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骈赋写作技法
原创 胡晓斌 洞庭古月 2025年04月26日 13:57
在岳阳市老年大学辞赋班上的讲座 骈赋写作技法赏析 主讲人:岳阳市辞赋学会副会长 胡晓斌
赋是中国独有而又古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汉语言古典文学的殿堂里,散 发着绚丽夺目的光彩,它典雅华贵,大辂椎轮,被视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也有人赞美它是石楠花。它源起于湘楚,辉煌于汉魏,惊艳于六朝,规矩于唐代,变革于宋元,承绪于明清,沉寂于近代,渐复兴于现代。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关于赋的起源,他认为“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唐·白居易《赋赋》中论赋之起源:“始草创于荀宋,渐恢张于贾马”。屈原与贾谊虽非岳阳人但在湘水之畔创作出了不朽的优秀辞赋,屈原弟子宋玉也是继承和吸收了屈原的楚辞风格,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描写的云梦泽就是古洞庭湖。这几位辞赋鼻祖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是湖湘文化之滥觞,也是岳阳文化的底色。我们作为爱好辞赋的岳阳人,应感到自豪,也应义不容辞地去继续发扬辞赋文化。岳阳市辞赋学会老会长朱培高先生对辞赋的起源、分类、特征等基本知识作了详细的讲解。当今凡作辞赋者以骈赋为主流,而宋文赋从其诞生之日开始,就不断受到人们的批评,始终未能在普遍的意义上为文人所接受。元代祝尧《古赋辩体》卷八在有关阐述中,指出了宋文赋不被人们所认同的原因:“赋之本义,当直述其事,何尝专以论理为体邪?以论理为体,则是一片之文押几个韵尔,赋于何有?……本以恶俳,终以成文,舍高就下。俳固可恶,矫枉过正,文亦非宜……荡乎天机,感发乎人心,而兼出于风比兴雅颂之义焉;然后得赋之正体而合赋之本义。苟为不然,虽能脱于对语之俳,而不自知又入于散语之文。”祝尧的批评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宋文赋侧重说理议论,形式上类同押了几个韵的散文,因而不是“赋”之正体。虽然宋文赋是宋人为了开拓辞赋创作空间和创作自由的一种可贵尝试,《秋声赋》、前后《赤壁赋》等优秀赋作也确实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文赋还是受到大多数文人的反对抵制,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视骈赋与律赋为正体,大盛于世。此外,鉴于文赋对作者才学,识见方面的要求很高,在苏轼、欧阳修等文豪手中已经达到几乎无法企及的高度,而后无来者。今天我与赋友们一起探讨学习骈赋的写作技法,我们从赏析骈赋中去寻找其基本特点与规律。关于赋的写作技法从六朝至清,历代都有论述,清代最多。如:六朝·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唐抄本《赋谱》、唐·杜正伦《文笔要诀》、宋·郑起潜《声律关键》、清·余丙照《赋学指南》、清·王芑孙在《读赋卮言》、清·李调元《雨村赋话》、清·浦铣《历代赋话》等等。下面六节课分别从三个方面一起去学习骈赋的写法:一是清代骈赋写作技法篇;二是现代名家骈赋写法篇;三是骈赋创作体会篇。 骈赋写作技法赏析(清代骈赋写法篇) 春柳赋 清·尤侗 于时春日迟迟,春草萋萋。望园陵之郁郁,见杨柳之依依。垂长条而踠地,耸方干以近晖。丝飘摇而拂带,翠滴沥以沾衣。一百五日①之雨膏,柔枝如沐;二十四番之风信②,轻絮将飞。 尔乃灵囿初开,禁林乍暖。苔绿侵階,花红铺槛。移星宿于天街,布葳蕤于帝苑。未央宫里,万束高拳;太极池边,千章低偃。绕雕磶③以扶疏,映涟漪而宛转。殿前之碧玉光齐,台畔之黄金色满。傍月观而宵莹,承露盘而层泫。催牙管于莺簧④,藏乌衣于燕剪。三眠三起,瘦分南国⑤之腰;一笑一颦,清如东君之眼⑥。 于是翠华夙驾,彩帐高张。豫游绮陌,小驻兰塘。玩绿翘⑦之弄影,爱素缕⑧之含香。扫八分之螺黛,舞三叠之霓裳。牵弱线于玉辇,糁飞花于羽觞。虽草木之微质,得奉侍于君王。幸垂恩而攀折,赐圈带于朝堂。比菁菁于中沚,效菶菶于朝阳。 况复尚息兴怀,来思起慕。灵和想才子之姿,永丰採词人之句。陶潜门外,堪招隐士之风;亚夫营中,常式将军之树。讵知种向隋堤,折从樊圃。雚谷连冈,章台塞路。登灞岸而伤离,过金城而忆故。系马杏花之村,维舟桃叶之渡。揽河柽与泽旄,对人柳⑨而却步。试观周雅,莫歌采杞之诗⑩;倘入汉宫,愿奏长杨之赋⑾。 注释:①一百五日:宋·洪迈《容斋四笔》:“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 ②二十四番之风信:《五杂俎》卷二:“二十四番花信风者,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③雕磶:张衡《西京赋》:“雕楹玉磶,绣栭云楣。”注:磶,柱下石也。 ④莺簧:黄莺的鸣声,以其声如笙簧奏乐而称。唐·温庭筠《舞衣曲》:“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 ⑤南国:指南方美女。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⑥东君:指太阳。洪兴祖《楚辞补注》:“《博雅》曰:朱明、耀灵、东君、日也。” ⑦绿翘:唐代女道士鱼玄机之侍女,为鱼玄机所杀。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后泛指侍女。 ⑧素缕:指同心结。繁钦《定情诗》:“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⑨人柳:树名,即柽柳。《三辅旧事》:“汉武帝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⑩采杞之诗:《诗经·小雅·秋杜》“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⑾长杨之赋:汉代杨雄作。该赋借主人翰林与客卿子墨之口,述汉高祖刘邦创业之艰,叹文景二帝与民休戚与共之德,告诫成帝,“恐后代迷于一时之事,常以此为国家之大务,淫荒田猎,陵夷而不御也”。 作者简介:尤侗(1618-1704),字同人,一字展成,号悔庵,又号艮斋,晚自号西堂老人,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季已有才名,入清,为顺治三年(1646)副榜贡生;九年授永平推官,在任三年,坐挞旗丁降调辞归。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三百余篇,《艺文志》五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长于诗词和戏曲创作,尤善为骈文。其赋多为骚、骈、多悲凉之气,风格遒丽。
写作技法赏析:
一、句式多变。开篇“于时”为发语中的提引词,起句为一骈紧句,描写春景,然后以三骈长句承接破题,描写春柳大体的外貌形态。再以一骈杂隔句进行承上启下。“轻絮将飞”收束第一自然段,引出下文。纵观全篇句式多变,长短交错,读之气韵流畅,朗朗上口。 关于骈赋句式的几点提示: 第一,全篇句式不能单一,要求多变。唐抄本《赋谱》云:“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发为唇舌,壮为粉黛,漫为冠履。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则赋之神妙也。”壮、紧、长、隔、漫、发、送,要间杂使用,切忌全篇一种句式
。 第二,要注意赋句与诗句的区别。古私塾有口诀:“诗三连,骈尾二;之后双,不妨事;之后单,并成字”。诗句尾是三个字的节奏,骈句最后都是两个字的节奏。如本赋中“试观周雅,莫歌采杞之诗;倘入汉宫,愿奏长杨之赋。”假设不用“之”字,则“莫歌采杞诗”“愿奏长杨赋”不符合赋句要求。赋句中可以使用“之乎者也”等虚字,如“殿前之碧玉光齐,台畔之黄金色满。”而诗句中则不可以。清·王宝庸著《小竹里馆律赋效颦》自序中声称自己性情粗豪,对律赋之法律不耐揣摩,这虽然是自谦之词,不过也可从一个侧面见出,王氏之律赋并不适合考试的规定。当时有人说其科举不第,是因为其律赋有超出考试规程的格式。细检其律赋格式,果然与众不同。比如,《踏青赋》首段云:“江南春色年年好,满地绿云迷古道。多少游人日往来,踏去青青堤上草。”又如《莲动下鱼舟赋》首段云:“瑟瑟金风漠漠烟,莲花十里接湖田。莲中人趁莲舠下,不唱渔歌唱采莲。”这样作赋注定与科举功名无缘。
第三,壮句只有三个字,可作一个节奏点来看,只看尾字平仄,壮句必须对偶。
第四,关于对“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种骈句节奏的理解。这是骈句的标准折腰句式,中间用一个虚字把两个壮句连在一起。用虚字来化解句尾节奏是三个字的问题,使其节奏变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从使之符合“骈尾二”的骈句要求。这样的句式来源于骚体,如:屈原《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第五,在一篇赋中壮句、漫句要尽量少用。本赋中只有“虽草木之微质,得奉侍于君王。”这一句为漫句。漫句起到说明赋的要旨。发语(原始、提引、起寓)、送语运用要恰到好处,要把虚字用好。
第六,隔句尽量少用三分句或三分句以上相骈的句式。换而言之,赋句切忌写三分句以上的长联,分句过长则失赋之韵味。 二、用韵合理。本赋每段一韵,每段一转韵,且段与段之间平仄韵交错使用。每段转韵前加提引词,如“于时”、“尔乃”、“于是”、“况复”等。
用韵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不要以现在的《平水韵》、《词林正韵》为标准去衡量检验清初及清初以前文人所写的骈赋、律赋用韵情况。 因为现在的《平水韵》是在清康熙年间进行了修改的,《词林正韵》是戈载在嘉庆年间才完成的。隋时有《切韵》,唐时有《唐韵》,北宋有《广韵》,南宋有《平水韵》,明朝有《洪武正韵》,清代有《佩文诗韵》。虽然现在的《平水韵》、《词林正韵》不能准确衡量检验清初及清初以前文人所写的骈赋、律赋用韵情况,但是历代韵书有传承关系,可以作参照。
