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9

[佳作转载] 思 之 诗——古代文论的隐喻式生成

[复制链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10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 之 诗——古代文论的隐喻式生成
    按照维科的说法,人类有着共同的“诗性智慧”或“诗性隐喻”之源。但自雅斯贝尔所言“轴心期”始,人类智慧及其对“智”(或“思”)的言说,便分化为两种不同的方式或路径:在古希腊,柏拉图将诗人从哲学的理想国里开除,将“真实”的桂冠赐与哲人而将“迷狂”的恶谥留给诗人,从而铸成“思”与“诗”的二元对立;在古华夏,老子用诗的语言和结构,言说关于道的思辨和思考,天衣无缝般地将“思”与“诗”缀为一体。在拼读音节的西方先哲看来,思归思而诗归诗。属于前者的是逻辑和思辨,是抽象和推理;属于后者的才是隐喻和意象,是神话和象征。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海德格尔重新为“思”寻觅诗性的家园,西方思想史方开启对“思之诗”的回归。而书写汉字的中国先哲却宿命般地执著于“思之诗”,因而从未丢失过“思”的诗性家园。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分科治学”的西哲传入东土,汉语言文化圈的哲人开始在“思”与“诗”之间徜徉甚至迷失……鲁迅《论诗题记》曾将刘彦和《文心》与亚里斯多德《诗学》相提并论,称二者“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在西学东渐、西风日炽的年代,刘勰之所以能取得与亚氏相媲美的资格,是因为《文心雕龙》的“体大而虑周”契合西方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标准。然而,若以亚氏《诗学》为圭臬来矩式彦和《文心》,则可能遮蔽后者自身质的规定性:逻辑性与诗性的统一。“擘肌分理”的刘勰当然知道“思归思而诗归诗”,但“宗经”、“征圣”的刘勰则熟谙“思之诗”的文化传统,而精雕文龙的刘勰又怎能荒芜甚至丢弃汉语言的诗性家园?仅就文体而言,用骈体文写成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典范,是“思之诗”的结晶。骈偶是一种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学形式之美的语言形态,它把汉语言“高下相须,自然成对”的形式特征以一种特定的文章体式给表现出来,它是汉语言文学性在古代文论之中的自然舒张。往深处说,以“原道”为首务的刘勰,其所原之“道”先在地涵泳着“思之诗”。日月叠璧,山川焕绮,虎豹炳蔚,草木贲华,……宇宙万物,以它们的沦漪和花萼,以它们的形象与妙奇,以它们变化无穷也是魅力无穷的“文”,无言地言说着“道”;作为“五行之秀”、“天地之心”的人,遵循着天地自然的规律,同样以自己的衔华佩实、风清骨竣的“文”和“文章”,声情并茂地言说着“道”。这种言说的过程及实质,就是“自然”就是“道”,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显然,《原道篇》关于文学本源及本体之“思”,从入思路径到言思方式都是“诗”或“诗性”的。彦和原道,从天地万物之文对道的显现,说到人之文对道的显现,二者在语言结构上构成一种隐喻关系。理查兹《修辞的哲学》认为,有两种隐喻,一种是通过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产生的隐喻;另一种是由于人们对两种事物抱有共同的态度产生的隐喻。韦勒克《文学理论》就后一种隐喻举例说,“我的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而“她之所以象玫瑰,并不是在颜色上、肌肤上或结构上,而是在价值上。”同理,人之文对道的言说之所以类似于天地之文对道的言说,其契合之处并非(或主要不是)形式或结构的相似,而是意义或价值的相同。只有在这样一个深潜的层次理解刘勰的原道,我们才可能把握“自然之道”的本体论内涵;而刘勰对文学本体的这一思考是通过隐喻化的诗性言说来完成的。汉语言的意义生产和意义表述机制,其基本特征是隐喻化的。字的构成,或象形或指事,其能指总是与具体的物或事紧密相联;而字的释义,或基本型的意象或扩张式的象征,其所指总是隐喻化的。以《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为例,“风”与“骨”之能指均为物态性的,远取诸物则有“风”,近取诸身则有“骨”;其所指则是隐喻性的,是漂浮游动的,只有置于具体的上下文之中才可能有特定的所指,有时甚至在同一语境中依然很难定义其隐喻之旨。《风骨篇》第一节“释名以彰义”,说“风”则兼举“化感”与“志气”,说“骨”则同标“骨力”与“精辞”。化感之风本于诗之六义,以自然界之“风”能化雨能润物,隐喻文学的风化及讽谕之功;而志气之风则本于曹丕文气,以气之清浊有体隐喻文人才性有别。“风”之后一种隐喻义实则与“骨力”相通,故刘勰又说“骨劲而气猛也”。至于“骨”之隐喻“精辞”,则是取“骨”的“端直”、“刚健”及“清峻”。韦勒克将“隐喻”归入“诗歌的主要结构”,并称“诗歌不是一个以单一的符号系统表述的抽象体系,它的每个词既是一个符号,又表示一件事物,这些词的使用方式在除诗之外的体系中是没有过的”。我以为,韦勒克的这一判断并不适于汉语。汉语的词,在“诗”或“诗之外”的体系中,均可以“既是一个符号,又表示一件事物”,而且可以同时表示多件事物,如上举“风”或“骨”的所指。正是这种意义生产及意义表述的隐喻化生成,造就了汉语的文学性,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思之诗”。
