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3|回复: 10

[佳作转载] 《沧浪诗话•诗辨》之“妙悟”

[复制链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14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1-7-14 15:07 编辑

《沧浪诗话•诗辨》之“妙悟”
    摘要: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严羽构建起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并把诗歌的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最终走向“诗而入神”的最高审美境界。本文试图从《沧浪诗话•诗辨》文本出发,通过对一般的悟,禅宗之悟和妙悟的分析,对妙悟的基本概念做阐释,接着对兴趣说做分析,从而揭示出“妙悟”“诗而入神”的审美境界,以及其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悟”;“妙悟”;“兴趣”;“诗而入神”;审美意义
   一、 关于“妙悟”的概念
   (一)一般之“悟”
    “悟”的一般含义指的是理解,明白,觉醒,如,醒悟、领悟、参悟、感悟、觉悟、大彻大悟等。悟是动词,有觉醒、觉悟之意,“悟”的主体是人,从心理学上说,悟是一种瞬间整合反映过程,是主体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受到某种偶然的、看起来似乎不相干因素的刺激突然一下子大彻大悟发生认识上的飞跃和质变。悟过之后会获得一种超越以往知识。
    正如“悟”这个字的字形所示,“悟”是吾之心。《说文解字》说这个字是形声字,“从心,吾声”。这个字含有“吾之心也”的意思,即悟由我心起,觉在我心觉,我心了了,方是真了。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由外在感觉转入心的体味。眼、耳、鼻、舌等外在感觉器官只能停留于感性,无法导入更深的认识,必以心去听之、味之,以心灵的触觉去抚摩外在感性。由外转向内的体悟方式也是认识对象的变化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上,与其关心世界的外在现实,倒不如去关心那个超越于感性世界的内在真实,或者去关心那个无所不在的形而上的“道”。正如南朝宋画家宗炳所说的“山水质有而趣灵”。“质有”是外在的,“趣灵”是内蕴的,山水即“道”,对于这一“趣灵”不能以一般感觉认识的方式,必须徇耳目而内通,亦即宗炳所说的“应目”“会心”到“为理”,这样才能目亦俱会,心亦同应,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二是由他人之心归于吾之心。心在我身体之内,何言他人之心?因人寻常之知识会受到习惯、权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心虽在我身体之内,却也可说是在身体之外,它并不是人的真实心灵。所以,“悟”这个字所显示的“吾之心”,是更为重要的层面,它涉及到哲学中所探讨的“悟性”的问题。自己的心,自己的本来面目,自己的真实之性,才应该是认识的主宰之力。而裹挟着既定的知识系统和价值标准的认识只能是片面的认识。所以,中国哲学、美学中的“悟”是一种自明自觉的体认方式。
   (二)禅宗之“悟”
    “妙悟”(顿悟)原本是禅宗术语,也是禅宗悟道的不二法门和根本途径,日本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禅如果没有悟,就像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庙宇以及所有的行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禅宗之悟,其主体为心。慧能提出了“道由心悟”的命题,这一命题突出地表明了对于道(真如、自性等)的获得与把握,是由“心”而“悟”的,只有通过“悟”才能获得生命之美,达到审美境界。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而佛法的真谛,也就在这拈花微笑之中以心传心了,这也就是慧能主张的“道由心悟”。而“悟”对于禅宗来说,就是明心见性。这种“见性”,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经历“悟”的这种转变,“人就获得了一种能够透视世界和自我本身外表假相而‘见’其本真的全新观点。”由于这种观点的获得,人也由凡俗而入禅境,也因此而见证到自己的佛性。“禅修行的目的,在于获得观察事物的新见解……禅称这种新见解的获得为`悟’,在此之外无禅,因为禅的生活是从这种‘悟’开始的,悟,可以定义为知或逻辑的理解相对的直觉的洞察。定义怎样是次要的,悟意味着打开因二元思维的混乱迄今未曾认识的新的世界。”在矛盾对立的现实世界心灵受到外物影响,人的灵明被纷繁复杂的幻象所遮蔽。在悟的境界中心灵毫无挂碍一片澄明。“为道日损”,这种转变靠的就是在心专一境的观想中不断去除外物的遮蔽,让自己的本真显现出来才能以澄明之心接纳、领会佛理的精义。
   (三)“妙悟”
