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28

[诗词理论] 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古诗镜》中的实践

[复制链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0-4-14 17:01 编辑

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古诗镜》中的实践
    【摘要】诗境是陆时雍诗歌批评的主要标准之一。从他所选《古诗镜》零散的评语中,可以看出有关诗境本质及生成特点等方面的突出见解。《古诗镜》不仅在汉魏六朝诗歌批评中充实丰富了传统诗境理论,而且由前人对个别作品诗境的简单感悟,扩大为对汉魏六朝诗史的整体观照与崭新诠解,尽管其中慧识与偏宕并存,但其开拓性贡献仍具有不可忽视的诗学史意义。
    【关键词】 陆时雍; 《古诗镜》; 诗境
     一、论题的提出
    当代学者指出: “唐代诗人和诗论家,远绍道家的‘见无外之境’说,近承佛家‘境’由心造之论,创立了独特的诗境理论,这是中国诗学批评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走向成熟。”在诗境理论发展史上,明末陆时雍很少为人注意,可以说,他对诗境的见解埋没于其“神韵”论盛名之下。代表其诗学观的《诗镜总论》,宣称“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有韵则雅,无韵则俗; 有韵则响,无韵则沉; 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今人诗学论著,多将他归入神韵论一派。然征诸陆时雍本人的表述,如“造情取境,古人所难,此是诗家第一义”,“诗之致在意象而已”,表明以“象”、“境”为主的诗境说,乃是其评诗的重要标准。散见《古诗镜》中的评诗语汇,如象、意象、境、实境、语境、意境、境界、神境等,囊括、熔铸了唐代诗境论者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使用的主要语汇,与涉及“神韵”的评语交织并行于该书中。所以,四库馆臣称该书“以神韵为宗,情境为主”,并非妄断。笔者《明代中古诗歌接受与批评研究》一曾分析陆氏选评《古诗镜》的神韵论批评特色,并据陆氏相关表述,将立足诗境的评语纳入神韵框架中。倘能作进一步分疏,对发掘陆时雍的诗境理论及实践,当另有补益。
    当然,在此之前,仍先辨明两点。其一,诗境与神韵的微妙差异。李壮鹰先生以“情兴”与“神韵”为诗之本体,认为: “作为语言系统的诗作品最高只能表达到意念和境界,而表达境界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目的是通过境界给我们提供一个产生情兴的环境。”叶嘉莹先生认为二者均重视心物相感后所引起的“感受之作用”,但区别在于,神韵“偏重在感兴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境界“偏重在所引发之感受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笔者认同两家的分梳,并依此切入陆时雍诗境论的理论肌理,不至与“神韵”发生扭结。其二,也应看到,在陆时雍的诗学框架内,诗境与神韵关系密切,所谓“诗以得境为难,得境则得情”,“情”乃诗之本体,“境”为意象结构,乃诗人心灵所游历的诗意化了的时空环境,它召示读者进入以领悟其“言外之情趣”,故从这层关系上说,“象浅则韵钝”,立“象”浅意味着诗性感受不深,会造成作品拙钝无韵。陆氏还以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为例,说明诗的“气韵绵绵”并不一定需要诗“境之异”。凡此说明,他认为诗歌的“境”与“韵”并非两不相干,但亦显然不可彼此等同。明乎此,笔者拟先从《古诗镜》零散的评语中,梳理出陆氏诗境理论的突出见解,再对他以诗境为衡准的汉魏六朝诗歌批评作一考察。
    二、陆时雍关于诗境的主要理论
    陆氏诗境理论主要涉及诗境的本质、生成的特点。其中,如何立象取境尤为陆氏关注。鉴于陆氏实际批评中多习称“象”与“境”,为依其原貌,下列分论,仍以象/境代替今人概言之“诗境”。
    1. 关于象/境的本质
    今人披讨象/境性质,例以《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及佛家“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为其语源,认为依诗人主观感受之作用而存在,是象/境最大特质。陆时雍将之凝括为“景逐意生,境由心造”,与唐代诗境论开拓者王昌龄《诗格》所谓“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并无二致。
    对象、境的“心造”本质,陆氏《古诗镜》中每借作品个例品评之便,反复体认,兼以理论阐述。如评萧纲《往虎窟山寺》: “‘分花出黄鸟,挂石下新泉’,语娟净可爱,更妙想入微。鸟出花中,泉悬石梢,‘分’、‘挂 二 字下得佳,唐人安得此意象?”以知性眼光,鸟不可花中出,泉不可石上挂,但在诗人的主观感受中,却完全可以成立,且别具情趣。评江总《三善堂夜望山灯》: “破冥搏空,显真出相。凡思入无形,便能境成有象,虚虚实实。此诗家不二法门。”佛教以“诸法体状,谓之为相”,“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
