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1-1-7 13:58 编辑
李白的廉洁思想及其根源 一看题目——“李白的廉洁思想及其根源”,读者未免会感到茫然。李白不是主张“岁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吗?不是主张“千金散尽还复来”吗?他怎么会与“廉洁思想”扯上关系呢? 不仅如此,李白还大称其“钟鼓撰玉不足贵”、”千金散尽还复来”,因而素有“酒仙”之称。但是,这里我们首先得弄清楚李白大喝狂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君不闻,李白在大喝狂饮的同时不是又高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么?不是主张“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么?应该说,这是一种反常现象。这与玄宗朝后期,朝政一落千丈,才智之士得不到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有着密切关系。在壮志难酬的社会形势下,躲进“醉里乾坤”,这是出现在才智之士身上的一种反常而又正常的现象。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凡狂饮者大抵如此。不过,这种现象在李白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罢了。 那么,李白与“廉洁思想”又有什么联系呢?应当说:不“事权贵”、鞭挞丑恶,这是李白“廉洁思想”的最直接表现。 一、李白反对的是什么样的“权贵” 人们十分熟悉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著名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对腐朽权责势力的蔑视和挑战,更是诗人高洁、勇敢、疾恶如仇的人格特质的集中体现。 然而,对“权贵”一词怎样理解?李白所反对的是什么样的“权我们认为“权贵”应该分为两种:即廉洁为民之忠直士和藏日弄权之贪墨徒。李白也和权贵交往,但他交往的权贵是“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的贺知章,“以办治闻……其政不苛细,为下所便”的李适之,“好学,宽博有风检”的崔宗之(以上皆出自《新唐书》)。 而李白所鞭挞的“权贵”,正是那些贪赃枉法、一心为私、道德沦丧的丑恶之徒,如“用权相噬,以紊朝纲”的李林甫(《旧唐书》),“无行检”“专徇帝睹欲,不顾天下成败”(《新唐书》)的杨国忠和那些斗鸡走狗之徒。 李白在他的诗中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对以上两种人分别给予了赞颂和鞭挞。在《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中,李白对廉洁为民和贪墨营私的两种言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白鸠之白谁与邻,霜衣雪襟诚可珍。 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噎,性安驯。首农政,鸣阳春。天子刻玉杖,镂形赐着人。 白鹭之白非纯真,外洁其色心匪仁。阙五德,无司晨,胡为啄我葭下之紫鳞。 鹰鹤雕鹗,贪而好杀。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 诗歌的大意是说:白鸠的羽毛像霜雪一样洁白,它性情温和,对待雏鸟也十分公平。春天,它提醒人们播种。天子把它的形象刻在玉制的拐杖上赐给长者以示尊敬。白鹭也有着洁白的羽毛,但它表里不一,洁白的外表下藏着险恶的居心。实际上白鹭连鸡也不如,鸡还会打鸣,为人们做点有益的事。像它这样的鸟有什么资格啄食我芦苇下的鱼呢?白鹭贪婪残暴,像凤凰这样仁慈的鸟王也不愿有它这样的臣下。 诗歌虽然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其寓意却是非常明白的。从这首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对公正廉洁、为国谋利、为民造福的好官的尊敬和对贪墨营私、残暴不仁、祸国殃民的佞臣的痛恨和蔑视。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此诗是“时多酷吏与聚敛之臣,故作是诗以刺”。 二、李白鞭挞“权贵”的思想表现 李白这种鞭挞“权贵”的思想完竟有哪些具体体现呢?这就需要结合李白的经历与他的作品去认识: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他一心要为国效力。但是,现实却令他无比失望,唐玄宗虽然“爱其才,数宴见”并“亲为调羹”(《新唐书艺文志》)却仅仅是为了博取尚贤的虚名,并没有对他加以重用,而是让李白在翰林院中做一个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与此同时,唐玄宗也早已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而是沉浸在斗鸡走狗、歌舞饮宴、修仙求道之中,长期不理朝政。据郭湿《高力士外传》记载:天宝三载:“上因大同殿思神念道,左右无人,谓高公日‘朕自住关内向欲十年…….中外无事……军国之谋,委以林甫,卿谓如何?’高力士顿首曰….军国之柄,未可假人…….伏惟陛下图之’”玄宗听了很不高兴。 由此可见,当时的唐玄宗已经贪图享乐到了何等程度!长安之内,斗鸡走狗之徒鼻息干虹重,朝政被杨国忠、李林甫等一帮奸佞之臣所把持,他们结党营私、专权误国,“林甫方兴大狱,撼东宫,诛不附己者”《新唐书列传五十九》,很多人为了自保而依附于杨、李,朝廷腐朽不堪,唐王朝事实上已经走向了衰落。“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寓言三首》其二)李白以无处不有的长安春色来比喻杨氏姐妹的裙带势力在朝中的无处不在。又以不自持而随风倾倒的绿杨来比喻那些屈服于杨、李二人淫威之下的朝臣。虽然处在这样险恶的政治气氛中,李白却从没有屈服,“青蝇相易点,白雪难同调”(《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不仅如此,李白还多次向唐玄宗进谏,劝他不要耽于女色、玩乐和修仙,多多关注国家大事。 从现在留存的李白这一时期的诗作中,依然可以看到,《乌栖曲》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中借古讽今,以吴王宠西施而亡国事讽谏玄宗。又如《古风》其四十三:“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淫乐心不极,豪雄安足论?” 又如《远离别》中:“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更是直指现实。 然而,他对唐玄宗的劝说非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使皇帝对他越来越疏远。