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庭芳两首·赞胡诗成
(一)
沪上才姝,灵心慧质,少年志跃苍穹。
暑寒勤勉,求索探研中。
碳片研推妙理,电极转、气韵无穷。
星河耀,冠名星列,声誉耀千重。
堪夸,双语擅,舌翻碧浪,意贯西东。
更折桂殊方,诺奖相逢。
笑揽诸般奖项,征程远、步履从容。
期来日,新篇再著,寰宇仰高风。
(二)
沪水腾辉,学宫毓秀,少年勇立潮头。
案前凝思,日夜探深幽。
妙手裁开碳片,电极上、万象皆收。
惊鸿笔,奇思逸想,佳绩耀全球。
情酬。凭智慧,披荆斩棘,志在登楼。
更通双语言,舌绽清喉。
笑揽诸般荣耀,声名远、誉满神州。
期来日,星河踏浪,再把锦章留。
胡诗成传:逐光化学的青春传奇
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年轻的身影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胡诗成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新星。她名字里的“诗”,仿佛是对未知科学世界的浪漫憧憬;“成”,则象征着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收获的成就。
胡诗成,出生在上海这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土地,自幼便对科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将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奇妙反应,便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初三前的暑假,在妈妈的鼓励下,她参加了美国的一个夏校,在短短三周内完成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轻松跨越了许多人眼中的学习障碍,也让她与化学的缘分就此深深扎根。
高中时,胡诗成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在这里,她不仅在语言学习上展现出天赋,更是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高一时,她成功入选2018级“中学生英才计划”,有幸跟随复旦大学郑耿锋教授学习电化学知识,自此开启了系统深入的科研之旅。
为了探索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领域的奥秘,高一暑假的每一天,胡诗成都在清晨7点准时踏入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她沉浸在各种试剂和仪器中,在探索科学的海洋里不知疲倦地遨游,常常一抬头已是晚上11点。高二后,面对功课和升学的双重压力,她依然坚守对科研的热爱,每周末都会抽出时间前往实验室完善课题。这份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让她更加坚定了在化学领域深入探索的决心。
胡诗成的努力和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回报。2019年5月,在被誉为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小诺贝尔奖”和“世界杯”的第7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她凭借《蚕丝衍生的高分散Ni,N共掺杂碳纳米片及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这一课题,斩获能源化学学科一等奖,并荣获学科最佳奖。按照惯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以她的名字为一颗小行星命名,这是对她科研成就的极高认可,也让她的名字在浩瀚宇宙中留下独特印记。此外,她还获得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选手,并受邀观摩2019年诺贝尔颁奖典礼。
在科研过程中,胡诗成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科研态度和能力。高一时,她将暑假工作进展总结成一份30多页的PPT汇报给导师,面对导师在文献分析深度、逻辑框架、数据作图规范等方面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她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几乎全新的PPT汇报,令导师郑耿锋赞不绝口,称她的科研能力媲美研究生。
胡诗成不仅是科研领域的佼佼者,更是语言学习的能手。在国际比赛场上,多数选手需要申请现场翻译与评委交流,而她凭借流利的英语和熟练掌握的西班牙语,可以直接与评委进行顺畅沟通。双语学习不仅开阔了她的国际视野,更让她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如虎添翼,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许多源于拉丁语的英语生化专业词汇。
如今,胡诗成已然成为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榜样。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化学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相信她将继续追逐科学之光,不断探索创新,为推动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