者”。“相”乃心中之事物形象。那么,诗人将远望中的夜色山灯,感受为“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的意象,所构诗境暗示出似真似幻的飘渺感。显然,呈现于诗中的象/境,既因眼前实景所触,但又已是经诗人“心造”的虚幻之物。因此,陆氏称: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三百篇》赋物陈情,皆其然不必然之词,所以意广象圆,机灵而感捷也。”提醒读者意 象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意象的“真趣”乃在“虚虚实实”的“意似之间”。
     2. 象/境生成的特点
    陆氏通过前人作品的解悟,强烈感受到象/境生成过程中偶然而又自然的特性。如评谢朓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妙在“意象偶会,拟议不生”。按他理解,谢朓在刹那观照中,将特定的江、云之景化为诗中意象,此过程极其偶然、绝无预设。同样,评鲍照《三日》曰: “‘提觞野中饮,心爱烟未开’,是适然境,亦适然语。凡景过即亡,情过即已,即使再陈前迹,恐意趣之非初矣。”所谓“适然”,即偶然,不期而然。天地万物,人情、物景,一切皆处于絪緼变化中,任何瞬间观照而创造出的诗境,都缘于一次偶然间的目遇心会,时空场景不可重复,诗人感觉和意趣也不可复现。故,同一诗人在不同时空中,在不同精神状态下,获取的意象与意境是不会相同的。
    同理,同一物景,被不同诗人带入不同的诗歌情境中,因心灵感发的殊异,遂成为情趣各异的意象。为说明此理,陆时雍拈出谢朓、阴铿诗中“春云”为例予以比照。评谢朓《和刘西曹望海台》: “‘处处春云生’,适然佳句。然谓春云则可,谓秋云则不可,所以为佳。”
    在谢诗的观照中,“春云”被赋予处处而生的动势,诗人特定的感受融入其中,所以“谓秋云则不可”。评阴铿《广陵岸送北使》: “‘海上春云杂’,此最佳句。问‘春云’何杂?此偶然兴致语。诗人感兴,不必定理定情,景逐意生,境由心造。所以指有异趣,物无成轨,若必然否究归,便是痴人说梦矣! 春云滟潋,易灭易生,故下一‘杂’字。谢朓亦云‘处处春云生’。”同样的“春云”,在阴铿诗中被赋予新的诗性意义,陆时雍解释为因海上云气变化莫测,故以“杂”为直觉印象。通过比读,他要表达的是,“春云”作为景物,它们进入不同诗人的感知陈述状态,就俨然成为另一意象。正是基于上述诗例的细绎,陆时雍得出结论: “诗人感兴,不必定理定情,景逐意生,境由心造。所以指有异趣,物无成轨”,对诗人而言,意象、意境的创造是无可穷尽的。
    另一方面,象/境生成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所谓“意象偶会,拟议不生”。“拟议”源于《易·系辞》“拟议以成其变化”,指经过“象”“爻”的模拟议论之后,“象”“爻”所象征的变化,就能契合事物的变化。而陆时雍的“拟议不生”,乃指意象生成的不期而至,偶然、自然,不能主观强行臆想安排,即所谓“意象入手自然,拟议不烦”如评曹丕《于盟津作》: “‘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远望使心怀,游子恋所生’,随境自成,不烦专设”; 评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无心标置,意境自合。”评谢朓《游东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境趣自成”,皆属典型范例。通过这些作品诗境的体认,强调象/境的创造,重在目遇心感、油然而生,而无刻意搜求、人为牵合之迹。
     3. 关于立象取境
    造情取境,离不开诗人观照物象引起的兴发感动,所谓“人情难言,假之物象”,对如何立象、取境,陆时雍的看法是离形得神,提出“诗须实际具象,虚里含神”,“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虚涵中欲其神色毕著”。佛教谓“诸法性真实之际极,故云实际”,此处指诗人内心感受所及之域,“实际具象”也即意象,其特点是“虚里含
神”,指诗人对于所观照之物,当取其内在之神而非仅停留于外在之形。按佛教说法,“相”乃“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外物不过是心中幻影。源乎此,陆氏又分“真相”与“外相”:“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流动矣。此事经不得做,做则外相胜而天真隐矣,直是不落思议法门。”认为诗人写物之“相”,若 只重“形似”,就会“外相胜而天真隐”,“神色毕著”才是写出“真相”,如此方可“意象玲珑”。