    “妙悟”,又名禅悟,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根本要义是指人们通过参禅来明心见性,自成佛道,从而达到空灵清澈、本心清净的至高精神境界。从刘勰强调的“文以物迁,辞以情发”、王昌龄的“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严羽的“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叶燮的“妙悟天开”等都可以看出,中国审美的内在世界已经层层内转,而且从“相感”深入到了“相融”。“妙悟”一词最初见于后秦僧肇的《涅槃无名论》:“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另《长阿含经序》云: “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此语一出,“妙悟”一词便在魏晋北朝的佛教中被普遍使用。禅宗思想和老庄的美学观念相互渗透且融合发展,对中国审美观念产生交互影响。因此,作为禅宗思想的“妙悟”也同“气韵”、“境界”等范畴一样,逐步成为中国的美学理论上一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观念。
    在中国古典艺术学中,标举“妙悟”者,首先要提到宋代诗学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他提出了“诗学妙悟说”。严羽讲:“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退韩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是在谈论“诗道”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道”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范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本体”。具体到这里,所谓“诗道”,指的就是诗的本体。换句话说,就是诗的生命。按照严羽之说,诗的生命恰恰在于“妙悟”。也就是,只有当“妙悟”发生之际才获得了自己的生命,诗的生命在“妙悟”之中存在。所以,惟有“妙悟”乃为“当行”、“本色”。严羽在《诗话》中也说: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此,有限的形象显然已经成为精神寄托的媒介,已无法充分表现心物感应的复杂过程,心随物流转,以心即物,其结果就是不确定、空灵境界的转向。与此相应,与象、经验世界相关的“妙悟”产生。“妙悟”与境、心灵世界相通,其关键之处就是“智慧观照”。一切都是由于既超越外在世界又超越内在心灵的直觉的必然结果。因此,正是由于智慧之光的观照,审美妙悟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智慧之光的过程。“妙悟”一语虽不是严羽最早提出,但严羽却以“妙悟”建立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他以“妙悟”为本色,为当行,强调“一味妙悟”,以“妙悟”作为创造和鉴赏的根本途径。
   二、“妙悟”与“兴趣说”
    “妙悟”与“兴趣”是《沧浪诗话》中的两个密切相连的美学概念。“兴趣”就是“妙悟”审美观照的具体化。因此,严羽“妙悟”的不是佛家的“真如”,而是诗歌的“兴趣”。
    严羽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而“兴趣”是不能靠知识学问来获得的,它要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他称之为第一义的汉魏晋与盛唐之诗之所以不可及,就在于他们“惟在兴趣”。关于“兴趣,严羽《沧浪诗话》中有三种提法。一是兴趣,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二是兴致,说“近代诸公”“多务使事,不问兴致”;三是意兴,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兴趣、兴致、意兴三者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侧重不同而已,兴趣侧重趣,兴致侧重兴,意兴则侧重意象。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由于“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严羽对这种意境艺术特征的描绘即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据说羚羊晚上睡觉时,角挂在树上缩成一团,最灵敏的猎狗也闻不到其气味,无法找到它的踪迹,借此说明这种意境精妙绝伦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并具有朦朦胧胧之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空中之音,若闻若寂,相中之色,似见似灭,水中之月,非有非无,镜中之象,亦存以亡。“这种意境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它若有若无,似虚似实,象外有象,景外有景,让人感到有无穷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严羽言“妙悟”言“兴趣”,都用了“惟在”二字予以特别强调,实则是强调由“兴趣”而“妙悟”所形成诗的最佳审美效果。诗有“别材”、“别趣”,“与一般文章不同,严羽不否定现实生活中人事之理物事之理,也不敢无视两宋理学家侈言之理,但他坚决反对以理入诗”,诗既然是吟咏性情之具,就根于诗人的兴趣而不是理性思想的指引,一旦涉及理路,情性自由便会被束缚甚至扼杀,“兴趣”便会被囚锁。“‘妙悟’的底蕴是‘兴趣’,孟浩然之所以能妙悟,就在于他在大自然之中感发了浓郁的兴趣,于是其诗似不思而得,‘忽然而来,浑然而就’;‘兴趣’是‘妙悟’的外发,兴趣无窒无碍,发而自在自由,以至于‘词理意兴无迹可求’就可臻至诗的最高审美境界,那就是“诗而入神”了。”
   三、“妙悟”的旨归——“诗而入神”
