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6|回复: 21

[佳作转载]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

[复制链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7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彦儒 于 2020-10-27 16:40 编辑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
    “万、千、百”是表示较大数目的数词,进人诗歌作品中,诗人常常利用它们来形成夸张,渲染数量之巨大、时间之久长、距离之遥远。李白、杜甫诗歌中“万、千、百”出现的频率颇高。依据《全唐诗》粗略统计,李白诗歌共1004首,其中340首、482处用了数词“万、千、百”;杜甫诗歌共1457首,其中406首、526处用了数词“万、千、百”。两人在三分之一左右的诗篇中使用了500个左右的“万、千、百”,其中只有极少数表示数量的实指,更多用于实数虚指,构成夸张手法。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李白杜甫在使用“万、千、百”来进行夸张时虽采用了相同的技巧,却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深入探讨其中的异同,对于李白杜甫诗歌的阅读欣赏、外语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都有裨益。
    一、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的相同手法
    (一)连用“万、千、百”结构
    李杜诗歌中都常常把两个“万、千、百”与其他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放在一句或一联诗中连起来用。从表意上说,在字数十分有限的诗句中,连用两个同义的结构是极不经济的一种表达的策略,只用其中一个足矣;但是从修辞的效果来看,“万、千、百”结构的连用可以让巨大的数字反复铺陈,渲染数量之多,给读者或听众造成视觉或听觉的强烈冲击,加强感染力,增强夸张的效果。
    1.句中连用
    李白诗歌常在一句诗中将“万、千”与近义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连用,如“千门万户、千崖万岭”;杜甫诗歌中这样的用例则更多,“万、千”后的名词可以是近义的,如“千万岁、千村万落、千乘万骑、万草千花”;也可以是相同的,如“千人万人、千朵万朵、千山万山”。这种连用常出现在七言的诗句中。例如:
    (1)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2)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3)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杜甫《兵车行》)
    (4)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成阳。(杜甫《忆昔》二首其一)
    (5)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杜甫《白丝行》)
    (6)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7)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杜甫《清明》)
    (8)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9)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杜甫《光禄坂行》)
    上述各例中的“千门、万户、千崖、万岭、千村、万落、千乘、万骑、千花、万草、千秋、万岁、千人、万人、千朵、万朵、千山、万山”本已含有“数量极多、时间极久”的意味,这些词语放在一起构成并列结构“千门万户、千崖万岭、千村万落、千乘万骑、万草千花、千秋万岁、千人万人、千朵万朵、千山万山”以后,更增加了“时时、处处、个个”的意味,夸张的力度得以显著增强。
    2.联中连用
    李杜诗歌还常在形式工稳的一联诗的上下句中使用两个“万、千、百”与意义近似或相同的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以加强夸张的力度。这种连用多出现在五言的联句中。例如:
    (1)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李白《僧伽歌》)
    (2)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3)千门闭秋景,万姓危朝霜。(李白《狱中上崔相涣》)
    (4)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五)
    (5)千岩泉洒落,万壑树索回。(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6)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杜甫《王间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7)紫尊扶千蕊,黄须照万花。(杜甫《花底》)