    当然,陆时雍对象/境“虚里含神”的理解,亦源于《系辞传》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韩康伯注: “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求也。”也就是说,“神”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而凡是把握了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也就达到了“神”的境地。在陆时雍这里,“神”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审美概念,以之作为最高的标准来品评诗境。如评江总《赋得三五明月夜》咏月“只轮非战返,团扇少歌声”二句: “生韵流动。所谓死者活之,实者虚之。点照成 金,借形出相。一望神行乎其间。”所谓“借形出相”,“形”即事物“外相”,“相”乃是事物的“真相”与“神色”,所谓“一望神行乎其间”,指诗人把握了明月的微妙神理,故而与车轮、团扇叠合成奇妙的意象。陆时雍之所以特别崇尚谢灵运山水诗,就是因为他能以一已之神窥入山水之“神”理,并妙达于楮墨。故陆氏强调: “知人之情,知物之情者,方可言诗。”当然,这并非通常意义上说的写物图画,是站在立象取境的层面。
    若依王昌龄将“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型,那么,陆时雍所论的“境”主要属于“物境”范围。关于“物境”,学者指出: “这一境界主要是对山水景物诗而言,亦可看作是晋宋山水诗创作经验的总括,它的主要审美特征就是‘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就是说构成这种境界的物象,是形似之象。六朝的山水诗,基本上是创造物境。”
    《古诗镜》对六朝诗“物境”的品评,似应受王昌龄启发。例如,评颜延之《答灵运》“夕霁风气凉,闲房有余清。开轩灭华烛,月露皓已盈”四句: “清映绝伦,体物之佳,能使景色现前,身当其趣。”评丘迟《济浙江》: “‘或与归波送,乍逐翻流上’,实境自然,不可复过。”评庾肩吾《赛汉高庙》: “‘野旷秋先动’,此实境语。”均指“物境”。司空图《诗品》有《实境》一品,所谓“古人诗即目即事,皆实境也”,指诗人以现前实景实况为观照对象。不过,王昌龄、司空图均指出“物境”、“实境”的创造不等于纯粹摹绘景物,仍要“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卷中,“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也就是说,物境虽以“物态”为主,但仍需系于诗人身心所感,即陆时雍所谓“身当其趣”。而六朝山水诗不少已属“情境”之作,在评论这些作品时,陆时雍更强调诗人之心与所感之物的契合交融,即所谓“内通己情,外通人情,旁通物情,方可言诗”,指出“物色诗情,一丝不隔”乃诗境应有之义。
    总体而言,陆时雍承前人的诗境理论而有所充实发挥,其中最应关注者,是强调象/境生成的偶然性,此点与王昌龄诗境论不同。《诗格》中谓:“视境于心,莹然掌中”,“境”是佛学的“知识”,是静止的,诗人可从容观照。而陆时雍认为“景过即亡,情过即已,即使再陈前迹,恐意趣 之 非初”,诗是诗人在众动不已的大化中偶然撷取的一片光影,转瞬即逝。显然陆时雍是受《易》所谓“生生之谓易”的哲学启发,与王昌龄基于佛学有别。
    三、《古诗镜》中的诗境批评实践
    在诗学批评史上,陆时雍对诗境论的最大推动,是通过选本施于批评实践中,通过品评若干典范诗例,供后人蠡测诗境论的丰富内涵。陆氏称:“意象入手自然,拟议不烦……汉魏六朝当观其第一义处。”表明诗境“自然”是《古诗镜》评价汉魏六朝诗歌得失的首要标准。先看成功的例。
     1. 汉末古诗
     陆时雍评《古诗十九首》: “诗之妙在托,托则情性流而道不穷矣。风人善托,西汉饶得此意,故言之形神俱动,流变无方……夫所谓托者,正之不足而旁行之,直之不能而曲致之,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故其言直而不讦,曲而不洿也。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十九首》抒情或借物抒怀,或托情于境,虽出语浅淡,却将浓郁的情思表达得迂远而真切,所谓“深衷浅貌,短语长情”。通过立象取境,表现偶然触发的心灵感动,故能含蓄隽永、韵味深长。又评旧题苏李诗: “多嘻涕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气厚矣。古人善于言情,转意象于圆虚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也。后人得此则死做。”“‘欲为晨风发,送子以贱躯’,衷怀亢往,然飞燕更深,以风味之独饶也。‘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神境自然,语更饶韵。”诗中别离时的千端万绪均因特定境况适然而生,无论是感物、还是抒怀均与内心感发妙合无间,因“神境自然”而“更饶韵”。
     2. 曹丕、阮籍、傅玄诗歌
