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回复: 5

[佳作转载] 汴京保卫战与卫国词

[复制链接]

513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32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5-25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5-25 13:39 编辑

汴京保卫战与卫国词
作者/陈友冰
喜迁莺·真宗幸澶渊(1) 李纲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2)。铁马嘶风(3),毡裘凌雪(4),坐使一方云扰(5)。庙堂折冲无策(6),欲幸坤维江表(7)。叱群议(8),赖寇公力挽(9),亲行天讨(10)。  缥缈。銮辂动(11),霓旌龙旆(12),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13),径渡大河清晓。(14)六军万姓呼舞(15),箭发狄酋难保(16)。虏情慑(17),誓书来(18),从此年年修好。
  【注释】
  (1)真宗幸澶渊:真宗: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997年以太子继位,改名赵恒。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为守成之主。在位的主要业绩就是征辽,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维护了北宋长期的繁荣稳定;幸:指帝王驾临;澶((chán))渊:古代湖泊之名,也叫繁渊,故地在今河南濮阳县西。这里是指澶州郡,因澶渊得名。
  (2)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边城:指与辽接壤的城池,当属澶州郡;恣骄虏:指恣意骄横的辽兵;甘泉丰草:甘美的泉水和丰茂的牧草。这句话是说辽兵入侵宋朝边境。
  (3)铁马嘶风: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嘶:马鸣。
  (4)毡裘凌雪:毡裘:亦作“旃裘”,古代北方民族用兽毛等制成的衣服;凌雪:抵御着寒冷冰雪。
  (5)坐使一方云扰:使山西河北一带社会动荡不安;一方:一些地方,这里指山西河北的遂城、望都、祁州、定州一带;云扰:像云一样地纷乱,比如社会动荡不安。
  (6)庙堂折冲无策:庙堂:指朝廷;折冲:折损敌方冲锋的的战车,这里指谋划抵御敌人;无策:无克敌制胜之策。
  (7)欲幸坤维江表:指一部分朝臣主张逃亡江南。坤维:指地的四角,即偏远的地方;江表:即江南。
  (8)叱群议:怒斥这种迁都逃亡的主张。叱:怒斥。
  (9)赖寇公力挽:全靠寇准力挽狂澜。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真宗乾兴元年(1022)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仁宗天圣元年(1023)九月,病逝于雷州。仁宗皇佑四年,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词中的“寇公”即“寇莱公”。
  (10)亲行天讨:皇帝御驾亲征。秉承天意出兵讨伐。
  (11)銮辂(luán lù):皇帝的车驾。
  (12)霓旌龙旆:画有云霓和龙形的的旗帜,皇帝的依仗之一。
  (13)黄伞:皇帝的依仗之。
  (14)径渡大河清晓:在清晨渡过澶渊,直达前军。
  (15)六军万姓呼舞:军民同声欢呼舞拜。六军:泛指宋朝的军队。
  (16)箭发狄酋难保:这里指澶渊之战中辽兵主将萧挞凛出营,误触宋军伏弩,重伤致死。敌酋:敌人的首领。大将。
  (17)虏情慑:辽兵因主将萧挞凛死去,士气受挫。摄:恐惧的意思。
  (18)誓书:盟约,指宋辽双方的和议。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⑴)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⑵。天险难逾⑶,人谋克敌⑷,索虏岂能吞噬⑸!阿坚百万南牧⑹,倏忽长驱吾地⑺。破强敌,在谢公处画⑻,从容颐指⑼。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⑽,结阵当蛇豕⑾。鞭弭周旋⑿,旌旗麾动⒀,坐却北军风靡⒁。夜闻数声鸣鹤⒂,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⒃,庇烝民⒄,周雅何曾专美⒅。
  【注释】
  ⑴淝上:淝水之滨。淝水,淮河支流。在安徽境内。
  ⑵限:阻隔,界限。
  ⑶逾:越过。 
  ⑷人谋克敌:人的谋略可以克敌制胜。
  ⑸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
  ⑹阿坚:指十六国时前秦皇帝苻坚。苻坚(338-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坚在成功统一北方后,又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苻坚于383年发动南侵企图消灭东晋,与东晋谢安、谢玄领导的北府兵在淮南八公下山淝水边激战,史称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国家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苻坚最终亦遭羌人姚苌杀害,终年48岁,谥号宣昭,庙号世祖。南牧:南下牧马,指南侵。
  ⑺倏(shu)忽:转眼之间,突然。
  ⑻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谢安(320-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方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此后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因病重返回建康,于同年八月二十二日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处画:处理筹划。
  ⑼颐指:指下巴的动向示意,进行指挥。这里形容谢安指挥若定。
  ⑽八千戈甲:指谢玄率领八千精兵渡淝水作战,大破秦军。
  ⑾蛇豕:毒蛇和野猪。比如凶残的敌人。
  ⑿鞭弭:挥鞭驾车前行。
  ⒀麾: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
  ⒁风靡:望风披靡。
  ⒂鸣鹤:即风声鹤唳之意。苻坚败退,见八公山上草木,以为是晋军,听到风声鹤叫也以为是晋军追来。
  ⒃晋祚(zuò):东晋的国统国运。祚:皇位。
  ⒄烝(zhēng)民:众多的百姓。烝:众多状。《孟子·告子》:“天生烝民”。