“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远离别》)当时杨国忠、李林甫为了达到专权的目的正费尽心思让唐玄宗尽可能沉溺于享乐之中,不与大臣接触。李白不但不归附于他们,反而利用自己能接触唐玄宗的机会不断规劝皇帝勤于政务。自然,李白就成为了当权派的眼中钉,从而遭到排挤。“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同归无早晚,额水有清源。”(《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一)由于这种种原因,李白渐渐萌生了隐退之心。“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绿哀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虎口何婉变,女颜空婵娟。彭咸久沦没,此意谁与论。”(《古风》其五十一)现实如此腐朽、环境如此险恶,怀着破灭的理想,李白离开了长安。 离开长安的李白并没有因为挫折而放弃自己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天宝六载,北海太守李善、前兵部尚书裴敦复被李林甫杖杀,面对恐怖的政治空气,人人对此噤若寒蝉。当李白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怒地写道“君不见,李北海,豪气英风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天宝八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兵攻破了吐蕾,占领石堡城,却伤亡惨重。为了夸大军功,他滥杀无辜,将老百姓的头颅冒充作敌军首级,朝廷不知真相,上下一片欢腾,很多文人还写文章对这次“胜利”加以歌颂。身在民间的李白敏锐地察觉了事情真相,他满怀对石堡城无辜百姓的同情和为了博取自身功名而残害无辜、欺骗天下的哥舒翰的痛恨,高呼“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冤;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居石堡取紫袍”(同上)。这充分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和巨大勇气。 三、李白的“廉洁”思想产生的根源 李白廉洁思想的产生我认为主要有三大根源。 第一是历史的根源。 它与中国“诗礼传家”的民族风范有着直接联系。“清正廉洁”自古以来便是为言者的必备美德。《伎录》曰:“求禄求禄,清白不浊。清白尚可,贪污杀我。”《韩非子奸劫臣》曰:“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巅,堕峻溪之下以求生,必不几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腐败的滋生如同毒草墓延,它所侵蚀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贪污腐败现象的斗争是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第二是地域的根源。 李白出身古蜀中一个偏僻的乡村---昌隆县清廉场(后为避李隆基讳昌隆县更名为昌明县,即今之四川江油)。这里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古称“廉让之乡”。这里流传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太平宴宇记》卷八十三关于”彰明县”有这样一段记载:“廉水、让水一名长江水,东北自龙州江油县流入。又按《宋书》云:‘范伯年梓潼人,宋明帝因问日:卿乡有贪泉否?对曰:臣居梁、益之地,有廉泉、让水,不闻有贪泉。帝嘉之即拜蜀郡太守。一云此水饮之使人廉让,故以名之。”清《彰明县志》亦记载:“让水,在县西五里桥院寺后。出大印山,经小匡山而下。至那家滚汇涪江”,“廉泉,治北五十里太平场后。”范伯年所谓的“廉泉”、“让水”即是指此。 江油为“廉让之乡”的美名由此而来。此后,当地老百姓为慕范伯年之高风,又将境内二河命名为“清溪”、“廉水",并将其交汇处的古乡镇命名为“清廉乡”。在这样的环境影响和传统文化重陶下,李白从小便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秉承了故乡的廉让传统,树立了“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萤火虫》)的远大理想。李白一生以“济苍生、安社稷”为目标。虽然他从未担任过任何言职,却有着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核心的为言理念。他希望涉足仕途、希望“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但在这里,他希求的首先是“报主”,然后才是“荣亲”。在“以孝为本”的中国,“荣亲”,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在今天,都不能有所非议。作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李白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渴望“思欲解世纷”,“誓欲斩鲸魄,澄清洛阳水”,使“宴区大定、海县清一”,从而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一旦成功,他决不留恋高言厚禄,要“功成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他向往明月般高洁的人格,歌颂美好的事物,对于社会的丑恶现象予以鞭答。无论处于怎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他都没有向腐朽势力低头,保持着清白独立的人格和廉洁自守的为政理念。李白号“青莲居士”。“青莲”是佛家的圣物,又名优钵罗花,是纯洁与高尚的象征。同时,“青莲”又与“清廉”同音。以“青莲”为号也体现了李白对自己出生于清廉之乡的自豪和决不向黑暗、腐败的现实妥协的决心。 李白是一个山乡布衣家庭出身的孩子,自幼就与劳动人民有着亲密的接触,因而从小对民间的疾苦也有深刻的了解。这些,对李白廉洁思想的形成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在《赠崔秋浦三首》其二中李白极力歌赞秋浦崔县令热情、旷达、不为金钱所动的高尚品德:“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这位县令亲自种田以了解农时、课劝农桑。这,便是李白心目中清言的典范。《赠清漳明府侄聿》中描绘了一个在“日为苍生忧”的县令治理下的美好社会。