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9

[佳作转载] 古典诗论中的唐诗句法修辞研究

[复制链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12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典诗论中的唐诗句法修辞研究
    [摘要] 以诗话为代表的传统诗论,在“句法”方面也留下了不少的评点文字,但严格意义上的句法修辞研究则不多见,文章对唐诗句法修辞研究史的回顾,主要关注诗论中直接的唐诗句法修辞论,适当地收录一些跟修辞研究有密切关系的关于“句法”的论析。传统诗论对唐代近体诗中的语序变化、虚词运用和修辞的关系谈得很多,但总体而言,传统诗论中的唐诗句法修辞研究有明显的局限性。
    [关键词] 古代诗论;  句法修辞; 唐诗
    古人头脑中还不存在现代语法学专指短语和句子组合方式、方法而言的“句法”概念,他们对句法的认识是将结构形式和意义内容混在一起的,是诗句(“格律句”的一句、一联或多句诗)构造之法。
    清人黄生《杜诗说》、《唐诗评》、《唐诗矩》三书共归纳了不下八十种不同“句法”,这个庞大的数目基本囊括了古代诗论涉及的所有“句法”类别:一、对偶方式。如走马对、交互对、参差对、背面对、换柱对、流水对、借音对、借义对、就句对、不对而对等。二、用字讲究。如一字多用、实眼句、重字助句、虚字省用、虚眼句、叠字句、联字拆用等。三、内容安排。如下因句、反挑句、反装句、分装句、问答句、足上句、串因句、呼应句、相因句、贯上句、套装句、倒剔句、半景句、全景句等。四、节奏变化。如三折句、两截句、折腰句等。五、修辞手法。如比赋句、双关句、直述句、藏头句、辘轳句、倒装句、硬装句等。
    由此看出,古人所谓“句法”几乎涵盖了与诗句的语音、形态或意义特征相关的所有语词选择、调整、配置等的模式与手段,无论是字数、平仄、声韵、音步、词类、语序等形式方面的安排、配合,还是颜色、数目、时间、空间、名物、性状等内容方面的表现、突出,只要足以显示出个人用词造句以至于谋篇习惯,或者影响到诗句独特风貌的,包括炼字、炼句、炼意等,都有可能被归入“句法”。其范围远远超出了现代语法学的”句法”,也不仅仅限于本文所使用的句法范畴,即跟虚词、语序、省略、重复等手段相关的一个诗句(指格律句,不一定等于一个意义句)的构成模式和方法。
    由于着眼点不一样,不同诗论家、同一诗论家不同时候,所使用的句法概念每每呈现差异性:有时专指字数的多寡、虚字的有无、语序的常变、对仗的宽严、词形或词音的讲究一类跟句子形态相关的“法”,有时则专指语意的关联、题材的选取、内容的显隐一类跟句子意义相关的“法”,有时则指跟句子的形态和意义都相关的手法、技巧等。如旧题白居易《文苑诗格》“文不相依带,只伤重叠。”“重叠”说的是内容而非字句的重复,北宋范温《潜溪诗眼》“句法不当重复”指的也是内容不要重复。而宋代特别重视的“脱胎换骨”句法,强调的或是纯语言形式的继承和模仿,或是诗句内容和意境的借用和沿袭,但也可能是两方面都有。
    古代既无语法学的“句法”,自然更无“句法修辞”这一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有句法修辞方面的研究,事实上,各种诗学著作(诗话为主)、诗歌注本,单是在唐诗句法修辞现象的观察、思考方面就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的主要贡献,不在他们直接从修辞学角度对某些特殊诗歌句法现象的特点、规律、成因或修辞效果所做的那些有限的理论阐释,而在他们对唐诗中各类句法(含特殊句法)格式和方法的发掘和梳理。历代诗论都很重视对诗歌的各种意义节奏和对仗技巧的探讨,唐诗句法的发掘和梳理因而也突出表现在这两方面。如冒春荣《葚原诗说》即详细论列了五七言律诗句式的意义节奏,而对仗的各种形式和方法在古代也同样得以全面总结。尽管发掘和梳理的最后结果,往往只是简单列举和点评了一些句法事实,却为对这些句法现象作进一步的修辞研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严格意义上的唐诗句法修辞论并不多,重点集中于句法换序、虚词运用与修辞的关系两个方面,其它问题也有所涉及,以下分叙之。
    对“唐人倒装之法”的修辞评价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四“艺文一”中认为句法倒装用好了可以收到“语反意全”(语序倒反,语意完整)的功效:
    杜子美诗:“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亦语反而意全。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也。(这四句诗的正常语序实为:鹦鹉啄余红
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窥沼鸾舞镜,度桥马行天。)