    魏晋诗人中陆时雍尤为推重曹丕、阮籍、傅玄善于创造诗境。如评曹丕《于盟津作》: “‘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远望使人怀,游子恋所生’,随境自成,不烦专设。‘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响。伫立望西河,泪下沾罗缨。’此其托物浅而寄情深矣。汉魏诗无佳句,以所佳不在句也。‘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乘渚望长洲,群鸟欢哗鸣。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此其旨趣平铺散缀,无处不佳,亦无处见佳耳。后人却撮入一语一字见奇,又以虚摹巧绘,逼其意象,便拙。”上举诗句,均表现出触物兴怀、思与境谐的自然会合,相较后人“以虚摹巧绘逼其意象”的拙钝,曹丕立象取境天成自然,更能带来“一往生韵”之美。又评其《燕歌行》“仰戴星月观云间,飞鸟晨鸣声可怜”数语“不觉形神俱往”,即心与物的高度融合。陆时雍认为阮籍诗尤善于“直举形情色相,倾以示人。”“色相”近于意象,如《咏怀·夜中不能寐》,评曰: “起何彷徨,结何寥落。诗之致,在意象而已。”又称其《咏怀·若木耀西海》“俯仰运天地,再抚四海流”二句: “意象愤懑之极,发为横溢。”这些意象如同解开阮籍心灵的语言符号密码。傅玄是陶渊明外唯一受陆时雍推许的晋代诗人,认为其成功之处是“微情远境,汉后未睹其俦”。评其《秋胡行》: “情以感兴为端,而以风味为美,咏事赋情得其大意而已,纤悉详密非所尚也。”感兴而成的诗歌只是刹那间的体验,若求篇章技巧的详细周密,则是破坏自然之致的人为“拟议”,这也是他称赞傅诗“描情写色,眇眇入神”的理由。
    3.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
    在陆时雍看来,陶谢创造诗境的最大成就不仅“性灵披写,不屑屑于物象之间”,且臻于后世难以企及的“无心标置,意境自合”高度。从取象造境角度,陆氏认为: “汉魏景物略而病于疏,唐人饰而嫌于伪,称情当物正在陶谢间耳。”汉魏诗多以情事为主,纯粹写景诗不多,尽管“其兴发感动的力量却实在早就已存在于其质朴直接的叙写之中了”,但感物兴情的过程不明显,诗歌“随境自成,不烦专设”的特点更突出。易言之,诗境的创造还是不自觉所为。而唐人诗“渐重装点假借等表现媒介,而且描写自然景物之作,在唐代也已然蔚为大宗。因此如果就兴发感动这种作用而言,那么重视表现之媒介,以及由景物之叙写而引发言外之意的这类作品,其兴发感动的过程当然更为明显”,创造诗境的意识也更趋自觉。陶谢正好介于两者之间,做到了“称情当物”,“外有物色,内有性情,一并照出”。
    在对陶谢田园山水诗境的披讨中,陆时雍还别具匠心地提出,诗人主体性情的超逸与山水之清远,在心物冥契时应是高度契合的关系。如评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云: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简洁。陶尽千言得二语。去缘饰而得简要,由简要而入微眇,诗之妙境尽此也。”前人论谢诗多重摹画之形似,而陆氏更强调传山水之“神”才是其妙处: “樵夫、渔夫日夕出没山水,而灵运独赏其神,终身生于此而不觉,是以口不能道耳。《从斤竹涧越岭西行》‘猿鸣’四语,亦只人眼前事,以谢见之独亲,而言之独切也。”山水亘古如斯,渔樵日夕出没而终身不“觉”,而谢灵运能以审美观照“独赏其神”,为山水传神写照。谢诗佳句如: “‘池塘生春草’,虽属佳韵,然亦因梦得传。‘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语饶霁色,稍以椎炼得之。‘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不琢而工。‘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不淘而净。‘杪秋寻远山,山远行不近’,不修而妩。‘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不绘而工。此皆有神行乎其间矣。”无不“神行乎其间”,既指山水自身之神,也应包含诗人以超逸之怀目遇山水时的默会神接,物所给予他的内心深处的感动陶染,达到了《登石门最高顶》那样“情物融然无间”的境界。陆氏比较鲍谢山水诗之别谓: “山水景趣,谢灵运写得圆映,鲍照写得精警。圆映得神,精警得意。然而灵运境地超矣! ”原因即在谢灵运“境地”超迈: “谢康乐灵襟秀色,挺自天成,清贵之气,抗出尘表。大抵性灵物秽,诗之美恶辨于此矣。”这一特点在评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时说得更清楚: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渊明‘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最得物态而指点甚便,良由性情超会,故至此。”
     4. 齐梁陈诗歌