这里“牛羊散阡陌,夜寝不肩户”,人民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是怎样来的呢?诗中借用老百姓的语言回答,是由于“贤人宰吾土”。他歌颂勤政爱民的县令范金卿:“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游子睹嘉政,因之听颂声”(《赠范金乡二首》)。他勉励为言的朋友韦黄裳:“愿君学长松,植勿做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但勒冰壶心,无为叹衰老。”(《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希望他清正廉洁,要有“长松”般的人格,莫学“桃李”争奇斗艳、逞一时之荣,即便受到挫折也不改初衷。在李白的诗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这正是李白民本主义执政理念的具体表现。 在民间,李白也是高洁正直、疾恶如仇的象征。在李白故里江油,至今还流传着李白“少为当县小吏”时讽刺只顾享乐、不恤民生的县令而作的《观山火续句》和《观涨续句》。同时,《李白戏权贵》和《华阴惩贪》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这不仅代表了人民对伟大诗人的崇敬,还体现出人民对贪赃枉法的权贵们的切齿痛恨。 第三是源于李白伟大的爱国主义倩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 唐玄宗后期,由于李林甫、杨国忠者流一干权臣当道,“浮云蔽日",社会一片污浊。开元三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三年后(718)李白再次来到金陵,登上凤凰台,西望长安,愁从中来,借和崔题的《登黄鹤楼》诗而高呼:“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乌云遮盖着太阳、权奸蒙蔽了天子,世界一片黑暗,怎不叫人忧虑呢?在《古风》其二中,李白明确地指出:“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蜡蛛入紫微,大明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这里,李白同样用比兴手法,以“浮云”比喻权奸小人,如李林甫、杨国忠者流。如果李白对这伙人假以辞色,高言厚禄不是不可能,但却有违李白入仕为言便是造福人民、造福国家的初表,李白又怎能与这伙弄权之徒同流合污呢?“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维子班曲辞》)这就是李白的人格宣言。 李白自幼从盐亭赵蕤学习王霸之策,立志报效国家。开元十二年(724),二十四岁的李白,在学成后怀着 的爱国理想离开了故乡江油。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别匡山》) 就这样,李白乘一叶扁舟东下,开始了他壮志如鹏、浪浸忽肆却又充满坎坷的漫漫人生旅程。直到天宝初,李白才得以为唐天子召见。但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涯没有给李白施展抱负的机会,却让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朽和黑暗。这时的李白,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到了无比忧虑。 然而,更令李白优虑的却是安禄山昭然若揭的反心。”时太平久,人忘战,帝春秋高,萎艳钳固,李林甫、杨国忠更持权,纲纪大乱。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脾睨,久乃去。更筑垒范阳北,号雄武城,峙兵积谷。”(《新唐书逆臣上》)而此时的唐玄宗却对安禄山十分信任,“皇太子及宰相屡言禄山反,帝不信。…….反状明白。人告言者,帝必缚与之”(同上)。 天宝十一载(752),为了打探安禄山的虚实,李白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安禄山的大本营幽州。 眼前的情况令李白感到震惊和焦急:“十月到幽州,戈铤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此后,他多方设法欲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之帝王,却未能如愿。天宝十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反。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十七》)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申包惟动哭,七日鬓毛斑。”(《奔亡道中》其四) 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的现实深深刺痛了李白,为了救国之于将亡,至德二年(757)春,李白加入了唐玄宗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瞩的部队。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从这些诗歌中,不难看出李白的满腔报国热忱。然而,不久之后,永王却因与其兄李亨争位而兵败被杀,对此毫不知情的李白以“附逆”获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的李白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但他为国效力的雄心却并未被消磨掉。他听说李光弼为了肃清安史余孽而出兵东南,遂前往请缨,无奈行至半道而被重病压倒: “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白发请缨”是李白伟大爱国主义情怀最集中的体现,一千多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民族的事业献身。 正是由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使得李白敢于蔑视权贵,向腐朽势力挑战;使得他能够正气凛然,坚持正义的立场,不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古为今用,从中借鉴古典文化的精髓,这正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之所在,也是我们再次解读李白、感悟李白、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终极目的。只有具有了如此崇高的品质,我们的干部才能够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老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