    范文的《冷斋夜话》则把这类句法的修辞作用看作是为了避免“平直”,错综以成文章:老杜云:“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舒王云:“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郑谷云:“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以事不错综,则不成文章。若平直叙之,则曰:“鹦鹉啄余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以“红稻”于上以“凤凰”于下者,错综之也。言“缲成”则知白雪为丝,言“割尽”则知黄云为麦也。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的感觉则是:“诗用倒字句法,乃觉劲健。如杜诗`风帘自上钩'`风窗展书卷'`风鸳藏近渚',`风'字皆倒用。至'风江飒飒乱帆秋',尤为警策。”
    黄生《唐诗矩》评张籍《寄李渤》“春山处处行应好”,“言`应行处处春山好',倒转句法始健”;评岑参《宿关山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三四句“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三四是客梦时孤灯燃,乡愁时寒杵捣。句法却以倒装见奇。此等句,若不识唐人倒装之法,鲜有不入魔者矣。”
    吴见思在《杜诗论文》中,具体论及杜诗的句法时说:“倒句`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盖翠而深者,乃所开之断壁,红而远者,则所结之飞楼,极为奇秀。若曰`飞楼红远结,断壁翠深开',肤而浅矣。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盖绿而垂者,风折之笋,红而绽者,雨肥之梅,体物深细。若曰`绿笋风垂折,红梅雨绽肥',鄙而俗矣。如`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盖言红豆也,乃鹦鹉啄残之粒;碧梧也,乃凤凰栖老之枝,无限感慨。若曰`鹦鹉啄残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直而率矣。”
   对唐诗“虚字”修辞作用的看法
    古人在谈论唐诗“虚字”运用的特点和作用时,包含了诸多对唐诗中虚词作用的看法。古人所谓“虚字”,经历了一个由指称今天名词以外的其它词(有时也用于指抽象名词)到一步步接近今天的“虚词”的漫长过程,在这期间,因使用者或场合不同虚实的区分也具相对性。必须根据其所举实例,才能确定其实际所指。虚字与实字之别,诸说纷歧。有以具体名字为实字,而此外皆虚字者。有以名字为实字,而名字以外接虚字者。有以名字象字动字及修饰副字为实字,而以连字介字感字助字及由词来之限制副字为虚字。有以名,动,象,副为实字,介,连,助,感为虚字者。从南宋初,诗论家开始强调虚字对于诗句的作用。范文《对床夜语》(卷二)以为虚词要用活方妙:“虚活字极难下,虚死字尤不易,盖虽是死字,欲使之活,此所以为难。老杜`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及`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人到于今诵之。予近读其《瞿塘两崖》诗云:`入云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犹'、`忽'二字如浮云著风,闪烁无定,谁能迹其妙处。他如`江山且相见,戎马未安居',`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地偏初衣袼,山拥更登危',`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皆用力于一字”。
    罗大经则强调:“诗用助字归妥贴,如杜少陵云:`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又云:`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他并且强调虚字和实字的配合:“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
新',`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入'与`归'字,`贫'与`老'字,乃撑拄也。`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何'与`且'字,`岂'与`应'字,乃斡旋也。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文亦然。诗以字,文以句。”(《鹤林玉露》)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注意到“盛唐人善用虚,其开合呼唤,悠扬委曲,皆在于此。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复可振,亦当深戒,此予所独得者。”
    冒春荣《葚原诗说》也指出:“…诗中以虚字为筋节脉络,承接呼应之间,有当用处,有不当用处,不当用而用则句不健,当用而不用则意不醒,此中最宜消息。”他批评了虚词运用过多导致诗歌过于直白的做法,反对句法直率(大量用虚字,上下句为承接关系,诗句明白如话,过于直露),提倡深婉之句法(多用实字,对偶工整,上下句为并列关系,诗句讲究技巧,更为含蓄):“句法最忌直率,直率则浅薄而少深婉之致。戴叔伦之`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不若赵嘏`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韩愈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秋',不若灵一`官柳乡愁乱,春山客路遥'。贯休之`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不若司马札`芳草失归路,故乡空暮云'。两相比较,浅薄深婉自见。”(卷一)郭兆麒《梅崖诗话》以为虚字可以传神:“诗中虚字用得妙时,直使全篇精神踊跃而出。老杜`剑外忽传收蓟北'一诗是也。”