    (8)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
    例(1)、例(2)中的“千年、万岁”和“万古、千霜”都夸张时间的极其长久;例(3)中的“千门、万姓”都夸张人家的众多;例(4)、例(5)、例(6)中的“千峰、千岩、千崖、万壑”都夸张山岭的无数;例(7)中的“千蕊、万花”都夸张花木的茂盛;例(8)中的“千金、百金”都夸张价值的贵重。这些意义近似的结构分别出现在一联诗的上下句对称的位置,从形式上看,可以构成工整的对仗;从内容上看,则可以形成互文,从而相互烘托,渲染气氛。
    李杜诗歌还常在形式工稳的一联诗的上下句中连用“万、千、百”与意义相关名词或量词构成的词或短语以加强夸张的力度。例如:
   (9)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李白《赠范金卿》二首其二)
   (10)万乘出黄道,千骑扬彩虹。(李白《上之回》)
   (11)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李白《赠新平少年》)
   (12)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李白《送别》)
   (13)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1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15)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杜甫《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
   (1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例(9)赞美范宰的“为邦默自化”的业绩:“百里”夸饰处处和平安宁,“千庐”夸饰家家安居乐业;例(10)描写君王出游回归的壮观场面:“万乘”夸饰随从的前呼后拥,“千旗”夸饰仪仗的彩旗飞扬;例(11)概括韩信的生平故事:“千金”夸饰韩信的知恩图报,“万古”夸饰韩信的名扬世代;例(12)通过写景渲染离别气氛:“千树雪”夸饰梨花盛开如雪,“万条烟”夸饰杨树初绽新芽;例(13)描写“爱客满堂”的盛筵的时令和盛况:“千里”夸饰“开筵”时处处冰天雪地,“百壶”夸饰与筵的“豪翰”们个个开怀畅饮;例(14)描绘身居草堂所见风光:“千秋雪”夸饰西岭积雪的“四时不消”,“万里船”夸饰水上交通的繁忙通畅;例(15)赞美“善画鹰鸟”的冯绍正所画鸷鸟的栩栩如生:“千里马”夸饰鸷鸟的迅猛敏捷,“万人将”夸饰鸷鸟的气度非凡;例(16)描绘“为忧乱吴入”而离开三年的家园的荒芜景象:“千尺”遗憾“新松”不够高大,“万竿”厌弃“恶竹”四处蔓生。这些意义相关的结构分别出现在一联诗的上下句对称的位置,形式上可以构成工整的对仗,内容上可以从不同角度点染描摹,从而上下补充,相互映衬。
   (二)“万、千、百”与“一”对举
    李杜诗歌中都常将“万、千、百”与“一”对举,以“一”的数量极小来衬托“万、千、百”的数额巨大,形成极度夸张,使叙事形象,抒情浓郁,议论深沉。这样的诗句在李杜诗歌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例如:
   (1)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
   (2)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李白《寄远》其十)
   (3)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李白《长干行》二首其一)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5)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溶弹琴》)
   (6)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7)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筝肉屈强。(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
   (8)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百忧集行》)
   (9)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10)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杜甫《剑门》)
    例(1)“一门”与“百草”对举,用“一门”散如“百草”形象地概括了自己身陷牢狱,“兄九江兮弟三峡”,爱子处“穆陵关北”,老妻隔“豫章天南”,一家人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惨状。例(2)“一书”与“千金”对举,渲染了相距遥远、音信难通的相思之苦,凸显出“字字有委曲”的情书的弥足珍贵;例(3)“一回”与“千唤”对举,十四岁新嫁娘的不谙人事、无比娇羞之态跃然纸上;例(4)“一日”与“千里”对举,船行之风驰电掣如在目前;例(5)“一挥手”与“万壑松”对举,琴声的慷慨激越犹响耳畔;例(6)“一杯水”与“万言”对举,诗人满腹经纶无人赏识、雄心壮志难以伸展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例(7)“一字”与“百金”对举,可见李潮八分小篆的技艺之高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例(8)“一日”与“千回”对举,突出了孩童的机灵与顽皮;例(9)“第一”与“八千”对举,显示出舞者剑舞技艺的出类拔萃;例(10)“一夫”与“百万”对举,剑门山势之险峻,易守而难攻自然不言而喻。上述各例中的“万、千、百”结构尽管都可以显示数量很多,但如果没有“一”作为映衬和铺垫,自然失去了对比的基础,夸张的力度也就随之大大削弱。  二、李白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的独特技巧