第二,无韵不成赋。赋与诗、词、曲一样都属于韵文体裁。如曹植《洛神赋》除序言外,正文是押韵的。“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潘,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藩、辕、山、烦、田、川”是押韵的,并且押韵与骈对是赋的重要特征。苏轼的《前赤壁赋》是骈散相结的一种文赋,其中也有押韵的。“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焉、间、天、然”押韵,句子也呈对偶。
第三,提倡换韵。可以一段一换韵,也可以在一段中多次换韵。最好是交替使用平仄韵。
第四,开篇起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本篇赋采取的是起句押韵。“春日迟迟,春草萋萋”。唐·黄滔《馆娃宫赋》,开篇首句押韵“王子渊兮谁与伦,洞箫赋兮清且新”。唐·仲子陵《幽兰赋》开篇首句押韵“兰为国香,生彼幽荒。”但开篇首句不押韵的居多。
第五,有送语的句子里,韵在送语末或送语前皆可。唐·乔潭《群玉山赋》:“何必登隐弅,拜崆峒。挹方壶而访道,历秦望而为功者哉?”送语“者哉”之前的“功”与前骈“峒”押韵。这种押韵方式承袭了《诗经》及《楚辞》中在“兮”字前押韵的用法。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檀”与“干”押韵。有的直接用虚字押韵。唐·丁奉泽《日观赋》“其所帷一、其仞惟千。伊风灵之有载,彼日观之存焉”。送语“焉”与上骈“千”押韵
。 第六,赋之序言可以不对偶,不押韵。
第七,正文中漫句虽然不骈对,但要押韵,且末字也最好平仄要协调。例如本赋中的漫句就是押韵的“虽草木之微质,得奉侍于君王。”“王”与“觞”“堂”在同一韵部。且上句末字“质”为仄声,下句末字“王”为平声。清·黎荣桂评注吴锡麟《伏波铜柱赋》:“‘而谓过象林者,能不慨想乎如画之仪容,为之流连而作赋。’+++++仄,+++++++++平,++++++仄。(此为漫句结束语,虽然不拘平仄,但句末字也最好平仄协调。)”
第八,骈文不需要押韵,骈赋要押韵,律赋限定韵字。《腾王阁序》、《代徐敬业讨武曌檄》等为骈文,不押韵,而骈赋要押韵。律赋来源于骈赋,是为了防止科举考试舞弊而限韵,通常限四平四仄八韵,也有以题为韵的。但也有人认为唐初就有律赋,第一篇律赋是王勃的《寒梧栖凤赋》,以“孤清夜月”为韵,是科举考试防舞弊而引用了律赋这一赋体。宋人王楙《燕翼诒谋录》:“国初进士辞赋押韵不拘平仄次第,太平兴国三年九月,始士律赋平仄次第用韵;而考官所出,官韵必用四平四仄。辞赋齐整,读之铿锵可听矣。”由此可见,宋代官方规定的律赋押韵则比唐代更为严整。
第九,骈赋在用韵上大多与律诗类似,同韵部的平仄声不能通押。不能出韵重韵挤韵撞韵连韵冲韵,新旧声不能混用。此处不赘述,写律诗的人都懂。
三、格律规范。
本赋通篇紧句与长句在节奏点上都做到了平仄相对,格律规范。凡隔句句脚字做到了“内粘内,外粘外”,也叫“平顶平,仄顶仄”的要求,各分句句脚字都符合马蹄律(说成“马蹄韵”是不严谨的)。
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骈文句脚跑马蹄律,而骈赋、律赋中仅隔句句脚字须符合马蹄律。如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曌檄》通篇句脚跑马蹄律。而本赋中隔句句脚字是符合马蹄律的,如“一百五日之雨膏,桑枝如沐;二十四番之风信,轻絮将飞”。平(膏)仄(沐)仄(信)平(飞)。但是骈赋、律赋句内并不全是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句内不一定符合马蹄律,如“一百五日之雨膏”、“二十四番之风信”中是把“一百五日”、“二十四番”作一个节奏点来看的。
第二,在古代辞赋中为求声调变化,上去入声可以互相对,我们在欣赏古赋时需要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声律从南北朝才有平上去入四声,至唐中期才逐步形成两声平仄格律。例如六朝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仄),始述家风(平);陆机之辞赋(仄),先陈世德。”从现在的《平水韵》看“采(仄)”与“赋(仄)”同为仄声不能相对,但是在上古音中“采”属上声,“赋”属去声。它们是可以相对的。再如唐·王起《庭燎赋》:“长风乍拂(仄),高焰弥盛(仄)。”。“拂”属入声,“盛”属去声,故可以相对。上去入虽为仄声可以互对,但不能同时相对。如上声对上声、去声对去声、入声对入声则不行。
第三,骈句中所加虚词可以不记平仄。如本赋中:“见杨柳之依依”中“之依依”这样的句式在赋句中常见,“之”不记平仄,不算犯“三平尾”。 第四,赋句平仄与诗句平仄不同。特别是在句中添加发语、送语以及虚词,就区别于律句了。如本赋中七字句“殿前之碧玉光齐,台畔之黄金色满。”其平仄节奏点在二、五、七字上,与七言律诗的平仄节奏大相径庭。再如白行简《望夫化为石》:“石以表其贞,变以彰其义”。其五字句节奏点在三、五字。《声律关键》:“藏器以待时,躬耕而乐道。”其五字句节奏点在二、五字。清·王芑孙在《读赋卮言·审体》中说:“凡五言七言,最坏赋体。”也就是说五言、七言诗句的平仄格律不能用于赋句的平仄格律。在赋句中发语、送语以及虚词是可以不拘于平仄的。