    陆时雍称“汉魏言情,六朝体物”,对六朝尤其是齐梁诗人评价甚高,《古诗镜》中大量鉴赏六朝写景佳句,充分肯定六朝诗人创造物境方面的美学造诣。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认为六朝人在意象方面优于唐人。《诗镜总论》云: “齐梁老而实秀,唐人嫩而不华,其所别在意象之际。”说得比较玄虚,可借具体诗例一窥究竟。如评孔稚珪《旦发青林》诗中“草杂今古色,岩留冬夏霜”二语: “绝似唐音,然唐人无此安顿自在。六朝气韵高迥,故不琢而工,不饰而丽。唐人专求物象,所以去之愈远。”唐人刻意雕镂物象的精美,缺少六朝人“不琢而工,不饰而丽”的朴秀之美,此其一。其二,关键还在于,齐梁陈诗人笔下的物境能“语入神境”,“得意象先,神行语外”,如“张正见《赋得秋河曙耿耿》‘天路横秋水,星桥转夜流’,唐人无此境界。《赋得白云临浦》‘疏叶临嵇竹,轻灵入郑船’,唐人无此想像。《泛舟后湖》‘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唐人无此景色。《关山月》‘晕逐连城碧,轮随出塞车’,唐人无此映带。《奉和太子纳凉》‘避日交长扇,迎风列短萧’,唐人无此致趣。庾肩吾《经 陈思王墓》‘雁与云俱阵,沙将蓬共惊’,唐人无此追琢。《春夜应令》‘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唐人无此景趣。梁简文《往虎窟山寺》‘分花出黄鸟,挂石下新泉’,唐人无此写作。《望同泰寺浮图》‘飞旛杂晚虹,画鸟狎晨凫’,唐人无此点染。《纳凉》‘游鱼 吹水沫,神蔡上荷心’,唐人无此物态。梁元帝《折杨柳》‘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唐人无此神情。……此皆得意象先,神行语外,非区区模仿推敲可得。”若依其说,齐梁人意象创造之功,唐人简直望尘莫及。
    其中,谢朓、何逊两家诗,尤合陆时雍诗学旨趣。对谢朓诗,陆氏激赏两点: 其一,不囿于把玩景物表象,而表现心物遇合的微妙情形,所谓“夫咏物之难,非肖难也,惟不局局于物之难。玄晖‘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山水烟霞,衷成图绘,指点顾盼,遇合得之。古人佳处,当不在言语间也。”人在与山水的“指点顾盼”间“遇合”,于登临畅神之际心物油然相契。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景色最佳,此得象最深处。”所谓“得象深”,自然是缘于诗意观照之深潜、之微妙,如此才能写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那样“神会境成,景堪图画”的佳构。其二,造境的天成自然。如评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向板桥》: “‘天际’二语,不烦意想,指点自成,品之为上,无复声色臭味,可谓超绝。天然景,天然语,自属灵运家风! ”
    至于何逊诗,陆时雍在小传中总评为“意境清澈”、“意境深而物象浅”,纯从诗境角度整体评价某一诗人,在《古诗镜》中罕见其俦。所谓“意境深而物象浅”,正与“专求物象”相对,指何逊的诗能在对物象浑沦的感受中,不经理思安排,直接潜入心物神会的境地,故能“意境深”。如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二句:“闲闲两语,景色自成……直绘物情,不烦妆点。”评《答丘长史》: “‘黄花发岸草,赤叶翻高树。渔舟乍回归,沙禽时独赴’,直叙景物,不假点缀,自佳。故知人力虽工,不胜天趣。”评《入西塞示南府同僚》“露清晓风冷,天曙江光爽。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之“物色诗情,一丝不隔”,皆可予以验证。
    除上述佳例,《古诗镜》中,陆时雍也胪举了在诗境上不算成功的诗作,如批评陆机《短歌行》: “意象浅促,更无余地”,批评萧纲《咏蛺蝶》: “俚而无味。大抵神妙形秽,离神拟形,自当得秽。”批评沈约“才不逮意,故情色不韵,读其词如枯株寡秀。诗须实际具象,虚里含神。沈约病于死实。”又评其《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有意无神,有声无韵,祗死语耳。”评庾肩吾《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中“织女欲攀舟”一语“写得生动。所谓死者活之,实者虚之,诗家作用,端在等处。‘渡河光不湿,轮移辙讵开’,便觉死相。”
    最值注意的是对曹植及“建安之病”的批评。陆时雍论诗,以抒情为诗之本质,而“情以感兴为端”,诗人理当表现“感兴”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而非直陈主观意念,意念乃是对情兴产生后的理智反省,仿佛情兴燃烧后的灰烬,“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 若有若无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
    在陆氏看来,曹植诗恰是“以意为主”、“凭胸倒意”,不能“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佳处在兴言成篇,病处在率意取足”,缺少余味。故批评其《野田黄雀行》: “意气勃窣遒上。”《赠徐干》、《赠丁仪》、《赠王粲》诸篇“病一往意尽,苦无余情。”尤其是《赠白马王彪》,“忧虞之感,离别之情,见之骨肉,此中最多隐衷惋绪,今读其诗,犹觉慷慨之气,胜于绸缪。披衷展愫,一豁所意,不假丝毫缘饰而成。”《白马篇》: “似哄然杂出。”正是基于对曹植诗为代表的建安诗风的不满,陆时雍提出: “诗道精微,迥然独举,欲清而远,欲简而尽,欲玄而湛,欲微而著,欲离形而得神,欲举趣而要会。若一如赋体,如文论,便与此道有妨矣。意此言,可以药建安之病。”毫无疑问,陆氏观点与此前论者推重曹诗“骨气奇高”相去甚远,根源在于诗学批评基准有别,然从陆时雍“造情取境”为“诗家第一义”角度,得出上述结论并不奇怪。