    对其它句法修辞个案的评说
    吴可《藏海诗话》论违反逻辑的超常搭配:“老杜诗云:`行步欹危实怕春。'`怕春'之语,乃是无合中有合。谓春字上不应用`怕'字,今却用之,故为奇耳。”
    王得臣《麈史》卷中对杜诗和白诗句法优劣进行了比较:“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白乐天工于对偶,寄元微之曰:`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然不若杜云`别来头并白,相见眼终青'尤佳。”杜诗前句倒装,后句离析:打破“青眼”对“白头”的俗对,将动词置于最前,句中插入虚字“并”和“终”,白诗句法显得保守,感染力自然不如。
    方回《瀛奎律髓》点评杜甫“寒风疏草木,旭日散鸡豚”一联“乃诗家句法,必合如此下字则健峭”。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两句之所以是“诗家句法”,可以有多种解释,一是“草木疏”、“鸡豚散”倒置,二是“疏”、“散”为使动用法,都是散文句法不大能接受的,而诗歌中不但惯用,且有凝炼工整的效果。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叠字为句,不过合者析之,顺者倒之,便成法。如`委波金不定',合者析之也。”所谓“合者析之”实为插入句法,即在习惯搭配中插入其它成分。
    葛立方《韵语阳秋》谈及“前后相续句”,这实际上是一种第一、第三句相接,第二、第四句相接的特殊句群。可惜并未就其修辞功能做出评析。
    吴沆《环溪诗话》论及“一句说多物句法”,这其中部分是指唐诗中常见的一种一两个格律句内包含两三个以上语义句的并列复句:
    韩愈之妙,在用叠句。如“黄帘绿幕朱户闲”是一句能叠三物;如“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是两句叠六物。惟其叠多,故事实而语健。又诸诗《石鼓歌》最工,而叠语亦多。如“雨淋日炙野火烧,鸾翔凤翥众仙下。金绳铁索锁扭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韵韵皆叠,每句之中,少者两物,多者三物乃至四物,几乎皆是一律。惟其叠语故句健,是以为好诗也。范文《对床夜语》总结了杜甫“以颜色字置第一字”的句法:“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卷三)此种句法不一定打破句法常规,比较特殊的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换序句,即宋人常说的颠倒错乱句。如“翠干危楼竹,红腻小湖莲”是“危楼竹翠干,小湖莲红腻”的颠倒;二是省略句,像“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是“紫(因)收岷岭芋,白(因)种陆池莲”的省略。吴见思《杜诗论文》肯定了重复句法的表情作用:“叠句如`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两句中徘徊感荷。如`人道我卿绝世无',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成都',两句中顿挫感叹。”
    如`得不哀痛尘再蒙,呜呼,得不哀痛尘再',二句中哀伤迫切,击节淋漓,定少一句不得。赵翼《瓯北诗话》则谈到了名词句:“七律不用虚字,全用实字,唐时贾至等《早朝大明宫》诸作,已开其端。少陵`五更鼓角'`三峡星河'`锦江春色'`玉垒浮云'数联,杜樊川`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皆是也。”
    但他反对句法的重复。批评白居易诗“又有句法相同者。《且游》一首云`游得且须游',《题西池小楼》云`春来游得且须游';《酬牛相公见戏》云`眼看狂不得,狂得且须狂',《杭州官舍》云`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偶作》二首内云`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首夏病间》云`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咏意》云`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此句法之重复者。”(卷四)