四、对仗工整。本赋通篇词性对仗工整,特别是小类工对出彩,如“雨膏”对“风信”,“雨”“风”同属天文门。“苔绿”对“花红”、“绿”与“红”同属于颜色门。“拂带”对“沾衣”,“带”与“衣”同属于衣饰门。等等。除此之外,作者深谙词性活用之法,使骈对不至于过于呆板,又符合对仗要求:
第一,叠词对仗不讲词性。“郁郁”对“依依”,“郁郁”是形容词,“依依”是动词。
第二,善用借对。“夙驾”对“高张”。这里的“夙”是指早晨,名词,但“夙”还是“存在很久”的另一层含义,如“夙愿”,属形容词,因此,从借对上来说“夙”是可以对“高”的。
第三,连绵词可对并列结构词。如“移星宿于天街,布葳蕤于帝苑”。“星宿”为并列结构名词对连绵词“葳蕤”。
五、用典精巧。本赋通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博学多才。仅第四小段,仅百余字,用典多达二十例。典故的先后顺序排列也是颇见匠心,把最能体现主旨的典故逐渐排在后面。同时,在用典的手法上也是先用暗典,再用明典。通过对典故的精巧安排,从而使典故能顺理成章地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服务。
第一,暗典,化用于无形。“尚息兴怀,来思起慕”。“尚息”、“来思”均化用《诗经》之典,“有菀者柳,不尚息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典表明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灵和想才子之姿,永丰採词人之句”。“灵和”句指“灵和柳”典故,齐武帝赏柳时,指灵和殿前柳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张绪,《南史》卷三十一有传,有文才,丰姿清雅,深得齐武帝赏识。“永丰”句指“永丰柳”典故,与白居易有关。此骈句暗喻作者有张绪、白居易之才。
第二,明典,直接点明主旨。最后以一骈轻隔句结束全篇。“试观周雅,莫歌采杞之诗;倘入汉宫,愿奏长杨之赋”。“采杞之诗”源于《诗经》,“莫歌采杞之诗”表明作者愿意为了效力朝廷而舍小家,克服一切困难勤于王事。“长扬之赋”就是指汉代杨雄所作的《长杨赋》,表明作者倘入朝廷为官则会敢于直谏,为皇上献计献策,尽心尽力。这也是作者写这篇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作者表面上是写柳其实是托物言志,希望自己也像春柳一样得到君王的喜爱与赏识,一展自己远大抱负。 骈赋写作技法赏析(名家骈赋写法篇) 洞庭湖赋(词林正韵) 马建勋 苍茫云梦,浩渺洞庭。壮观荆楚,胜概巴陵。八百里烟波荡漾,数千年历史延承。五湖居首,万象争荣。衔远山而吞长江,际涯遥远;极潇湘而通巫峡,水域深弘。合三湖之泱漭,纳四水之洄泓。浪随风涌,雾接云蒸。望无垠之泽国,荡不尽之涛声。龙隐蛟藏,自是钟灵之地;江依岳倚,岂非入胜之形。
观夫白水茫茫,碧空澈澈。鸥翔三五之群,景有万千之阅。昼浮远影之帆,夜落近洲之月。摩日参差簇立,厦似林生;卧波南北贯通,桥如虹越。灿灯火而掩星河,游机船而浮峍兀[1]。岸郁翠微,浪拍白雪。亭台尽览其湖光,津浦犹遗其情结。水和汉箫,沙埋唐钺[2]。舫泊宋元之微澜,楼遗明清之旧说。且有鳞介丰,稻粱勃。得水利于郭村,济地灵于城阙。民事渔耕,航通舟楫。难穷绝妙于一湖,且佐酒词于半阕。 尔其书经载,典籍传。文有多元之谓,湖增异彩之篇。迁客骚人,岂乏咏哦佳句;嘉风妙景,何多游赏大观。水天同色,风月无边。屈子怀忧于北渚,李白纵逸于南天。子美遗诗,浮乾坤之日夜;浩然纵笔,蒸云梦之万千[3]。韩致尧清赏玉碗,刘禹锡妙喻银盘[4]。诸杰高才,唐宋诗百吟星灿;范公独秀,岳阳楼一记月悬。乃千秋之佳作,激万丈之文澜。楼凭湖壮,湖结楼缘。代有华章之点缀,心迷风物而流连。
于是赏读湖光,漫游胜景。虽在人间,如临天境。闻佩环临湘水之神,辟涛浪赴龙宫之井。竹生斑泪,情深仍念二妃;楼醉飞仙,潇洒曾留一咏。秦皇封山而威,汉武射蛟而猛[5]。至若北鸟南迁,湖澄天映。蓼红浅荡其凫波,芦白漫摇其鹭影。麋鹿群游,鸿鹄鸣应。趁秋色之蟹肥,尽湖山之逸兴。
洞庭印象,心收如画之缤纷;湿地风情,城有芳华之繁盛。形态清和,方圆灵性。延福祉于苍生,谐天人于仁政。
昔者潇湘誉之八景,洞庭占之四分。知乎静好,卓尔绝伦。观万象之无穷,纷呈形胜;取一湖之所得,尽有鲜珍。上善利民而裕,中和向道而淳。非独清华其风物,犹多丰富之人文。碧波浩渺,沃野无垠。地盛桑麻之植,域盈鱼米之村。而今洞庭万顷,气象一新。两岸繁华似锦,千年憧憬成真。乐事经年,城有向荣之貌;瑞光久庆,民皆幸福之欣。共小康而延祉,逢盛世而泽恩。
嗟乎!荆楚多娇,洞庭何美。凸碧凝山,凹晶掬水。春秋荡漾其波,日月沉浮其轨。几多往事,烟涛缥缈而难寻;尽有传奇,今古英豪而共酹。史迹镌铭,文澜丰沛。寄岳阳儿女之情深,得社稷升平之国瑞。天地相和,湖山堪醉。壮观共激其心潮,丽景同辉于国势。故谓洞庭一湖,岂浮波沉影之遗篇,实历史人文之巨制也!
