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回复: 9

[佳作转载] 宋人绝句鉴赏之六

[复制链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94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5-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5-4 17:21 编辑

宋人绝句鉴赏之六
作者/陈友冰
江上 王安石
江上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城东门与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之间的“半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咏物摹景的即兴小诗,往往诗意清新,构思新颍,字句洗练,艺术上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被后人称为半山体(安石晚年自称半山老人,号其居室为半山堂),颇受两宋一些诗人的喜爱:黄庭坚称赞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陆游也说:“卧听儿诵半山诗”;杨万里甚至夸张地说“半山绝句当朝餐”。这种咏物小诗究究美在何处呢?作为读者的一员,我们一道从《江上》入手来加以评赏吧。
  首先,它美在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动人的立体山水图。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在论画法时曾指出:“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林泉高致》)。也就是说,作画之前要注意布局,要给人一种空间立体感。王安石的这幅江上图就很注意这一点。全诗四句,前两句写空中,后两句写地面,这是一个大的层次。写空中又可分成两个小的层次:第一句写江北“秋阴”,这是极目远望,写高空,第二句写低回“晚云”,这是由高到低,写低空。写地面也是如此,首先是缭绕青山,这是远景;然后写江上千帆,这是近景。同时,天空半晴到晚云含雨,陆上青山到水面千帆,景物、色彩也有一种对应。这样在构图上就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色彩,给人一种立体空间、万物缤纷的生活实感。
  其次,它美在善于表现景物瞬间的变化,把静物表现成动景。诗人站在江南的金陵,极目向远处的江北望去,天空是半阴半晴,阴晴无定。要说阴,云隙间却有夕阳的余辉,天空已逐渐开朗,要说晴,又晚云含雨,低低地在江面上浮动。天空也好,晚云也好,这都是静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在不断变化,在静穆之中有种缓缓移动感。诗人抓住这移动中的一个瞬间,把它捕捉到画布上,并涂上对比度鲜明的色彩,因而产生一种层次分明的流动感。三、四两句更是如此。绵绵青山,这是大自然中的无生命实体,但在诗人笔下却蜿如龙蛇,着意缭绕。南宋词人辛弃疾写山的名句:“叠嶂西驰,万马盘旋,众山欲东”也许就是从中得到启发的吧!第四句“忽见千帆隐映来”更是给人一种气势飞动的感觉。“隐映”,与缭绕的青山有关,也与晚云含雨、秋阴半开有关,它们构成了浑一的意境,而白帆又与青山在色调上产生了调谐。总之,有了这一句,整个画面就从凝重、沉闷的气氛中解放了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说明诗人是很善于捕捉景物瞬间变化的。
  再次,这首诗还美在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某种启示。秋阴半开、晚云低回,这种气氛总的来说是比较沉闷的,青山缭绕疑无路,更给人一种前途无着的压抑之感。“江北秋阴一半开”,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但又逆转为“晚云含雨却低徊”。阴——半晴——浓阴,这不仅是天气变化,而且也是人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因为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还有一个注意观察和感受着这一切的诗人。但最后一句“忽见千帆隐映来”,则如洪钟巨响,随着浩荡的千帆,带来一派生机,把读者从压抑沉闷的空气中也载运了出来:这时回过头来再看含雨晚云,无路青山,也许又是一番景象了。当然,这种启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似乎不能指实也不宜指实,也不能同意有的分析文章的解释:从后两句中可“看出另一层深意,诗人不甘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追求光明”;“以此比喻改革一定会冲破阻力”,“表明了王安石对变法仍充满了信心”。只能说,诗人在字里行间巧妙地暗含着对时事与某种人生哲理的深刻体验。这种思理是积极的,向上的,与婉约派词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它也能给人以某种暗示,这种暗示对人们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前途都会产生有益的启迪,它的内涵可以用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充。稍后受此启发的一些著名诗句,如北宋诗人秦观的“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秋日三首》),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也许都是努力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这种启示和意趣吧!