    擅长于“思之诗”的刘勰,必定对汉语的文学特性有着深切的体认,否则就不会在《文心雕龙》中花那么多的篇幅讨论语言问题:上篇文体论每每涉及特定文体之语言,下篇创作论则有三分之一的篇目专论文学语言。如《丽辞篇》将骈俪之语的运用追溯至《尚书》、《周易》的时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亦称《尚书》是“丽辞盈卷”,《左传》是“捶词多偶”,“《易传》纯用骈词”。刘师培更是将《易》与《诗》等量齐观,感叹“《易》、《诗》之用偶语者,更不知凡几矣”!乔纳森·卡勒《文学性》一文指出:“在语言领域,文学的效应不仅表现在奇特的形象和组合方面,还表现在高雅的语言方面,……每种语言都有一些既古老又高雅的词汇和结构,属于文学语言。”汉语的骈俪和对偶即属此类。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周易》为群经之首,亦为先秦经籍“思之诗”之先。骈词偶语的大量运用,构成《周易》“思之诗”的语言层面;而《周易》的诗性言说,最为主要的方式则是由“以言明象”、“以象见意”所构成的隐喻化生成。《周易》的“象”(八经卦、六十四别卦及三百八十四爻)和“言”(卦爻辞及十翼)是一套非常复杂的隐喻或象征符号,前者为“画”后者为“诗”,二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地表述着周秦哲人之思。以卦(爻)象及辞为例,它们既是语言符号,同时又隐喻或象征某件或某些事物,用《朱子语类》的话说,“《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乾》卦以“巨龙”隐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义的产生及表述,生成于卦、爻象及辞的象征式隐喻。由初九至上九,龙之由潜而现、而惕、而跃、而飞,最后亢而有悔,层层推进,有起有落,隐喻性地展示出阳气萌生、进长、盛壮乃至穷衰消亡的变化过程。《乾》卦“巨龙”之象已成为一个隐喻性符号,既喻“自强不息”,亦喻“物极必反”。又如《渐》卦讲“循序渐进”的道理,取“鸿渐”为隐喻。沿初爻至上爻,鸿飞所历,为水涯、磐石、小山陆、山木、山陵、大山陆,由低渐高,由近渐远。《渐》卦六爻之集,成一隐喻性体系,符号所指,已超出鸿之渐飞,而是富有守正渐行、积渐大成之人生哲理。在后《周易》时代,历经一代又一代的阐释,“巨龙”和“鸿渐”早已不是特定的隐喻或象征,而成为普泛性的文化符号,成为维科所说的“诗性隐喻”的类概念。
    先秦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先秦哲学的思辨性已达到很高的水准,如被后来的魏晋玄学奉之为“三玄“的老、庄、易,其理思与辨证的程度绝不亚于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而先秦哲学思想又是思与诗的谐和,是理性精神与诗性隐喻的统一。同为诗性隐喻,《周易》以“象喻”为主,《老子》以“物喻”见长,《庄子》则以“事喻”居多。“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欲说这不可说之“道”,除了隐喻而别无它法。《老子》隐喻性言说所取之物,有自然界的(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有人世间的(如“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更多是器物性的。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芻狗”(缚草以为狗)、“橐龠”(风箱)均为器物,前者喻无所偏爱而任其生灭,后者喻虚静空寂却永不穷竭。又如十一章,将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连取三种器物:“三十幅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而十五章的物喻则有七种之多。唐末司空图欲品难言之“体”(诗歌的体貌风格),从一千五百年前的老子那里,同时承续了“诗”的格式和“喻”的方法,就后者而言,《二十四诗品》用之于隐喻的,有自然之象,有人物形象,亦有器物之象,如器物之象有“玉壶”、“金尊“、“眠琴”、“古镜”、“渔舟”、“茅屋”等等。从中亦可看出,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言说,与先秦元典的“思之诗”是一脉相承的。
    以对汉语文学性的哺育或滋养来说,《庄子》远胜过《老子》。《庄子》虽然没有采取“诗”的格式,却大量地创造出文学性寓言,用一种叙事性隐喻(事喻)言说对“道”的思考。《庄子》内篇的核心篇目,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五六个寓言联缀而成,递进式、整体性地阐述作者的思想或理论。《逍遥游》论说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用了一连串的寓言,从大鹏说到野马和尘埃,从杯水芥舟说到蜩与学鸠,从朝菌、蟪蛄说到冥灵、大椿、彭祖、众人……或者喻中寓喻、比中套比,或者以后事追喻前事,或者以众喻重言正意,或明或暗,或曲或直,随物赋形,因事设喻,使“逍遥游”之义理在隐喻式言说中渐次生成并层层深化。寓言是一种典型的文学体裁,而“隐喻”作为寓言最基本的构成方式则是典型的诗性话语。