    冒春荣《葚原诗说》分析了互文、复叠、紧缩与倒插结合等其它一些句法:“交互句法,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谓花径不曾因客而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而开,今为君开,上下两意,交互成对。掉字句法,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及李商隐`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之类。倒叙句法,如`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有'已有`还',`还'有`有',一字两相关带,故是倒叙。混装对句法,如`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谓历涧道冰雪,尚有余寒,到石门林丘,已见斜日,故为混装。”(卷二)
    他还看到了唐诗句法修辞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以句法就声律”:“唐人多以句法就声律,不以声律就句法,故语意多曲,耐人寻味。后人不知此法,顺笔写去,一见了然,无意味矣。”“句法有倒装横插、明暗呼应、藏头歇后诸法。法所丛生,本为声律所拘,十字之意,不能直达,因委曲以就之,所以律诗句法多于古诗,实由唐人开此法门。后人不能尽晓其法,所以句多直率,意多浅薄。”(卷一)
    此外,古人对于对仗所涉及的各种特殊句法现象也谈得很多,如十字句、十四字句、折句、上三下四句、借音对、偏对、流水对、回文对、错综对、半句对、当句对、扇对等等。对仗两联,可能是单句、复句、句群等各种情况,因此这些关于对仗句法的描述,往往在不限于一句诗的更高层面看问题,彰显出特殊的认知价值。
    总的来看,传统诗论对于唐诗句法修辞的阐发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⑴谈论较多、较有价值的是对虚词运用、语序变换与修辞相互关系的总结和分析,而其中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当属杜诗句法修辞研究;⑵传统的唐诗句法修辞论尚未摆脱感悟式、评点式的局限,往往就事论事,不大注意理论概括和总结规律,缺乏系统性、严密性,分析也大都不够深入。
    “中国古代诗歌句法理论不仅是以近体诗为主要对象展开的,而且更是以杜诗为核心来展开的”,诚然如此。传统诗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杜诗为首的唐代近体诗的句法研究资料,而对唐代古体诗句法则少有涉及。近体诗相比古体诗,客观上存在着更多样更复杂的相对散文、口语句法的变异形式,需要诗论家们倾注更多的目光和心血。而就其原因,正是修辞的不同需要使然:首先,近体诗自唐代开始独立后,与古体诗在题材内容上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古体诗侧重表现重要题材,特别是与政治有关的题材,近体诗侧重表现个人生活,特别是个人的内心情感、感觉。
    不同的题材和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以抒情为主。前者更宜运用符合事理逻辑的接近散文、口语的句法,后者更宜运用切近情感逻辑的远离散文、口语的句法。
   其次,两种诗歌体裁的分流,格律限制也大相径庭,近体诗近于苛刻的音律规则,逼迫诗人为了更加自由地表情达意而在句法方面煞费苦心,“带着脚镣跳舞”。再次,写作者着意突破格律规范或两种体裁诗歌疆域的不同态度,导致古体律化或律体古化的倾向,也会带来更多的独特句法,其中尤以律体古化句法更为引人注目。

    古代诗论的句法修辞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夹杂在诗歌写作学研究之中的,唐诗句法修辞的研究也不例外。只有爬罗剔抉,既和那些关于字法(实词选配)、章法(内容的起承转合)、声律技法(对仗、节奏、拗救等)、内容方面的风格(如雄句、秀句、深句、拙句)、题材方面的特征(如羁旅、怀古、送别)等一类的非语法范畴的“句法”评说划清界限,又不忽视它们和真正意义上的句法修辞论述之间的联系,用现代语言学的眼光去挖掘、整理,才能让这些沙里淘金、吉光片羽的句法修辞思想为我所用,重放光彩。
    [摘要] 以诗话为代表的传统诗论,在“句法”方面也留下了不少的评点文字,但严格意义上的句法修辞研究则不多见,文章对唐诗句法修辞研究史的回顾,主要关注诗论中直接的唐诗句法修辞论,适当地收录一些跟修辞研究有密切关系的关于“句法”的论析。传统诗论对唐代近体诗中的语序变化、虚词运用和修辞的关系谈得很多,但总体而言,传统诗论中的唐诗句法修辞研究有明显的局限性。
    [关键词] 古代诗论;  句法修辞; 唐诗
    古人头脑中还不存在现代语法学专指短语和句子组合方式、方法而言的“句法”概念,他们对句法的认识是将结构形式和意义内容混在一起的,是诗句(“格律句”的一句、一联或多句诗)构造之法。
    清人黄生《杜诗说》、《唐诗评》、《唐诗矩》三书共归纳了不下八十种不同“句法”,这个庞大的数目基本囊括了古代诗论涉及的所有“句法”类别:一、对偶方式。如走马对、交互对、参差对、背面对、换柱对、流水对、借音对、借义对、就句对、不对而对等。二、用字讲究。如一字多用、实眼句、重字助句、虚字省用、虚眼句、叠字句、联字拆用等。三、内容安排。如下因句、反挑句、反装句、分装句、问答句、足上句、串因句、呼应句、相因句、贯上句、套装句、倒剔句、半景句、全景句等。四、节奏变化。如三折句、两截句、折腰句等。五、修辞手法。如比赋句、双关句、直述句、藏头句、辘轳句、倒装句、硬装句等。
