声字,我、鲤又都是浊音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鹤膝
五字句若首尾皆清音,中一字独浊,则两头细中间粗矣。如傅玄诗“徽音冠青云”,以清夹浊者是。
大韵
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如:汉乐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又如阮诗微风照罗袂,明月耀清辉,微辉同韵者亦是。
小韵
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连与泉同韵部,则是犯了小韵的毛病。又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清同韵者亦是。
旁纽
五言诗两句中,不能有相同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出现,如长梁同韵,长字上声为丈,上句首用丈字,下句首用梁字,若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者是。
正纽
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比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与金声母韵母相同,只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流与秋小韵)。又如:溪、起、憩,为一纽,诗云: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溪、憩二字同用。又:家、假、嫁,为一纽,诗云:我本汉家女,来嫁单于庭。家嫁二字同用者是。[1]
凡此八忌,于声律一道剖析毫芒,但制为声调谱则可,不得以此限初学也。王渔洋答刘大勤曰:蜂腰鹤膝双声叠韵之类,一时记不能全,须检书乃可条答。然则诗家对于八忌,亦不甚注重矣。
综合评价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成为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
参考资料
[1]  资料来源 《四声八病——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2]  资料来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点评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0:24
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方都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15: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八病是古人指导写诗的。也是律诗格律谱设计及创作指导的文件。时人所说的撞韵挤韵实出于此,不可谓无稽.之谈。上引百度文已指出其弊。

点评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0:24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0: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10-24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3:45
1图
四声八病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 ...

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方都是平声字,我、鲤又都是浊音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没有红字部分的说法!

点评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0:18
蜂腰有两种解释:先生红字标的指二四不能同声,诗例中从方二四同平,我鲤二四同上,是为蜂腰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19: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4 15:48
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 ...

蜂腰有两种解释:先生红字标的指二四不能同声,诗例中从方二四同平,我鲤二四同上,是为蜂腰病。

点评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0:17
你的这个说法,文镜秘府论没有,元兢诗髓脑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病中的大韵病即今流行的挤韵病。

点评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10-2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9:24
蜂腰有两种解释:先生红字标的指二四不能同声,诗例中从方二四同平,我鲤二四同上,是为蜂腰病。 ...

你的这个说法,文镜秘府论没有,元兢诗髓脑没有!

点评

元競有的如换头等三条,你也只承认半条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9:28
八病中的大韵病即今流行的挤韵病。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9:24
蜂腰有两种解释:先生红字标的指二四不能同声,诗例中从方二四同平,我鲤二四同上,是为蜂腰病。 ...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4 15:48
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 ...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3:53
四声八病是古人指导写诗的。也是律诗格律谱设计及创作指导的文件。时人所说的撞韵挤韵实出于此,不可谓无稽 ...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3:53
四声八病是古人指导写诗的。也是律诗格律谱设计及创作指导的文件。时人所说的撞韵挤韵实出于此,不可谓无稽 ...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3:45
1图
四声八病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 ...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10-24 09:21
撞韵挤韵说好像是出自现代人在网上的论点,旋被一些人用来评诗。“万水千山只等闲”,他说山和闲是挤韵。
...

感谢先生雅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3

回帖

2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2
发表于 2016-10-24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镜秘府论》是有提及“大韵”,“小韵”。 当今的“撞韵”和“挤韵”说是源于此。
对此评价,古人亦是有一定分寸。如下:
  对于 “大韵” 元氏曰:“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若立字要切,于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
  对于 “小韵” 元氏曰:“此病轻于大韵,近代咸不以为累文。”
       ---引自《文镜秘府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4 20:16
你的这个说法,文镜秘府论没有,元兢诗髓脑没有!

元競有的如换头等三条,你也只承认半条呀!

点评

承认与不承认,是一回事,有无说法,则是另一会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10-2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21:23
元競有的如换头等三条,你也只承认半条呀!

承认与不承认,是一回事,有无说法,则是另一会事!

