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45|回复: 76

老去书生更重情

[复制链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发表于 2016-4-2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更重
----读张士立先生《岁月留痕》
月下清泉

     收到张士立贤兄(博名篱边客,恕以下称张兄)千里迢迢,高情馈赠的个人专著《岁月有痕》,我眼前一亮,心头一热,钦佩不已。我钦佩的不仅仅是他著作的不同凡响,更是因为他的年龄,张兄今年78岁了。这部24万字的专著收集了他搜狐博客中近四年160多篇博文中的81篇散文。这对于一个年近八旬,而且右手已两年多无法握笔的老人,他所付出的的艰辛,不知是常人的多少倍啊!
    捧读沉甸甸的《岁月留痕》,一篇篇清淳、优美、蕴藉的散文,不断地叩击着我的心扉。这一个多月,我一直在寻思着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位长者,仍旧在壮心不已,自强不息地奋斗求索?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叩开读者心扉的唯有作者的真情,作家的心就是一颗多情的种子。老去书生更重情。流淌在《岁月留痕》字里行间,让读者情感滋润生色的正是这位老作家的真情:对亲人朋友的诚挚之情,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之情,对文学艺术的痴迷之情。
(一) 对亲人朋友的诚挚之情
    张兄历尽沧桑却始终拥有一个完整、和谐、幸福的家庭。这与他半个多世纪如一日,对妻子,对孩子孜孜不倦的真情奉献密不可分。
     他从小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终身不辍,他的书法风清骨秀,遒劲飘逸,在鞍山享有盛誉。他还手把手地教妻子和孩子们练习书法,使家人也养成了爱书法、善书法的好习惯。
    “夫人静华是极有韧性的人,每天不管家务多忙,总要挤出时间写两篇字,从不间断。一本田英章的颜体楷书教程,她已经反复临写多遍。”
    “女儿惜今一直把学书法作为一种消遣,平时并未投入很大的精力,我对她也没有太高的期许。但令我吃惊的是她临写的-篇经文小楷却十分工整,其运笔之流畅、结构之合理,远非初学者所能为,实在出乎我的预料。”
    “女婿立军是学习最刻苦的一个。他每天晚上都要练字2--3个小时。白天在办公室里,只要有空闲时间也决不浪费,总要写上几页或认真研读碑帖。”
      ---解读这三段实录的原文,张兄与他的家人亲如鱼水,如手如足,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一个氤氲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幸福家庭可见一斑了。一位令人蔼然可亲,肃然起敬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家长的形象跃然纸上。
    文革时,因“臭老九”和有海外关系,张兄从市机关被下放到鞍山铸钢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开始做钳工兼车间的宣传员,后来厂领导见他有“文艺细胞”,就把他抽调到文艺宣传队。作者以他的诚实为人,认真做事和出众的组织能力与文艺才华结识了一批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朋友。
    张兄复出担任市里的部门领导以后,不但没忘记他们,而且一直想方设法帮助这批“患难之交”。这种纯洁的友谊一直延续了近40年。当年的朋友如今也都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但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真情。那批老朋友至今仍念念不忘40年前他们的鞍钢文艺宣传队张士立队长。为报答这位良师益友好领导,张兄退休以后,14年的生日宴会,都由这批老朋友不容推辞地承包了。每到酒酣耳热之后,大家还尽兴地歌舞娱乐。张兄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在自己的博客中先后用三篇散文,记录了生日宴会上很多感人的细节。
     请看第一个细节:
     5月18日,是我的生日。同往年一样,原铸钢厂文艺队的朋友们又为我办了一个热闹而简朴的生日聚会。所谓简朴,是因为我不想让大家太破费,要求他们到郊区选一个宽敞的农家院即可,且不要大鱼大肉,普通的农家饭菜最好。最终他们选在环境优美的千山脚下的一个有室外凉棚的野味羊肉庄。上午10点,大家陆续赶到。最令我感动的是当年乐队的键盘手、74岁的老王,他腿脚有病,硬是骑着一辆三轮车、载着几十公斤重的乐器和音响设备,历时一个半小时,横穿整个城区,准时来到聚会地点。下车时双腿已经不会走路。