    由此看出,古人所谓“句法”几乎涵盖了与诗句的语音、形态或意义特征相关的所有语词选择、调整、配置等的模式与手段,无论是字数、平仄、声韵、音步、词类、语序等形式方面的安排、配合,还是颜色、数目、时间、空间、名物、性状等内容方面的表现、突出,只要足以显示出个人用词造句以至于谋篇习惯,或者影响到诗句独特风貌的,包括炼字、炼句、炼意等,都有可能被归入“句法”。其范围远远超出了现代语法学的”句法”,也不仅仅限于本文所使用的句法范畴,即跟虚词、语序、省略、重复等手段相关的一个诗句(指格律句,不一定等于一个意义句)的构成模式和方法。
    由于着眼点不一样,不同诗论家、同一诗论家不同时候,所使用的句法概念每每呈现差异性:有时专指字数的多寡、虚字的有无、语序的常变、对仗的宽严、词形或词音的讲究一类跟句子形态相关的“法”,有时则专指语意的关联、题材的选取、内容的显隐一类跟句子意义相关的“法”,有时则指跟句子的形态和意义都相关的手法、技巧等。如旧题白居易《文苑诗格》“文不相依带,只伤重叠。”“重叠”说的是内容而非字句的重复,北宋范温《潜溪诗眼》“句法不当重复”指的也是内容不要重复。而宋代特别重视的“脱胎换骨”句法,强调的或是纯语言形式的继承和模仿,或是诗句内容和意境的借用和沿袭,但也可能是两方面都有。
    古代既无语法学的“句法”,自然更无“句法修辞”这一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有句法修辞方面的研究,事实上,各种诗学著作(诗话为主)、诗歌注本,单是在唐诗句法修辞现象的观察、思考方面就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的主要贡献,不在他们直接从修辞学角度对某些特殊诗歌句法现象的特点、规律、成因或修辞效果所做的那些有限的理论阐释,而在他们对唐诗中各类句法(含特殊句法)格式和方法的发掘和梳理。历代诗论都很重视对诗歌的各种意义节奏和对仗技巧的探讨,唐诗句法的发掘和梳理因而也突出表现在这两方面。如冒春荣《葚原诗说》即详细论列了五七言律诗句式的意义节奏,而对仗的各种形式和方法在古代也同样得以全面总结。尽管发掘和梳理的最后结果,往往只是简单列举和点评了一些句法事实,却为对这些句法现象作进一步的修辞研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严格意义上的唐诗句法修辞论并不多,重点集中于句法换序、虚词运用与修辞的关系两个方面,其它问题也有所涉及,以下分叙之。
    对“唐人倒装之法”的修辞评价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四“艺文一”中认为句法倒装用好了可以收到“语反意全”(语序倒反,语意完整)的功效:
    杜子美诗:“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亦语反而意全。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也。(这四句诗的正常语序实为:鹦鹉啄余红
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窥沼鸾舞镜,度桥马行天。)
    范文的《冷斋夜话》则把这类句法的修辞作用看作是为了避免“平直”,错综以成文章:老杜云:“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舒王云:“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郑谷云:“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以事不错综,则不成文章。若平直叙之,则曰:“鹦鹉啄余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以“红稻”于上以“凤凰”于下者,错综之也。言“缲成”则知白雪为丝,言“割尽”则知黄云为麦也。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的感觉则是:“诗用倒字句法,乃觉劲健。如杜诗`风帘自上钩'`风窗展书卷'`风鸳藏近渚',`风'字皆倒用。至'风江飒飒乱帆秋',尤为警策。”
    黄生《唐诗矩》评张籍《寄李渤》“春山处处行应好”,“言`应行处处春山好',倒转句法始健”;评岑参《宿关山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三四句“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三四是客梦时孤灯燃,乡愁时寒杵捣。句法却以倒装见奇。此等句,若不识唐人倒装之法,鲜有不入魔者矣。”
    吴见思在《杜诗论文》中,具体论及杜诗的句法时说:“倒句`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盖翠而深者,乃所开之断壁,红而远者,则所结之飞楼,极为奇秀。若曰`飞楼红远结,断壁翠深开',肤而浅矣。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盖绿而垂者,风折之笋,红而绽者,雨肥之梅,体物深细。若曰`绿笋风垂折,红梅雨绽肥',鄙而俗矣。如`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盖言红豆也,乃鹦鹉啄残之粒;碧梧也,乃凤凰栖老之枝,无限感慨。若曰`鹦鹉啄残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直而率矣。”
   对唐诗“虚字”修辞作用的看法
