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的诗词阐释理论:“兴发感动”"兴发感动"是叶嘉莹诗词阐释的核心内容。而叶嘉莹的诗词阐释观融贯中西,主要受张惠言和王国维的影响较大。张惠言在论述词的评定标准中有言:"其文小,其声哀,放声为之,或跌荡靡丽,杂以猖狂俳化,然要其主。"张惠言着重探索词的比兴传统,着意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王国维与之互补,着重对词的美感分析。叶嘉莹将两者的阐述观整合并加以再创造。她的"兴发感动"作用于两者。分别是作者和读者。思接千载,词也可以同诗一样,通万里,产生同样的感动。
叶嘉莹的兴发感动双重作用于创作与接受两个层面,她非常重视阅读诗词时活泼而自然的联想,词的语言和思想都可在微妙言语中传递。她很重视德国接受美学家依赛尔提出的潜能,她认为词也是王国维所言"堂庑庞大"。小词并不小,它带给读者的那种联想与感受不仅关乎于词人自身的修养境界,也会因为不同人在不同的时间所产生的不同联想造成诠释的丰富性。芥子纳须弥,见微而知著矣。
叶嘉莹阐词示例 冯延巳有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久,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据叶嘉莹的阐释来说,冯延巳的情不是相思愁苦之情,也不是怨别之情,而是闲情,悠闲中的情之所得。这就区别了《花间集》的众多言情之词。饮酒花前打发闲情。叶嘉莹读词主张真心和真情,这样词的境界便更豁然开朗了。词也不仅仅是被一己的私人情感所拘限的内心影像,而是带有诗人最诚挚之情的一种善美的心灵呈现。 王国维《浣溪沙》中:"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可怜身是眼中人。",为什么是曛而不是照呢,那是因为太阳西下的余光在那儿,是日暮黄昏的景色,"微茫"何微,那是因为余晖照在山寺的背后,暮色苍茫,山也不再是我们能看到的常貌,而是一半隐于其中了。最后一句,实属点睛之笔。因为在其中,不能跳出来看,很像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我"也是这芸芸众生的一个,跳不开又躲不掉。 符号学里有个"显微结构",意思是你看一篇词句的时候,并不是只看他的主语,动词或者遣词造句,而是看那个最为秒,最细致的地方。如叶嘉莹所言,阐释词句时应该"低徊要眇"。着眼于细微之处,品尝词句间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