   (一)使用多音节数字
    李杜诗歌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夸张时,最常用的手法是将单音节数词“万、千、百”用于名词、量词和动词前。以“万”为例,李白诗中常出现的有:
    “万”+名词:万事、万物、万象、万岭、万壑、万人、万夫、万众、万棋、万室、万姓、万族、万井、万殊、万方、万国、万鬼、万钱、万金、万曲、万
    “万”+量词:万岁、万乘、万里、万寻、万重、万点、万张、万条、万丛、万行
    “万”+动词:万死、万化、万变、万战、万转、万愤、万恨
    杜甫诗中常出现的有:
    “万”+名词:万事、万物、万象、万端、万木、万竹、万牛、万鱼、万岭、万壑、万民、万夫、万手、万弩、万骑、万马、万幕、万孔、万穴、万籁、万钱、万金、万宇、万城、万井、万方、万室、万邦、万国、万姓
    “万”+量词:万岁、万年、万重、万艘、万点、万颗、万行、万卷、万匹、万乘、万顷、万里、万仞、万寻、万丈
    “万”+动词:万虑、万感、万盘
    李杜诗歌中有时也会在名词或量词前使用两个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夸张,例如:李白诗中的“去天三百里”、“一击九千仞”、“斗酒十千恣欢谑”、“吾师四万劫”、“我李百万叶”、“穷愁千万端”,杜甫诗中的“一日须来一百回”、“黛色参天二千尺”、“群书一万卷”、“家无儋石输百万”、“安得广厦千万间”。
    李杜诗歌中三个音节的“万、千、百”多半是表示实指而不像是夸张。例如:李白诗中的“汉家战士三十万”、“邯郸四十万”、“刑徒七十万”,杜甫诗中的“肉食三十万”、“当时四十万匹马”。
    超过三个音节的“万、千、百”在杜甫诗歌中是没有的,李白诗歌中却时有出现,这也构成了李白诗歌“万、千、百”数字夸张的一大特色,即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极度夸张。
    例如:
    (1)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李白《上云乐》)
    (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例(1)用来祝愿天子万寿无疆,例(2)用“四万八千”来显示蜀道开辟的历史悠久,例(3)用“四万八千”来夸张天台山的高不可攀。从实际数量上说,“九九八十一万”显然不及“百万”巨大,“四万八千”也远不如“十万”量多;但它们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占据了多个音节,自然能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印象,造成数量巨大无比的感觉,既有益于诗歌内容的渲染,也有助于作品铺张扬厉风格的形成。
    由于使用多音节数字构成的夸张意味更浓、力度更大,李白诗歌表示时间的久长,有时不用“一年、十年、百年”而说“三百六十日、三千六百日、三万六千日”,将量词“年”换成“日”,同时将数额相对较小的单音节数词“一、十、百”换成了数额较大、音节更多的数词“三百六十、三千六百、三万六千”。例如:
    (4)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赠内》)
    (5)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李白《梁甫吟》)
    (6)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白《襄阳歌》)
    (7)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李白《古风》)
    (8)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李白《阳春歌》)
    例(4)不说“一年”而言“三百六十日”,与后一句的“日日”照应,突出无日不醉,流露出诗人对妻子的无比愧意;例(5)不说“十年”而用“三千六百钓”,突出吕尚“以钓干周文王”之前“卖食棘津,屠牛朝歌”,“老而无遇”、困顿无依时间的漫长;例(6)既说“百年”又强调“三万六千日”,刻画出终日沉醉的豪放不羁形象;例(7)不说“百年”而历数“三万六千日”,与其后的“夜夜”呼应,表达了一生的每时每刻都要及时行乐的强烈愿望;例(8)不说“百年”而历数“三万六千日”,与其后的“岁岁年年”照应,突出时日的久长。
与扩大式夸张和缩小式夸张不同,这种夸张在表示同等数量时,用小量换大量,化小数为大数,以构成极度夸张。因为数值巨大而且音节绵长,给读者或听众的视觉或听觉的冲击力度更强烈,渲染、夸张的意味骤然加重。
    这种本物和被夸物的客观程度相均衡相对等的“等度夸张”是李白诗歌夸张的常用手法,杜甫诗歌中则仅见一例:节更多的数词“三百六十、三千六百、三万六千”。例如:
    (4)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赠内》)
    (5)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李白《梁甫吟》)
    (6)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白《襄阳歌》)
    (7)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李白《古风》)
    (8)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李白《阳春歌》)
    例(4)不说“一年”而言“三百六十日”,与后一句的“日日”照应,突出无日不醉,流露出诗人对妻子的无比愧意;例(5)不说“十年”而用“三千六百钓”,突出吕尚“以钓干周文王”之前“卖食棘津,屠牛朝歌”,“老而无遇”、困顿无依时间的漫长;例(6)既说“百年”又强调“三万六千日”,刻画出终日沉醉的豪放不羁形象;例(7)不说“百年”而历数“三万六千日”,与其后的“夜夜”呼应,表达了一生的每时每刻都要及时行乐的强烈愿望;例(8)不说“百年”而历数“三万六千日”,与其后的“岁岁年年”照应,突出时日的久长。
与扩大式夸张和缩小式夸张不同,这种夸张在表示同等数量时,用小量换大量,化小数为大数,以构成极度夸张。因为数值巨大而且音节绵长,给读者或听众的视觉或听觉的冲击力度更强烈,渲染、夸张的意味骤然加重。
    这种本物和被夸物的客观程度相均衡相对等的“等度夸张”是李白诗歌夸张的常用手法,杜甫诗歌中则仅见一例:
   (9)疟病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例(9)句中不用“三月”而说“百日”,一者可以避免与“三秋”重复,二者也通过“百”的数额较大,渲染了三月来天天“寒热”“交战”的苦状,强调了度日如年、苦不堪言的日子。
  (二)夸张与想象并行
    作为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家,李白诗歌以主观想象的丰富见长。
    有人说:李白“以自身奇特的幻想来包容整个世界”,“是一个从‘无’中产生‘有’的诗人”。笔者认为,所谓的“从‘无’中产生‘有’”,具体而言,就是指他的诗作往往用异常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强烈的主观感受。异常大胆的夸张让本不可能存在的数量、高度、距离以令人惊愕的形态出现在诗歌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又让本无所谓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出人意料地建立起来,从而带给读者或听众以前所未有的感受。这种夸张与想象结合的艺术手法,用于描述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于抒情则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李白诗歌常常将夸张与想象结合来写景。景本实有,诗人夸张描摹犹嫌不足,又继之以想象来丰富点染。例如:
   (1)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数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李白《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水》其二)
    例(1)、例(2)两句同写诗人“登香炉峰”所见“瀑布水”。例(1)通过“三百丈”和“数十里”两处夸张描绘出庐山瀑布的绵长和奔涌,动感十足;然后展开想象,以“飞电”喻瀑布奔腾难遏之势,以“白虹”状其绵长悠远之状;最后遥想其宛如河汉,来自云天。例(2)的手法与例(1)如出一辙。诗人先用“三千尺”
来夸张瀑布之高且长,继之用从天而降的遥想来显示瀑布“飞”而“直下”的气势磅礴,因而也更加灵动而凝练。
李白诗歌常常将夸张与想象结合来叙事。事本寻常,诗人则夸张他物以引人联想,通过语意双关手法含蓄而真切地加以表述。例如:
   (3)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余尺,花落成枯枝。(李白《独不见》)
   (4)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李白《上云乐》)
    例(3)、例(4)两句都利用语意双关来写离别日久,诗人通过想象,让模糊的概念具体体现为树的生长。例(3)通过“百余尺”夸张如今桃树的高大,与当初的“齐蛾眉”形成鲜明对比,在“忆与君别年”的叙事背景下,让读者自然产生时光如梭、岁月难再的感慨;例(4)的“万里长”表面上夸张枝叶茂盛,实际上是引读者通过这一形象找到“别来几多时”的答案,离别日久之意不言自明。
    李白诗歌常常将夸张与想象结合来抒情。情本虚无,诗人则夸张喻体以为铺垫,再通过想象将具体鲜明的喻体与抽象模糊的本体联系起来,让难以言传的深情厚谊、离愁别恨变得仿佛伸手可触,具体可感。例如: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李白《远别离》)
    例(5)是写愁的千古名句。诗人先以“三千丈”夸张“白发”之长,出人意料,接着以“三千丈”“白发”喻“愁”,让无形无色的“愁”一下子变得可视可触,逼真形象。“三千”显出了愁思之深之重,它突然、猛烈,使人惊愕,夹杂着诗人对坎坷人生的万千感慨,渗透着诗人对悲凉人生的深沉体验,出乎常情又入乎人心。
