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8|回复: 0

20150602第十一讲:节序诗(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苇一苇 于 2015-6-2 22:45 编辑

20150602讲:节序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阳气上升,五毒尽现,故也称“端阳节”。因各地比较普遍有赛龙舟的习俗,所以也称龙舟节。端午节这天是楚大夫屈原的忌日,所以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纪念屈原。还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草、喝雄黄酒等习俗。

唐宋作品中写端午的不多,我看过一首近代作家老舍先生的《端午》,印象很深:

《端午》作者: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这首诗语言很平实,作于1942年抗战时期的重庆。作为难民一样的教授,生活其实也十分清苦。文字不难懂,颈联特别赞: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写邀请作者吃饭的主人吴组缃先生一片至诚热情。

过了端午,下一个重要节日是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的传说源自牛郎织女,大家都很熟悉的段子啦——这对被银河分隔的爱侣每年七夕之夜相会于鹊桥之上(我一直没想通他们在鹊桥上相会时干什么呢,诉说离别之苦还是抱抱孩子还是亲热一下还是讨论一下股市行情?)。由于织女以心灵手巧著称,所以这一天女孩们会乞求上天能赐给自己一双织女那么灵巧的双手和美满的爱情——可是傻姑娘们,这样甜蜜的爱情配上这样苦涩的婚姻,真的是你们想要的么?

七夕节的传说源自牛郎织女,大家都很熟悉的段子啦——这对被银河分隔的爱侣每年七夕之夜相会于鹊桥之上(我一直没想通他们在鹊桥上相会时干什么呢,诉说离别之苦还是抱抱孩子还是亲热一下还是讨论一下股市行情?)。由于织女以心灵手巧著称,所以这一天女孩们会乞求上天能赐给自己一双织女那么灵巧的双手和美满的爱情——可是傻姑娘们,这样甜蜜的爱情配上这样苦涩的婚姻,真的是你们想要的么?

有关七夕的诗最早的一首是《古诗十九首》里面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写得凄凄婉婉,哀怨动人,这首五言诗涵盖了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要内容,比如织女是纺织行业的女神,在爱情中比较主动;牵牛则一如既往的默默配合,没有什么大动作;故事是伤感的,爱情是执著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成为千古名句。

《秋夕》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七绝大家也都很熟悉,七月初的时候,余热犹在,着轻罗、掂小扇、扑流萤,很形象生动的初秋生活。但晚上已经很凉快了,坐看牵牛织女星也是经典之笔——反正到七夕晚上是一定要看这两颗星星的。

《辛未七夕》作者: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这首诗在七夕作品里比较别致,他起笔说仙家“好”别离,这里“好”读四声,喜好之意,接着说“故教”,仅此二字,牛女便该带上孩子一起揍他一顿了;颔联地点、时间,写得很美,但亦为反语;颈联再进一层,说相会还不好好相会,偏要来得迟一点(也不知道是说牛还是说女);结句说总是要谢谢那帮子累死累活来搭桥的喜鹊们吧(却又没有),只是弄蜘蛛来乞巧丝。蜘蛛乞巧是七夕的风俗之一,据说是七夕这天晚上弄个活蜘蛛关到瓜果盒里,第二天看有没有织成网,以为应巧之相。小李此作的思路就比较独特,而且有点逆流之感,与普遍的思维方向是不一致的。

不过还有更另类的:
《七夕》作者:梅尧臣
古来传织女,七夕渡明河。
巧意世争乞,神光谁见过。
隔年期已拙,旧俗验方讹。
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窠。
这里结句也提到“喜蛛应巧”之俗,但通篇来说,对所谓的七夕传说执贬斥之意。于是此作的评价也就是毁誉参半:夸的说思维独特、另辟蹊径;骂的说趣味全无,风雅扫地,作了不如不作。我个人感觉是:求新最好不立异,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或者说情感,你不想顺着写可以侧一笔,但不必全逆流。这样会影响作品在读者中的接受程度的。昨天在论坛里看到一首词有替秦桧翻案的意思,主旨如此,文笔再好也没用了。

