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
穷困潦倒的生活、建功立业的渴望、朋友们的显达,促使高适要迫切地改变现状。而在当时,读书人要获得入仕的台阶,科举考试是一条光明大道,但竞争异常激烈,高适多次尝试,却未能如愿。除此之外,便是赴边关立军功,这虽然危险重重,但也是一条可能改变命运的捷径。 就在这时,契丹进犯大唐的消息传遍了四方,高适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他意识到,这是他建功报国、实现理想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扔掉手中的耙子,毅然决然地投笔从军,踏上了奔赴边塞的征途。 茫茫大漠,无边无际,高适站在蓟门之上,望着这浩瀚的沙海,心中涌动着无尽的豪情。他倚剑而立,面对风尘滚滚,思绪万千。他想起了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他们保家卫国,立功封侯,成为了无数读书人心中的楷模。高适不禁对着长风朗吟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变数。高适虽然满腔热血,但在边塞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得到重用。他的理想就像泡沫一般,风一吹就破。几年的边塞生活,他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却未能给仕途带来什么起色。 尽管如此,这段经历却给了高适无尽的灵感。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了边塞的苍凉和士兵们的辛苦,这些都化作了他笔下的诗篇。他写下了许多边塞诗,风格豪迈雄阔,悲歌慷慨。尤其是《燕歌行》最负盛名。从此与岑参二人并称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史称“高岑”。 艰苦的边塞生活,虽未给他带来功名,却让他的诗名更加远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