    基于上述探析,陆时雍《古诗镜》这部运用诗境理论品评汉魏六朝诗歌的选本,至少可从两方面思考其诗学价值: 首先,诗境理论由唐代王昌龄开山,经宋至明已经成为重要的诗学批评理论,陆时雍始将之与选本结合起来,终于出现了以诗境为批评标准的诗歌选本,是对诗境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典范化。其次,从汉魏六朝诗歌批评史看,唐代皎然较早从诗境角度评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何逊“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为“物色带情句”,宋元时,苏轼《题渊明饮酒诗后》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方回《心境记》亦称渊明“心远地自偏”乃“心即境也”,故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能迥出 常人之境,至明代,王世贞提出阮籍《咏怀》“远近之间,遇境即际,兴穷即止”,胡应麟以“意象”论汉魏诗,所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十九首》及诸杂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曹植《杂诗》“全法《十九首》意象”,陈继儒称渊明“明月照积雪”、“秋 菊有佳色”,谢灵运“池塘生春草”,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澄江静如练”数诗句皆“文章妙境”,均已从诗境角度探讨汉魏六朝诗的审美特征,而《古诗镜》则由前人对个别突出作品的诠释推广为对汉魏六朝诗史的巡览,提供了较完整的批评视界。不可否认,任何一种批评视角均可能独具慧眼与明显偏宕并存,后者如陆氏对“建安之病”及对唐人诗的苛责等,问题在于,只有先弄清其评诗的理论依托,方可对其批评倾向予以逻辑上的切实解释,其诗学史意义才能得以合理揭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文笔隽秀,博识豪情、寄意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清丽!着笔轻盈!通达晓畅!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情逸思飘、音韵自成、气畅志远,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触细腻,自然清新,笔法灵动,鲜活入味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思敏捷,清新别致,味纯韵美,拜读佳作,感佩才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构思精巧!通达晓畅!清新雅逸!意境开阔!情景相融,情随景发,意随思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象生动,切题入味;蕴藉含蓄,余韵耐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境优美!味浓!佳作堪赏!拜读!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韵俊朗,寄意深厚,凝练传神,风骨可见,劲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灵俊逸,洗练得味,景情互替,韵味浓郁。赏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4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清丽!佳作回味颇多!清新典雅意象生动清灵俊逸,洗练得味,景情互替,韵味浓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韵“偏重在感兴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境界“偏重在所引发之感受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以“诸法体状,谓之为相”,“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 者”。“相”乃心中之事物形象。那么,诗人将远望中的夜色山灯,感受为“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的意象,所构诗境暗示出似真似幻的飘渺感。显然,呈现于诗中的象/境,既因眼前实景所触,但又已是经诗人“心造”的虚幻之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适然”,即偶然,不期而然。天地万物,人情、物景,一切皆处于絪緼变化中,任何瞬间观照而创造出的诗境,都缘于一次偶然间的目遇心会,时空场景不可重复,诗人感觉和意趣也不可复现。