在这个意义上说,隐喻的本质是诗的,是文学的。维科《新科学》论及寓言的隐喻性时指出:“最初的诗人们就用这种隐喻,让一些物体成为具有生命的真事真物,并用以已度物的方式,使它们也有感觉和情欲,这样就用它们来造成一些寓言故事。所以每一个这样形成的隐喻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寓言故事。”庄子的寓言在隐喻中生成,正如庄子哲学的文学性在隐喻中生成。《庄子·天地》有“黄帝遗其玄珠”的寓言,隐喻“知”(理智)、“离朱”(感官)、“吃诟”(言辩)皆不能得“玄珠”(道),惟有“象罔”乃可以得之。罔者,无也,道也;象罔者,诣罔之象也。象之诣罔如何可能?隐喻。“象之诣罔”的过程是隐喻生成的过程,而“诣罔之象”则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论的隐喻式生成。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在拿来欧洲大陆几百年来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同时,却逐渐丢弃了古代文论几千年来的诗性传统。古代文论的隐喻式生成,无论“象喻”、“物喻”或“事喻”,均在宇宙自然的博大广袤之中,在喻体与本体的天然契合之际,真正实现了吾性与外物、主体与对象的诗性交往和平等对话。古代文论“游于艺”的诗性精神和“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平等性、对话性,与当下文论的现代性诉求是息息相通的。中国文论的当代转型,若丢弃自身的诗性传统而步趋欧洲理性主义的哲学化、逻辑化和工具性,则会与现代性渐行渐远。现代性的“玄珠”丢失了,汉语批评的“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古希腊,柏拉图将诗人从哲学的理想国里开除,将“真实”的桂冠赐与哲人而将“迷狂”的恶谥留给诗人,从而铸成“思”与“诗”的二元对立;在古华夏,老子用诗的语言和结构,言说关于道的思辨和思考,天衣无缝般地将“思”与“诗”缀为一体。在拼读音节的西方先哲看来,思归思而诗归诗。属于前者的是逻辑和思辨,是抽象和推理;属于后者的才是隐喻和意象,是神话和象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之文对道的言说之所以类似于天地之文对道的言说,其契合之处并非(或主要不是)形式或结构的相似,而是意义或价值的相同。只有在这样一个深潜的层次理解刘勰的原道,我们才可能把握“自然之道”的本体论内涵;而刘勰对文学本体的这一思考是通过隐喻化的诗性言说来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言的意义生产和意义表述机制,其基本特征是隐喻化的。字的构成,或象形或指事,其能指总是与具体的物或事紧密相联;而字的释义,或基本型的意象或扩张式的象征,其所指总是隐喻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化感之风本于诗之六义,以自然界之“风”能化雨能润物,隐喻文学的风化及讽谕之功;而志气之风则本于曹丕文气,以气之清浊有体隐喻文人才性有别。“风”之后一种隐喻义实则与“骨力”相通,故刘勰又说“骨劲而气猛也”。至于“骨”之隐喻“精辞”,则是取“骨”的“端直”、“刚健”及“清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渐》卦六爻之集,成一隐喻性体系,符号所指,已超出鸿之渐飞,而是富有守正渐行、积渐大成之人生哲理。在后《周易》时代,历经一代又一代的阐释,“巨龙”和“鸿渐”早已不是特定的隐喻或象征,而成为普泛性的文化符号,成为维科所说的“诗性隐喻”的类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的寓言在隐喻中生成,正如庄子哲学的文学性在隐喻中生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天地》有“黄帝遗其玄珠”的寓言,隐喻“知”(理智)、“离朱”(感官)、“吃诟”(言辩)皆不能得“玄珠”(道),惟有“象罔”乃可以得之。罔者,无也,道也;象罔者,诣罔之象也。象之诣罔如何可能?隐喻。“象之诣罔”的过程是隐喻生成的过程,而“诣罔之象”则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论的隐喻式生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9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文论的隐喻式生成,无论“象喻”、“物喻”或“事喻”,均在宇宙自然的博大广袤之中,在喻体与本体的天然契合之际,真正实现了吾性与外物、主体与对象的诗性交往和平等对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98万

回帖

355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5643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1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海畅游,周末吉祥!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4 11: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