注释:峍兀,峍,lu,山;峍兀,高峰,奇特。 唐钺,钺读yue;唐铖,唐代兵器。 杜甫《登岳阳楼》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句;孟浩然(689-740)盛唐诗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韩致尧,即晚唐诗人韩偓(844-923),字致尧,其《洞庭玩月》诗有“玉碗深沉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句;刘禹锡(772-842),中唐诗人,《望洞庭》诗中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云盘里一青螺”句。
史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南巡至岳阳,欲渡洞庭湖至湘山,风大浪高不得渡,乃令刑徒三千尽伐湘山树,放火烧山,并在临湖山崖留下了两方石印,人称封山印;又传汉武帝曾在此射杀恶蛟,有射蛟台古迹。 马建勋,辽宁沈阳人,家居苏州。原《中华辞赋》编辑部副主任,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荀社副社长,《鸿雪辞赋》顾问,2020年聘请为岳阳市辞赋学会特约顾问,自2009年以来,创作辞赋数百篇,获奖百次以上,是《观音山赋》十万元特等奖得主。
马建勋老篇师这骈赋《洞庭湖赋》无论是句式、用韵、格律还是对仗都是非常规范、严谨的,完全符合骈赋的写法要求。《洞庭湖赋》既好写又难写,说好写是因为围绕洞庭湖有很多的历史人文典故,题材十分丰富。说难写是因为前面有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再要写出一篇精彩的赋文确非易事。而马建勋老师这篇《洞庭湖赋》虽不能与《岳阳楼记》相提并论,但在众多的咏洞庭湖及咏岳阳之类的赋文中,已是出类拔萃的了。 这篇《洞庭湖赋》在段落构思上基本上是按照赋之格法来写的。唐抄本《赋谱》把赋分为八段:头、项、胸、上腹、中腹、下腹、腰、尾。因此也让人联想到八股文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诚然,八股文起源于骈律赋。 清·李调元在《雨村赋话》中写道:“唐李程《金受砺赋》,双起双收,通篇纯以机致胜,骨节通灵,清气如拭,在唐赋中又是一格。毛秋晴(奇龄字)太史谓‘制义源于排律’,此种亦是滥觞。分合承接,蹊径分明,颖悟人即可作制义读。”其中提到的“制义”又叫八股文,也叫八比文。李调元在毛奇龄的启发下,进而指出唐人律赋也是八股文的滥觞。清·朱一飞编成《律赋拣金录》十二卷,并撰《赋谱》篇置于卷首,详论律赋格法。其论及律赋与八股文之关系云:“唐以骈赋取士,俪以四六,限以声律,其法与今之八股文同。第一韵擒题,即小讲也,二三韵渐次入题,即入手、提比也,四五韵铺叙正面,即中比也,六韵或摁发、或互勘、或推原,七韵或旁面证佐、或后敷衍,总之归缴题旨为正,即后比、结比也。”这是清代赋论中从结构上把骈赋律赋与八股文挂钩的讲法。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洞庭湖赋》的谋篇布局及其写作技法。
一、起句破题,首段笼题。“苍茫云梦,浩渺洞庭。”开篇即以一骈紧句破题,这是唐赋的常用写法。清·吴锡麟《论律赋》之“破题”云:“唐人起手最重制题,亦谓之破题,如唐·李程《日五色赋》‘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八字,最著人口;接云‘守三光而效祉,彰五色而可嘉’,即将‘五色’二字破出,此是定法。”“壮观荆楚,胜概巴陵。”接着点明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八百里烟波荡漾,数千年历史延承。”用一长句以疏荡其气。后面以紧句、隔句、长句交替铺陈,对洞庭湖进行概括性总体上描写。清·黎翔凤、黎荣桂《律赋评笺》中评乾隆年间著名赋家顾元熙《吴季子挂剑赋》:“首段笼题,浑抬全题大意,清空近唐人。”本赋亦有此气象。
二、赋项承接,画卷铺开。第二段为赋项,“观夫”为发语,本赋每段换韵均用发语开端。对洞庭湖壮美景观进行从不同的景物及角度进行细致地铺陈。“昼浮远影之帆,夜落近洲三月”以及尾段中心“凸碧凝山,凹晶掬水。”都为精警之句,作赋与作诗词一样需要炼字炼句。“难穷绝妙于一湖,且佐酒词于半阕。”此句为虚写,一篇赋中需要实写也要适当地虚写,既增加赋之文采,又使之赋有灵动之气。此句也是对此段的一个小结和提升。“衔远山而吞长江,际涯遥远;极潇湘而通巫峡,水域深弘。”此杂隔句是从《岳阳楼记》中化用而来。化用前人诗词所写之句,是作赋的常用手法,但此句在平仄上疑似不符合骈赋要求。山(平)、江(平)、湘(平)、映(仄),这种两个壮句由一个虚字连接而成的标准折腰句式。在《滕王阁序》中也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是初唐人,当时的音韵格律还未完全规范,况且《滕王阁序》只是一篇骈文,并不是骈赋,所以在平仄上并不要求严谨。清·徐斗光在《赋学仙丹》中有较为详尽地论及律赋的平仄问题,并举以骈文《膝王阁序》中的规范句子为例句。律赋只是限韵而已,其余皆与骈赋相同。