中元节,就是农历七月十五,是平时说的“鬼节”“七月半”“盂兰盆节”,是民间比较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佛道并重此节。通常佛家会施斋、做法事,不仅安抚阴间饿鬼,更是接济阳间穷人,施惠积福。而民间则会放河灯,祭祖先,总之这是个相当重要的祭祀节日。
中元节相关作品不是很多,随便找两首:
《中元作》作者: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这首显然不是僧道相关的,而是趁着中元节那儿准备找姑娘呢,“羊权”“温峤”都是情事相关,而颈联的“雨”“花”一用襄王巫山之典,一用刘阮遇仙之事,确实是“为花开”。结句是这些爱情幻想的破灭,“鸩鸟”就是有毒的鸟,表达自己所爱在遥不可及的仙乡,连个传递消息的青鸟也没法指望。这首诗严格来说不算“中元诗”,虽然它是中元节这天写的,它写的中元相关只是“绛节飘飖宫国来”这句,能看到晚唐时期皇家对中元节的重视。

再来一首:
《七律——中元节》
供佛金盆泽四方,盂兰法会动阴阳。
此生福报分迟缓,彼岸花开有淡香。
岁比上元添暖意,月如秋半洒清光。
一轮明镜辉三界,欣喜回施向爹娘。
这首诗以供佛、盂兰法会等佛学习俗开笔,从实处入手,点明主题;颔联紧随“阴阳”二字,分解为“此生”与“彼岸”;颈联从节序上再说上元和中秋,对句把注意力集中收到月上,为尾联张目。尾联顺着月亮说开,“三界”“回施”都是佛教用词,明月照耀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众生把这种福报回施给生养自己的父母——这首作品是我前年中元节写的,说不上好,扣题还是蛮紧的。

接下来的便是中秋。中秋节,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是中华民族除春节外最重要的节日啦,是团圆的节日,是赏月的节日,是思亲的节日,是游子的心最柔软最伤情的节日。传统中秋节要阖家团圆,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桂花、看圆月。

中秋诗作不少:
《八月十五夜玩月》 作者: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这是一首写景为主的诗,没什么难懂的,“玉京”就是月亮。他这个作品里“秋澄万景清”一句,“秋”、“清”旁纽,“澄、景、清”挤韵,毛病很大;“晶英”也是,这个大家要注意一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作者: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作前两联有扇面对的意思,“五”字拗而未救。这两联通过两个中秋节诗人所处之地的强烈反差,反应出诗人生活、处境的巨大变化。当然现在大家会觉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鱼米之乡什么的,但在大唐时期,长安为代表的中原地带才是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曲江池是长安的著名景点,是繁华、热闹、富庶、文明的象征;而湓浦口,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在当时是个偏僻小县,与国都自是天壤之别,更何况作者是被贬谪过来的,心境自然更差了一层。所以仅此二句,心绪之沉重、沮丧便溢于言表。接下来颈联反倒是承联,九江相对长安(西安)来说在一在东南一在西北,所以“西北望乡”是指从九江往长安看是往西北方向,而“东南见月”则是说诗人自己在东南,“几回圆”里充满了不耐,大概一回都嫌长呢。第七句是转,这里“吹”读四声,吹奏乐演奏(可能是笛子、箫等管乐),这句说明诗人所处环境中知音稀缺,更反应出诗人的孤寂与落寞,结句以月之清光作结,说明月不变人无常之生活哲理。收得悠远清凉,心情几经起落后回复平静,却又透着那么不平静,比较耐品。此作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老白的文风:浅显明白,耐人回味。


重阳节是古人写诗最多的节日之一了,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重九节”,自唐朝就是官方指定节日。民间一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由于陶渊明同学名气很大,爱菊又是他的招牌,所以重九对于文人或者说诗人来说,又有了特别的意义。以节序诗来说,大概重阳作品是比较多的了,因为诗词一路,往往人闷的时候更容易写些或者更想写,大部分人在春节、中秋这些大节里,都是团圆的、愉快的,再喝点酒,呼呼一睡,哪里成诗?倒是重阳台,秋高气爽,登高而呼,品酒赏菊——因为喝完了还得回家,所以往往不会大醉,喏,写诗的状态来了。