点评

看来先生《文镜秘府》也未细读!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馀声有两,总归一入,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10-24 21:39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4 21:27
承认与不承认,是一回事,有无说法,则是另一会事!

看来先生《文镜秘府》也未细读!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点评

元兢《诗髓脑》唐朝近体诗范例: 元兢《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飘飖宕渠域,平平仄平仄】 王昌龄《詩格》唐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6: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0-24 21:43
管他呢。该怎么写就怎么写。诗以意胜。会评诗的,还会管这个吗。呵呵。

诗以意胜是评论诗好诗坏,韵病说则是诗的韵律如何优美。诗句中韵病多了则成拗口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0-24 22:55
谢谢。可以不管,但不是不管。即不能过于计较。我也是喜欢语气通顺的,读来拗口,当然就不美了。遥握。 ...

这些都属于修辞问题,欲求尽善尽美,自可字字计较,若觉声律过细,碍手碍脚,自可不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10-25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25 06:34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21:37
看来先生《文镜秘府》也未细读!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

六朝刘韬【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的声律理论,你读过未必深入研究过。从以下两位唐朝声律家的近体诗的范例来看,唐朝近体诗并未采用刘韬的理论。崔曙《明堂火珠》,不但是诗家夫子王昌龄的范例,更是状元殿试帖。

元兢《诗髓脑》唐朝近体诗范例:
元兢《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飘飖宕渠域,平平仄平仄】

王昌龄《詩格》唐朝近体诗范例:
崔曙《明堂火珠》诗曰: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终期圣明代,平平仄平仄】

点评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会是另一回事。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6: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5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10-25 07:20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5 06:26
六朝刘韬【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的声律理论,你读过未 ...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合是另一回事。先生没看过,所以说不见于文镜,也不见于元競,更谈不上碗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先生善谈二五四声法,对于这种句式的合理性应更无疑义。难不成这甚于峰蜂腰之病的条文,先生又不予承认?顺代说一句,这种特殊形式拗句(王力语)在唐诗中可举出近万句诗例来。

点评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平平平仄仄,二四分明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7:21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会是另一回事。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7: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5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唐诗中合律句约二十万句,特拗句占的比例较大,大拗句比例较小,合起来也不过占百分之五,即百分之九十五(絶大多数)都符合二四不同声的。看来你对二四异声无甚研究,举几个例就能说明问题?诗中大忌孤平,三平尾都可举出上百例来哩。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6 16:28
数量的大小,仅仅是参考。 唐朝科举试律诗,可不和你论数量的。一处失律,整篇完蛋! 文苑英华收录的458的省试帖,24同平句,150多个,以首为计33%含有24同平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7: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10-25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5 06:52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会是另一回事。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先生善谈二五四声法,对于这种句式的合理性应更无疑义。难不成这甚于峰蜂腰之病的条文,先生又不予承认?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会是另一回事。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三羊回复:
一个句子,只有律句与非律句之分,并不存在正格变格之别。王力的所谓【大拗句】与【特拗句】,其合律的前提是【二五分明】,这一点看来你还是未弄明白。王力和赵执信所举的大拗必救的38个例子,〇仄〇仄仄格式,其25两个仄声都是【二五分明】的。


先生善谈二五四声法,对于这种句式的合理性应更无疑义。难不成这甚于蜂腰之病的条文,先生又不予承认?

三羊回复:
对于刘韬的说法,不是三羊【不予承认】,而是唐朝近体诗的【声律理论】,与唐朝科举的【试律作品】,不予承认!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6 16: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5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5 06:52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合是另一回事。先生没看过,所以说不见于文镜,也不见于元競,更谈不 ...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平平平仄仄,二四分明呀!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6 16:30
你所举例为平平仄平仄此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 我写的并笔误,是你没注意变式二字。 正格:平平平仄仄一标律句. 偏格:仄平平仄仄一准律句 偏格:平平仄仄仄一三仄尾 偏格:平平仄平仄一特拗句 病句: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9:29
老金,潭州雨梦可能笔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7: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5 0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