  附录
《载酒园诗话》又编 清·贺裳
  《江上》曰:“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初晴》曰:“一抹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前山未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如此二诗,谓与唐人有异,吾不信也。
《石洲诗话》卷三 清·翁方纲
  王半山“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秦少游“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所祖也。陆放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乃又变作对句耳。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哇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在绝句这个形式上比较狭小的天地里,为了表现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往往通过空间变化来达到此目的。诗人或是用大小相映衬、远近相对比,或是由远到近,景物逐渐由大写到小,或是由近到远,景物逐渐由小写到大,以此造成一种“渐行渐远渐无穷”的深邃意境。在空间上由远到近,画面逐渐收缩,景物由大物写到小物的,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面由空廓的千山转入地上的万径,由纵横的万径转入一叶孤舟,由孤舟缩小到身披簑笠的渔翁,再由渔翁收聚到他手握的一根钓竿之上。空间在不断缩小,镜头在不断推近,最后把整个冰天雪地的意趣浓缩到一根钓竿的尖端,特写出这根钓纶垂在江雪之中,既紧扣了诗题,也给人一种广阔幽远的空间感。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也是通过空间变化来达到这个目的的,但在方式上与之相反:它是从湖阴先生的住所往外写,先写茅檐,再写檐外成畦的花木,然后是畦外流水萦绕着的绿色原野,原野尽头的青山……这样愈写愈远,把初夏季节江南山村的清新旷远,湖阴先生居处的清幽洁静以及诗人心境的恬谈闲适都活泼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外号,他是王安石在金陵时的友人和邻居。元丰元年(1078),王安石罢相,以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集禧观使的身份闲居金陵钟山书院。这时,杨德逢是他的近邻。据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载,元丰三年(1080)王安石曾写了首《元丰行示德逢》,内容与这首绝句相近,估计这首绝句也写于此时。由于这首诗是写在湖阴先生居所墙壁上的,故诗句先从湖阴先生的住宅落笔。这是一座朴素而又洁静的宅院。“茅檐”,既是说住宅的朴素,也是在暗示湖阴先生的身份,“净无苔”,是说檐下洁静,当然也是“长扫”的结果。主人身居茅屋,“长扫”自然不会有僮仆代劳,也与下句“花木成畦手自栽”紧扣,都是在写主人的雅洁与勤劳。在对住宅的描述之中,饱含着诗人对屋主品格的赞誉。第二句“花木成畦手自栽”,诗人着意突出两点。一是“花木成畦”,各种花木排列得很整齐,当然是凝聚着主人细心的管理,二是“手自栽”,这不光是在说明主人的勤劳,而且也在暗示主人情趣的高尚一一用自己的手创造一种简朴淡雅的美。这句诗同上句一样,也是在描述之中结合品评,这种写法既体现了宋人多议论的特色,也利于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
  以上两句是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和庭院,下面两句,诗人的目光则越过庭院投射到广阔的原野。写田园风光,描青山绿水,唐人在这方面已攀上了诗国的高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是李白用来表现友人之间象水一样绵长的情意,象山一样长青的友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孟浩然用田园风光的淳美来衬托主人公情趣的高雅。如果王安石沿此方式写下去,就不能冲出唐人的轨道。怎样才能不落窠臼、别具一格呢?诗人别出心裁,根据物体相对运动的道理,化静为动,把山光水色拟人化,让它们与诗人的心灵相通。它们不但能主动地绕田护绿,而且找上门来送给人看。这样就使无生命的景物变成了饶有情趣、生动活泼的主人。整首诗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了。另外,“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虽都是描写湖阴先生宅外的自然风光,但各有侧重,表现手法亦有所不同。前一句着重写水,诗人不是写入们引水护田(那样写太平常),而是把水写得颇有情义,它主动环绕护卫着绿色的原野,一个“绕”字既描绘出白水逶迤、绿野无垠的大自然风貌,又显得白水柔肠百结、情义无限。后一句写山,诗人不说人们爱山色舍不得关门,而是青山执意要把青翠奉献给人们,简直让人无法拒绝——排闼而入了。两句虽然都是化客为主,但上句是以柔情见长,下旬是以刚猛取胜,显得更有气势,更富有动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与此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面这两句诗在画面上构成了一定的层次:室外是碧水环护的绿野,绿野的尽头是青翠的山峦,这样渐行渐远,构成了一个无限广阔幽远的空间,显示着这首小诗清雅但又磅礴的美。在这个空间里,茅檐、花畦、碧水、绿野都是构成的独立部件,但又都融合在这个无限阔大的空间之中,与之相应的是多情的碧水、送青的两山与勤劳而雅洁的湖阴先生,这与恬淡而闲适的诗人又构成了情感上的共通、意趣上的融合。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以下三点:
