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2|回复: 9

[佳作转载] 认识和把握词体的特质

[复制链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1-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认识和把握词体的特质
一、诗体与词体的主要差异
  广义地说,“词”也是“诗”,但二者从“体”方面讲,差异又很大。主要表现在:虽然同为抒情的“载体”,但是“诗”所载负和容纳的“感情力量”和“生活内容”,比较来说显得厚重、宽广,而“词”则显得轻微、狭细。对于这一特点,王国维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删稿)——“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是指“诗境”之阔和“词境”之“狭”;“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则又是指“词境”与“诗境”比较,显得“长”而“深”。
  清人田同之《西圃词说》引魏塘曹学士之言道:“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表现在抒情的“类型”方面,它特长于抒写那类深微曲腻、“幽约怨悱”(张惠言《词选序》)的感情,而不大象“诗”那样,能较为宽广地抒写情志和反映生活。以下结合作品来体会:
(1)温庭筠《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在破折号前的四句,所写的是一般的“恨”;这种感情的“诗”中常可见到的。而在破折号后的一句(“摇曳碧云斜”),则就描摹了一种极为动荡迷离、惝恍难言的“心绪”或“心态”。朱彝尊所说的“词虽小技……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陈纬云红盐词序》),大致就是指的是此类感情境界。
(2)韦庄的《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此词的明快感觉更为强烈。这种明快明显让人联系到江南的民间情歌。词中的语气再现出一个泼辣热情的少女形象。——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终被无情弃,不能羞”:这就好象是向同伴大声宣告:这个人我看中了,我要嫁他,决不反悔!—— 韦庄词的与众不同主要取决于他的漂泊人生,作为文人,他能深刻地体验这种生活经历,尤其是接受和借鉴底层、民间的文化。其次取决于他本身的文化修养,这就是作为诗人,他有选择地继承了中唐白居易的创作传统。最终他使自己的词,面目清新,语言通俗,抒情不隔而亲切动人。
(3)冯延巳《谒金门》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ruo)红杏蕊。
  斗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附。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斗鸭”句:独倚栏杆看鸭子相斗,形容百无聊赖。结句的“举”:已听得麻木,呆了!——这首词的内容是写等待当中的无聊,或者徒劳等待中的闷。写法特点是运用一连串细节,形象地表现等待的心理。词中最有意思的是出现了三种禽鸟:鸳鸯、斗鸭、喜鹊。当时便有人讥笑他“写词好以”禽鸟为缀,” 这种习惯和当时花鸟画的盛行有一定关系。
  这首词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为一时传诵,甚至引起李璟的嫉妒。《南唐书·冯延巳传》曰:“元宗(李璟)尝因曲宴内殿,从容谓曰:‘吹皱一池春水,何于卿事?”’此句以风吹池水,比喻女子的思念之情,在一个冬季的沉寂之后,又被春天的景色所撩起,于是心中再也不能平静,如绵绵不绝的水波,层层漫向远方。这一意象优美而含蓄,意在言外,余味无穷。
(4)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对这首词,缪钺先生在他的《诗词散论》里评云:“今观其所写之境,有‘小楼’,楼内有‘画屏’,屏上所绘者为‘淡烟流水’,又有‘宝瓶’,挂于‘小银钩’之上,居室器物均精美细巧者矣。时则‘晓阴无赖’,‘轻寒漠漠’,阴曰‘晓阴’,寒曰‘轻寒’,复用‘无赖’‘漠漠’等词形容之。楼外有‘飞花’,有‘丝雨’,飞花自在,而其轻似梦,丝雨无边,而其细如愁。取材运意,一字一句,均极幽细精美之能事。吾人读秦观此作,似置身于另一清超幽迥之境界,而有凄迷怅惘难以为怀之感。虽李商隐诗,意味亦无此灵秀。”
  清代陈廷焯所说的“后人之感,感于文者不若感诗,感于诗者不若感于词。”由于词体的努力向着抒情的“深度”开掘,所以它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蕴藏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某些情感内容,能在更为细腻幽深的意境里显示人类长期凝贮起来的心理积淀,因而其感人的艺术魅力也就越加丰厚。
二、 伤感、忧怨的思想情调
  晚清况周颐在《蕙风词话》里,写道: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鞭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斯时若有无端哀枨触于万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象全失,唯有小窗虚幌、笔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
  ——所谓“无端哀怨枨触”,风雨江山外的“万不得已”,其实是人的内心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 “忧患”心态。正是这种忧心,构成了“词境”之“内核”,或云 “词心”。这可以说是传统词作,尤其是唐宋词抒情的基调。
  这是中国文人传统的延续作用所致。换句话说,诗表现伤感忧患主题,原本有着悠久的传统:“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变风》《变雅》之作,体现着作者对于政治的忧患之感;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传);《古诗十九首》,唱着一曲曲忧患人生的哀歌;而中晚唐的诗史,同样随处可以读到“浮世本来多聚散”(李商隐《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今日乱离俱是梦”(韦庄《忆昔》)式的忧伤诗篇。
  在词体之前,“诗”的传统,加上词体繁荣时代的某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促使唐宋,以及其后的“词”,仍然与“忧伤”的抒情难解“姻缘”。辛弃疾《丑奴儿》词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古风·填词》曾说:“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忧患”两字赫然横在当头!