    “诗而入神”是严羽论诗“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最终的落脚处。他归纳出“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其用工有三”、“其大概有二”,进而凸现:“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者盖寡也。”
    联系他对“妙悟”、“兴趣”的内容来看,“妙悟”就是本色当行,“入神”则是诗的极致。虽用语不同,但指的却是同一境界。诗要“入神”是严羽对我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展。形神问题是我国诗文画论中极为重要的美学问题,在艺术领域,画论是最先谈到形神问题的,我国古人论画,大都主张既要写形,又要传神,即不仅要画出对象的外部特征,而且要表现出对象的内部神情,做到形神兼备,诗文理论受此影响颇深。严羽即是将“妙悟”与“入神”连在一起,强调诗歌要“悟”出事物之“神”。
    “诗而入神”大体上可做两种解释:一是体物而得物之“神”至神妙入化之境界,另一种则是诗人之主体精神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处理,或物的人化、或情的物化,使诗中透射出诗人本人的神气,这一层面按今天的话讲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严羽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四语,比喻式地表述诗人之情思兴趣超脱了具体事物的形声描写,使观赏者获得一种纯精神性的审美感受,读者以心会心而于文字之外观照诗人之“神”。一切生活中有形迹之物都可以通过“妙悟”而转化为精神性意象或情境,而这超越一切形迹的“神”,即是具有能动作用的诗人主体之神。
   四、“妙悟”对诗歌创作的审美意义与价值
    (一)“妙悟”对于心源的开掘
    妙悟是对“心源”即心灵之源的发动,“心源”是佛学概念,意指心为万法之根源,也是人的根性所在。如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郭若虚的“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说。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妙悟必发于“自性”即灵魂的根性,非心源之悟则非真悟。一知半解之悟,无法探得艺道骊珠。这就是古代艺术家所谓的物在灵府,不在耳目,从外在的视觉经验回到内在的心灵体验,因此,“道精艺极,当得之于玄悟,不得之于糟粕”,真实的艺理需要心灵妙悟加以把握,而不是从形式技巧中去探求,正如严羽所言“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直截根源,谓之顿门”。
    妙悟是一种超越理性逻辑的独特思维方式,它排斥物欲理障,摒弃逻辑思考,追求单刀直入、洞达心源,这是一个建立纯粹本心的过程。“在纯粹本心中,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去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二)“妙悟”对审美创造力的升华
    “悟”,是的灵性的瞬间启动,当严羽讲到“悟”时,实际上又不限于学古人之诗了,而重在对于诗因诗人“悟入”状态不同而有审美态势之别的阐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退韩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这里,严羽不知不觉地将学之“第一义”转换为了审美创造的“第一义”,“妙悟”是创作的一种才能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关系,孟浩然虽学力不如韩愈,“妙悟”却胜过韩愈,因而诗独出其上。
    其实,“妙悟”和创造活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纳入到中国哲学“体”“用”关系的框架中,僧肇在《涅槃无名论》中谈到“妙悟”时所说的那段著名的话:“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馀;镜万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虚,至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淡渊默,妙契自然,”汤用彤先生说:“肇公之学说,一言以蔽之,曰:即体即用。”妙悟的心灵是体,而“镜万有于方寸”“拔玄根于未始”云云为用,有此体方有此用,即此体即此用。如其所云妙悟之心因解除了外在的理智欲望等等的束缚,是以不得、不见、不闻、不听,而有此心体,则可有不得之得、不见之见、不闻之闻、不听之听。我们要试图回到生命的原初,恢复生命的悟性,解除理智、概念、传统、经典、权威、习惯等一切知识方面的束缚,以无聪明去挥发生命的大聪明,以无智去掘发出生命的大慧,让创造力在没有理智等的遮蔽下自由驰骋喷发。
   (三)“妙悟”对无我之境的实现
    诗学上的“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文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前一个“物”,指的是审美静观中的主体,他在这个客体中丧失了自己,就是说,甚至忘掉了他的个人存在,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陶渊明的诗作,“采菊东篱”的诗人就在“悠然”之中,他的为世俗所羁绊的主体,消失在自然客观世界当中,自然仍旧是自然,而在自然当中,一切又透露着更为深远的意境:宇宙之永恒,自然之无限。作者的视角是客观的,二者静静地互相映照,取得一种深深的默契。由此可见,诗歌的艺术境界是对自然美的提炼与升华,以达成一种禅的圆融与诗的超脱。
