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字入联诗意浓
巧以“半”字入联,或写景状物,或抒情喻理,含蓄隽永,意境万千,佳作颇多,耐人寻味。
我国古来许多描摹园林名胜、湖山胜迹的对联,多有以“半”字相互入对的,愈显其绝妙的景观与情趣,堪称“半字艺术”。
南京莫愁湖联:“柳影绿园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这联只能用“半”字,卓显写作技巧,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朦胧美之感。如果是用“一”字则太实了。
上海半淞园联:“剪取吴淞半江水,聊寄江南一枝春。”写得意趣横生,妙味无穷。
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此联运笔洗练,比喻优美,造成一种“竹阴”如“云”,“花影”似“月”的意境,幽静沁心。
济南大明湖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联语工切,勾画出大明湖的天生丽质。
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水光涟丽,有对联云:“十亩荷花半径竹,四围潭水一座山。”描摹得情景交融,意境全出。
被称为“春城”的昆明,景物如画,市北的黑龙潭有副题景联:“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联语例举黑龙潭周围的景象,仅用数词、名词,不用动词,颇有特色,别具情趣。
昆明大观楼的对联:“万顷鸥沙衬林绿,半江渔火映华江”,文笔大气,给人以异常明快的感觉。
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联语颇具哲理,告诫世人做事为人要讲究适度。
广东肇庆半山亭联云:“到此处才进一步,原请君毋废半途”。
湖南衡山半山亭有联云:“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这两联之中,不说半山说半途,借山之路喻人生之路。半说山亭半说人,劝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个“半”字,发人深省。
此外,还有“半”字入联的趣闻轶事。
明代学者杨廷和是个神童。他八岁那年的中秋节晚上,一家人玩了很久,有人说是三更天了,有人说是两更半。父亲出一联曰: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五更之半”即半夜,二更半时。杨廷和应声对出下联: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三秋”指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八月之中”就是八月十五日。
清末文学家刘凤诰考进士考了个第三名——探花。乾隆见他是个独眼,心中不悦,出一联嘲曰:
独眼岂可登金榜?
刘凤诰对曰:
半月依旧照乾坤。
下联,刘凤诰说:不要轻看我一只眼睛,它如同高悬九天的半轮明月,依然能普照整个大地。
半边山,半条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这上联由眼前景而发,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半”字。这路依山而建,劈山而筑,故山也成“半边”,路也成半条。因久旱天雨,一条小溪自然半边流水半边涸。
传说,上联为佛印所出,请苏东坡对下联,苏东坡怎么也对不出,成为一大憾事,为永记此事,苏东坡请人在此树碑,刻下上联。李调元任广东学政,见到碑上的上联,一幕友请他对下联,李调元脱口而出:“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半市半乡,半读半耕,半士半医,世界本少全才,故名曰半;
闲吟闲咏,闲弹闲唱,闲斟闲酌,人间尽多忙客,而我独闲。
湖南石门袁少枚自题“半闲园”,园中悬有此联,上联嵌入七个“半”字,表明院子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主人的身份职业各兼胜场。下联点出“独闲”的几种方式:吟、咏、弹、唱、斟、酌。希望读者读下后有所醒悟,能够忙里偷闲地涉猎艺文,欣赏自然,思索人生,工作之余对业余爱好适当倾注精力,必有收获。
水内钉桩,进一寸,浸一寸;
风前点烛,流半边,留半边。
这是一则谐音联,“进”与“浸”、“流”与“留”谐音。
上联说,当水中的木桩往下钉时,露在水上的部分一寸寸地没入水中,下联说,当蜡烛迎风而燃时,向着微风的半边未燃,背着微风的半边却已“泪”流汪汪。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