    古人在谈论唐诗“虚字”运用的特点和作用时,包含了诸多对唐诗中虚词作用的看法。古人所谓“虚字”,经历了一个由指称今天名词以外的其它词(有时也用于指抽象名词)到一步步接近今天的“虚词”的漫长过程,在这期间,因使用者或场合不同虚实的区分也具相对性。必须根据其所举实例,才能确定其实际所指。虚字与实字之别,诸说纷歧。有以具体名字为实字,而此外皆虚字者。有以名字为实字,而名字以外接虚字者。有以名字象字动字及修饰副字为实字,而以连字介字感字助字及由词来之限制副字为虚字。有以名,动,象,副为实字,介,连,助,感为虚字者。从南宋初,诗论家开始强调虚字对于诗句的作用。范文《对床夜语》(卷二)以为虚词要用活方妙:“虚活字极难下,虚死字尤不易,盖虽是死字,欲使之活,此所以为难。老杜`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及`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人到于今诵之。予近读其《瞿塘两崖》诗云:`入云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犹'、`忽'二字如浮云著风,闪烁无定,谁能迹其妙处。他如`江山且相见,戎马未安居',`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地偏初衣袼,山拥更登危',`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皆用力于一字”。
    罗大经则强调:“诗用助字归妥贴,如杜少陵云:`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又云:`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他并且强调虚字和实字的配合:“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
新',`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入'与`归'字,`贫'与`老'字,乃撑拄也。`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何'与`且'字,`岂'与`应'字,乃斡旋也。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文亦然。诗以字,文以句。”(《鹤林玉露》)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注意到“盛唐人善用虚,其开合呼唤,悠扬委曲,皆在于此。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复可振,亦当深戒,此予所独得者。”
    冒春荣《葚原诗说》也指出:“…诗中以虚字为筋节脉络,承接呼应之间,有当用处,有不当用处,不当用而用则句不健,当用而不用则意不醒,此中最宜消息。”他批评了虚词运用过多导致诗歌过于直白的做法,反对句法直率(大量用虚字,上下句为承接关系,诗句明白如话,过于直露),提倡深婉之句法(多用实字,对偶工整,上下句为并列关系,诗句讲究技巧,更为含蓄):“句法最忌直率,直率则浅薄而少深婉之致。戴叔伦之`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不若赵嘏`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韩愈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秋',不若灵一`官柳乡愁乱,春山客路遥'。贯休之`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不若司马札`芳草失归路,故乡空暮云'。两相比较,浅薄深婉自见。”(卷一)郭兆麒《梅崖诗话》以为虚字可以传神:“诗中虚字用得妙时,直使全篇精神踊跃而出。老杜`剑外忽传收蓟北'一诗是也。”
    对其它句法修辞个案的评说
    吴可《藏海诗话》论违反逻辑的超常搭配:“老杜诗云:`行步欹危实怕春。'`怕春'之语,乃是无合中有合。谓春字上不应用`怕'字,今却用之,故为奇耳。”
    王得臣《麈史》卷中对杜诗和白诗句法优劣进行了比较:“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白乐天工于对偶,寄元微之曰:`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然不若杜云`别来头并白,相见眼终青'尤佳。”杜诗前句倒装,后句离析:打破“青眼”对“白头”的俗对,将动词置于最前,句中插入虚字“并”和“终”,白诗句法显得保守,感染力自然不如。
    方回《瀛奎律髓》点评杜甫“寒风疏草木,旭日散鸡豚”一联“乃诗家句法,必合如此下字则健峭”。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两句之所以是“诗家句法”,可以有多种解释,一是“草木疏”、“鸡豚散”倒置,二是“疏”、“散”为使动用法,都是散文句法不大能接受的,而诗歌中不但惯用,且有凝炼工整的效果。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叠字为句,不过合者析之,顺者倒之,便成法。如`委波金不定',合者析之也。”所谓“合者析之”实为插入句法,即在习惯搭配中插入其它成分。