  首先是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其次,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再次,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
  这首诗的产生既有诗人生活的积累,也有他灵感火花的突然爆发。据诗话记载:王安石闲游归来,经杨德逢宅前,被眼前景色吸引、留连忘返。杨闻声邀至其家并请他题咏。王安石不待纸到,便大笔一挥写在壁上,说此时已是“思溢难阻,如乳欲滴”,后人便把这首诗称为“捋乳诗”。王安石本人对这首诗,特别是后两句也颇为自得。有一次黄庭坚到钟山拜望他,问他近来有何诗作,王安石指着壁上所题的两句诗说:“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近作也。”(蔡正孙《诗林广记》)可见它不只题在湖阴先生壁上,也题到自家壁上了。
  最后要提及的是: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要特意指出“一水护田,“两山送青”呢?这是否是单纯的景色描写,或象有的选本所说只是“反映了诗人陶醉于初春江南的秀丽风光”呢?我们认为还不只于此。至于它的更深一层含义,似可以从他同时所写的《元丰行示德逢》中找出答案。
  这首诗也是写赠湖阴先生的,全诗如下:
四山惕脩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
湖阴先生坐草堂,看踏沟车望秋实。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
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
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至老歌元卓。
  读过这首诗后我们就会明白:元丰四年初夏遭到干旱,田地龟裂,人民(包括湖阴先生)的生活受到威胁。但一天的深夜突然降下了暴雨,受旱的禾苗顿时长高,垂死的豆荚也复苏了,抗旱的水车也挂起来不用了。王安石认为这是由于皇上的至诚感动了上天,现在年年丰登、衣食不愁,简直是回到了击壤而歌的唐尧之世。由此看来,他在《书湖阴先生壁》中写“一水护田”、“两山送青”,都与干旱和解旱的暴雨有关。因此,这首诗也就不单是赞美自然风光,还有着对人民疾苦与欢乐的共通,也有着对神宗皇帝以及对新法的眷念和讴歌。由此可见,此时的王安石虽罢相闲居,但并没有忘怀国事、淡漠民情。这首绝句虽题在乡村湖阴先生家墙壁上,但与他执政时写在政事堂上的一些诗章,在精神上是一脉相通的。
齐安驿 王安石
日净山如染,风喧草欲熏。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首五绝叫《送灵彻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人选用五种景物——古庙、暮钟、斗笠、斜阳、青山,构成四幅各自独立的画面。这四幅画辐凑在一起又成了一幅意境浑融、情趣雅淡的古刹送别图;竹林掩映的古刹里传来了悠长的暮钟声,灵彻上人身背斗笠映着夕阳离开了古刹,诗人一直望着友人远去的背影,直到他消逝在远远的青山之中……。唐人这种选材构图的方法,在善于化用前人成果的王安石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创新。这首齐安驿,也是用四幅各自独立的画面来表现春天的山川风物的。它不但画面更为广阔,更富有生活情趣,而且构成画面的景物也由五种扩大成八种——日和山,风和草,梅与雪,麦与云。在五绝这个语言狭窄的天地中争得了更大的容暈,对仗也显得更为工整。
  齐安驿,宋代驿站名,在金陵城东门外,以驿旁的齐安寺而得名。齐安寺又叫净妙寺,建于南唐开元中。宋神宗元丰三年(工080)正月和元丰五年正月,王安石两次游齐安寺,皆有诗作。前者为《庚申正月游齐安院》,是首七绝,后者即是这首五绝《齐安驿》。
  沈括在论画家黄筌兄弟画技时有一种很精辟的见解:“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梦溪笔谈》)。这就是说绘画要显得气韵生动,要靠色彩取胜。黄筌兄弟重在着色,能用轻色晕染,几乎让人看不出物体的轮廓,从而产生一种色彩流动、意境浑融之感。王安石这幅初春山川风物图就是靠色彩晕染来取胜的。“日净山如染”是这幅画阔大的背景,也是这幅春色图明净的底色。“净”,既是指春日的鲜澄(本身的净),也是指万里无云(天空的净)。人们形容春天的山,一般都是说“春山”、“翠岭”,但诗人却说“山如染”,这是诗人运用色彩在大幅度地晕染。透过这三个字,我们仿佛看到在春日的光波下,群山在渐渐地变翠,也慢慢地染上一层绚烂的光辉,那种生动的气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浑融感,只要我们闭目一想,仿佛就浮动在眼前。
  给大地带来春色的,除了春日便是春风了。诗人写春风,选择的角度不是视觉而是触觉。因为春风是看不见的,但却是可以感觉到的,这也是诗人细心之处。暄,是温暖之状,也就是南宋诗人所说的“暖风吹得游人醉”吧!风暄的结果自然是草薰了。薰,指草木由于热力的蒸腾而散发出来的香气,热力来自暄风,暄风又传送着香气,于是,和暖的春风,草木的香气浑融在一起扑向人们,向人们显示着春天的蓬勃生机和青春的活力。第三幅画面的主体是梅。诗人曾写过一首咏梅诗:“墙角数株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是冰雪中的骄子,她凌寒傲霜,分外妖娆,但春天到了,她却不与桃李争春,悄悄地谢去,这就是诗人所描绘的“梅残数点雪”。有的注本把此解释为“只剩下几只象雪片一般的花朵了”(潘中心、房开江《宋人绝句三百首》)。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因这句是指花辦随风飘零之状,暗中也寓有对梅高洁的赞誉。关于这点,诗人所写的另一首诗《北陂杏花》可作佐证。他在这首诗中写到“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辗成尘”,也是用雪比喻杏花之飘零,同时暗誉她的立身高洁的。当然,后来陆游所写的咏梅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又是在王诗的基础上更进一层了。第四句“麦涨一川云”所构成的画面则更为突兀生动,也是整幅初春山川图中点晴之笔。