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
学道未成、求职无门的王昌龄,只好暂居家中开始边耕边读边写诗的生活。 一日,他偶读边塞诗篇,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豪情壮志深深触动了他。他意识到,真正的男儿应当投身疆场,保家卫国。于是,他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放弃了科考的念头,踏上了前往边塞的征途。他想在军旅生涯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人生。 边塞的生活是艰苦的,尽管和平年代不遇战争,但也是充满挑战的,而王昌龄却乐在其中。在戍边生活中,他亲眼见证了将士们守边的艰辛,从老兵的口里又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正是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他挥毫泼墨,将所见所感化为一首首激昂的边塞诗,歌颂将士们的英勇与忠诚,抒发了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那段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壮美诗篇。 他的边塞诗,昂扬激进,意境雄浑,大气磅礴,特别是当边塞诗和他的七言绝句相结合,更呈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往往寥寥数语就将临洮、玉门关、青海湖、楼兰、碎叶等壮丽山河囊括于诗里,将读者带入对盛唐边关雄壮气势的畅想中。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军营中广为传诵,赢得了将士们的尊敬与仰慕,更开大唐边塞诗之先河,引领了一代诗风,备受后世推崇。 王昌龄的“投笔从戎”之路虽然短暂而艰辛,但他用自己的才华与热血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的边塞诗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他的精神与品质也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