  ⒅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猃狁的诗篇。
这两首词均是咏史。第一首咏歌的是宋真宗御驾亲征澶渊,阻击南侵辽兵,辽国统军挞览被宋军用弩箭射死后,双方议和罢兵,签订澶渊之盟。后一首是咏歌淝水之战,东晋以弱胜强,击败南侵的前秦苻坚,保住东晋江山基业。两首词的作者就是正在指挥汴京保卫战的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
  为了坚定钦宗抗金的决心,李纲利用战斗中的间隙写了七首咏史词,除了这两首《喜迁莺》“真宗幸澶渊”和“晋师胜淝上”外,还有《念奴娇·宪宗平淮西》、《水龙吟·太宗临渭上》、《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念奴娇·汉武巡朔方》、《雨霖铃·明皇幸西蜀》。皆是我国历史上中原反抗外族入侵的史实。其中君主坚定决心乃至亲自御驾亲征,就取得了反抗外族入侵的胜利,相反抛弃社稷江山,弃城逃跑,就会生灵涂炭,遭千古骂名。李纲通过正反两类史实来激励钦宗,坚守汴京,击退金兵。
  《喜迁莺》“真宗幸澶渊”写的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金“澶渊之战”。
  辽统和二十一年(1004)九月,辽圣宗、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攻遂城、望都、祁州、定州、瀛州,下德清,兵临澶州城下,宋廷震动。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三百里外之澶渊双方隔河对阵。辽主将萧挞凛出营,误触宋军伏弩,重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南侵取胜已无希望。遂通过汉人王继忠致书宋真宗,通报辽方有息民止戈之意。宋真宗也复书愿息战以安民。于是,议和使者频繁往来。辽要求收回后晋所割关南之地,宋则取寸土不让而不惜金帛的方针。经反复谈判,终于以宋方向辽提供助军银帛达成协议。“澶渊之盟”后,辽一方面由于内部统治不稳,另一方面也感到难以打败宋朝,所以不再举兵南下,宋辽两国的战事基本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此后的100多年间,宋辽大体上维持着和平状态。澶渊之盟距李纲时期已有一百多年了,已成为历史。但历史往往有某些相似之处。宋钦宗时金国对大宋的侵略无异于当年辽对宋的侵略,且又过之。李纲在词中叙述史事,目的是以古喻今,对钦宗进行讽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希望钦宗能从真宗幸澶渊的史实得到启示,振作起来,抗金卫国,不要一味怯懦逃跑。即使要求和,也不能在此时求和,也必须像“澶渊之盟”那样在澶渊击败对方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
  词的上阕写契丹族辽国大军深入宋境,朝廷慌乱无主。幸有寇准反对迁都,主抗敌,力挽狂澜。首句“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以边境自然气候的早寒,烘托战争威胁之严重。表达对骄横恣肆辽兵无端侵犯大宋甘泉丰草大好河山的愤慨。“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形容在胡人的纵横铁骑下,使山西河北一带社会动荡不安、生灵涂炭。“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如实记载了在强敌压境下,朝廷文恬武嬉的朝臣御敌无方,乱成一团。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兵大举入侵,“急书一夕凡五至”,真宗惊慌失措,无计抗击辽兵,召群臣商议对策。参知政事江南人王钦若主张驾幸金陵;四川人陈尧叟主张驾幸成都。成都远离汴京,故词中称之为“坤维”,即地角之意。不论南逃或西逃,都是主张放弃中原,包括汴京在内。把辽国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土地,拱手送出去。这时,只有力排众议,坚决主战,并劝帝亲征。当时真宗问寇准:到底怎么办?寇准答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奈何……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宋史·寇准传》)真宗这才不得已,勉强同意亲征。
   下阕写真宗亲征,射杀敌酋萧挞凛,迫使辽国求和的“澶渊之战”经过。史载真宗到澶渊南城,群臣畏敌,又请求圣驾就此驻扎,不再前进。又是寇准力排众议,据理力争。真宗乃渡澶渊河——“径渡大河清晓”,直达前军。词中的“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就是这段史实的浪漫铺陈。李纲在词中极力夸张、铺叙,热情地、形象地描绘了天子御驾亲征的仪仗之盛,威仪之大,恰与钦宗的畏缩逃跑构成鲜明对比,一扬一抑,从侧面对钦宗作了委婉的批评。“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皇帝亲征,大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大大振奋了民心,宋辽两军在澶州对峙,当辽国统军挞览出来督战时,被宋军用弩箭射死,挫败辽军。于是,“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宋辽议和,互立誓书,订立“澶渊之盟。”本来澶渊之战,形势对宋有利。由于真宗畏敌之心未除,而主和派王继忠、毕士安和曹利用等洞悉真宗隐衷,力主和议。和议的结果是战胜国北宋反而向战败国辽国每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不但胜利果实化为乌有,反把辽军从战场上没有得到的财物拱手送辽,自愿居于屈辱地位。这真是历史上的大笑话。本来,当辽使请和时,寇准不许。辽使坚请,寇准要“邀使者称臣,且献幽州地”(《宋史·寇准传》)。真宗惟恐和议不成,主和派又诬蔑寇准“幸兵以自取重”(《宋史·寇准传》)。寇准不得已,勉强同意和议。这次和议的结果虽不够理想,条件也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但皇帝毕竟亲征了,军事上毕竟取得了一次胜利,阻止了辽军攻势向内地推进,保住了京都,保住了中原,没有丧失土地。
  李纲重提这段史实并对真宗亲征大力渲染咏歌,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要用这段史实批判主张弃城逃跑的宰相白时中、李邦彦,劝阻和鼓励犹豫不定的钦宗效法列祖列宗,亲征前线,抗击金兵,这样保住了京都,保住了中原,自然也保住了皇位。