故,同一诗人在不同时空中,在不同精神状态下,获取的意象与意境是不会相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一物景,被不同诗人带入不同的诗歌情境中,因心灵感发的殊异,遂成为情趣各异的意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感兴,不必定理定情,景逐意生,境由心造。所以指有异趣,物无成轨”,对诗人而言,意象、意境的创造是无可穷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境生成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所谓“意象偶会,拟议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这些作品诗境的体认,强调象/境的创造,重在目遇心感、油然而生,而无刻意搜求、人为牵合之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具象”也即意象,其特点是“虚里含 神”,指诗人对于所观照之物,当取其内在之神而非仅停留于外在之形。按佛教说法,“相”乃“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外物不过是心中幻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神”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而凡是把握了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也就达到了“神”的境地。在陆时雍这里,“神”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审美概念,以之作为最高的标准来品评诗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借形出相”,“形”即事物“外相”,“相”乃是事物的“真相”与“神色”,所谓“一望神行乎其间”,指诗人把握了明月的微妙神理,故而与车轮、团扇叠合成奇妙的意象。陆时雍之所以特别崇尚谢灵运山水诗,就是因为他能以一已之神窥入山水之“神”理,并妙达于楮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依王昌龄将“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型,那么,陆时雍所论的“境”主要属于“物境”范围。关于“物境”,学者指出: “这一境界主要是对山水景物诗而言,亦可看作是晋宋山水诗创作经验的总括,它的主要审美特征就是‘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就是说构成这种境界的物象,是形似之象。六朝的山水诗,基本上是创造物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时雍承前人的诗境理论而有所充实发挥,其中最应关注者,是强调象/境生成的偶然性,此点与王昌龄诗境论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学批评史上,陆时雍对诗境论的最大推动,是通过选本施于批评实践中,通过品评若干典范诗例,供后人蠡测诗境论的丰富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立象取境,表现偶然触发的心灵感动,故能含蓄隽永、韵味深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陆时雍看来,陶谢创造诗境的最大成就不仅“性灵披写,不屑屑于物象之间”,且臻于后世难以企及的“无心标置,意境自合”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对陶谢田园山水诗境的披讨中,陆时雍还别具匠心地提出,诗人主体性情的超逸与山水之清远,在心物冥契时应是高度契合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3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81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诗境理论由唐代王昌龄开山,经宋至明已经成为重要的诗学批评理论,陆时雍始将之与选本结合起来,终于出现了以诗境为批评标准的诗歌选本,是对诗境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典范化。其次,从汉魏六朝诗歌批评史看,唐代皎然较早从诗境角度评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何逊“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为“物色带情句”,宋元时,苏轼《题渊明饮酒诗后》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7 01: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