    与之相似,严羽的“妙悟”是一种非对象性的中观思维,追求天人相合的境界,妙悟的结果是“一”而非“二”,是心物融合而非主客对立。妙悟是消除了对象性思维的齐物的境界。主体与对象不再对立,主体沉神潜心,渗透到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身与物俱化。在妙悟体验中,人与世界进入了一种非主非客的融和状态,“即从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之中,冥灭物我之间的一切界限,解除主客体的关系性的存在。”所谓“出世宗教之悟比于暗室忽明,世间学问之悟亦似云开电射,心境又无乎不同”。妙悟就是从幽暗遮蔽走向光明澄澈,如同拨云见日,似电光石火照亮真实的世界,彻底解除心与物、人与世界的对峙状态,进入天人感会、心物冥合之境。
   五、结语
    “妙悟”理论是严羽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严羽以禅喻诗,,把禅宗“妙悟”的思维方式运用到诗歌欣赏与创作中,对于后世的诗歌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时代和认知的局限性,严羽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足之处。他把诗歌创作的源泉完全归之于学习古人,过分强调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忽略了效法自然,向现实生活学习的主要方面,似有颠倒源流之嫌。如若只注重效法古人,可能会导致脱离现实道路,使诗歌发展偏离大道。在对于严羽理论思想借鉴运用时,我们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悟”的一般含义指的是理解,明白,觉醒,如,醒悟、领悟、参悟、感悟、觉悟、大彻大悟等。悟是动词,有觉醒、觉悟之意,“悟”的主体是人,从心理学上说,悟是一种瞬间整合反映过程,是主体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受到某种偶然的、看起来似乎不相干因素的刺激突然一下子大彻大悟发生认识上的飞跃和质变。悟过之后会获得一种超越以往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由外在感觉转入心的体味。眼、耳、鼻、舌等外在感觉器官只能停留于感性,无法导入更深的认识,必以心去听之、味之,以心灵的触觉去抚摩外在感性。由外转向内的体悟方式也是认识对象的变化所决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由他人之心归于吾之心。心在我身体之内,何言他人之心?因人寻常之知识会受到习惯、权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心虽在我身体之内,却也可说是在身体之外,它并不是人的真实心灵。所以,“悟”这个字所显示的“吾之心”,是更为重要的层面,它涉及到哲学中所探讨的“悟性”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悟”对于禅宗来说,就是明心见性。这种“见性”,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经历“悟”的这种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限的形象显然已经成为精神寄托的媒介,已无法充分表现心物感应的复杂过程,心随物流转,以心即物,其结果就是不确定、空灵境界的转向。与此相应,与象、经验世界相关的“妙悟”产生。“妙悟”与境、心灵世界相通,其关键之处就是“智慧观照”。一切都是由于既超越外在世界又超越内在心灵的直觉的必然结果。因此,正是由于智慧之光的观照,审美妙悟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智慧之光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兴趣、兴致、意兴三者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侧重不同而已,兴趣侧重趣,兴致侧重兴,意兴则侧重意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而入神”大体上可做两种解释:一是体物而得物之“神”至神妙入化之境界,另一种则是诗人之主体精神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处理,或物的人化、或情的物化,使诗中透射出诗人本人的神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悟是一种超越理性逻辑的独特思维方式,它排斥物欲理障,摒弃逻辑思考,追求单刀直入、洞达心源,这是一个建立纯粹本心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1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6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严羽的“妙悟”是一种非对象性的中观思维,追求天人相合的境界,妙悟的结果是“一”而非“二”,是心物融合而非主客对立。妙悟是消除了对象性思维的齐物的境界。主体与对象不再对立,主体沉神潜心,渗透到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身与物俱化。在妙悟体验中,人与世界进入了一种非主非客的融和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3 08: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