    葛立方《韵语阳秋》谈及“前后相续句”,这实际上是一种第一、第三句相接,第二、第四句相接的特殊句群。可惜并未就其修辞功能做出评析。
    吴沆《环溪诗话》论及“一句说多物句法”,这其中部分是指唐诗中常见的一种一两个格律句内包含两三个以上语义句的并列复句:
    韩愈之妙,在用叠句。如“黄帘绿幕朱户闲”是一句能叠三物;如“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是两句叠六物。惟其叠多,故事实而语健。又诸诗《石鼓歌》最工,而叠语亦多。如“雨淋日炙野火烧,鸾翔凤翥众仙下。金绳铁索锁扭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韵韵皆叠,每句之中,少者两物,多者三物乃至四物,几乎皆是一律。惟其叠语故句健,是以为好诗也。范文《对床夜语》总结了杜甫“以颜色字置第一字”的句法:“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卷三)此种句法不一定打破句法常规,比较特殊的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换序句,即宋人常说的颠倒错乱句。如“翠干危楼竹,红腻小湖莲”是“危楼竹翠干,小湖莲红腻”的颠倒;二是省略句,像“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是“紫(因)收岷岭芋,白(因)种陆池莲”的省略。吴见思《杜诗论文》肯定了重复句法的表情作用:“叠句如`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两句中徘徊感荷。如`人道我卿绝世无',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成都',两句中顿挫感叹。”
    如`得不哀痛尘再蒙,呜呼,得不哀痛尘再',二句中哀伤迫切,击节淋漓,定少一句不得。赵翼《瓯北诗话》则谈到了名词句:“七律不用虚字,全用实字,唐时贾至等《早朝大明宫》诸作,已开其端。少陵`五更鼓角'`三峡星河'`锦江春色'`玉垒浮云'数联,杜樊川`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皆是也。”
    但他反对句法的重复。批评白居易诗“又有句法相同者。《且游》一首云`游得且须游',《题西池小楼》云`春来游得且须游';《酬牛相公见戏》云`眼看狂不得,狂得且须狂',《杭州官舍》云`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偶作》二首内云`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首夏病间》云`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咏意》云`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此句法之重复者。”(卷四)
    冒春荣《葚原诗说》分析了互文、复叠、紧缩与倒插结合等其它一些句法:“交互句法,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谓花径不曾因客而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而开,今为君开,上下两意,交互成对。掉字句法,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及李商隐`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之类。倒叙句法,如`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有'已有`还',`还'有`有',一字两相关带,故是倒叙。混装对句法,如`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谓历涧道冰雪,尚有余寒,到石门林丘,已见斜日,故为混装。”(卷二)
    他还看到了唐诗句法修辞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以句法就声律”:“唐人多以句法就声律,不以声律就句法,故语意多曲,耐人寻味。后人不知此法,顺笔写去,一见了然,无意味矣。”“句法有倒装横插、明暗呼应、藏头歇后诸法。法所丛生,本为声律所拘,十字之意,不能直达,因委曲以就之,所以律诗句法多于古诗,实由唐人开此法门。后人不能尽晓其法,所以句多直率,意多浅薄。”(卷一)
    此外,古人对于对仗所涉及的各种特殊句法现象也谈得很多,如十字句、十四字句、折句、上三下四句、借音对、偏对、流水对、回文对、错综对、半句对、当句对、扇对等等。对仗两联,可能是单句、复句、句群等各种情况,因此这些关于对仗句法的描述,往往在不限于一句诗的更高层面看问题,彰显出特殊的认知价值。
    总的来看,传统诗论对于唐诗句法修辞的阐发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⑴谈论较多、较有价值的是对虚词运用、语序变换与修辞相互关系的总结和分析,而其中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当属杜诗句法修辞研究;⑵传统的唐诗句法修辞论尚未摆脱感悟式、评点式的局限,往往就事论事,不大注意理论概括和总结规律,缺乏系统性、严密性,分析也大都不够深入。