他认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江湖”、“荆越”平仄不相协,是骈文句,而“‘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只讲‘极深、高远’四字‘仄平、平仄’相协是也。”因此我们在写骈赋时要以平仄协调为原则。如清·蒋尚梓《诗史赋》中有类似句子:“又况熟精文选,遣糟粕而得菁英;博览朝章,辞山林而登廊庙。”其“粕英、林庙”四字“仄平、平仄”相协。“韩致尧清赏玉碗,刘禹锡妙喻银盘。”句中,第五字“赏”“喻”都为仄声,平仄似乎不协,但“赏”为上声,“喻”为去声,在古代上去入声可以求变相协的。“秦皇封山而威,汉武射蛟而猛。”句中,第四字“山”应仄而平,与“蛟”字平仄失替。虽有小瑕疵,但瑕不掩瑜。“摩日参差簇立,厦似林生;卧波南北贯通,桥如虹越。”此重隔句是为例装句法,也是比喻句,在赋中常用。“南北”骈对“参差”,说明作者深谙在骈对中的词性活用之法。“南北”为名词,并列结构词,“参差”既是形容词,也是联绵词,又是并列结构词。“难穷绝妙于一湖,且佐酒词于半阕”中,“绝妙”为形容词,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的名词“酒词”。“灿灯火而掩星河,游机船而浮峍兀。”此句“火河、船兀”四字为“仄平,平仄”符合骈赋要求。“得水利于郭村,济地灵于城阙。”这种六字句式平仄也只要求第三字与第六字平仄相协,其余字可平可仄,“于”字不计平仄。“难穷绝妙于一湖,且佐酒词于半阕”这种七字句式其平仄相协在第二第四第七字,其第六字不拘平仄,“于”字不计平仄,这种赋体句式与七言诗句存较大的区别。
三、赋腹包举,引经据典。此段为赋腹之上腹。“尔其书经载,典籍传。”壮句须由发语引出,这是赋之规范写法。唐代《赋谱》论壮句:“壮,三字句也……缀发语之下为便,不要常用。”壮句之平仄仅在尾字相协即可,如本赋中“且有鳞介丰,稻梁勃。”尾字“丰”(平)与“勃”(仄)相协。主要讲与洞庭湖有关的人文典故。“楼凭湖壮,湖结楼缘。代有华章之点缀,心迷风物而流连。”也是虚写,“代有华章”之句也是与此段首句“书经载,典籍传”前后呼应。此段连用七个典故,均是明典,句子爽朗可读。“屈子怀忧于北诸,李白纵逸于南天。”“纵逸”对“怀忧”一正一反相对是为优对,这样正反对不易犯合掌。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四、湖中渚岛,突出君山。“于是赏读湖光,漫游胜景。”此段为赋腹之中腹。作者抓住洞庭湖中非常有特色的君山岛,不惜笔墨进行宣染,虽然只取此一景,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洞庭湖的历史人文典故密不可分。“闻佩环临湘水之神,辟涛浪赴龙宫之井。”这骈长句运用的是暗典,上联指湘灵临水鼓瑟之典。下联指柳毅传书之典。暗典如果运用得好,清代学者称之为“墨痕皆化”。
五、承上启下,脉络分明。“洞庭印象”此段为赋腹之下腹,其实也可以不单独成段,其韵依然与上段同一韵,在《词林正韵》第十一部。作者有意单独成段我推测是缘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此段承上启下。前一骈杂隔句“洞庭印象,心收如画之缤纷;湿地风情,城有芳华之繁盛。”是对前段洞庭湖风光的总结句;后一长句“延福祉于苍生,谐天人于仁政。”是开启下段对洞庭湖延福祉于苍生的具体描写。二是此段点出了本赋之中心思想,即“谐天人于仁政”,借洞庭湖的风光与对洞庭的精心治理,而使洞庭湖能够造福人民,从而歌颂党和国家的仁政。三是此段作为赋腹之下腹,使赋之段落结构更为完善,层次更为分明,脉络更为清晰。
六、赋腰衍题,宕开一笔。“昔者潇湘誉之八景,洞庭占之四分。”此段为赋腰不再写景,主要写洞庭湖的功能与作用,落笔在洞庭湖“上善利民”,进一步谈“仁政”,以水喻政,以水论政。
七、赋尾回契,余味未尽。“嗟呼”为起寓句,发表感叹。此段为赋尾,起到总概及收束全文,并进一步提升主题。“丽景同辉于国势。”洞庭湖的美丽风景就是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之一,将仁政之主旨推上一个更高的境界。作者马老师深得“尾回契”与“渐收再望深无底”的要领。“故谓洞庭一湖,岂浮波沉影之遗篇,实历史人文之巨制也!”此句又回到洞庭湖的景色和人文上来,即是全篇作结,也是与首段前后呼应。此赋之尾是豹尾,豹尾之义不仅是收束有力,更要像豹尾之形而回卷,进一步提升主旨,读之意犹未尽。 骈赋写作技法赏析(骈赋创作体会篇) 张谷英村①赋(平水韵) 胡晓斌
古村在抱,翠岭横屏。前呈笔架,后卧龙形。拥巴陵之毓秀,聚渭洞之钟灵。远俗世之浮尘,遥天湛碧;近罗霄之余脉,危嶂荡青。夫先祖元末明初,由吴入楚,节度使辞官挂印;鄂南湘北,创业开基,金罗盘择址定星。卅代绵延字派,四千繁盛人丁。天下第一之村②,奇闻精彩;谷英万千之景,故事温馨。 至若虚窗月流,飞阁霞起。灵沼浮蓝,石阶凝紫。百福降临,三光未已。顶立柱之方圆,托横梁之楠梓。踏方砖而五进明堂,列暖阁而两旁班齿③。家户则连长巷,雨不湿鞋;天井则接阴河,池无溢水。接官厅上,尚遗阀阅家声;系马石前,犹证将军门第。关门即是一家,敞户而为邻里。细观其画栋雕梁,神工巧技。或灵禽栖于琼枝,或锦鳞戏于芳沚。马放南山,鹿衔花蕊。喜鹊闹枝,龙门跃鲤。龟影浮波,柳丝拂涘。庭有不飞之鹂,林有自舞之雉。翠摇屋畔之桂松,艳叠门前之桃李。真景画铺,画图真似。赞巧匠之奇,叹古村之美。 尔乃栋宇连云,纵横百亩;巷廊蔽日,宛转千门。展明清之风格,承湘楚之雄浑。书阁夜磨月斧④,龙珠石压云根⑤。