春天到来,麦势猛涨,这是常人都能想到都能写出的,但麦势上涨的迅猛气势,使得溪畔麦垅之上的白云也为之上浮,这就是出入意表的神来之笔了。它既形象地写出了春天麦苗蓬勃生长的磅礴气势,又使这幅春日山川图由静变动,给人一种变化流动之感。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极为工巧。全诗四句,每句用两种景物、两个名词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每句又在第二、五两字上下功夫,使这两个动词或形动词精炼而又生动地表现出前面两个名词的形体特征,如用“净”来形容“日”,以“染”来表现“山”,这种炼字的工夫,正是一些诗歌评论家所赞不绝口的。两句之间,诗人既注意到它们的对仗匀称,又注意到两幅图画的调谐与浑融,如日净与风喧,两者既和谐又互为因果,梅残与麦涨,既有季节特征又体现了大自然的代谢。由于诗句的构思的精妙,文笔的清丽,不但受到历代诗家的称赞(引文见附录),甚至一些话本小说在描景时也加以引用,如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其中描写初春景色:“三阳转运,满天明媚开图画;万物生辉,遍地芳菲设绣茵。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渐开冰解山泉溜,尽放萌芽没烧痕。正是那太昊乘震,勾芒御辰。花香风气暖,云淡日光新。道旁杨柳舒青眼,膏雨滋生万象春”。明代李清《明珠缘》第七回“侯一娘入京访旧王夫人念故周贫”;清代无名氏的《梼杌闲评》第七回也都加以引用。
  那末,这首诗是否就只是讲究结构的工巧,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象有的选家所指摘的那样“不免伤于工巧,而忽视思想内容”呢?恐怕也不尽如此,这首诗的社会意义是很突出的,我们只要读一下王安石的《后元丰行》就可以知道。《后元丰行》写于神宗元丰四年,正好在这首《齐安驿》之前不久,诗是这样写的;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风雨,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千挂梁榀,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诗中描绘新法实行后,白下(金陵)一带人民富足安乐,虽多溢美之词,但诗人的创作动机是很明显的——歌颂新法,坚持推行新法。如果我们把《齐安驿》中“麦涨一川云”与《后元丰行》中“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等有关诗句比较一下,是不难看出其中共似之处的,只不过在《齐安驿》中纯粹以描景小诗的面貌出现,对新法的讴歌表现得更含蓄一些罢了。
  这首《齐安驿》也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江西派代表人物黄庭坚称赞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并以《南浦》、《染云》、《午睡》、《蒲叶》、《题舫子》、《齐安驿》为例,说:“观此数诗,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也”(黄山谷诗话))。宋人魏庆之,胡仔,明人胡应麟乃至晚清郑孝胥也都摘引过上述诗句,加以称赞(分别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七;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胡应麟《诗薮》外编五;《郑孝胥日记》光绪十八年)
  附 录
《诗人玉屑》卷十七 宋·魏庆之
  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苕溪渔隐曰:荆公小诗如“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不是春风巧,何缘见岁华”;“檐日阴阴转,床风细细吹。翛然残午梦,何许一黄鹂”;“蒲叶清浅水,杏花和暖风。地偏缘底缘,人老为谁红”;“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黄山谷云:“观此数诗,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 宋·胡仔
  《冷斋夜话》云“木落冈峦因自献,水归洲渚得横陈。山谷谓余曰:自献横陈见相如赋,荆公不应用耳。予以《楞严经》语对之。山谷云: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苕溪渔隐曰“荆公小诗,如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染云为柳叶,翦水作梨花,不是春风巧,何缘见岁华。檐日阴阴转,床风细细吹,修然残午梦,何许一黄鹂。蒲叶清浅水,杏花和暖风,地偏缘底绿,人老为谁红。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观此数诗,其可使人一唱而三叹也”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中国古典诗词处理情与景的关系基本上有这三种手法:情景分写,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分写的名篇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其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原野阔,月涌大江流”是描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言情。诗人先描绘天地的宽广和个人处境的狭偪,再抒发命运多舛和飘泊无依的感慨。情中有景的名句如杜牧《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的颔联:“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磻溪梦里山”。山是梦里的山,月是愁中的月,景物在情感的抒发中展现了出来,也被情感所浸透,显得特别深婉。景中寓情的名句更多,如刘方平的《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闭门”,杜甫的《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王安石的这首《北山》则是兼而有之:诗的前两句是描景,后两句是抒情,属情景分写,但后两句在抒情之中又展现和创造出一幅意态闲远的诗人寻春图,因此景中亦有情。正因为这首诗在作法和意境上颇为高妙,所以受到历代诗歌评论家的夸奖。南宋叶梦得夸它是“初见舒闲容与之态耳,而字字细考之,若经隐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矣”(《石林诗话》)。吴可称赞说:“‘细数落花’、‘缓寻芳草’,其语清新;‘因坐久’、‘得归迟’,则其语典重。以清新配典重,所以不堕唐末人句法中,盖唐末人诗轻佻耳。”