    “中国古代诗歌句法理论不仅是以近体诗为主要对象展开的,而且更是以杜诗为核心来展开的”,诚然如此。传统诗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杜诗为首的唐代近体诗的句法研究资料,而对唐代古体诗句法则少有涉及。近体诗相比古体诗,客观上存在着更多样更复杂的相对散文、口语句法的变异形式,需要诗论家们倾注更多的目光和心血。而就其原因,正是修辞的不同需要使然:首先,近体诗自唐代开始独立后,与古体诗在题材内容上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古体诗侧重表现重要题材,特别是与政治有关的题材,近体诗侧重表现个人生活,特别是个人的内心情感、感觉。
    不同的题材和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以抒情为主。前者更宜运用符合事理逻辑的接近散文、口语的句法,后者更宜运用切近情感逻辑的远离散文、口语的句法。
   其次,两种诗歌体裁的分流,格律限制也大相径庭,近体诗近于苛刻的音律规则,逼迫诗人为了更加自由地表情达意而在句法方面煞费苦心,“带着脚镣跳舞”。再次,写作者着意突破格律规范或两种体裁诗歌疆域的不同态度,导致古体律化或律体古化的倾向,也会带来更多的独特句法,其中尤以律体古化句法更为引人注目。
    古代诗论的句法修辞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夹杂在诗歌写作学研究之中的,唐诗句法修辞的研究也不例外。只有爬罗剔抉,既和那些关于字法(实词选配)、章法(内容的起承转合)、声律技法(对仗、节奏、拗救等)、内容方面的风格(如雄句、秀句、深句、拙句)、题材方面的特征(如羁旅、怀古、送别)等一类的非语法范畴的“句法”评说划清界限,又不忽视它们和真正意义上的句法修辞论述之间的联系,用现代语言学的眼光去挖掘、整理,才能让这些沙里淘金、吉光片羽的句法修辞思想为我所用,重放光彩。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所谓“句法”几乎涵盖了与诗句的语音、形态或意义特征相关的所有语词选择、调整、配置等的模式与手段,无论是字数、平仄、声韵、音步、词类、语序等形式方面的安排、配合,还是颜色、数目、时间、空间、名物、性状等内容方面的表现、突出,只要足以显示出个人用词造句以至于谋篇习惯,或者影响到诗句独特风貌的,包括炼字、炼句、炼意等,都有可能被归入“句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格意义上的唐诗句法修辞论并不多,重点集中于句法换序、虚词运用与修辞的关系两个方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四“艺文一”中认为句法倒装用好了可以收到“语反意全”(语序倒反,语意完整)的功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字与实字之别,诸说纷歧。有以具体名字为实字,而此外皆虚字者。有以名字为实字,而名字以外接虚字者。有以名字象字动字及修饰副字为实字,而以连字介字感字助字及由词来之限制副字为虚字。有以名,动,象,副为实字,介,连,助,感为虚字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愈之妙,在用叠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人多以句法就声律,不以声律就句法,故语意多曲,耐人寻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诗论对于唐诗句法修辞的阐发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⑴谈论较多、较有价值的是对虚词运用、语序变换与修辞相互关系的总结和分析,而其中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当属杜诗句法修辞研究;⑵传统的唐诗句法修辞论尚未摆脱感悟式、评点式的局限,往往就事论事,不大注意理论概括和总结规律,缺乏系统性、严密性,分析也大都不够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相比古体诗,客观上存在着更多样更复杂的相对散文、口语句法的变异形式,需要诗论家们倾注更多的目光和心血。而就其原因,正是修辞的不同需要使然:首先,近体诗自唐代开始独立后,与古体诗在题材内容上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古体诗侧重表现重要题材,特别是与政治有关的题材,近体诗侧重表现个人生活,特别是个人的内心情感、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题材和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以抒情为主。前者更宜运用符合事理逻辑的接近散文、口语的句法,后者更宜运用切近情感逻辑的远离散文、口语的句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9 17: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