    再请看第二个细节:
    聚会开始,20多人围坐在一张三米直径的大圆桌旁,齐唱生日歌,纷纷给我敬酒,每人还都说上几句祝酒词。
    最有趣的是原厂团委书记(也是文艺队的女高音独唱演员),居然给我作起了鉴定。她说:“与张大哥认识30多年,今天我给他作个鉴定:1,他是个文人,但他没有文人的傲气和那些低俗的坏习气,有的是高雅、谦和、大度的人品;2,他曾是个不小的官员,但他没有官气,有的是正直、清廉、平易近人的作风及体恤下层百姓的爱心;3,他是个老人,但他没有暮气,有的是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的心态;4,他曾历经坎坷,但他从没有消沉,有的是始终乐观、豁达、意志坚强、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生观念。可以说,他是一个人品高尚、值得尊敬的人,因此多年来我们大家一直把他视为最可信赖的兄长和好朋友.....” 这一席感人肺腑的话,也道出了我品读《岁月留痕》,对张兄所留下的美好印象。
    文学的竞争最终无不是情感穿透力的竞争,容不得半点矫情假意。抚摸这些感人的细节,我眼里潮潮的,心头颤颤的,为之动容。刹时,对那些冷冰冰的,假惺惺的,道貌岸然却一肚子坏水的文字,顿觉不屑一顾,直欲弃之于敝屐而后快。
    张兄是一个感情很天真、率真、认真的人。对人们认为虚拟的网络中的网友,尤其是文字知己,也是一往情深。他在一篇题为《虚拟网络也关情》的文章之写道:
    “初上网时就有人告诫我,网络是虚拟的,一切都不必当真。可我上网的实践告诉我,网络也有真情在,只要你真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心对待你。这些年来,在我经常联系的几十位网友中,有的年高德重,学识渊博,我尊为师长;有的事业有成,心胸豁达,我奉为楷模;有的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我引为知已;有的年轻有为,视野开阔,我视为精英。在女网友中,有的贤淑温婉,才思敏捷,令人敬慕;有的诙谐幽默,活泼开朗,令人愉悦;有的多愁善感,柔情似水,令人怜爱……这些人在博文中的表现,我认为大都是真实的,看不出有任何虚假。虽然绝大多数博友从未谋面,但在我的印象中,每个人都是鲜活而具体的。”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跳动着一颗多么淳朴、善良、挚诚的心。
    张兄因手疾,曾先后有一年未能上网。对网友的思念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病。有时忍不住悄悄到网上看看网友的动态。某年四月,趁去绍兴兰亭参观书法节之机,特地绕道跑到湖州,因为那里有他一位常常想起的网友,她幽默生动的博文,每每使人忍俊不禁,处处彰显出她活泼开朗、机灵俏皮的个性。虽然张兄知道她的住地是在湖州长兴,当天她肯定正在上课,不便打扰。而且不能见到她确实很遗憾,但能够了解一下湖州是一个怎样的锺灵毓秀之地,竟能养育出如此聪明绝顶,活力四射,可亲可爱的小妮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让我想起了《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王子猷雪夜庭中饮酒,突然间想起了好友戴安道,当即冒着大雪买舟访友。待到友人村前,望见友人书窗灯亮,听到朗朗书声,王子猷却人过门前而不入,认为雅兴已遂,马上折身返回。张兄绕道湖州造访心仪网友,却身入湖州而不见,只是了解一下湖州是一个怎样的锺灵毓秀之地就心满意足了。这也会成为网络时代的佳话而流传后世的。
    在人们的交友价值取向不断地物化,重权、重名、重钱,唯独不看重真情实感的今天,张兄独自操守这种超越世俗,不沾染任何功利的友谊观,的确是遗世独立,难能可贵。我要说,他是一位精神世界的高人,是一位真正拥有高风亮节的坦荡君子。
(二)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之情
    张兄在前辈亲人的教育下,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恻隐之心,对社会底层的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怜悯同情。
    他上大学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每年寒假都要在农村的大伯家住上一些日子。大伯是生产队长,他常常跟大伯一起夜宿生产队大院,看护集体的粮食等财产。有一夜,外面有响动,他们以为是小偷来偷粮食,村民们都饿得没法儿活了。但听得门外有人说:“东西放这儿了,我走了。”只见一个装得满满的麻袋立在雪地里,搬进来一看是一袋麦种。里面还放着一封写得歪歪斜斜的书信。信上说,家里好几天揭不开锅了,没想到偷的确是队里的麦种,俺饿死也不该偷啊!俺错了,请原谅俺吧!他边读边流泪,大伯也低下了头。