  北山,即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因在建康城北,故名北山。诗题是北山,诗意却是春水,因为春水更能反映出生命的欢跃,荡漾着春的气息。诗的一、二两句就是描绘春水一路流淌、春潮鼓荡的情景。春水是从北山里流出的,“输绿”二字很见诗人锻字炼意的工力。春天来了,山中冰雪消融,春水自然涌出,但诗人却把此水说成是北山着意送出的,使这座无生命的实体也变得情意无限。同时,不说流水而说“输绿”,不但给了人们鲜明的视觉形象,而且也赋予北山以蓬勃的生机,因为“绿”是春天的特征,也是生命的颜色。接着,诗人就着意描写春水一路流淌的情景。首先是涨满了蓄水的陂塘。陂,蓄水的池塘;横陂,钟山脚下一个大塘之名,直堑,直的沟渠,回塘,曲的水塘。诗人在动词的选择上很是精当,写横陂之水用“涨”,描直堑、回塘之水用“滟滟”,因为横陂很大,“涨”字很好地形容出宽阔水面春潮鼓荡的样子,直堑、回塘较小也较多,所以用“滟滟”来形容他们在阳光下星罗棋布、波光鳞鳞之态。
  另外,这两句也不光描绘出一种春临大地的绚烂色彩和蓬勃生机,同时两句之间的对比和构图也异常匀称:北山与横陂,一高,一低,横陂与直堑回塘,一大一小,一多一少,直堑与回塘,一直一曲。这样,高低、大小、多少、曲直,在构图上既多变又照应,显得非常精致和匀称。
  以上是描景,下面两句转入言情,当然情中亦有景。“细数落花因坐久”虽是从唐代诗人王维的“兴阑啼鸟唤,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脱胎而来,但比王诗更为生动细致。王诗是说在花丛里坐久了,才发现落在地上的花辦逐渐多了起来,这是一句静物写生,看不出花落的过程,也未能反映出诗人观察的过程。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说自己贪数落花不知不觉在花下坐了很久,这样静物就变成了动景,它似乎没有王诗静谧、超脱,但实际上却显得更为从容、恬静。因为一个人能为着细数落花而耽搁了很久,他的生活中还有什么煎迫之事,心中还有什么急切之感呢?同时这也写出了诗人与花的关系,细数落花,恐怕内中包含着对花的怜惜和对春的珍爱吧!下句“缓寻芳草得归迟”则是进一步写诗人对春的留恋和追寻。诗人由花的飘零想到春的易逝,由春的易逝感到要趁胜日寻芳。“缓寻”,一方面是指诗人慢慢地观赏、追寻,表现了诗人对春的珍惜,唯恐将大好春光轻易放过,另一方面,也是指诗人步履从容、缓缓而行,表现了他心境闲适、意态舒缓。从构图上看,三、四两句对仗既很工整,工整之中亦错落有致,“细数落花因坐久”是先写果后写因,“缓寻芳草得归迟”则先写因后写果。通过这两句诗,不但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春的珍惜和从容的意态、闲适的心境,而且通过这种意态和心境,也构成了一幅意态闲远,气氛清幽的诗人寻春图:纷纷的落花,缓步的诗人;落花旁边滟滟的直堑、回塘,诗人身后输绿的北山。既有春的色彩,春的气息,又有诗人的意态,诗人的气韵。这种先描景后言情,情中又有景的表现手法,是《北山》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也是这首诗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也正因为如,这首诗尤其是后两句,受到历代诗论家的好评,也成为历代诗人创作的范本。仅以同时代的宋人而言有吴幵《优古堂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叶梦得《石林诗话》、曾季貍《艇斋诗话》等,都极力称赞过这两句诗,如吴幵说:“荆公晚年《闲居》诗云“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盖本於王摩诘“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而其辞意益工也。”(《优古堂诗话》)叶梦得称赞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如“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而字字细考之,若经隐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石林诗话》卷上)。江西派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外甥徐俯晚年十分喜爱这两句,并仿作两句:“细落李花那可数,缓行芳草步因迟”。并自注:“荆公绝句妙天下。老夫此句,偶似之邪。窃取之邪。学诗者不可不辨”(见曾季貍《艇斋诗话》)。
  附 录
《优古堂诗话》 宋·吴幵
  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词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荆公晚年《闲居》诗云“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盖本於王摩诘“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而其辞意益工也。徐师川自谓:荆公暮年,金陵绝句之妙传天下,其前两句与渠所作云“细落李花那可数,偶行芳草步因迟”,偶似之邪。窃取之邪。喜作诗者,不可不辨。予尝以为王因於唐人,而徐又因於荆公,无可疑者。但荆公之诗,熟味之,可以见其闲适优游之意。至於师川,则反是矣。
《艇斋诗话》 宋·曾季貍