《九日怀舍弟》作者:(北宋)唐庚
重阳陶令节,单阏贾生年。
秋色苍梧外,衰颜紫菊前。
登高知地尽,引满觉天旋。
去岁京城雨,茱萸对惠连。
此作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工”,方回评价唐庚是“无往而不工”,此作首联即对仗,“重阳”是个节气,“单阏”则是一个年份;陶令是人,贾生与之对;颔联中“紫菊”对“苍梧”,颜色对颜色,草木对草木,运用借对手法,紫菊是实物而苍梧则是地名,何等工巧;颈联亦无字不对。我最喜欢的是尾联,有一种点到即止的感觉,不用多说,对弟弟的思念,透一点足矣!这里“惠连”指南朝宋朝人谢惠连,惠连幼聪慧,族兄灵运深加爱赏。后诗文中常用为从弟或弟的美称。
单阏贾生年需要单独解释一下,古代纪年是以干支纪年的,地支在卯的那年,叫“单阏”,读作“缠月”。贾生就是贾谊啦,他在汉文帝六年(丁卯年)被贬到长沙,而本诗作者唐庚则在北宋政和元年(辛卯年)被贬往惠州,都是卯年,所以就以“单阏贾生”来表示这个卯年。贾谊的《鹏鸟赋》中写道: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鹏集予舍。——可见单阏之词在汉朝就已经有了。

再下来就是冬至,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气,一般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是太阳到达南回归线的日子,是我们北半球光照最短的一天,是“冬季星空”的开始,也是“数九”的起始日。冬至是我们最早测算出来的节气,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所以古代对冬至是相当的重视,如今在我国很多地区,冬至也还是要吃饺子的。
《冬至》作者: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老杜的诗总是很令人心塞——过个冬至也过得如此不痛快。先是“长为客”奠定基调,接着“忽忽穷愁泥杀人”,穷则愁,此愁如泥般令人无法摆脱;“江上形容吾独老”紧承上句,愁得都老了,接下来的“天边”则扣上“长为客”,表达异乡之情;颈联由自己扶着拐杖雪后看景,想到长安的皇宫里应该散朝了吧;接下来情绪奔涌而出:我的心神被摧折得一寸也不剩了,路途迷茫哪里看得到我的长安啊!老杜,到底还是想着回长安去的!

再来一首才女作品:
《冬至》作者:(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这首清新雅致,一幅美图,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特别是结句,其实冬至时候的柳还没有任何的春意,但被才女这么一写,便隐隐似乎有一点绿色了似的,透出了生机。


冬至之后只剩下除夕了,就是咱们俗称的“年三十儿”,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有时是腊月二十九),也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就是新年了。虽然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其实新年的核心内容却基本是在除夕晚上:包饺子、吃团圆饭、祭祖、辞岁。
古来除夕夜的诗词不少,大体有惜时的,在外的有怀乡的,还有迎新的,咱们先来看一首高适的:


《除夜作》作者: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很男人,字句中的凄苦如海绵中的水,含而不露,点滴不尽,品之不绝。开笔先说旅馆,说明是人在他乡,然后说不眠;接下来就是为什么失眠,是因为客心凄然,巧妙的是此句自设一问“何事”,再引起下文;故乡在遥远的千里之外思念自己,这种从对面来写的角度亦是十分独特,再加上“今夜”表示思念了一夜,于是读者被他浓郁的乡愁吸引,并心生疑问:不就是在外面过夜嘛,至于这么折腾么?结句说“明朝又一年”的时候,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除夕夜啊。。。“霜鬓”在这里既透露出惜时之感,又有老大的慨叹,信息量很大。


《除夜》作者: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瀛奎律髓》中许印芳评语:“律诗为排偶所拘,最易板滞。欲求生动,贵用抑扬顿挫之笔。此诗中四句可以为法。凡高手律诗亦多用此法,学者细心体会,当自知之。”
而且此作的结句也超级赞,烟雾中的湖岛虽然一片迷蒙,但还是感觉到春的气息,春的脚步,春天,总归会回来的。
许印芳:“律诗为排偶所拘,最易板滞。欲求生动,贵用抑扬顿挫之笔。此诗中四句可以为法。凡高手律诗亦多用此法,学者细心体会,当自知之。”
这里要说一下此作的创作背景了:陈与义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人,作品创作于南渡第二年。此时他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不再担心,不再流离失所,但家,却再也回不去了。
这种心态下的作品,尚能如此豁朗,结句如此有希望,陈老大,不含糊!



   作业:作《相聚》律诗一首,限用七阳
   
   






经斧刻,历沙埋,扶冰踏浪展襟怀。何须人悦铮铮骨,且自临波顾影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4-26 05: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