星辉进士之门楣,仰瞻先哲;斗射文魁之匾额,浩荡皇恩。取仕崇文,囊萤作烛⑥;健身尚武,踏石有痕。清廉处世,世代无贪仕宦;耕读传家,家风以启后昆。欲财旺而从商,源如活水;冀族兴而入仕,势似朝暾。榭临水月,波动乾坤。十里溪声未老,千秋石板犹存。百步三桥,宏开孝道;一溪九曲,宜举义樽。乌衣巷则无其朴,金谷园则少其魂。尔其后辈承风,怀仁而磊落;祖宗遗训,有德而共尊。民风纯朴,秉性忠敦。祥云绕阁,正气满村。 尝闻将相之家,但余蔓草;豪奢之宅,只剩荒烟。然则民间故宫,古村逸韵;风景名胜,旧貌新篇。护文物而古迹与清风不去,逐潮流而白云携往事已迁。乡村振兴,车驰阔道;网络覆盖,光转长天。珠履遥临,玉泉照影;青枝斜映,淑景争妍。薰以和风,来从于天地;濡之恩泽,吐纳于山川。好诵梁园之赋,轻弹仁祖之弦。一村风月,招游人而踵蹑;九岭烟霞,迷美景以留连。
注释:①张谷英村,在湖南省岳阳县渭洞笔架山下,有中国保存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其始迁祖张谷英自江西迁渭洞,聚族而居,形成村落,以始迁祖名讳命名,称“张谷英”,后作为村名。 ②张谷英古屋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房屋1732间,人口4000余人,现常住有600多户2000余人,户户相连,以巷口相通,为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创国文明村。是4A级风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 ③班齿,犹班列。 ④月斧,原指神话传说,修月之斧。比喻尽文章能事。 ⑤云根,深山云起之处。 ⑥囊萤,勤苦攻读之典。 谈一谈我对这篇《张谷英村赋》的创作体会。 一、情况求熟,素材求多。写赋要尽可能的多了解情况,掌握素材,这是写好赋的前提和基础。我之所以写《张谷英村赋》,是因为要编《百家词赋颂岳阳》。市辞赋学会执行会长朱培高先生指派我要完成这篇赋。对于张谷英村我还是比较熟悉,年轻的时候在那边工作过,但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张谷英村是什么样子呢?为了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张谷英村,我又驱车前往,在那里住了一晚,再仔细的看看,也与当地村民打听张谷英的历史典故、奇闻趣事以及现在的生活状况。回家后,又在网上搜集所有关于张谷英村的简介、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等,做到较全面的了解张谷英村。 二、立意求高,谋篇求巧。清·王芑孙《读赋卮言》之《立意》篇论赋之审题立意云:“白傅为《赋赋》,以立意能文并举。夫文之能,能以意也,当以立意为先。”写赋之前先思考如何立意,即意在笔先。不管多么古老的题材,还是多么遥远的山水题材,都要关注现实,为时代发声,正所谓“文章合时而著”。围绕立意布局谋篇,层层递进,深化主题。《张谷英村赋》开篇起句就以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破题“古村在抱,翠岭横屏。”
第一段是笼题,从远景的视角写张从英,交待其地理位置及其来由。
第二段写法上虚笔与实笔相结合,“虚窗月流,飞阁霞起。灵沼浮蓝,石阶凝紫。”是先以虚笔手法切入,再从微观近景上对张谷英村进行描写,“细观其画栋雕梁,神工巧技”。
第三段“尔乃栋宇连云,纵横百亩;巷廊蔽日,宛转千门”。又从宏观大视野上对其进行铺陈,并从写景上笔锋转向写人,“耕读传家,家风以启后昆”。并抛出一个话题。“乌衣巷则无其朴,金谷园则少其魂。”张谷英村的灵魂是什么?古建筑只是表象,其灵魂是人的性格与精神,“怀仁磊落”“有德共尊”“秉性忠敦”“正气满村”才是其魂。行文至尾段又提出一个思考题,进一步深化主题,“尝闻将相之家,但余蔓草;豪奢之宅,只剩荒烟。”然张谷英古建筑群为什么能屹立六百余年而没有损毁?“护文物而古迹与清风不去”,这句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护文物”省略了主语,是谁保护文物?当然是地方政府和当地村民。从“逐潮流”顺转至“乡村振兴”这一新时代的伟大创举上来,使赋的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张谷英村在不破坏古建筑的前提下,又能融入到新的时代潮流,“车驰阔道”“网络覆盖”“光转长天”,这些新潮流元素与古老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薰以和风,来从于天地;濡之恩泽,吐纳于山川。”而且这句表面上是写景,实质上是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以“和风”暗喻党和政府的仁政、德政、善政。仁政惠泽了苍生,并且从点到面又进一步深化主题。“来从于天地”“吐纳于山川”,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仁政不仅惠泽了张谷英村,还惠泽了整个神州大地。至此本赋的主旨思想已表达出来。后面的两骈句叫“尾回契”,“好诵梁园之赋,轻弹仁祖之弦。”是用了两个典故,用赋来赞美、用弦来歌颂党和政府的仁政。“一村风月,招游人而踵蹑;九岭烟霞,迷美景象以留连”。最后一句写实景与开篇首尾呼应。