  单就词体的历史着眼,这一情感主题,最先最早最强地发生在唐词向宋词过渡的“五代”时期。在历史家的眼里,唐末五代社会总是一种纷乱、残酷、腐化的景观。但五代文学的代表—歌词艺术却受到了它身后诗人屡屡的叹赏。譬如陆游曾困惑地写道:“诗至晚唐五季,气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长短句独精巧高丽,后世莫及。此事之不可晓者。”(《花间集跋》)
  清王士祯也表达了同样的观感:“五季文运萎敝,他无可称者,独其所作小词,浓艳隐秀,整金结绣,而无痕迹。”(转引自刘毓盘《词史》第14页)何以如此,答案在时代。乱世将人心拖向可以忘怀人事的艺术里去了。世道越是黑暗,超世的艺术越是繁荣。以下结合作品来体会:
(1)温庭筠 《菩萨蛮》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此词写残春之夜,女子因“相忆梦难成”而极其感伤的情景。作者一起笔便塑造了一个落寞黯淡的氛围。一个“背”字恰倒好处地表现了相思之人孤独黯伤的心理,而一个“掩”字形象表现出香闺被寂寞覆盖吞没,可见寂寞之极。女主人公在这样的幽闭寂寞的世界里,充满了无限的哀怨,再也无法遮掩,最后竟成了“泪阑干”。在温词中没有几首作品不是写美女寂寞,期待,哀怨的。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梦江南》)点点白帆,悠悠江水,高高小楼,萋萋萍州,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水景却凝结着主人公沉重的心情。“斜晖脉脉水悠悠”,在“脉脉”与“悠悠”四字之中,不正反映出她那满腹的哀怨吗?温词《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中写的是宫女怀念征人。“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每当宫女怀念故乡、亲人的时候,就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满眼辛酸泪便夺眶而出,以至浸湿了华美的衣服。如此宫女,如此哀怨怎不使人动容。
(2)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首句用“谢了”来描写“春红”的凋零,“谢”着一“了”字,有完全凋零的意 思,表现了诗人对于春残景色的无限伤感。“春”字代表的是何等美 好的季节,“红”字又代表的是何等美好的颜色。一片充满着勃勃生 机的林木,一丛艳丽异常的花朵,在这美好的季节竟然凋零殆尽,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尽感慨呢?“太匆匆”三字便是对这伤感景致的无可奈何的喟叹! 