     有一次,他又发现了一个来生产队偷粮食的村民。那村民战战兢兢地向他说:
    “大侄子,你也知道,俺全家五口人,只我这半个劳动力,队里分的那点口粮早就吃光了,眼看到年关了,俺寻思偷点马料,好歹把年过了,也省得给队里和乡亲们再添麻烦。唉….!”说着把藏在身后的小半面袋马料送到他面前。
     他无力地靠在草垛上,心里说不清是啥滋味。半晌,小声说:“拿着面袋,快走吧!”
    打这时起,张兄对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就烙下了深深的同情。他在想,这些挣扎在饥饿、贫穷、甚至是死亡线上的农民,他们勤劳、善良、任劳任怨,既使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他们也不失本性,心里依然想着集体,想着大家,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一些多么可亲可敬的人哪。今后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不善待他们。
     张兄在身为平民时,为保护弱势群体,敢于仗义执言,抵制领导的错误行为,不怕得罪上级。复出为政后,他曾任辽宁省政协委员,鞍山市政协常委,民盟鞍山市委专职副主委等多种职务。在自己的职权的范围内,他提出了很多有利改善民生,有利弱势群体摆脱困境的建议。这些往事都成了文章中感到欣慰的回忆。
     即便是退休以后,也不忘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惦记。在《82岁的拾荒者》、《M老汉的死》等文章中,他对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底层老百姓,对那些孤苦无助,死了还没人知道的老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社会的不公,对某些领导只顾追求政绩,不顾老百姓利益的短期行为行为,对那些忤逆不孝,不赡养老人,虐待父母的不孝子孙,对那些赚大钱的轻松事做不了,赚小钱的辛苦事又不愿做,整天吃喝玩乐,好逸恶劳,厚颜无耻地向爹妈甚至爷爷奶奶伸手要钱的穷门“啃老族”,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概。用笔墨呼吁党风的端正,民风的纯良,社会公德,人伦道德的回归。张兄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中国士人几千年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三)对文学艺术的痴迷之情
    对文学艺术,一个是文字,一个是书法,都是张兄矢志不渝的终身追求。这犹如火车的两条铁轨与他的人生相伴始终,不可须臾离开。
    1983年,张兄任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业余时间搞创作。他建议拍一部类似《阿童木》式的科幻电视剧,启发儿童学电脑的兴趣,并且不搞动画片,要用真人来演。征得台领导的同意后,立即拟定方案,组建创作班子。四个人负责剧本创作。他们在宾馆租了个大套房。白天,集体构思故事,然后分头去写.晚上,大家在一起讨论和修改。经常工作到深夜不能回家,时常五个人(加导演苏林,五男一女)横挤在一张大双人床上睡一会儿。就这样,经过近半年的昼夜奋战,终于完成了24集电视连续剧《神奇贝贝》的剧本。
  《神奇的贝贝》85年陆续在全国各地播放.受到少年儿童及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美国,日本和东欧等12个国家也译制并播放了该片,获得了东三省首届金虎奖大奖.辽宁省儿童电视剧一等奖。
    为争分夺秒,投入创作,这五男一女,六位作家横挤在一张大双人床上休憩的镜头,这种对文学艺术的痴迷,恐怕在古今中外的创作史话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张兄对文学艺术的另一追求,就是他相伴终身的书法。羊毫宣纸一刻不离地伴随了他六十多年。他的字清秀飘逸,在鞍山享有盛誉,多次参加过市、省和全国的书展,并被收藏。近两年,也就是他76岁以后,右手出现了书写性震颤,不能握笔。这一度让他十分沮丧。于是下决心改练左手书法,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磨练,终于写出了让书界人士也刮目相看的左书。个中艰辛,一言难尽。还是请朋友们读读张兄这一段苦练左书的文字吧:
    “记得开始时,左手写着写着就下意识地将笔交到右手去了,运笔也不符合规则,很难作到得心应手。曾经几次想放弃,觉得何苦遭这个罪。但书法艺术毕竟是我终生所爱,真要放弃,实在无法割舍。后来看到电视上介绍的那个右手没有五指的桂桂小姑娘,竟能将钢琴弹得那样好,给我很大触动。特别是网上和我周边的朋友们,给了我那么多热情地鼓励和支持,终使我消除了烦脑,坚定了练下去的信心。现在,我的心情很平静,每天上午雷打不动,坚持练字3-4个小时,不介意出多少废品,有时一连几天全是废品也无所谓,反正既不用计算成本,也不对外销售,更不想成名成家,只是一种消遣。有时写出一两张基本满意的,就题上款、盖上印,放到一起,也算是成果,心里就挺高兴。”
    纵观书界,左书者也不乏其人,如著名的书法家费新我即是。但像张兄这样76岁改练左书,恐怕也难有其二的。如果不是对书法艺术执着痴迷,为之献身的人,断断乎不能为也。当追求成为一个人全身心的热爱时,这种追求和热爱,就将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原动力。
    浏览《岁月有痕》,也觉不无商榷之处,如张兄写人的那几篇,尚难见到呼之欲出的,独具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须知文学价值之首选就在于能否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也许是同一类文体写的太多太熟,容易形成自己的套套的缘故吧,48篇游记散文仿佛也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杨钧在《草堂之灵·避熟》里说过一段耐人寻思的话:“余初学画,生拙之味正多,每有画家难得之境;今则动笔成画,经意不经意皆成画,而习气渐生。因此而知习气之来,由于太熟。故避之诚为难事。余敢以逆力二字为避熟之诀。”诗文也应避免太熟,太熟则易落自己的旧套,需要逆力而行,破除自己的熟套路。依套套而做文章,就算是大家,如杨朔的游记散文,也不失为以一种遗憾。看花容易做花难,班门弄斧了.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真挚的情感来自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才会写出感人心扉的好文章。正因为如此,张兄的《岁月留痕》,一篇篇散文才能化静为动,尺水兴波,真情荡漾,引发了读者广泛的共鸣。
     一本好书就是一面镜子,“从无好丑对人说,只待君看便自知。”对照张兄的《岁月留痕》,我照出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不时生出自惭形秽,自叹弗如的惭愧,同时也激发了我见贤思齐的向往。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叩开读者心扉的唯有作者的真情,作家的心就是一颗多情的种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去书生更重情。流淌在《岁月留痕》字里行间,让读者情感滋润生色的正是这位老作家的真情:对亲人朋友的诚挚之情,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之情,对文学艺术的痴迷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的竞争最终无不是情感穿透力的竞争,容不得半点矫情假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挚的情感来自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才会写出感人心扉的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好书就是一面镜子,“从无好丑对人说,只待君看便自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为诗,必定感人。信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0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积分
48421
发表于 2016-4-3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摘引,你为文朋诗友的确尽了太多的精力时间。

点评

祝全家快乐、万事如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4 00: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3 1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