三、押韵求准,平仄求谐。本赋用韵依《平水韵》,每段一转韵,平仄韵间杂,每段开端均用发语。唐抄本《赋谱》》云:“宜乎一韵管一段,则转韵必用发语,递相牵缀,实得其便。”通篇基本上隔句句脚字呈马蹄律,其他句式在节奏点上都平仄相协。但是“夫先祖元末明初,由吴入楚,节度使辞官挂印;鄂南湘北,创业开基,金罗盘择址定星。”与“清廉处世,世代无贪仕宦;耕读传家,家风以启后昆。”两隔句平仄未协调,是写作中修修改改后所没有细致检查所遗留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暂时还未改过来,是特意让学员们更好地了解并掌握这个知识点。
我在创作过程中还遇到了平仄不相协的词句,如专用固定名词“乡村振兴”这一词,而它又是本赋中一个关键的核心词语,必须要用上去。“乡村振兴,车驰阔道;网络覆盖,光转长天。”这句平仄上不相协。上联“村”字当仄而平,于是下联用"络”字当平而仄,以拗救上联“村”字。清·黎荣桂《律赋评笺》中以吴锡麟《伏波铜柱赋》为例讲解句子平仄时,有些固定名词难以协调平仄,可以适当放宽度,比如上引律赋中“汉将如飞,尅日而驰露布;南人不反,酾酒而唱铙歌”句、“龙祠之罽幕无焚,休屠之金人不取”句,其中的“酾酒”“休屠”都是固定的名词, 所以即使未合平仄,也听之任之。但是,律赋中某些可调而未能调适的地方,则应视为声律上的瑕疵,宜不用或少用;如果在考试之时,必然受到试官的挑剔。 有些平仄实在难以调整的句子,可以采用对句拗救或加音节衬字的方法,使得声调协调。其又引顾元熙《沛父老留汉高祖赋》中“幸降乘舆,重回故居”句,上句“降”字,当平而仄;下句“回”字便当仄而平,从对句作出拗救。又引吴锡麒《伏波铜柱赋》“用以表天朝之绝界,而特建夫铜柱之嵯峨”句。下句“建”字当平而仄,故加一平声“夫”字以调适声调语气。有时为了内容表达和语气的需要,可以有意识地借鉴散文句法, 写作一些不合平仄声律的排比句,以便解除骈赋律赋声律的束缚,让辞气更为充沛,表达效果更为圆满。用复沓排比时平仄从宽。如柳宗元《郊天日五色祥云赋》(以题为韵)"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又引吴锡麒《伏波铜柱赋》中“毋效贰负之尸,毋蹈刑天之舞。”等,重复“毋”字,形成四个排比句便有这样的作用。如《张谷英村赋》中“或灵禽栖于琼枝,或锦鳞戏于芳沚。”“庭有不飞之鹂,林有自舞之雉。” 有意重复“或”“有”字 ,正是缘于此故。
四、句式求变,骈对求工。辞赋是骈体文,又称四六体。古人称“骈四俪六,锦口绣心。”紧句、长句、隔句要间杂使用。在句式上再强调一下,五言诗句以及七言诗句最坏赋体。从赋友们发在辞赋群里的作品,包括获奖作品来看,由于写诗习惯了, 五言诗句、七言诗句入赋体现象很普遍,也很严重,虽然朱培高先生反复提醒,但是还没有引起赋友们的高度重视。辞赋中的五字句、七字句其结构与诗句不同,平仄音节点也不同。如本赋中五字句:“赞巧匠之奇,叹古村之美”,“赞”与“叹”可作领字看,不拘平仄,其句式结构为“一二二”,其平仄节奏点在三字与五字上。七字句如:“星辉进士之门楣”“斗射文魁之匾额”。其平仄节奏点在第二字、第四字、第七字上。虚字“之”可不记平仄,对仗上也不算犯重字。“虚窗月流,飞阁霞起。灵沼浮蓝,石阶凝紫。”“窗”“阁”,“月”“霞”,“蓝”“紫”,“流”,“起” 小类工对,能增强视觉冲击力,增添文彩,既有形体美,也有韵律美。这是炼字,还有炼词,如“尔乃栋宇连云,纵横百亩;巷廊蔽日,宛转千门。” 其“纵横”“宛转”用词别具一格,不落俗套,也使辞赋增色。“书阁夜磨月斧,龙珠石压云根”。这是炼句,基本可算得上是精警之句。
五、用典求切,虚字求活。清·余丙照《赋学指南·赋法余论》引用清·侯心斋一段话:“赋之不能使典,笔不活也。昔人作《腐草为萤赋》,苦无典,友人戏以《青青河畔草》及囊萤事语之,便成一联云‘昔年河畔,曾叨君子之风;此日囊中,还照圣人之典。’遂成好句,何忧腹俭耶?故知赋能用笔,则善取风姿,熟事都成异彩,无笔而妄填欲逞博,徒取厌耳。”由此说明,写赋是要尽量用典的。还须注意,切不可乱用典,曾些年看到岳阳某校高考联中有“红叶题诗”,这就是乱用典,如果高考用“雁塔题名(诗)”就恰当。《张谷英村赋》中用典还算准切。举例如:“取仕崇文,囊萤作烛。”是借以车武子囊萤夜读之典,来赞扬张谷英村中曾经勤攻苦读而考上进士的先贤们。“乌衣巷”“金谷园”之典,是拉来著名的古建筑作衬,有意抬高张谷英村的地位和身价,衬托张谷英村之古朴与敦纯。拉名人或名物作衬,这也是前人常用的写法。“梁园”之典,是汉代大辞赋家贾谊、司马相如、枚乘等都在梁园留下了他们的辞赋之作,使得梁园成为汉赋的高地。本赋中借此典表达这篇赋也是颂赞德政仁政。 辞赋骈句多有虚词,这是辞赋句式的特点之一。我在这里所说的虚词,既包括虚词、领字、大部分助词、副词,也包括发语(原始、提引、起寓)和送语。如果赋中无虚词,则生硬、干涩;如果赋中错用虚词,则文理不通,读之也拗口。虚词并非都没有意义而乱用,大部分虚词有自身的意义,并且在赋中起到一定的起承转合的作用。唐·杜正伦《文笔要诀》对虚词的作用作了总结和注解。如:“观夫”“惟夫”“窃惟”“窃闻”“盖夫”等,宜文之首。“是故”“至如”“至乃”“于是”等,顺上述而成下文用。如本赋中大量运用了虚词。所用的虚词“之”“而”“以”“夫”“至若”“尔乃”“尔其”“尝闻”“然则”等。虚词像一根金丝线,把赋中一颗颗的骈句珍珠串联起来了,使赋通篇文气贯通,音律抑扬婉转。
阅读 3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