  荆公绝句云“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东湖晚年绝句云“细落李花那可数,缓行芳草步因迟”自题云“荆公绝句妙天下。老夫此句,偶似之邪。窃取之邪。学诗者不可不辨”予谓东湖之诗因荆公之诗触类而长,所谓举一隅三隅反者也,非偶似之,亦非窃取之。
《诗人玉屑》卷一 宋·魏庆之
  王摩诘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少陵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介甫云: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徐师川云:细落李花那可数,偶行芳草步因迟。知诗者于此不可以无语。或以二小诗复之曰:水穷云起初无意,云在水流终有心。傥若不将无有判,浑然谁会伯牙琴。谁将古瓦磨成砚,坐久归迟总是机。草自偶逢花偶见,海沤不动瑟音希。公曰:此所谓可与言诗矣。
《石林诗话》卷上 宋·叶梦得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如“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而字字细考之,若经隐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尝与叶致远诸人和头字韵诗,往返数四,其末篇有云“名誉子真矜谷口,事功新息困壶头”以谷口对壶头,其精切如此。后数日,复取本追改云“岂爱京师传谷口,但知乡里胜壶头”至今集中两本并存
《养一斋诗话》卷二 清·潘德舆
  含风”二语,叶石林亦称之,谓与“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同妙。不知“细数落花”二语,稍近自然,非“鸭绿”、“鹅黄”帮贴字面生活也。荆公又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人以为善使事,实并不成字句。“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扶舆度阳焰,窈窕一川花”,人皆以为名语,吾老死不能解也。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94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4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它美在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动人的立体山水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94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4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它美在善于表现景物瞬间的变化,把静物表现成动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94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4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这首诗还美在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某种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94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4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是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94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94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4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94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4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也就不单是赞美自然风光,还有着对人民疾苦与欢乐的共通,也有着对神宗皇帝以及对新法的眷念和讴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94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5-4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
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
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
不是春风巧,何缘见岁华。
檐日阴阴转,床风细细吹。
翛然残午梦,何许一黄鹂。
蒲叶清浅水,杏花和暖风。
地偏缘底缘,人老为谁红。
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98万

回帖

35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6030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5-5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遥祝老师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8 22: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