  然而,生命零落的悲哀还不止于此:“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美好的生命竟横遭摧残!下片“胭脂泪”紧承上片“春 红”二字,都是叙说花的美丽,不仅美丽,而且多情。但是,终究抵挡 不住恶雨寒风的摧残,故发出“几时重”的感慨]结尾九字在音节与意义上,都与上片“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照应。所不同的,上片九字写“花”,而结尾九字写“人”,“胭脂泪”三字是这一转变的过渡。花与诗人在这里已经融为一体。
  “愁极梦难成,红妆流宿泪,不胜情。手挼(ruo)裙带绕阶行。思君切,罗幌暗尘生”(薛昭蕴《小重山》)——这是相思的苦恼。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张泌《浣溪沙》)——这是悼亡的深痛。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这多么深重的失落。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这是多么痛苦的忏悔。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风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这又是对于封建礼教的怨愤。
  “底事昆伦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免!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张元干《贺新郎》)——这是对国事的忧心。“矛头”竟然直指“天意”(兼指皇帝和上帝)
  “知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辛弃疾《水龙吟》)——这忧心真可谓是充斥宇宙,巨大而深重。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张孝祥《西江月》)——看似“悠然”,好像“遗世”,可“世路已惯”四字,暗示出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真正平坦。
  东坡有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限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等于是宣告:词人的忧伤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包的。
三、柔美、婉约的艺术风貌
  词史上柔美婉约的风调,由来已久。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因了这词史原本如此的缘故,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至于明代,终于有张綖(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出来,直接言“婉约”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所谓“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又有“婉约为正宗”之说,也就一点都不奇怪。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刻,长公丽而壮,幼安变而奇,皆词之变体也。”
  正宗与变体之说,在20世纪50年代有过争论,那时的人,心中怀有时代政治的偏见,偏爱“变体”的豪放派。但,当放下历史成见之后,时过境迁,今天的人会觉得这的确是一种偏爱。也能进一步发现,古人的大多数评论,原来都很冷静客观。如清人沈谦评清照词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李煜是男人,理当阳刚,但他却能于阳刚里见柔美;清照是男人,本该柔美,她却阴柔中显阳刚。婉约和豪放的提法,出自明人张綖,其实也非常“正确”,也特别的了不起,因为他给了后人一个方便:用这两个词便可以“握住”一千多年词体文学积淀下来的两种“底色”,或云“基本的风貌倾向”。据此,可以感受在此“底色”之上的无穷之变化。毫无疑问,这样的感受方式,与中国文化“底根”的塑造是相通的,所谓“男女”—“阴阳”—“中和”。
  唐宋词在其整体上表现出相当明显的“阴柔”特色,它所呈现的主体风格是属于“柔美”类型的。杨海明先生从“地域”视角出发,认为唐宋词具有“南方地域”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词的“产地”发生了两大转移:一是从农村转向了城市,二是从北方转向了南方。中唐以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出现了一批商业繁华、经济发达的大都市,文人词的“温床”,也就基本构筑于此。五代十国,经济、政治凋敝,唯独在西蜀和南唐这两个南方的小国度,词的得到特别的繁荣。北宋时代,汴京为词坛中心,但南方的词却数量甚多。到了南宋,宋词则“缩小”为“江南”的词。
  第二,词人的籍贯和经历。据周笃文《宋词》一书统计,宋词作者籍贯可考者约八百余人,其中南人竟占了82.6%。又据唐圭璋先生《宋词四考》记载,宋代词人中,占籍最多的是浙江(216人)、江西(153人)、福建(110人)、江苏(86)人四省,而这些省份就都在南方。晚唐五代词人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
  第三,“词”明显继承了“南方文学”传统。《花间集序》(五代欧阳炯作)云:“自南朝之宫体”;晏几道词,《雪浪斋日记》(宋人作)云:“不愧六朝官掖体”(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陆游《花间集跋》之二云:“《花间集》诸作适与六朝跌宕意气差近”。(杨海明《唐宋词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第10页)
  什么是“地域”视角?简单地说,是指“在自然地理之地域基础上,由于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所形成的综合性的文化存在,着眼于此综合性的考察,谓之“地域”文化视角。
  可以理解:在此种“地域”基础上所产生一切文学产品,都自然地,或“浓”或“淡”地,带有一定程度的“地域性”或“地域色彩”。
  从“地域”视角,考察中国文学的第一人,一般认为是晚清的刘师培。但实际上,以沿着这一思路考虑问题的人,历代都不缺少。只是刘师培接受西方科学思想启迪,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南、北差异性作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相当细密的分析。以下为相关论述:
○初唐人作《隋书·文学传》有云:
  “自汉、魏以来,迄乎晋、宋,其体屡变,前哲论之详矣……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唐·魏征等撰 《隋书》 中华书局 1973年版)
○明·王世贞《曲藻》有云:
  “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
(《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第四册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年版)
○清·况周颐在《蕙风词话》有云:
  “自六朝以还,文章有南北派之分,乃至书法亦然。姑以词论,金源之于南宋,时代政同,疆域之不同,人事为之耳。风会曷与焉。如辛幼安先在北,何尝不可南。如吴颜高先在南,何尝不可北。顾细审其词,南与北确乎有辨,其故何耶?或谓《中州乐府》选政操之遗山,皆取其近己者。然如王拙轩、李庄靖、段氏遯庵、菊轩,其词不入元选,而其格调气息,以视元选诸词,亦复如骖之靳,则又何说。南宋佳词能浑,至金源佳词近刚方。宋词深致能入骨,如清真、梦窗是,金词清劲能树骨,如萧闲、遯庵是。南人得江山之秀,北人以冰霜为清。南或失之绮靡,近于雕文刻镂之技。北或失之荒率,无解深裘大马之讥。”
(《蕙风词话》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近人·梁启超《中国地理变迁之大势》云: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
(《饮冰室合集》第二册 北京 中华书局,1989年版)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云:
  “夫声律之始,本于声音。发喉引声,和言中宫,危言中商,疾言中角,微言中征羽,商角响高,宫羽声下,高下既区,清浊旋别。善乎《吕览》之溯声音也,谓涂山歌于侯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于飞燕,始为北音。则南声之始,起于淮汉间,北声之始,起于河渭间。故神州语言虽随境而区,而考厥指归,则析分南北为二种。陆法言有言:吴楚之音时伤清浅,燕赵之音多伤重浊,此则言分南北之确证也。声能成章者谓之言,言之成章者谓之文。古代音分南北,河济之间古称中夏,故北音谓之夏声,又谓之雅言。淮汉之间古称荆楚,故南音谓之楚声,或斥为南蛮鴃舌……声音既殊,故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迥别。”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黄侃 刘师培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就词体本身而言,南北词体风格上的差别实与其音乐形式关系最紧密。
  词情符合音乐声情,声情制约词情。此后词的风格完全转变为以南方色彩为主要特征,很大程度上是与曲子词唱法被宫廷接纳有关。历代宫廷本就有喜好浮艳夸靡的倾向,五代乱世表现得不过更加突出如此。加之,南方音乐声情相对婉转,因此造就了花间词和南唐词的特色,亦即词之本色。
  到了北宋初,花间词风还能笼罩住当时的词坛。宋代开国以后,北方音乐开始兴盛,自然也开始了南北交融的新一轮过程,结果便产生了范仲淹,以及随后苏轼、贺铸等词人的词风变异。
  词体风格到北宋中后期,也是自然而然进入一个“南北既对立又融合,两相消长”的境地,到了南宋,姜夔和辛弃疾代表的豪放与婉约词风,双峰对峙,整个演变的局面也就显得很清晰了。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韦庄词的与众不同主要取决于他的漂泊人生,作为文人,他能深刻地体验这种生活经历,尤其是接受和借鉴底层、民间的文化。其次取决于他本身的文化修养,这就是作为诗人,他有选择地继承了中唐白居易的创作传统。最终他使自己的词,面目清新,语言通俗,抒情不隔而亲切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词体的努力向着抒情的“深度”开掘,所以它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蕴藏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某些情感内容,能在更为细腻幽深的意境里显示人类长期凝贮起来的心理积淀,因而其感人的艺术魅力也就越加丰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无端哀怨枨触”,风雨江山外的“万不得已”,其实是人的内心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 “忧患”心态。正是这种忧心,构成了“词境”之“内核”,或云 “词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宋词在其整体上表现出相当明显的“阴柔”特色,它所呈现的主体风格是属于“柔美”类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词的“产地”发生了两大转移:一是从农村转向了城市,二是从北方转向了南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词人的籍贯和经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词”明显继承了“南方文学”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1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7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地域”视角?简单地说,是指“在自然地理之地域基础上,由于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所形成的综合性的文化存在,着眼于此综合性的考察,谓之“地域”文化视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98万

回帖

355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5740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1-8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海同游,交流快乐!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5 2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