例(6)使用了比喻。诗人先以“千尺”来夸张桃花潭水的深而清,但这并不是诗作的终极目的,诗人接着以“不及”加以否定,强调故人真情更其深切,无法比拟。通过想象,赋予了清清潭水无限深情,景美而情真。
    例(7)使用了引喻。先用“万里”夸张海水的深不见底,不可测量,然后以此比拟远别离的苦不堪言,让离愁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在读者心头悄然弥漫,久久难以消散。
    李白诗歌的这种先夸张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抒情手法,在杜甫诗歌中极为少见。例如:
   (8)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杜甫《别赞上人》)例(8)先以“百川”夸张条条河水东逝,然后以此比喻客流不息,表达含蓄蕴藉。
    综上所述,李白、杜甫都十分重视在诗歌创作中使用数词
    “万、千、百”来构成夸张。原本仅仅表示数量的“万、千、百”在诗人们的笔下成为创作的重要手段,用以描绘丰富奇特的见闻,表达激烈隽永的情感,抒发独到的人生见解。在诗歌作品中,两人都将大量的“万、千、百”放在名词、量词和动词前来突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和数额的巨大;有时他们还会在一句诗中连用这些“万、千、百”结构,或者在一句或一联诗中将“万、千、百”与“一”对举,以此来增强夸张的色彩。尽管如此,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和艺术风格的不同,两人在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夸张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总的来看,李白诗歌在使用
    “万、千、百”构成夸张时显示出更多的技巧,手段也更为丰富,例如使用多音节的数字来构成极度夸张、夸张与想象结合等等,因而其作品夸张的力度更大、意味也更强烈。“李白好大言”,这种“万、千、百”构成的数字夸张事实上已经成为李白“大言”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李白诗歌中的这种形式的“大言”也充分展现了数词“万、千、百”在文学创作中的巨大魅力,显示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驾驭数词“万、千、百”以抒情言志的高超技巧。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两个“万、千、百”与其他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放在一句或一联诗中连起来用。从表意上说,在字数十分有限的诗句中,连用两个同义的结构是极不经济的一种表达的策略,只用其中一个足矣;但是从修辞的效果来看,“万、千、百”结构的连用可以让巨大的数字反复铺陈,渲染数量之多,给读者或听众造成视觉或听觉的强烈冲击,加强感染力,增强夸张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7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流畅,笔墨饱满,构思巧妙,韵味宽厚,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形式工稳的一联诗的上下句中使用两个“万、千、百”与意义近似或相同的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以加强夸张的力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7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雅意欣,畅情由衷,行文自如,蕴情饱满,赏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7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自然流畅,词工韵意象婉约饱满,行稳,余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形式工稳的一联诗的上下句中连用“万、千、百”与意义相关名词或量词构成的词或短语以加强夸张的力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7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似轻描淡写,却含热情满腔!风过不着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7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感受诗人情怀,思路清晰,主题鲜明,文笔从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17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将“万、千、百”与“一”对举,以“一”的数量极小来衬托“万、千、百”的数额巨大,形成极度夸张,使叙事形象,抒情浓郁,议论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3 18: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