    第二首《喜迁莺·晋师胜淝上》咏歌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东晋的淝水之战。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北方的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其中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妄图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南北。大敌当前之际,身为宰相的谢安坚决抵抗,决不妥协。运筹帷幄,从容布置,以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七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八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与秦军对峙淝水。
  两军隔淝水对峙之际,诸将也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让晋军半渡而击可以全歼,于是命令部队向后移动。但当秦军后移时,数十万大军必然出现混乱。秦军内部被迫投降的汉人朱序趁机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并斩首苻融。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而且让氐族人为主的秦军吓破了胆:听见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追来;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当成是埋伏的晋军。淝水之战,不仅使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而且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就是咏歌这场粉碎外族入侵、保住东晋江山的关键一战,以及在这场战役中意志坚定又从容镇定的主帅谢安。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当苻坚南侵,大敌当前之时,谢安作为东晋宰相,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决定大政方针:坚决抵抗,决不妥协;二是运筹帷幄,用人得当。他以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统率全军。以谢玄为前锋都督。还有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等,协同作战。谢安深信他们的谋略将才,放手让他们发挥主动作用,自己不插手,不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若定,镇静自如。《通鉴》载:“谢安得驿书,知秦军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可见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故词中称赞:“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词的最后,指出淝水之战的巨大意义:它保住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虏”吞噬。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诗·小雅》中的《六月》、《采芑》等诗记述周宣王任周尹吉甫、方叔等率军北伐 狁,南惩荆蛮,使西周得以中兴。淝水之捷,其功不亚于此。词的创作意图自然十分明显:要钦宗以古为鉴,坚定守城决心: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其中也流露出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退金兵,保住大宋江山。
    李纲的壮志并未成空。在李刚的指挥下,汴京军民取得了第一次汴京保卫战的胜利。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八日,金军到达开封城下。先在黄河上用火船攻城,李纲指挥守城军民用挠钩勾住火船,从城上投掷大石,将火船砸沉。金兵又用云梯攀登城墙,守城军民则用火把烧毁云梯,用弓箭射杀金兵。相持之中,河北、山东的勤王部队陆续赶来。其中包括种师道率领的十万西军(宋朝征西夏的边防军,是宋当时最精锐部队)。完颜宗望怕陷入内外夹攻,后撤到开封西北远郊孟阳扎营寨,开封解围。就在完颜宗望退军之时,种师道之弟种师中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三万人又开到汴京。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李纲也建议用澶渊故事“护送”金军出境,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宋钦宗也同意李纲表面上的建议,派军十万,紧紧“护送”。但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终压倒了主战派,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以后种师道又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预为下次“防秋”之计。宋钦宗准奏施行,不久又被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压到,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拒绝采用种师道之言。以后种师道气愤致疾,以至病死。
  金兵北退之后,投降派又得势,李纲被迫离开开封,外调河北河东宣抚使,无所作为,最后被逐到江西。各路勤王之师和民兵组织被遗散,防务空虚。半年之后,即1126年秋天,金军又分东西两路南侵。西路军攻破太原,乘胜渡河;东路军攻陷真定。两路军围攻开封,闰十一月二十五,开封城破。金军占领开封达4个月,大肆掳掠后于1127年四月撤兵北去,带走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全部俘虏和财物,北宋至此灭亡,这就是宋代历史上所谓的“靖康之难”。
  据金国人可恭编的《宋俘记》载:临行前俘虏的总数为14000名,分七批押至北方,其中第一批“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自青城国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妇女一千九百余人。”一个月内,有近半数1500名妇女死去。1900名未死者中,一部分送往上京,听从金太宗发配,其中上千妇女被赐给金国留守方的人员,另有三百人留住浣衣院(金国皇宫的一部分,供金国皇族选年轻女子以及收留宫女侍女的地方),这些人都被迫随女真乡俗,“露上体,披羊裘”。徽宗的郑皇后、钦宗的朱皇后也被同样处理,朱皇后不堪受辱,回屋后自缢,被救后又投水自尽而死。另一部分留在燕京被赏赐给伐宋的金兵,许多妇女被卖进娼寮,有的还被完颜宗翰以十人换马一匹,有的被卖到高丽、蒙古作奴仆。当时仕金的宋臣宇文虚中与吴激等在张侍御家饮酒会宴,座中发现一位佐酒歌妓原是大宋宗室之后。座中诸公感慨万千,遂各作乐章一首。宇文虚中作《念奴娇》词,称其为“宋室宗姬,秦王幼女,曾嫁钦慈族”。其中以吴激的《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最为有名:
  南朝多少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首词被誉为“有金一代第一名作”。(黄瑞云《词苑英华》)通篇借用唐人诗句借景抒情。其中“仙肌胜雪,宫髻堆鸦”这两句描写不只是单纯写这位歌姬之美貌,而是从她的容颜梳妆,勾起了词人对北宋故国旧事的回忆和怀念。所以词人抚今追昔,而有“恍然一梦”之感。昔日皇家女子,今朝却是市井歌妓,这个反差太强烈了,不禁又触发了词人故国之身悲,身世之同感。吴激想自己如今也是羁身北国,和这位歌女不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么?
  被虏往北方五国城的宋徽宗赵佶也写有一首纪行词,曰《宴山亭》: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此词为北行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而作。全词托杏花咏怀,抒写故国沦亡之悲慨,幽咽委曲,伤感而无奈。
  这群俘虏北行时正是农历四月,北方还很寒冷。徽宗、钦宗二帝和郑氏、朱氏二皇后衣服都很单薄,晚上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烧取暖。宋钦宗的朱皇后当时26岁,艳丽多姿,还经常受到金兵的调戏。宋钦宗出发时,被迫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黑马,由金人随押,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不但受尽旅途风霜之苦,还备受金军的侮辱。宋钦宗时时仰天号泣,辄被呵止。日暮宿营时,金兵“絷帝及祁王、太子、内人手足并卧”,以防逃跑。四月十日,自巩县渡黄河,驾车的人对随行的同知枢密院事张叔夜说:“将过界河”。张叔夜悲愤难抑,仰天大呼,扼吭而死。五月下旬,过太和岭时,钦宗等人都被缚在马背上。七月二十日,徽宗、钦宗在燕京相见,父子抱头痛哭,悲愤不已。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夜自尽了。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
  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先被关押在五国城。因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一日宋徽宗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被钦宗抱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后金人又将二帝移往均州,此时宋徽宗已病得很厉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钦宗发现时,尸体都僵硬了。宋徽宗的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里的水做灯油。宋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但被人拉住,说活人跳入坑中后坑中的水就不能做灯油用了,所以,不准钦宗跳入坑中。宋徽宗死时54岁。徽宗死后,宋钦宗继续遭受折磨,最后也惨死在北方。宋钦宗死因另据遗《大宋宣和遗事》,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6月,金主完颜亮命钦宗出赛马球,钦宗皇帝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死。

513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32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纲通过正反两类史实来激励钦宗,坚守汴京,击退金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3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32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澶渊之盟”后,辽一方面由于内部统治不稳,另一方面也感到难以打败宋朝,所以不再举兵南下,宋辽两国的战事基本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此后的100多年间,宋辽大体上维持着和平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3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32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希望钦宗能从真宗幸澶渊的史实得到启示,振作起来,抗金卫国,不要一味怯懦逃跑。即使要求和,也不能在此时求和,也必须像“澶渊之盟”那样在澶渊击败对方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3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32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纲重提这段史实并对真宗亲征大力渲染咏歌,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要用这段史实批判主张弃城逃跑的宰相白时中、李邦彦,劝阻和鼓励犹豫不定的钦宗效法列祖列宗,亲征前线,抗击金兵,这样保住了京都,保住了中原,自然也保住了皇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98万

回帖

35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8718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5-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一路支持!携手论坛,共同出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7 17: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